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娃娃脸效应:对婴儿面孔的偏好及过度泛化
被引量:22
- 1
-
-
作者
窦东徽
刘肖岑
张玉洁
-
机构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心理学系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心理研究所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
出处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60-772,共13页
-
基金
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青年专项项目(CFA13121)资助
-
文摘
娃娃脸效应是指由婴儿面孔特征(或婴儿图式)所引发的普遍、进化的社会认知反应,不仅包括对婴儿面孔的偏好性反应——如优先注意、关怀和照料的冲动,还包括对于具备婴儿图式的成年人、动物甚至非生命物体的泛化性反应,即认为这些对象具有与婴儿相似的特质并对其产生相应的态度和行为。娃娃脸效应的表现、影响因素及神经机制的相关研究证明了人类对于婴儿面孔特征的偏好性反应是一种本能释放机制,并为进化心理学中的亲代投资及性别选择理论提供了佐证。娃娃脸效应的文化差异以及实践应用可能是这一领域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
关键词
娃娃脸效应
婴儿图式
对婴儿面孔的偏好
娃娃脸过度泛化效应
-
Keywords
babyface effect
baby scheme
babyface preference
babyface overgeneralization effect
-
分类号
B844
[哲学宗教—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B842
[哲学宗教—基础心理学]
-
-
题名娃娃脸效应在广告和消费领域的积极效应
- 2
-
-
作者
王迪
-
机构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
出处
《美术教育研究》
2015年第15期84-85,共2页
-
文摘
人们总是喜爱那些具有明显的五官特征、圆脸、大眼睛的卡通人物或小孩,这其实是一种普遍的、本能的、具有进化意义的反应,即娃娃脸效应。了解和探究娃娃脸效应的表现、机制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样一个重要的观点:尽管人类的心智已经经历了数千年的演进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但现代人对于外表的反应依然由深层而古老的心理机制所塑造。在广告中如果运用可爱的宝宝或者动物造型的形象,能使设计充满冲击力和吸引力,使广告颇具魅力。为了把握人类的这种本能的心理机制,从而更好地利用这种效应,文章尝试从广告和消费心理角度探究这种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它在广告领域的合理运用方式,希望以此挖掘其蕴藏的消费价值和积极效应。
-
关键词
娃娃脸效应
广告
消费心理
-
分类号
J534.3
[艺术—艺术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