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化背景下新媒介素养理论框架构建的探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刘蕾 《教育传播与技术》 2021年第4期85-90,共6页
进入21世纪,社交媒体、多媒体和通信技术等数字技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5G时代的到来加快了媒介融合,新媒介蓬勃兴起。对于教育而言,在此高度网络化、数字化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当下的媒介环境给人们带来大量学习和提升的机会。当... 进入21世纪,社交媒体、多媒体和通信技术等数字技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5G时代的到来加快了媒介融合,新媒介蓬勃兴起。对于教育而言,在此高度网络化、数字化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当下的媒介环境给人们带来大量学习和提升的机会。当代青少年是"数字原住民",与数字媒体有着天然的联结和认同。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深化,青少年都不可避免地与各种设备处于连续连接的状态,沉浸于数字环境中。本文从数字化背景下的媒介生态出发,立足新媒介素养,借鉴前人的研究,构建一个探索性新媒介素养理论框架,为定义数字时代的新媒介素养,丰富媒介素养的测量指标指向,为实现教育领域学生数字画像中对媒介素养的描摹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素养 媒介 媒介素养理论框架 数字原住民
下载PDF
基于媒介框架视角下广西主流纸媒两会报道研究——以2011年《广西日报》《南国早报》两会报道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庄严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第5期42-47,共6页
借用媒介框架理论,通过对目前广西两份主流纸媒《广西日报》与《南国早报》2011年两会期间的特刊进行文本分析,试图描绘出今年全国两会报道的图景。研究表明,广西主流纸媒在传播"两会"重大议题与反映社会问题及民众呼声的同时... 借用媒介框架理论,通过对目前广西两份主流纸媒《广西日报》与《南国早报》2011年两会期间的特刊进行文本分析,试图描绘出今年全国两会报道的图景。研究表明,广西主流纸媒在传播"两会"重大议题与反映社会问题及民众呼声的同时,侧重报道与广西有关的议题。无论是政治类报道,还是经济类和社会民生类报道,广西主流纸媒的"两会"报道均以一种平民的价值取向和平视生活的民生视角来观察和思考问题,以平等的姿态去体察和叙述百姓的日常生活,呈现出一幅民生的两会报道图景,体现了少数民族自治区主流纸媒对重大政治事件的传播效果,这也是新闻媒介从传者为中心转向以受众为中心的又一成功实践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框架理论 两会报道 广西日报 南国早报
下载PDF
媒介框架视角下新疆主流纸媒两会报道研究——以2017年《新疆日报》两会报道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婷婷 周丽 《今传媒》 2017年第7期58-59,共2页
运用媒介框架理论,通过对《新疆日报》2017年两会期间的特刊进行文本分析,尝试描绘出本年全国两会报道的图景。研究发现,其"两会"报道侧重与新疆有关的议题,多以平民化视角,呈现出一幅民生的报道图景,体现了少数民族地区主流... 运用媒介框架理论,通过对《新疆日报》2017年两会期间的特刊进行文本分析,尝试描绘出本年全国两会报道的图景。研究发现,其"两会"报道侧重与新疆有关的议题,多以平民化视角,呈现出一幅民生的报道图景,体现了少数民族地区主流纸媒对重大政治事件的传播效果,以受众为中心进行信息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框架理论 “两会” 新疆日报
下载PDF
大众媒介与客家族群意象的建构 被引量:1
4
作者 肖玉琴 周建新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1-77,共7页
以中央级报纸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和媒介框架理论考察自2000年以来关于"客家"议题的报道。基于客家议题的报道数量、报道形式、热点内容以及客家意象要素等面向的实证分析,归纳出"旅游招徕""经济发展&qu... 以中央级报纸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和媒介框架理论考察自2000年以来关于"客家"议题的报道。基于客家议题的报道数量、报道形式、热点内容以及客家意象要素等面向的实证分析,归纳出"旅游招徕""经济发展"和"文化实践"三大叙事框架,进而从"制造共识"的角度对三大框架的产生进行阐释,以期对客家族群意象的大众传播实践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媒介 媒介框架理论 客家 族群意象
原文传递
框架研究的框架化——"破碎的范式"三十年与"领域的躁动"四十年
5
作者 王彦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29-146,共18页
框架研究与传播学科的领域交叉处隐藏着难以察觉的研究框架化现象。四十年前,为回应“贝雷尔森的挽歌”所触发的传播研究“领域破碎”之自我质疑,《传播学刊》启动“领域的躁动”专刊以重构学科边界。十年后,受期刊框架的影响,恩特曼构... 框架研究与传播学科的领域交叉处隐藏着难以察觉的研究框架化现象。四十年前,为回应“贝雷尔森的挽歌”所触发的传播研究“领域破碎”之自我质疑,《传播学刊》启动“领域的躁动”专刊以重构学科边界。十年后,受期刊框架的影响,恩特曼构建了1.0版“四功能/位置”框架理论模型,试图成就“大师型理论”以提升传播学科为“大师型学科”,却在三十年间遭遇“悲观的读者”框架尤其是“破碎的范式”误读。随后,臧国仁基于“高—中—低”三层次框架构建了2.0版“共构模型”,而在此基础上精简的媒介框架理论3.0“新共构模型”提升了平台、分发、事件三方的解释力。由此,研究“领域的躁动”得以匹配“世界的躁动”,经典理论在有机循环中也实现了范式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研究 恩特曼 “破碎的范式” 《传播学刊》 “领域的躁动” 媒介框架理论3.0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