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诸葛亮法律思想初探
- 1
-
-
作者
刘冀民
李金河
-
机构
四川联合大学法律系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17-120,125,共5页
-
文摘
诸葛亮法律思想初探刘冀民,李金河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至今在我国妇孺皆知,世界一些国家也闻其名。他能留芳于世,自然与他治国安民的杰出才能分不开。诸葛亮是军事家,但他首先...
-
关键词
诸葛亮
法律思想
《三国志》
以法治国
法治思想
威之以法
南方少数民族
刘备
蜀国
执法
-
分类号
D909.2
[政治法律—法学理论]
-
-
题名试论诸葛亮行法治蜀
- 2
-
-
作者
王玲
-
出处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2期21-23,共3页
-
-
关键词
诸葛亮
法治
德法结合
威之以法
诸葛亮治蜀
刑罚
儒家思想
司法实践
政治家
中央集权
-
分类号
K236.2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诸葛亮《答法正书》译注
- 3
-
-
作者
北京师大政教系师生写作组
-
出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4年第4期52-52,共1页
-
文摘
【说明】本文是反映诸葛亮法治思想的一篇有代表性的著作。当刘备集团取得益州后,究竟应用什么路线来建立一个稳固的政权,是有争议的。奉命总揽军政大权的诸葛亮,积极主张法治,而法正则主张“缓刑弛禁”。诸葛亮驳斥说,经刘焉父子统治多年的益州,法制废弛,豪族地主专权自恣,政今不行。因此必须“威之以法”“限之以爵”“荣恩并济”,实行法家路线,并强调这是“内修政理”的关键。事实证明,诸葛亮实行法治的结果,蜀汉无论政治、经济还是军事,都较以前的政权有明显进步或发展,不仅维持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而且为以后中国的统一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
关键词
答法
译注
诸葛亮
益州
威之以法
政理
中国的统一
父子
内修
政策法
-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蜀汉政权与益州士族
被引量:8
- 4
-
-
作者
李兆成
-
出处
《四川文物》
2002年第6期7-15,共9页
-
文摘
蜀汉政权与益州土著士族的关系,与其稳定有密切联系。吸取刘焉、刘璋时期的教训,自刘备入蜀、诸葛亮治蜀到蒋、费执政,蜀汉政权既注意控制其势力的过度膨胀,又注意维护益州士族的利益,故益州士族对其较为拥护和支持;蜀汉后期政治昏暗,社会动荡,影响到益州士族的根本利益,故其对蜀汉政权的覆亡漠然置之。
-
关键词
蜀汉政权
益州士族
东州士
宽严皆误
威之以法
恩荣并济
李福
谯周
-
分类号
K236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诸葛亮“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质疑
- 5
-
-
作者
龚鹏九
-
机构
湖南社科院历史所
-
出处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3-25,共3页
-
文摘
诸葛亮“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质疑龚鹏九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建议刘备跨有荆益,联吴伐魏,以成鼎足之势,诚为高瞻远瞩,明见万里。惟于“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方面,似无具体行动,恐当时本无此言,为修史者溢美之辞。今试以史证之。一、入川前,诸葛亮并无“西和诸...
-
关键词
诸葛亮
三国志
刘备
诸葛亮治蜀
恩荣并济
汉中
诸葛亮南征
威之以法
西南少数民族
诸葛亮传
-
分类号
K235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诸葛亮的人事管理思想与用人艺术
- 6
-
-
作者
谢修敬
-
出处
《党建与人才》
1995年第2期40-40,共1页
-
文摘
诸葛亮的人事管理思想与用人艺术谢修敬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董卓之乱后,他避乱南方;结庐于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隐居10年。世称其为"卧龙",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邀其出山。诸葛亮向他提出占据荆益...
-
关键词
诸葛亮
人事管理
用人艺术
《三国志》
《史记》
领导者
严格遵守纪律
恩荣并济
威之以法
思想
-
分类号
D262.3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
-
题名邂逅诸葛亮
- 7
-
-
作者
老驽
-
出处
《税收与社会》
1996年第3期37-38,共2页
-
文摘
邂逅诸葛亮文/老驽今人访古人,荒唐吗?读罢文章,作者自会有一结论。他依然旧时衣冠,头戴纶巾,身披鹤攀,手持羽扇,端坐堂上,受四方烟火,八方朝拜。想这老夫子为治蜀呕心沥血,为一统天下屡屡征战,岂料,天不佑斯人,最终只落了个"霸业未成身失死,常教英雄泪满...
-
关键词
诸葛亮
富强之道
人之道
三国演义
错用马谡
街亭之役
外宽内忌
威之以法
曹操
青年人才
-
分类号
F810.42
[经济管理—财政学]
-
-
题名诸葛亮:智者的悲剧
- 8
-
-
作者
李国文
-
出处
《法律与生活》
1996年第8期16-17,共2页
-
文摘
到成都,两处景点是少不了要去的,一是武侯祠,一是杜甫草堂。 这两位,一是政治家,一是文学家,一是三国时代,一是唐朝,似乎无甚必然的联系,但诗人的一首诗,把两者的时代距离拉近了。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个初到成都的旅游者,能不因为这首诗,唤起一种思古的幽情,要到武侯祠去凭吊一番么?这大概就是文学的力量了。 当我们走进宏伟庄严的武侯祠里。
-
关键词
诸葛亮
武侯祠
政治家
出师未捷
威之以法
悲剧命运
宽严皆误
杜甫草堂
三国时代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
分类号
K236
[历史地理—中国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