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傩堂“三女戏”的世俗性 被引量:1
1
作者 何飞 《教育文化论坛》 2014年第4期130-134,共5页
傩堂戏是一种民俗戏剧。剧目《孟姜女》《龙王女》《庞氏女》并称为傩堂戏中的"三女戏",是戏剧化程度较高的大型剧目。傩堂"三女戏"是人们世俗生活的一种倾诉,或是描述世俗生活的情景,或是诉说世俗生活中的苦难,或... 傩堂戏是一种民俗戏剧。剧目《孟姜女》《龙王女》《庞氏女》并称为傩堂戏中的"三女戏",是戏剧化程度较高的大型剧目。傩堂"三女戏"是人们世俗生活的一种倾诉,或是描述世俗生活的情景,或是诉说世俗生活中的苦难,或是展示世俗生活的风俗习惯,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内容贴近,再现了广大人民世俗生活境遇、婚姻家庭及社会思想观念等,对在困苦境遇之下的民众心理和精神有着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傩堂 女戏 世俗性
下载PDF
阳戏“三女戏”剧目本事考述
2
作者 吴电雷 《晋中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27-31,共5页
阳戏的三个剧目《孟姜女》《庞氏女》《龙王女》,通常称作"三女戏"。其本事源于唐以前的古代史传文学,当时主要故事架构已初步搭建。宋金以后,故事情节又逐步繁丰。"孟姜"戏随着时代变迁,其演出宗旨亦不断发生变化... 阳戏的三个剧目《孟姜女》《庞氏女》《龙王女》,通常称作"三女戏"。其本事源于唐以前的古代史传文学,当时主要故事架构已初步搭建。宋金以后,故事情节又逐步繁丰。"孟姜"戏随着时代变迁,其演出宗旨亦不断发生变化。阳戏《孟姜女》戏截取其结良缘的喜庆气氛和团圆的结局。《庞氏女》戏主题一以贯之,突出"孝道"。《龙王女》源出唐传奇《柳毅传》,由于其"落难""辞婚"等悲情主题,在阳戏坛上演出几率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女戏 本事 考述
下载PDF
清中后期禁抑职业女戏论析
3
作者 李明山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1-175,共15页
就职业戏班演员的性别构成而言,明、清二代具有较大的差异。明代职业戏班依据市场需求自由组建男班、女班、男女合班,官方对此不干涉。清代中、后期职业男戏一如既往的盛行,而职业女戏连同女性观剧都受到了来自朝廷大臣、地方官乃至民... 就职业戏班演员的性别构成而言,明、清二代具有较大的差异。明代职业戏班依据市场需求自由组建男班、女班、男女合班,官方对此不干涉。清代中、后期职业男戏一如既往的盛行,而职业女戏连同女性观剧都受到了来自朝廷大臣、地方官乃至民间缙绅的联合抑制,一度衰歇沉寂。清代统治阶级对于职业女戏的控制大致经历了:顺、康、雍三朝的由宽趋严;乾隆朝对职业女戏的全面禁抑,并为嘉庆、道光朝所沿袭,但效果不及乾隆朝;咸丰、同治朝以降对职业女戏及女性观戏的限制日渐松动。直到民国时期,职业女戏和女性观戏才全面解禁。以往学界对于清代女戏的探讨存在的不足有:其一,有学者将清乾隆朝禁止职业女戏视为整个清代都禁止职业女戏,或想当然认为禁止职业女戏源于雍正帝打压戏曲;其二,有学者未能将清代禁抑职业女戏与听任家班女戏相区分,视乾隆朝禁抑职业女戏为禁止所有女戏;其三,有学者将乾隆以降职业女戏的不振误认为业已绝迹。以上诸种对于清代职业女戏的偏颇认识,较大地阻碍了清代戏曲史研究的深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中后期 职业女戏 家乐女戏 禁抑 男旦现象
原文传递
论明代职业女戏的主体构成、历史境遇及戏曲史意义
4
作者 李奇 刘水云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42,共8页
职业女戏作为明代演剧体系的特殊存在,素来受到研究者的冷落,以致忽视了其在明代戏剧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明代职业女戏的发展既受前中期乐籍女妓、家乐女伶的演艺活动的影响,还与当时妓乐风气的盛行、底层民众的审美需求以及女戏自身的... 职业女戏作为明代演剧体系的特殊存在,素来受到研究者的冷落,以致忽视了其在明代戏剧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明代职业女戏的发展既受前中期乐籍女妓、家乐女伶的演艺活动的影响,还与当时妓乐风气的盛行、底层民众的审美需求以及女戏自身的功能优势等因素有着极大关联。它的主体构成以身份属性的复杂为前提,表现出鲜明突出的特征,并与其独特的戏曲史意义共同彰显出明代演剧的辉煌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女戏 主体构成 发展原因 曲史意义
原文传递
东方戏曲文学史上的女权呐喊 被引量:4
5
作者 李祥林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9-22,共4页
关键词 东方曲文学史 表现手法 人物塑造
下载PDF
新媒体环境下戏曲文化的传播创新——基于“上戏416女团”的思考 被引量:1
6
作者 彭春霖 《今传媒》 2023年第2期106-109,共4页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生活节奏、信息获取方式以及娱乐休闲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这对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本文以B站“上戏416女团”作为研究实例,结合当前戏曲文化传承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与难题,围绕融合创新内容...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生活节奏、信息获取方式以及娱乐休闲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这对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本文以B站“上戏416女团”作为研究实例,结合当前戏曲文化传承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与难题,围绕融合创新内容呈现、构建传播矩阵以及注重版权保护三个层面,提出了在新媒体环境下,要不断推动戏曲文化内容生产和创新传播方式的创新,旨在为传承发展戏曲文化提供借鉴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曲文化传播 “上416团” B站
下载PDF
“杂剧班头”笔下的女角戏
7
作者 李祥林 《戏剧之家》 2004年第3期27-29,共3页
中华戏曲多写女性形象。可以说,以人文关怀为底蕴的女性关怀是东方戏曲与身俱来又挥之不去的文化情结。这种情结,在元杂剧作家笔下得到了鲜明体现。
关键词 “杂剧班头” 元杂剧 关汉卿 人文关怀 性形象 《金线池》 《蝴蝶梦》
下载PDF
从《延禧攻略》的商业成功探讨大女主戏的发展
8
作者 李尹檬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第34期37-38,70,共3页
自2011年《甄嬛传》的播出后,古装大女主戏的势头不断上升。从2015年的《芈月传》,2016年的《锦绣未央》,2017年的《那年花开月正圆》,再到今年的《如懿传》来看,中国内地古装大女主戏自《甄嬛传》为首的开播后铆足了劲头。对于大女主... 自2011年《甄嬛传》的播出后,古装大女主戏的势头不断上升。从2015年的《芈月传》,2016年的《锦绣未央》,2017年的《那年花开月正圆》,再到今年的《如懿传》来看,中国内地古装大女主戏自《甄嬛传》为首的开播后铆足了劲头。对于大女主电视剧的定义,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盖棺定论的解说,一般指以女主角为绝对核心人物,以女性成长为叙事主体,以女性视角提出对历史、社会的追寻和思考。其中,《延禧攻略》成了近两年来最具有突破性的古装大女主戏。分别从该剧的叙事技巧和对传统大女主戏的突破,去探讨《延禧攻略》所取得的商业成功并提出对此类型剧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装大主角 延禧攻略 商业成功 英雄之旅
下载PDF
大众传媒视野中的日据初期台湾戏曲--以《台湾日日新报》(1898-1911)为中心
9
作者 赵永恒 《文化艺术研究》 CSSCI 2020年第1期94-105,共12页
日据初期的台湾戏曲是近代戏曲史中的重要一环,在台湾岛内的戏曲发展历程中扮演着承前启后的关键角色。在当时台湾发行的日人报纸中找寻相关资料深入挖掘,或可更为准确地把握这一时期其戏曲发展的真实风貌。从大众传媒所能提供的独特视... 日据初期的台湾戏曲是近代戏曲史中的重要一环,在台湾岛内的戏曲发展历程中扮演着承前启后的关键角色。在当时台湾发行的日人报纸中找寻相关资料深入挖掘,或可更为准确地把握这一时期其戏曲发展的真实风貌。从大众传媒所能提供的独特视野中,日本殖民当局对于戏曲演出的管制情况、台湾本土的艺旦女戏、专门演出中国戏曲的新式剧场的建设及经营、大陆来台戏班与日据初期台湾剧坛的交流互动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展示。这无疑为深入认识戏曲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的真实生存状况进一步积累了文献基础,是在两岸间为同源共通的审美认同寻求史实依据的有益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 《台湾日日新报》(1898-1911) 日据初期 女戏 新式剧场
下载PDF
5000万级主旋律“爆款”如何炼成——从短视频《戏精女护士》看《晶报》“视频优先”探索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鸿文 《中国记者》 2018年第6期98-100,共3页
本文从深圳《晶报》制造的5000万级主旋律短视频入手,分析了坚守优质内容生产、"视频优先"战略、机制调整、人才团队建设等要点,道出了"超级爆款"产生的秘籍。
关键词 护士 短视频 主旋律 优质内容 晶报 爆款
原文传递
From Sex Objects to Heroines A Tough Road for Female Characters in Video Games
11
作者 Adam Flamma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4年第5期409-417,共9页
Female character in video games is the on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topic in game studies and nowadays women's anthropology. From the beginning of role in games' plot to sexualized graphical representation, woman i... Female character in video games is the on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topic in game studies and nowadays women's anthropology. From the beginning of role in games' plot to sexualized graphical representation, woman in virtual world were (and sometimes still are) a point of discussion about characters sexualisation and role of female sex in virtual industry. The main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present analysis of female representation in video games and how in last 30 years it has changed. In other words, how female characters were ennobled from sex object to main protagonist status. In presented research, there were used mostly the examples of popular video games with extended plot and world which can be explored by protagonists. Video game historiography, textual analysis (which helped to treat video game character as a protagonist), and thematic analysis of video games were used as a main research method. The main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is that female characters can overcome all gender or sexual stereotypes and even eventually became an icon of popular 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deo games female characters women in video games sex object Lara Croft
下载PDF
"They Are Married to kunqu" ——Cultural Studies Inspired by a Chinese Traditional Theatre
12
作者 CHEN Li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7年第3期288-299,共12页
In recent decades, a new type of cultural upsurge surrounding kunqu1 has arisen in Chinese language sphere, though respectively due to different reasons in China's Mainland, Hong Kong, Taiwan and other Chinese dia... In recent decades, a new type of cultural upsurge surrounding kunqu1 has arisen in Chinese language sphere, though respectively due to different reasons in China's Mainland, Hong Kong, Taiwan and other Chinese diaspora. Against the global trend of culture heritage nationalization context, via the new media platform, the performative staging of individual emotions and reverie in the market society2, the longings to redeem various alienation in a vertical modernity3, as well as the yearnings for emotional balance in a burgeoning feministic modernity, all integrate with each other and together generate a restless transforming memory for kunqu. Just like a misty veil, this complex, contentious, contradictory and long-lasting collective memory-making process blurs kunqu's appearance, expands its layers, and ultimately generates a cultural myth. With detailed case studies this paper aims to reflect upon the deep reasons for the kunqu myth and to probe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s of a performative space in enabling remembrance and/or forget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unqu performative space classical cultural upsurge multiple modernities cultural memor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