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个关于网络社会媒介图景的“警世通言”——简评影片《天生杀人狂》
1
作者 钟颖 《电影评介》 2010年第9期44-45,共2页
1994年,由美国最具社会反思精神的导演奥利佛?斯通执导的影片《天生杀人狂》上映。从上映伊始,关于这部影片的争议就没有断过,大部分关于该片的评论存在很多误读,只是简单将其归结为一个暴力类型片,而我们更愿意将其视为是一个关于网络... 1994年,由美国最具社会反思精神的导演奥利佛?斯通执导的影片《天生杀人狂》上映。从上映伊始,关于这部影片的争议就没有断过,大部分关于该片的评论存在很多误读,只是简单将其归结为一个暴力类型片,而我们更愿意将其视为是一个关于网络社会媒介图景的"警世通言"。尤其是当2010年跨年的几件艳照、不雅视频在互联网上肆意狂欢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媒介图景《天生杀人狂》
下载PDF
简论《楚门的世界》的媒介图景与主体生成 被引量:2
2
作者 佀军燕 《新闻知识》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1-103,共3页
本文利用镜像理论及主体生成理论等分析《楚门的世界》影片的媒介图景和主体生成的关系,认为现实生活中媒介对人的监视控制,对人这一主体的形成的影响是当今世界传播过程中媒介与受众关系的万能呈现,作为主体能动者的受众应充分认识媒... 本文利用镜像理论及主体生成理论等分析《楚门的世界》影片的媒介图景和主体生成的关系,认为现实生活中媒介对人的监视控制,对人这一主体的形成的影响是当今世界传播过程中媒介与受众关系的万能呈现,作为主体能动者的受众应充分认识媒介的两面性,完善、健全其媒介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门的世界》 镜像理论 媒介图景 主体生成
下载PDF
媒介生产与全球化时代的媒介图景——格罗斯伯格对“媒介全球化”的回应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昕揆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9-114,共6页
当代著名的媒介文化研究学者劳伦斯·格罗斯伯格从斯图亚特·霍尔的"两个全球化时代"理论出发,在经验层面以提供反例的方式论证了"文化帝国主义"/"麦当劳化"理论对解释全球化时代"媒介图景&... 当代著名的媒介文化研究学者劳伦斯·格罗斯伯格从斯图亚特·霍尔的"两个全球化时代"理论出发,在经验层面以提供反例的方式论证了"文化帝国主义"/"麦当劳化"理论对解释全球化时代"媒介图景"的无效性。格罗斯伯格使我们认识到"文化帝国主义"/"麦当劳化"理论的不足之处,然其以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部分本土化"事实"去否定"文化帝国主义"/"麦当劳化"理论可能带给我们以思想和现实启示的做法,不仅显示出美国媒介文化研究偏重经验事实、批判性较弱的特点,亦有故意回避当前文化弱势国家存在"文化帝国主义"和"麦当劳化"这一"事实"之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罗斯伯格 全球化 媒介图景
原文传递
讲述影像背后的故事——评《尹鸿自选集——媒介图景·中国影像》
4
作者 华江一 《编辑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0-71,共2页
关键词 《尹鸿自选集——媒介图景·中国影像》 尹鸿 传播学 学术态度 语言风格
原文传递
出走季:流量知识分子的媒介地理图景建构
5
作者 孔亮 《今传媒》 2021年第3期37-40,共4页
本文着重探讨数字传播时代下,以主持人身份存在于互联网音视频节目中的知识分子通过建构三重不同维度的媒介地理图景,实现与受众之间的信息与认知交换。通过引入媒介地理学视角,推导得出客观的“存在的现实”转变为经过主观加工后的“... 本文着重探讨数字传播时代下,以主持人身份存在于互联网音视频节目中的知识分子通过建构三重不同维度的媒介地理图景,实现与受众之间的信息与认知交换。通过引入媒介地理学视角,推导得出客观的“存在的现实”转变为经过主观加工后的“偏爱的现实”的过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分子 媒介地理图景 出走
下载PDF
传播无障碍与残障人群的智媒化传播 被引量:1
6
作者 赖泽栋 《龙岩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81-85,共5页
传播无障碍是残障人群谋求的媒介权利,亦是媒体的社会责任,但碍于稀缺的媒介入口、可用的信息不足与媒介素养低下等因素,传播无障碍在现有媒介格局中不如人意。智媒则可赋予残障人群全新的媒介福利。多样化的人机交互、万物皆媒、人机... 传播无障碍是残障人群谋求的媒介权利,亦是媒体的社会责任,但碍于稀缺的媒介入口、可用的信息不足与媒介素养低下等因素,传播无障碍在现有媒介格局中不如人意。智媒则可赋予残障人群全新的媒介福利。多样化的人机交互、万物皆媒、人机合一与自我进化重构了残障人群的媒介图景。目前智媒在社会化拓展、信息消费体验、技能获得与特殊情境等关键取向上,智助残障人群,实现真正的传播无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媒 残障人群 传播无障碍 媒介图景
下载PDF
天津“8·12”事故的传播圈层与响应路径研究
7
作者 姜海 刘聪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24-29,107,共7页
近年来,新媒体的发展更新了原有互联网"圈层"建立的信息模式与传播结构,增加了内聚信息建构、多层联动传播等特色,从而影响到了全社会信息的组织模式。此次天津"8.12"爆炸事故中双微圈层立体式的建构、外媒圈层多... 近年来,新媒体的发展更新了原有互联网"圈层"建立的信息模式与传播结构,增加了内聚信息建构、多层联动传播等特色,从而影响到了全社会信息的组织模式。此次天津"8.12"爆炸事故中双微圈层立体式的建构、外媒圈层多维度的报道、组织圈层自上而下的传播、社区圈层理性与情绪的并和,呈现出与以往任何风险事故都不同的互联网传播图景,并在爆炸72小时中展现了对媒体的质疑、悲情美学的爆发,谣言的扩散、发布会的举行等响应机制,其复杂多变的舆情张力启示着政府应注重思维转变及情感话语的运用,媒体应注重监督质疑中的风险预判与自净功能,才能在协调中更好的重塑公共与社会的轮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爆炸 圈层传播 风险社会 媒介图景
下载PDF
地域文化遗产在电影艺术的传播与利用 被引量:5
8
作者 孟福利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46-52,共7页
论文以电影艺术与文化遗产的关联性为切入点,笔者借鉴电影艺术学、人文地理学、媒介地理学等的既往研究方法与成果,选取《火焰山来的鼓手》为研究对象,探索地域特色文化遗产在电影艺术中的传播与利用研究。研究表明:电影艺术和民族特色... 论文以电影艺术与文化遗产的关联性为切入点,笔者借鉴电影艺术学、人文地理学、媒介地理学等的既往研究方法与成果,选取《火焰山来的鼓手》为研究对象,探索地域特色文化遗产在电影艺术中的传播与利用研究。研究表明:电影艺术和民族特色文化符号与价值意向互为载体;电影艺术有利于对文化遗产的媒介图景的虚拟构建,同时电影中地方身份和特色地理景观的塑造,促进“他者”和“自我”的虚拟共同体的跨时空构建;电影艺术和文化遗产深度融合的参与和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地理图景 虚拟构建 跨域的传播 参与和共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