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毛泽东与安徽三位全国女劳模的故事
1
作者 孙戎 《党史博采(上)》 2023年第7期29-33,共5页
马毛姐:毛泽东曾亲自为她取名,井赠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合肥市蜀山区西园街道美虹社区,住着一位行事低调、出行需坐轮椅的慈祥老人。她就是大名鼎鼎的渡江英雄、七一勋章获得者一一马毛姐。1935年9月,马毛姐出生在无为县(今无为... 马毛姐:毛泽东曾亲自为她取名,井赠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合肥市蜀山区西园街道美虹社区,住着一位行事低调、出行需坐轮椅的慈祥老人。她就是大名鼎鼎的渡江英雄、七一勋章获得者一一马毛姐。1935年9月,马毛姐出生在无为县(今无为市)马家坝村一个贫苦的渔民家庭。她的母亲生养了13个孩子,但只有8个活了下来。马毛姐排行老三,所以,家里人和乡亲们都习惯地喊她“马三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山区 无为县 女劳模
下载PDF
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知识型女劳模形象
2
作者 赵红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3-24,共2页
新中国成立后,刚刚摆脱了旧社会生存困境的女性,迫不及待地在新社会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存在价值。而电影作为承担为新中国阐释社会政治、经济走向,建构大众身份认同的重要使命的艺术载体,正是通过塑造众多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来迎合政治... 新中国成立后,刚刚摆脱了旧社会生存困境的女性,迫不及待地在新社会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存在价值。而电影作为承担为新中国阐释社会政治、经济走向,建构大众身份认同的重要使命的艺术载体,正是通过塑造众多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来迎合政治/意识形态对新社会劳模型女性的诉求,其中,《萨里玛珂》和《草原雄鹰》两部电影所塑造的以知识求进步的女劳模形象,极具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知识 进步 女劳模
下载PDF
新中国三十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女劳模形象的类型化特征
3
作者 赵红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20-22,共3页
新中国三十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推出了一群极具主人翁责任感和艰苦创业精神、以忘我的劳动热情和无私的奉献品质投身生产建设的女劳模。其中,以《草原上的人们》中萨仁格娃、《天山的红花》中阿依古丽、《沙漠的春天》中娜仁花为代表的... 新中国三十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推出了一群极具主人翁责任感和艰苦创业精神、以忘我的劳动热情和无私的奉献品质投身生产建设的女劳模。其中,以《草原上的人们》中萨仁格娃、《天山的红花》中阿依古丽、《沙漠的春天》中娜仁花为代表的这一类女性形象,因在电影中被建构了相似的政治身份,被设置了相似的矛盾冲突,被运用了相似的叙事策略,而突出表现出类型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女劳模 类型化
下载PDF
上海工业女劳模的银幕形象塑造分析
4
作者 徐大慰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0-64,共5页
电影《黄宝妹》和《上海英雄交响曲》中的女劳模们,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中"敢想、敢说、敢做",在贯彻执行总路线中追求高速度,在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发扬共产主义协作精神。虽然这两部纪录性艺术片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 电影《黄宝妹》和《上海英雄交响曲》中的女劳模们,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中"敢想、敢说、敢做",在贯彻执行总路线中追求高速度,在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发扬共产主义协作精神。虽然这两部纪录性艺术片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而成,但影片背后却潜藏着国家意识形态的话语,主要体现在影片中的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内容选择两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劳模 银幕形象 意识形态 塑造
原文传递
从“新女性”到“封面女郎”——由女性期刊封面看现代性话语之嬗变 被引量:3
5
作者 黄继刚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1-135,共5页
女性期刊封面作为一种有效传播媒介,选择并塑造了不同女性形象作为当时社会所认可的"理想女性"。具体而言,分别是启蒙叙事阶段的"新女性"形象、革命叙事阶段的"女劳模"形象和消费叙事阶段的"封面女... 女性期刊封面作为一种有效传播媒介,选择并塑造了不同女性形象作为当时社会所认可的"理想女性"。具体而言,分别是启蒙叙事阶段的"新女性"形象、革命叙事阶段的"女劳模"形象和消费叙事阶段的"封面女郎"形象。各个时期"理想女性"之间迥然异趣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既表征着社会职业和民众心理演进的规律,也清晰呈现出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价值观念的嬗变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期刊 女劳模 封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