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少数民族聚居区双语传播发展研究——以媒介情地论为分析视野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冰雪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2期96-99,共4页
大众传播媒介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双语传播是事关民族身份认知、文化认同以及中华民族生态多样性的重要实践。以媒介情地论为理论基础,将情感嵌入空间、时间、社会维度作为分析路径,考察双语传播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发展情况,指导当前双... 大众传播媒介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双语传播是事关民族身份认知、文化认同以及中华民族生态多样性的重要实践。以媒介情地论为理论基础,将情感嵌入空间、时间、社会维度作为分析路径,考察双语传播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发展情况,指导当前双语传播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实现双语传播的有效达到,目的是增进少数民族聚居区多元民族文化繁荣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语传播 媒介情地论 少数民族聚居区
下载PDF
情感部落:网络视频国际传播中的个人叙事与媒介共情 被引量:2
2
作者 蒋俏蕾 景嘉伊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 2023年第3期97-114,共18页
随着媒介生态的深刻变革与国际局势的复杂挑战,与传统宏大叙事相对应的个人叙事日益在网络视频的国际传播中引发关注。本文从媒介可供性视角出发,对在国际视频社交媒体平台上活跃的个人创作者李子柒和中国奚的YouTube频道进行深入探析... 随着媒介生态的深刻变革与国际局势的复杂挑战,与传统宏大叙事相对应的个人叙事日益在网络视频的国际传播中引发关注。本文从媒介可供性视角出发,对在国际视频社交媒体平台上活跃的个人创作者李子柒和中国奚的YouTube频道进行深入探析和系统比较,通过计算扎根的方法对视频文本及其线上反馈展开研究,发现两位博主网络视频的国际传播过程都体现出了以个人化叙事要素作为创意黏性策略引发媒介化共情,进而形成传播者网红化和受众粉丝化的现象。叙事与共情的理论价值,值得引发网络传播中更深的思考与理论构建,研究发现也为我们通过全媒、全民系统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具体实践提供了思路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个人叙事 媒介 感公众 计算扎根
下载PDF
“情动的联结”:新主流科幻电影的现代性叙事与新主体性想象
3
作者 薛亚梅 陈功 《东南传播》 2024年第7期64-67,共4页
“情动”(affect)一词由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Baruch de Spinoza)提出,德勒兹基于此提出了“情动”理论。作为一种情动媒介,以《流浪地球》系列为代表的新主流科幻电影通过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符号意象、空间想象与现实镜像的叙事,在个体与... “情动”(affect)一词由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Baruch de Spinoza)提出,德勒兹基于此提出了“情动”理论。作为一种情动媒介,以《流浪地球》系列为代表的新主流科幻电影通过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符号意象、空间想象与现实镜像的叙事,在个体与集体、东方和西方、现代和未来的张力结构之间,建构出一种关于个体主体性、文化主体性和身体主体性的多重想象,表达出中国对人类面临的现代性危机和未来存在方式的终极关怀与反思,体现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和济世情怀,以此达到主旋律思想的传播和身份认同的维系。在此过程中,新主流科幻电影实现了多元主体间“情动”生成与联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新主流科幻电影 现代性 主体性
下载PDF
生命叙事·价值感召·情感治愈——纪实性人物访谈节目的生产逻辑与实践反思 被引量:1
4
作者 牛慧清 吴馥梅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 2023年第2期116-132,共17页
在泛文化背景下,访谈节目逐渐走向垂直化和圈层化,流量时代的喧哗散去后,大量纪实性人物访谈节目开始涌现。本文基于扎根理论,对豆瓣平台纪实性人物访谈节目《十三邀》的网民评论文本进行三级编码分析,梳理其在价值感召和情感治愈两个... 在泛文化背景下,访谈节目逐渐走向垂直化和圈层化,流量时代的喧哗散去后,大量纪实性人物访谈节目开始涌现。本文基于扎根理论,对豆瓣平台纪实性人物访谈节目《十三邀》的网民评论文本进行三级编码分析,梳理其在价值感召和情感治愈两个方面的生产实践逻辑,以此为其他访谈节目的内容生产提供可借鉴之处和反思。研究发现,纪实性人物访谈节目以生命叙事为依托,一方面通过对人物经历的挖掘表达核心观点,引发受众的价值认同,从而通过认知共情达到价值感召和教育公众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被访谈对象生活化场景的叙事,渲染自然的情感氛围,与受众形成情感联结,从而通过情感共情完成媒介按摩和情感治愈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实性人物访谈节目 生命叙事 媒介 价值感召 感治愈
下载PDF
追寻有“情”课堂 共沐生命阳光
5
作者 周琴香 《科学大众(智慧教育)》 2016年第7期97-,共1页
一个冷漠的课堂,必然教育出一群冷漠的孩子,有一天他们走上社会,表现出来的还是冷漠。高效灵动的课堂首先是充满情感,充满关爱,充满人文关怀的。学生都希望老师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而不是教书的机器,如果课堂上能营造浓郁的"情"... 一个冷漠的课堂,必然教育出一群冷漠的孩子,有一天他们走上社会,表现出来的还是冷漠。高效灵动的课堂首先是充满情感,充满关爱,充满人文关怀的。学生都希望老师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而不是教书的机器,如果课堂上能营造浓郁的"情"的氛围,使课堂教学充满情味,则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我们也才能在课堂上看到一张张洋溢着温暖阳光的笑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含 媒介 关爱融 交流促 博识传
下载PDF
情动媒介与情动公众:东航坠机事故中的线上公共哀悼研究
6
作者 张梦园 周裕琼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5-65,共21页
灾难事件的发生让死亡与哀悼进入公共话语空间,既有研究大都聚焦于媒体报道,却忽略了公众情动。本文以东航坠机事故中的新闻伦理争议为讨论起点,从情动媒介视角提出了囊括公众情动实践与媒体新闻生产的线上公共哀悼模型。基于对东航坠... 灾难事件的发生让死亡与哀悼进入公共话语空间,既有研究大都聚焦于媒体报道,却忽略了公众情动。本文以东航坠机事故中的新闻伦理争议为讨论起点,从情动媒介视角提出了囊括公众情动实践与媒体新闻生产的线上公共哀悼模型。基于对东航坠机事故线上公共哀悼的文本分析、主题分析和深度访谈,本文考察了用户如何通过主动参与将传统的新闻媒介改造成情动媒介,媒体新闻生产如何根据公众的反应做出“情感化”调整,以及记者如何通过灾难报道成为公众实现情动的中介。当中国的“数字公共领域”呈现出情动逻辑压倒认知逻辑的复杂图景时,如何让公众既有情动宣泄的可能,又有真相探寻的希望,这是媒介化社会变迁过程中必须直面的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动公众 公共哀悼 媒介化社会 数字公共领域
原文传递
跨文化戏剧作为“情动媒介”:后殖民模仿与身份表演 被引量:3
7
作者 周云龙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0-32,共13页
霍米·巴巴就殖民情境中模仿行为的论述,展示了跨文化遭遇中身份的流动性和虚构性,为跨文化戏剧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启示,并对东方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分析模式构成有益的补充。但巴巴对“替补”逻辑的不彻底运用,使其论述仍然预设... 霍米·巴巴就殖民情境中模仿行为的论述,展示了跨文化遭遇中身份的流动性和虚构性,为跨文化戏剧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启示,并对东方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分析模式构成有益的补充。但巴巴对“替补”逻辑的不彻底运用,使其论述仍然预设了白人文化的起源性质。周蕾进一步揭示了身份形成中未能被完全主体化的心理层次。思考跨文化情境中的身份表演时,需引入一个被修订的情动分析框架。“情动媒介”的概念赋予情动以历史和政治内涵,成为桥接感觉与行动之间的集体经验空间。跨文化戏剧作为“情动媒介”,整合并跨越了不同的文化边界、观演群体、社会环境、身份认同和媒介类型,使原本区隔社会和艺术的剧场,转化为直接开展政治行动和身份竞争的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戏剧 媒介 模仿 身份政治 表演
原文传递
《金瓶梅》的食色书写与人生迷失 被引量:2
8
作者 岳立松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24-29,共6页
《金瓶梅》在食馔品类、饮食方式、欢饮情节等丰富多彩的饮食描写中,饱含情色意味并具有深刻文学寓意。《金瓶梅》体现出由食传情的文字蕴意,将角色对食物的享用引向身体欲望层面。食、色是西门庆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以此建构小说的线... 《金瓶梅》在食馔品类、饮食方式、欢饮情节等丰富多彩的饮食描写中,饱含情色意味并具有深刻文学寓意。《金瓶梅》体现出由食传情的文字蕴意,将角色对食物的享用引向身体欲望层面。食、色是西门庆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以此建构小说的线索指引与价值导向,形成食色相融的叙事线索,推动情节展开,预示人物命运。饮食中蕴含着对情欲的贪恋、显现出欲望的膨胀。饮食也是妻妾争宠的工具,是一种权力媒介与情色媒介,带有鲜明的男权社会特色。西门庆在食色狂欢中陷入迷失,走向自我欲望的膨胀,这是一种感官的迷失,也是人生的迷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瓶梅》 食色 媒介 欲望 人生迷失
下载PDF
当我们谈论媒介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基于可供性视角的探索与思考 被引量:20
9
作者 蒋俏蕾 陈宗海 张雅迪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1-85,共15页
如今,世间万般变化皆与媒介的参与息息相关,媒介的影响已全方位渗透到当前社会之中。随着传播技术和媒介形态的革新与发展,共情作为一种人际互动的社会心理过程,亦日渐受到媒介逻辑的深刻影响。本文系统梳理了媒介共情相关的中英文研究... 如今,世间万般变化皆与媒介的参与息息相关,媒介的影响已全方位渗透到当前社会之中。随着传播技术和媒介形态的革新与发展,共情作为一种人际互动的社会心理过程,亦日渐受到媒介逻辑的深刻影响。本文系统梳理了媒介共情相关的中英文研究,描绘出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学科背景、热点议题、方法选择、概念框架、实践应用等主要特征。并基于可供性视角,重点分析、比较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情研究的变化与异同,呈现出以媒介为中介的人际共情和人机共情的双重发展态势,反映出媒介技术与媒介逻辑对人类传播的深刻影响,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知识脉络及方向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媒介心理 大众媒体 新媒体 可供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