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女娲意象与女娲信仰的演变
1
作者 刘景纯 《地方文化研究》 2024年第2期1-10,共10页
文献最早记载女娲故事是在战国时期,当时人意象中的女娲,是一个造人的人或神,冀州和《山海经》的"大荒西"地带以及楚地存在女娲及其造人的观念。随着两汉时期女娲造人方式、女圣帝的身份明确化,女娲功德也由造人者发展为"... 文献最早记载女娲故事是在战国时期,当时人意象中的女娲,是一个造人的人或神,冀州和《山海经》的"大荒西"地带以及楚地存在女娲及其造人的观念。随着两汉时期女娲造人方式、女圣帝的身份明确化,女娲功德也由造人者发展为"化育万物者",造人故事变得具体化。《魏书》最早记载有女娲墓,唐宋时期,女娲墓及其相关遗迹在空间上有所增长。女娲崇拜起源于西汉,唐宋时期被列入祀典,宋代确立了官祭,地点在今山西赵城镇侯村。明清时期,御祭和遣官致祭经常化。官方祭祀与民间崇拜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前者是"崇德报功",重在纪念;后者是祈求子嗣,重在功用。女娲崇拜后来有官方和民间的分化,社会崇拜的风气日益浓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娲意象 女娲信仰 官方祭祀 民间崇拜
下载PDF
明清时期冀南太行山区女娲信仰的地理分布与历史变迁——以女娲庙宇及碑刻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红霞 贾建钢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3-160,共8页
河北省涉县是冀南太行山区女娲信仰的核心区域,女娲庙宇分布广泛,常建于山顶或山村最高处,称之为“顶”或“奶奶顶”。涉县女娲庙宇以中皇山娲皇宫为中心区域,由西向东呈条状分布,距离娲皇宫越近,分布越密集,越远则相对稀疏。冀南太行... 河北省涉县是冀南太行山区女娲信仰的核心区域,女娲庙宇分布广泛,常建于山顶或山村最高处,称之为“顶”或“奶奶顶”。涉县女娲庙宇以中皇山娲皇宫为中心区域,由西向东呈条状分布,距离娲皇宫越近,分布越密集,越远则相对稀疏。冀南太行山区女娲奉祀起源较早,至迟在唐末宋初之时,女娲信仰已有一定规模,及至明清时期,在地域文化传统、女娲护佑事项与信众所求高度吻合、国家政策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女娲信仰达到兴盛。就碑志来看,这一时期女娲信仰的内容也有一定变化,原有补天“文化英雄”的神格逐渐失落,其“始祖母”神格成为主导,在这一转变中,女娲作为生育、护佑子嗣的独立女神的身份越来越清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娲信仰 冀南太行山区 庙宇 碑刻 明清
下载PDF
民间宗教文化与女性社会性别的建构——以河北涉县女娲信仰为例 被引量:10
3
作者 侯艳娜 李凤缓 孙鑫煜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25-228,共4页
从社会性别的角度来看,民间宗教文化与女性社会性别建构的关系极为复杂和微妙。以河北涉县女娲信仰为例,一方面,民间宗教文化积极地参与到女性社会性别角色的建构过程中;另一方面,由于女性主动地参与到民间宗教活动中,自觉地"篡改&... 从社会性别的角度来看,民间宗教文化与女性社会性别建构的关系极为复杂和微妙。以河北涉县女娲信仰为例,一方面,民间宗教文化积极地参与到女性社会性别角色的建构过程中;另一方面,由于女性主动地参与到民间宗教活动中,自觉地"篡改"民间宗教活动特定的社会意义,民间宗教文化又反过来成为消解女性社会性别建构的有力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宗教文化 女性社会性别建构 河北涉县 女娲信仰
下载PDF
官民协作:中国非遗保护的本土实践之路——以河北涉县女娲信仰的400年保护历程为个案 被引量:9
4
作者 杨利慧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4-73,共10页
现有的非遗话语常常将UNESCO框架下的非遗保护工程作为新生事物,与中国近现代以来对传统文化的破坏相对照,以强调二者之间的差异性。本文则以河北涉县娲皇宫及其女娲信仰为个案,梳理其自明、清、民国直至当代的近400年本土非遗保护实践... 现有的非遗话语常常将UNESCO框架下的非遗保护工程作为新生事物,与中国近现代以来对传统文化的破坏相对照,以强调二者之间的差异性。本文则以河北涉县娲皇宫及其女娲信仰为个案,梳理其自明、清、民国直至当代的近400年本土非遗保护实践的历程,凸显历史上不同行动主体在相关方面的长期工作,认为中国本土的非遗保护实践有着漫长的历程,它为21世纪初UNESCO发动的非遗保护工程在中国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内因,对后者的评价,应当放置于本土非遗保护的整体历史中加以关照;不同历史阶段的本土非遗保护实践之间及其与UNESCO框架下的非遗保护工程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中国本土淬炼出的非遗保护经验,比如注重"内价值"以及官民协作模式,为今天的非遗保护工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土实践 整体保护史 关联性 女娲信仰 娲皇宫
下载PDF
信仰命题的证真——从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考察女娲信仰的生成
5
作者 韩力扬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26-229,共4页
女娲信仰命题,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思想看来,是神秘的不可说部分,但是信仰自有其言说的独特方式。可以把女娲信仰命题分为可说与不可说两部分,可说部分用语言以"摹画"的方式表达清楚;不可说部分以"显示"的方式... 女娲信仰命题,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思想看来,是神秘的不可说部分,但是信仰自有其言说的独特方式。可以把女娲信仰命题分为可说与不可说两部分,可说部分用语言以"摹画"的方式表达清楚;不可说部分以"显示"的方式呈现自身,后者对于女娲信仰命题的证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为信仰命题证真的关键在于信徒的迷狂的心理体验,并以此实现与女娲融为一体的愿望,不可说部分的"显示"恰恰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娲信仰命题 维特根斯坦 可说 不可说
下载PDF
从传统剧目和民间演剧看女娲信仰的影响
6
作者 李祥林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3年第3期38-44,共7页
女娲神话自古流传,由此形成的民俗事象也蔚为大观,其对"以歌舞演故事"的中华戏曲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并且体现在剧目创作、演艺习俗、文化心理等方方面面。从传统剧目和民间演剧入手考察女娲神话及信仰的渗透和影响,对研究戏... 女娲神话自古流传,由此形成的民俗事象也蔚为大观,其对"以歌舞演故事"的中华戏曲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并且体现在剧目创作、演艺习俗、文化心理等方方面面。从传统剧目和民间演剧入手考察女娲神话及信仰的渗透和影响,对研究戏曲艺术和研究民俗文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戏曲 女娲信仰 传统剧目 民间演剧
下载PDF
河北涉县地区女娲信仰圈的形成
7
作者 常玉荣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44-46,共3页
信仰圈的形成是某一大神在一定区域内影响力的标志,也是俗民神灵信仰的组织结构方式。女娲是涉县地区的主神。涉县全境存在着大小不同的以"社"为单位的祭祀女娲的组织,具备了信仰圈形成的五个基本要素,最终以中皇山娲皇宫为... 信仰圈的形成是某一大神在一定区域内影响力的标志,也是俗民神灵信仰的组织结构方式。女娲是涉县地区的主神。涉县全境存在着大小不同的以"社"为单位的祭祀女娲的组织,具备了信仰圈形成的五个基本要素,最终以中皇山娲皇宫为核心形成了女娲信仰圈。女娲信仰圈的存在说明女娲自古至今在当地对于百姓日常生活的全方位的影响,百姓最终将女娲看作是"天地全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涉县 女娲信仰 “社”
下载PDF
从“圭”到“鼋”:女娲信仰与蛙崇拜关系新考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贵生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3-112,共10页
本文支持女娲信仰源于蛙崇拜的观点,并按照语义相关和文字构型原理,追溯女娲原始本相。“圭”、“鼋”等都是探究女娲原型的重要依据。女娲名称之缘起不仅与“蛙”、“娃”等在语音上相关,而且是与作为重要礼器的“圭”有深厚的文化渊... 本文支持女娲信仰源于蛙崇拜的观点,并按照语义相关和文字构型原理,追溯女娲原始本相。“圭”、“鼋”等都是探究女娲原型的重要依据。女娲名称之缘起不仅与“蛙”、“娃”等在语音上相关,而且是与作为重要礼器的“圭”有深厚的文化渊源——圭文化本原就是象征繁衍生育的蛙崇拜。“天鼋”是姬周天族与姜戎蛙族的复合图腾族徽,称之为“天鼋”是历史的误读。女娲之神是这种“鼋”图腾符号的象征转化,由于“龙蛇化”进程,在后世发生了形态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娲信仰 蛙崇拜 天鼋
原文传递
从河北涉县女娲信仰看女神文明的民间遗存 被引量:7
9
作者 黄悦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1-62,共12页
河北涉县及周边的女娲信仰保留了远古女神崇拜的一些特点,女娲作为一个独立大神受到崇拜,以她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广泛包容的女神圈,她们在当地妇女的精神和日常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构成对父权社会的一种反抗。不同于主流文化中对... 河北涉县及周边的女娲信仰保留了远古女神崇拜的一些特点,女娲作为一个独立大神受到崇拜,以她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广泛包容的女神圈,她们在当地妇女的精神和日常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构成对父权社会的一种反抗。不同于主流文化中对大母神的历史化改造,或者抽象化为一种至高的理想化本体,民间的女娲信仰更多地是对大母神原型的一种活态再现。对这一独特民俗信仰的研究可以补充文献资料中被遮蔽了的事实,不仅有助于研究中国古代神话,还为进一步揭示遥远的女神文明提供了契机,为和谐发展的世界观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县 女娲信仰 女神 神话
原文传递
女娲民间信仰的世俗化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马计斌 常玉荣 何石妹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1-2,18,共3页
在远古神话中,女娲创造世界、孕育人类,是一副大神的气派,而在后世民间信仰中,女娲信仰经历了一个世俗化的演变过程。通过形象的人格化塑造、功能的多功利性诉求和情感的伦理化投射,女娲走下了神坛,走进了信仰者的世俗生活,这种演变过... 在远古神话中,女娲创造世界、孕育人类,是一副大神的气派,而在后世民间信仰中,女娲信仰经历了一个世俗化的演变过程。通过形象的人格化塑造、功能的多功利性诉求和情感的伦理化投射,女娲走下了神坛,走进了信仰者的世俗生活,这种演变过程较为典型地表现了民间信仰的世俗性特征。同时,女娲在民间的这种存在方式最终决定了女娲文化信仰现存状态和未来演变的流向,这对于民间女娲文化信仰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娲信仰 民间信仰 世俗化 演变
下载PDF
杨利慧女娲神话思想与实践研究
11
作者 何春晖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9-36,共8页
女娲神话作为现代中国神话学的核心对象,不仅因为其位于中国神话谱系的核心层,也因为它的精神发掘正好与现代中国的民族历史高度契合。如果从女娲神话研究的第一代学者茅盾、顾颉刚等人算起,杨利慧应属第四代学者。杨利慧的女娲神话研究... 女娲神话作为现代中国神话学的核心对象,不仅因为其位于中国神话谱系的核心层,也因为它的精神发掘正好与现代中国的民族历史高度契合。如果从女娲神话研究的第一代学者茅盾、顾颉刚等人算起,杨利慧应属第四代学者。杨利慧的女娲神话研究,研究资料宏富,理论视角创新,学术思想敏锐,确立了女娲的中华民族始母神地位。从文献与田野中探讨女娲的神格、流变和功能开始,到表演、旅游与电子媒介中朝向当下阐述女娲的新实践和新视角,杨利慧及其团队持续30年的整体研究对于女娲神话信仰和中国神话的研究史而言,具有神话学术史范式价值,反映出当代中国神话学和民俗学理论与方法的转换与嬗变,为当代神话学的体系建构和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现代建构提供了代表性案例。女娲神话思想与实践研究不仅推动了中国神话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且加快了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阐释中国道路,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利慧 女娲神话信仰研究 中华民族始母神 朝向当下 中国学术话语体系
下载PDF
文体的协作与互动——以甘肃天水地区伏羲女娲信仰中的神话和灵验传说为例
12
作者 安德明 《中国文学年鉴》 2015年第1期920-921,共2页
在民间信仰领域,口头艺术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信仰相关的各种口头艺术文体,既是民间信仰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对信仰的延续和传承起着强化的作用。这些文体之间不是杂乱、随意地混合在一起的,而是相互之间存在一种有机的联系,并对信... 在民间信仰领域,口头艺术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信仰相关的各种口头艺术文体,既是民间信仰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对信仰的延续和传承起着强化的作用。这些文体之间不是杂乱、随意地混合在一起的,而是相互之间存在一种有机的联系,并对信仰本身产生着情境性的功能。围绕甘肃天水地区的伏羲女娲信仰,可以探讨和揭示在民间信仰及相关仪式当中,口头艺术作为表达、维系和强化民间信仰的重要手段,体裁之间在功能和具体语境应用方面存在着协作与互动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娲信仰 天水地区 文体 伏羲 甘肃 协作 民间信仰 传说
原文传递
生殖崇拜 母性天职的强化——女娲城庙会祭祀禁忌初探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翠玲 《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2期12-14,20,共4页
本文认为 ,豫东西华县女娲城庙会祭祀禁忌 ,对男性群体的否定 ,源于女性的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对女性群体的肯定 ,则表现了女性生殖是崇高的。
关键词 女娲 性禁忌 生殖崇拜 女娲信仰 女娲城庙会 祭祀 女性群体 女性主体
下载PDF
《河北学刊》2011年总目录
14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I0001-I0005,共5页
关键词 河北省 研究述评 河北学刊 比较哲学 比较学 生活禅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通货膨胀 中国共产党 城市化进程 策略 实证分析 产业集群发展 实证研究 女娲信仰 目录 检索工具
下载PDF
涉县娲皇宫庙会古上巳之遗风
15
作者 刘芬芬 《寻根》 2011年第2期78-84,共7页
一涉县地处太行山东麓,位于河北省西南部,今属邯郸市辖区,是晋、冀、豫三省七县(市)的交界地。涉县女娲信仰浓厚,女娲庙众多。至今在固新镇昭义村、井店镇井店村东、
关键词 涉县 遗风 庙会 皇宫 女娲信仰 西南部 河北省 市辖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