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 三彩釉陶女居士俑
1
《大观(收藏)》 2017年第3期110-110,共1页
唐代三彩坐俑题材以女性为主,男性偶见。之前有学者称此类女俑为坐鼓俑,因其似鼓形而得名。沈从文先生提出,此类坐具由战汉时期器物衍生而来,其名'筌蹄'。此物属竹藤制品,形似鼓,流行于南北朝至隋唐,初为佛教用具。史书载,梁武... 唐代三彩坐俑题材以女性为主,男性偶见。之前有学者称此类女俑为坐鼓俑,因其似鼓形而得名。沈从文先生提出,此类坐具由战汉时期器物衍生而来,其名'筌蹄'。此物属竹藤制品,形似鼓,流行于南北朝至隋唐,初为佛教用具。史书载,梁武帝索筌蹄为侯景讲经便为此种坐具。洛阳博物馆收藏两件唐代三彩女立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女居士 李寿墓
原文传递
吕碧城学佛的日常实践与终极依归:从《香光小录》谈起
2
作者 《普陀学刊》 2017年第2期105-125,共21页
民初著名佛教女居士吕碧城(1883-1943),受印光大师(1862-1940)、谛闲法师(1858-1932)等大德启发,皈依佛教,一门深入净土。在学佛期间,曾对净土教义产生质疑,经由与太虚大师、常惺法师、王小徐居士等诸大德函覆,以及自我不间断的修持中,... 民初著名佛教女居士吕碧城(1883-1943),受印光大师(1862-1940)、谛闲法师(1858-1932)等大德启发,皈依佛教,一门深入净土。在学佛期间,曾对净土教义产生质疑,经由与太虚大师、常惺法师、王小徐居士等诸大德函覆,以及自我不间断的修持中,逐渐解惑;而起信的关键来自于梦境——“梦示已生莲之路”,以为往生西方净土之路已萌芽,自此遂深信不疑。在行持上,吕碧城念佛、作观、茹素、画佛,倡导蔬食护生运动,并深入研习内典,迻译经典,撰有《英文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净土纲要》《观无量寿佛经释论》《香光小录》等中英译作十余种。从《香光小录》谈起,源自此书被碧城界定为弘扬净土之书,是其晚年所出,呈现较完整的佛学思想。书中辑录的净土三经,以及念佛称名、系念作观、断除肉食、深信因果、发菩提心等行持要旨,皆能对应吕碧城修行的日常生活与实践。修学净土法门,是以称念佛名为主,藉弥陀本愿之他力,终极依归在于祈获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吕碧城晚年居于香港东莲觉苑,终日闭居译著,偶有宣讲。后于病中仍念佛礼拜依旧,舍报前呈现预知时至、咐托遗言、生西准备等兆相,可作为吕碧城往生莲邦之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碧城 日常实践 女居士 净土法门
下载PDF
香港大屿山女众茅蓬佛教的当代人类学考察
3
作者 刘泳斯 《宗教研究》 2011年第1期189-205,共17页
1927年刘承泽先生应香港大屿山昂平宝莲寺住持筏可和尚邀请,任屿山佛学院讲席,住山四载,对当时大屿山昂平等地茅蓬静室情形有如下记述:(大屿山岛)其山面积广阔,倍于香港(岛),宝莲寺居于昂平,该地平如掌,故名曰'昂平'。静室环寺... 1927年刘承泽先生应香港大屿山昂平宝莲寺住持筏可和尚邀请,任屿山佛学院讲席,住山四载,对当时大屿山昂平等地茅蓬静室情形有如下记述:(大屿山岛)其山面积广阔,倍于香港(岛),宝莲寺居于昂平,该地平如掌,故名曰'昂平'。静室环寺而居,凡四十余所,皆清流也,彼此俱以修行为旨趣,故联络如一家焉。如遇有丧事,则聚众为之念佛,彻夜不息,及其殡也,则相率而送,于此足以表现佛教徒仁厚之精神,殊堪景仰者也……(鹿湖)静室亦有二十余所……由东涌至昂平中池塘仔,此地亦有静室十余所……余居(大)屿山,瞬四年矣,观其住静室者,类皆笃信佛教,故能和蔼相亲,闻其风者,能使薄夫敦,鄙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宝莲)寺右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居士 大屿山岛 宝莲寺
原文传递
祥云飘过普化寺
4
作者 高阳 霄飞 晋林 《五台山》 2011年第6期51-53,共3页
夏日的台怀镇依然影稠声密,21世纪的佛国难有片时安宁。漫行山道,寻踪古迹,听几声闲逸蝉鸣,悟一回人生真味,是惯于歌功颂德、长于吟风弄月的我等俗流酸笔的缘外之福吧。朝觐普化寺,笔者恍然感慨,自在自得、性空无为,恐怕是人生至妙之境... 夏日的台怀镇依然影稠声密,21世纪的佛国难有片时安宁。漫行山道,寻踪古迹,听几声闲逸蝉鸣,悟一回人生真味,是惯于歌功颂德、长于吟风弄月的我等俗流酸笔的缘外之福吧。朝觐普化寺,笔者恍然感慨,自在自得、性空无为,恐怕是人生至妙之境了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化寺 法尊法师 女居士 老和尚 五台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