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楚帛书女娲形象钩沉——兼谈女娲与庸国 被引量:7
1
作者 刘玉堂 吴成国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05-711,共7页
长沙子弹库楚帛书甲篇向世人提供了创世纪神话方面的宝贵资料,其所展现的女娲形象有二:创世神和对偶神,后世奉女娲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神或始祖母、母亲神、婚姻神、媒神乃至生育神等,均基于女娲的创世神和对偶神形象。楚帛书的楚文化地域... 长沙子弹库楚帛书甲篇向世人提供了创世纪神话方面的宝贵资料,其所展现的女娲形象有二:创世神和对偶神,后世奉女娲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神或始祖母、母亲神、婚姻神、媒神乃至生育神等,均基于女娲的创世神和对偶神形象。楚帛书的楚文化地域特色鲜明:战国时期具有浓厚巫术文化传统的楚地,是"开天辟地"创世神话故事传播的极佳土壤;楚帛书作者把过去的神话传说与历史传说中的人物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其一一纳入楚民族的神话系统;楚帛书甲篇创世神话中涉及的几处地名,多数已被学者确定为楚地。楚帛书所载反映战国楚地女娲信仰应是无可争议的,对于研究女娲与古庸国关系的价值不容小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帛书 女娲形象 创世神 对偶神 楚文化 庸国
下载PDF
民间信仰对女娲形象的双重演绎 被引量:2
2
作者 常玉荣 何石妹 侯艳娜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65-67,共3页
在远古神话中,女娲创造世界、孕育人类,是一副大神的气派,而在后世驳杂的民间信仰中,女娲形象又被重新演绎塑造。民间信仰的世俗性与神圣性的复杂扭结造成了女娲形象双重演绎过程,一方面将女娲由远古神祇演绎为人类慈祥的母亲,充满了人... 在远古神话中,女娲创造世界、孕育人类,是一副大神的气派,而在后世驳杂的民间信仰中,女娲形象又被重新演绎塑造。民间信仰的世俗性与神圣性的复杂扭结造成了女娲形象双重演绎过程,一方面将女娲由远古神祇演绎为人类慈祥的母亲,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另一方面女娲又被赋予无所不能的神力,成为万人敬仰的大神。这是一个交叉式的双向互动,其复杂性是和民间信仰的混沌性共生的。女娲在民间的这种存在方式最终决定了女娲文化信仰现存状态和未来演变的流向,这对于民间女娲文化信仰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娲形象 民间信仰 大母神 双重演绎
下载PDF
战国秦汉时期女娲形象的演变 被引量:3
3
作者 宋超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14-19,共6页
在上古神话传说体系中,女娲的形象从传世文献的角度考察,由战国中后期诗人笔下外在形象尚不确定的“女神”,到西汉文献中始与伏羲并列为“至德遗于后世”,崇尚“虚无纯一”的“圣王”;随着两汉之际“三皇”之说的复兴,由东汉前期“伏羲... 在上古神话传说体系中,女娲的形象从传世文献的角度考察,由战国中后期诗人笔下外在形象尚不确定的“女神”,到西汉文献中始与伏羲并列为“至德遗于后世”,崇尚“虚无纯一”的“圣王”;随着两汉之际“三皇”之说的复兴,由东汉前期“伏羲、神农、燧人(或祝融)”的“三皇”说,演进为东汉后期“伏羲、女娲、神农”的“三皇”系列,标志着女娲“圣王”形象的最终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娲形象 三皇 战国秦汉 演变
下载PDF
鲁迅藏汉画像中伏羲女娲形象释读 被引量:1
4
作者 戴晓云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4-76,共3页
鲁迅先生藏大约七八百幅汉画像拓片,可以归出基本类别来。大致包括四神图像、伏羲女娲、西王母、农业生产、星象图、瑞兽图等等。本文就鲁迅藏汉画像中伏羲女娲的图像做一个释读。
关键词 女娲形象 汉画像 伏羲 鲁迅 释读 农业生产 西王母 图像
下载PDF
傩母·地母·人母——民间神灵信仰中的女娲形象 被引量:2
5
作者 李祥林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1-5,共5页
借助女娲形象及相关事象的考察,从中国民间傩戏体系、民间"地母"崇拜、"人祖"信仰民俗三方面入手,研究中国民间神灵信仰的形象寄托。文献和田野互证表明,女娲作为生养人类的伟大祖母的至上地位,理当是中华神话殿堂... 借助女娲形象及相关事象的考察,从中国民间傩戏体系、民间"地母"崇拜、"人祖"信仰民俗三方面入手,研究中国民间神灵信仰的形象寄托。文献和田野互证表明,女娲作为生养人类的伟大祖母的至上地位,理当是中华神话殿堂里先于诸神又高于诸神的始祖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娲形象 神灵信仰 傩戏 傩母
下载PDF
民间文化中女娲形象的变异——以西华女娲“经歌”为基点
6
作者 董艳艳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4-108,共5页
女娲是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是创造一切生命的“万物之母”。有关她的传说不仅存在于《山海经》《淮南子》《风俗通义》《独异志》等文献中,也活跃在民俗、故事、“经歌”等各种形式中。民间对女娲的信仰从古至今从未停止过,在甘肃、... 女娲是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是创造一切生命的“万物之母”。有关她的传说不仅存在于《山海经》《淮南子》《风俗通义》《独异志》等文献中,也活跃在民俗、故事、“经歌”等各种形式中。民间对女娲的信仰从古至今从未停止过,在甘肃、河北、河南等地尤为繁盛。“盘古女娲经歌是流传于河南省西华县一带的民间歌谣,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以盘古、女娲为主要歌颂对象,大致可分为创世经、治世经、救世经、劝世经、功德经等几个类型。这些独具地方特色的歌谣,传女不传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娲形象 民间文化 基点 变异 《风俗通义》 民间歌谣 《淮南子》 《山海经》
下载PDF
女娲形象:人的价值观念的确立——重读《补天》 被引量:5
7
作者 周葱秀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1年第4期35-38,共4页
《补天》写的是一女神。先驱者把礼赞的目光投向女神?并非偶然。五四时期,先驱者为“人”的觉醒而呐喊,首先是为处于社会结构最底层的女性的觉醒而呐喊。 《补天》的第一句“女娲忽然醒來了”具有象征意义,是先驱者所企盼的一个新时代... 《补天》写的是一女神。先驱者把礼赞的目光投向女神?并非偶然。五四时期,先驱者为“人”的觉醒而呐喊,首先是为处于社会结构最底层的女性的觉醒而呐喊。 《补天》的第一句“女娲忽然醒來了”具有象征意义,是先驱者所企盼的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女性价值的被确认,体现了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在神话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天》 先驱者 五四时期 象征意义 女性价值 女娲形象 最底层 社会结构 鲁迅 价值观念
下载PDF
女娲神话的移位与唐代诗文中的女娲形象
8
作者 芦婷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6-9,共4页
女娲神话是中国最古老的神话之一,女娲人首蛇躯,既是伟大的始祖母,又是造人、补天的大英雄,集神格、人格于一身。有唐一代,文人们频频以女娲神话入诗文,经过不断地改造与移位,女娲形象日益丰满,女娲神话也渐渐步入了文学化的正轨,成为... 女娲神话是中国最古老的神话之一,女娲人首蛇躯,既是伟大的始祖母,又是造人、补天的大英雄,集神格、人格于一身。有唐一代,文人们频频以女娲神话入诗文,经过不断地改造与移位,女娲形象日益丰满,女娲神话也渐渐步入了文学化的正轨,成为了重要的文学意象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娲神话 女娲形象 唐代诗文 移位 重塑
下载PDF
《补天》中女娲形象对女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启示
9
作者 朱玉涛 王路 《芒种》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1-92,共2页
《补天》写于1922年,原名为《不周山》,最初收在《呐喊》卷末(《呐喊》再版时鲁迅从中抽出此篇),是鲁迅第一篇从古代取材创作的小说。1935年《补天》被鲁迅收入《故事新编》。鲁迅在《故事新编》的序言中这样解释《补天》的创作方法... 《补天》写于1922年,原名为《不周山》,最初收在《呐喊》卷末(《呐喊》再版时鲁迅从中抽出此篇),是鲁迅第一篇从古代取材创作的小说。1935年《补天》被鲁迅收入《故事新编》。鲁迅在《故事新编》的序言中这样解释《补天》的创作方法和动机:"那时的意见,是想以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不周山》便是取了‘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动手试作的第一篇。首先,是很认真的,虽然也不过取了茀罗特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天》 女娲形象 自我实现 女大学生 《故事新编》 《不周山》 《呐喊》 创作方法
原文传递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10
作者 徐思敏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7-60,共4页
【教学目标】1.紧扣关键词复述故事,通过设计连环画感知女娲形象,体会神话故事“说怪也不怪”的特征。2.比较《风俗通》的记载,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并由“这一篇”推及“这一类”,感悟华夏神话的魅力。
关键词 神话故事 教学设计 风俗通 女娲形象 教学目标 复述故事 连环画 创作意图
下载PDF
“伏羲女娲·双龙”画像砖试释 被引量:1
11
作者 余德章 《四川文物》 1984年第3期46-48,共3页
四川汉代画象中,有关伏羲女娲形象的画象砖和画象石刻多有出土,但各种画面均大同小异,总的说来,伏羲女娲皆人首蛇身。有的面部相对,有的两嘴相亲;有的举日、月轮并手执规、矩,等等。二神之躯或作蛇身,或作龙躯,有的两尾卷曲,有的两尾相... 四川汉代画象中,有关伏羲女娲形象的画象砖和画象石刻多有出土,但各种画面均大同小异,总的说来,伏羲女娲皆人首蛇身。有的面部相对,有的两嘴相亲;有的举日、月轮并手执规、矩,等等。二神之躯或作蛇身,或作龙躯,有的两尾卷曲,有的两尾相交,形象十分生动。学术界对伏羲女娲画象巳有较为详细的考证,唯四川省彭山县出土的“伏羲女娲·双龙”画象砖(图一),风格独特,内容复杂而新颖。其上有伏羲女娲二神(龙),有建筑物、人物等。这里,笔者针对该图象的内容并结合有关史料,试释如下。“伏羲女娲·双龙”画象砖为长方形,中间横穿一线将画面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图左方有一观阙式的建筑物,顶有三重:建筑物外有一官吏,手执笏板,面向建筑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羲 建筑物 画象 女娲形象 风格独特 双龙 出土 四川省 汉代 画面
下载PDF
女娲补天神话的解读
12
作者 李成明 《课外语文(下)》 2016年第1期134-135,共2页
女娲补天是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古代神话传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但大多人只听闻这个故事的内容,认为其只不过是我国古代人民由于对自然认识的局限性,从而凭空杜撰出来的一个美好的故事而已,殊不知女娲补天传说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 女娲补天是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古代神话传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但大多人只听闻这个故事的内容,认为其只不过是我国古代人民由于对自然认识的局限性,从而凭空杜撰出来的一个美好的故事而已,殊不知女娲补天传说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体现了我国古代先民对于自然的初步认识,包含着对世界朴素的认识观。本文从女娲补天的由来及其蕴含的历史文化韵味,以及对今天的现实意义这三个方面系统考究了该神话传说的来源以及出现的原因,探究了女娲补天神话传说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元素,就这一古老的神话传说有一更深层次的领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娲补天 女娲形象 五色石
下载PDF
伏羲、女娲和甘肃
13
作者 贺养州 《丝绸之路》 1996年第4期57-58,共2页
伏羲、女娲和甘肃贺养州伏羲和女娲,是中华民族历史神话传说中的始祖型人物。相传他们二人均出生在甘肃境内,初为兄妹,后做夫妻,繁衍了人类。大量的考古学资料业已表明,甘肃境内早在20万年以前就有古人类生息,繁衍,甘肃作为中... 伏羲、女娲和甘肃贺养州伏羲和女娲,是中华民族历史神话传说中的始祖型人物。相传他们二人均出生在甘肃境内,初为兄妹,后做夫妻,繁衍了人类。大量的考古学资料业已表明,甘肃境内早在20万年以前就有古人类生息,繁衍,甘肃作为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的地位已经得到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羲庙 女娲形象 马家窑文化 《史记》 甘肃 女性生殖器 神话传说 象征物 母系社会 图腾崇拜
下载PDF
《女神之再生》与《补天》之比较 被引量:1
14
作者 牟伯永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50-53,共4页
Guo Moruo’s 《The reprocess of goddess》and Lu Xun’s 《patching sky》boty derived from the myth of Nǚ Wa patching sky.With romntic skills they both portrajed an images--Nu Wa.and expressed the same topic--the spivi... Guo Moruo’s 《The reprocess of goddess》and Lu Xun’s 《patching sky》boty derived from the myth of Nǚ Wa patching sky.With romntic skills they both portrajed an images--Nu Wa.and expressed the same topic--the spivit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of 1919".But because the two authors.are different in experiences,the maintain of literature and the pursuit of aesthetice as well,the two works has clear differ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神之再生》 《补天》 郭沫若 鲁迅 浪漫主义手法 文学评论 女娲形象
下载PDF
《补天》:人与神的碰撞
15
作者 袁盛勇 张劲松 《嘉应大学学报》 2001年第2期59-61,共3页
本文从人与神的碰撞这个角度解读《补天》。在《补天》中 ,鲁迅试图借助神与人的塑造告诉人们 ,人性的堕落带来了神性的消失。神与人的对立描写带来了美与丑的对立以及相应的结构样式。所谓“油滑”在鲁迅那里 ,便是对于虚伪“德性”
关键词 鲁迅 人性 德性 《补天》 小说 文学评论 女娲形象 "油滑"手法
下载PDF
汉画伏羲女娲的形象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陈广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35-39,共5页
在汉代的画像石、壁画内容中,人首蛇身形象很多,是一种从外形到内涵都很丰满的艺术题材。关于它的定名,基本为一种意见。即认为那种有性别之分、呈对偶状态的人首蛇身像,是神话中人物伏羲和女娲。山东地区的画像石上对这类形象有“伏羲... 在汉代的画像石、壁画内容中,人首蛇身形象很多,是一种从外形到内涵都很丰满的艺术题材。关于它的定名,基本为一种意见。即认为那种有性别之分、呈对偶状态的人首蛇身像,是神话中人物伏羲和女娲。山东地区的画像石上对这类形象有“伏羲”榜题,为这种形象的定名提供了可靠依据。伏羲女娲形象在各地汉画像中大量存在,展示出不同的特征。所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羲 山东地区 汉画像石 画像石墓 南阳汉画 四川地区 壁画内容 女娲形象 河南地区 画像砖
原文传递
《补天》新解 被引量:3
17
作者 聂运伟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2年第12期39-42,共4页
《补天》取材于中国神话传说,仅就故事本身而言,鲁迅并未在典籍记载之外虚构更多的什么,但在故事所蕴含的意义上,《补天》明显有着超出典籍记载之外的意旨。或者说,作为一部小说,《补天》中所描绘的女娲形象已是作者对古老传说进行新的... 《补天》取材于中国神话传说,仅就故事本身而言,鲁迅并未在典籍记载之外虚构更多的什么,但在故事所蕴含的意义上,《补天》明显有着超出典籍记载之外的意旨。或者说,作为一部小说,《补天》中所描绘的女娲形象已是作者对古老传说进行新的审美体验的结果,其所包孕的审美情感当是我们理解、阐释《补天》的至关重要的对象。惟此,《补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天》 神话传说 审美情感 审美体验 鲁迅 小说 典籍 女娲形象 意旨 传统文化
下载PDF
《铸剑》之阐释 被引量:2
18
作者 聂运伟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5年第5期41-45,共5页
《铸剑》之阐释聂运伟鲁迅先生说:"《故事新编》真是'塞责'的东西,除《铸剑》外,都不免油滑"①,"《故事新编》中的《铸剑》,确是写得较为认真"②。先生对《铸剑》的评价似乎很明白,但又很难让研究者从上述评价中领会到《铸... 《铸剑》之阐释聂运伟鲁迅先生说:"《故事新编》真是'塞责'的东西,除《铸剑》外,都不免油滑"①,"《故事新编》中的《铸剑》,确是写得较为认真"②。先生对《铸剑》的评价似乎很明白,但又很难让研究者从上述评价中领会到《铸剑》的独特之所在。据笔者体察,第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剑》 《故事新编》 鲁迅先生 传统文化 《补天》 《奔月》 女娲形象 历史文化 文化情境 眉间
下载PDF
人类初始的辉煌——《补天》新论
19
作者 吴颖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3期1-10,共10页
本文在重新评价成仿吾论《不周山》合理性的基础上,着重从新的角度阐发《补天》(《不周山》)的浑厚深邃的思想意蕴:中国第一女神女娲形象欣喜而又艰辛地走着她造人和维持天、地、人“三才”和谐的自然而又人道的“生命的路”,这生命的... 本文在重新评价成仿吾论《不周山》合理性的基础上,着重从新的角度阐发《补天》(《不周山》)的浑厚深邃的思想意蕴:中国第一女神女娲形象欣喜而又艰辛地走着她造人和维持天、地、人“三才”和谐的自然而又人道的“生命的路”,这生命的路构成了人类初始的辉煌。这个意蕴使《补天》至今仍是历史小说难以企及的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天》 女娲形象 “三才”和谐
下载PDF
从人到神——九天元女究竟是谁
20
作者 鲁旭 《华夏文化》 1998年第4期17-19,共3页
汉民族是个多神民族,许多远古时代的人物和事迹,都以神话或神的形式保存在民间。笔者近年来涉足炎黄文化的研究,特别是近两年涉及女登氏的研究,便常为“元女”、“九天元女”或“九天玄女”是不是女登氏的问题所困惑。笔者因此翻阅... 汉民族是个多神民族,许多远古时代的人物和事迹,都以神话或神的形式保存在民间。笔者近年来涉足炎黄文化的研究,特别是近两年涉及女登氏的研究,便常为“元女”、“九天元女”或“九天玄女”是不是女登氏的问题所困惑。笔者因此翻阅了大量古籍文献,对“九天元女”其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御览》 女娲形象 九天玄女 《辞源》 《山海经》 《水浒传》 黄帝 《风俗通义》 古籍文献 图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