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个人书写与都市映像——穆时英创作中的“女性嫌恶症”
1
作者 张斐然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7期104-108,共5页
"女性嫌恶症"是穆时英建构女性形象的主题之一,这一特色贯穿于其"南北极"式的两种类型的创作中。这一情感倾向的形成与其个人家世、经历有关,同时也是新感觉派的创作原则感召和集体表达的结果。此外,穆时英为代表... "女性嫌恶症"是穆时英建构女性形象的主题之一,这一特色贯穿于其"南北极"式的两种类型的创作中。这一情感倾向的形成与其个人家世、经历有关,同时也是新感觉派的创作原则感召和集体表达的结果。此外,穆时英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对作为"现代女性的模型"的"摩登女郎"和"准摩登女郎"的描摹承载了上海都市的映像,对新女性"既恨又爱"的矛盾心理也隐喻了对现代都市的矛盾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嫌恶 摩登女郎 现代都市
下载PDF
网络女性自治区中的性别歧视内化——自媒体美妆视频中的女性嫌恶现象及批判 被引量:26
2
作者 徐智 高山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5-163,共19页
本文分析了"网络女性自治区"--自媒体美妆视频中女性嫌恶话语的表现与产生原因。这种嫌恶以女性受众对女性博主的攻击谩骂与嘲讽为主要特征。本文通过参与式网络观察和深度访谈发现,网络女性性别嫌恶产生的心理过程是女性将... 本文分析了"网络女性自治区"--自媒体美妆视频中女性嫌恶话语的表现与产生原因。这种嫌恶以女性受众对女性博主的攻击谩骂与嘲讽为主要特征。本文通过参与式网络观察和深度访谈发现,网络女性性别嫌恶产生的心理过程是女性将性别歧视逐渐内化的过程,是一个新媒体技术环境和社会多方因素共同影响、浸染的过程。然而,新媒体赋权表象下的女性性别意识仍处于"缺席"状态,当下性别话语深刻地受到来自社会结构和技术权力的双重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传播 自媒体 女性嫌恶 网络话语
原文传递
重审《妇人画报》中的摩登女郎形象 被引量:2
3
作者 岳颖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22-128,共7页
文章以20世纪30年代发行于上海的《妇人画报》为研究文本,通过结合“女性嫌恶症”这个生发于上海语境的本土词汇,用历史社会学方法解读“摩登女郎”被审视的细节和原因。不难发现,摩登女郎表面上的前卫实则是男性作者对女性肉体的臆想... 文章以20世纪30年代发行于上海的《妇人画报》为研究文本,通过结合“女性嫌恶症”这个生发于上海语境的本土词汇,用历史社会学方法解读“摩登女郎”被审视的细节和原因。不难发现,摩登女郎表面上的前卫实则是男性作者对女性肉体的臆想与规划;女性享受溢美之词,以甘愿跳入他们打造的美的枷锁为代价;男性对摩登女郎爱恨交织,体现了他们自身情感上的矛盾。这些“女性嫌恶症”表现背后的原因与女性社会角色的多维期待、近代女学的“失控”、男性作家融入上海大都市的焦虑等相关。图文形塑的“摩登女郎”折射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的政治、经济与思想维度的现代性与传统性、中与西、性别博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登女郎 女性嫌恶 《妇人画报》 贤妻良母 女子教育
下载PDF
性和爱的分离——性别(gender)视角的夏目漱石与村上春树比较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小玲 赵春先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5期109-113,共5页
本文从分析明治时代"恋爱"一词的词源学角度入手,在解读夏目漱石和村上春树的相关文本基础上,指出两位作者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对性描写的处理有所不同:前者还处于探索将"性"和"爱"结合起来的"近代... 本文从分析明治时代"恋爱"一词的词源学角度入手,在解读夏目漱石和村上春树的相关文本基础上,指出两位作者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对性描写的处理有所不同:前者还处于探索将"性"和"爱"结合起来的"近代恋爱"的过程中;而后者描写的是在高度资本主义发达时期,人们无法将"性"和"爱"完满结合的虚幻感。但两者根本的相同点在于无法将女性的性欲和男性的性欲同等看待,将"性"和"爱"相分离。而这一点深刻体现了两位作者共同的"女性蔑视"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 夏目漱石 村上春树 女性嫌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