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媒体修辞与青年亚文化研究
1
作者 杨旸 刘晔骁 《新闻世界》 2017年第8期80-84,共5页
新媒体修辞反映了其有别于官方、媒体所倡导的主流文化特质,具有亚文化中最原初的抵抗特征,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客观的关注这一文化现象,剖析其出现的原因。
关键词 媒体修辞 文化表达 青年亚文化
下载PDF
我国法院与媒体关系交恶的修辞学分析——以媒体为听众的视角 被引量:1
2
作者 侯学勇 郑宏雁 《东方法学》 2012年第5期91-99,共9页
听众在修辞关系中并非纯粹的被动接受者,而具有主动影响修辞效果的能力。在以法官为言谈者的修辞关系中,大众媒体是法官不得不考虑、同时又不受司法程序约束、而且能积极影响司法进程的听众。在修辞学意义上分析我国法院与媒体之间关系... 听众在修辞关系中并非纯粹的被动接受者,而具有主动影响修辞效果的能力。在以法官为言谈者的修辞关系中,大众媒体是法官不得不考虑、同时又不受司法程序约束、而且能积极影响司法进程的听众。在修辞学意义上分析我国法院与媒体之间关系交恶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院媒体法律修辞作为听众的媒体
下载PDF
城市空间生产的“镜像”表现——电视纪录片《北京记忆》的“空间性”生产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周怡 刘敬华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3-126,共4页
电视纪录片《北京记忆》的纪录方式具有一种空间视角,它对北京城市生活空间的镜像再现表达了一种"空间性"生产关系,在纪录片声画审美意识层面,《北京记忆》的媒体修辞对这种"空间性"生产发生修辞效果。总结起来,《... 电视纪录片《北京记忆》的纪录方式具有一种空间视角,它对北京城市生活空间的镜像再现表达了一种"空间性"生产关系,在纪录片声画审美意识层面,《北京记忆》的媒体修辞对这种"空间性"生产发生修辞效果。总结起来,《北京记忆》的"空间性"生产存在三种范式:一是在超越真实与想象的层面,建构历史记忆的"第三空间";二是确定对日常生活空间的文化认同感,建构集体记忆;三是在规范与操作之间,建构权力意识形态的空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纪录片 《北京记忆》 镜像 媒体修辞 “空间性”生产
下载PDF
“忠实性”翻译原则的再思考——习马发言稿的英译探究
4
作者 林艺婷 《科技视界》 2016年第5期199-200,共2页
本文以"习马会面"两岸领导人的发言稿英译本作为分析文本,简要的从情感因素、政治因素及文化因素三个维度对译者的翻译策略进行探究。在评析译文中,笔者关注有关媒体报道的修辞特点并对不同版本的译文进行了对比,由此提出个... 本文以"习马会面"两岸领导人的发言稿英译本作为分析文本,简要的从情感因素、政治因素及文化因素三个维度对译者的翻译策略进行探究。在评析译文中,笔者关注有关媒体报道的修辞特点并对不同版本的译文进行了对比,由此提出个人的看法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等效 媒体修辞 语境
下载PDF
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与乡村中国的电视修辞——以央视《美丽中国乡村行》栏目为中心的考察
5
作者 宋艳丽 骆世查 《华中学术》 2021年第1期221-232,共12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众媒体热衷报道"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等全新政治修辞。本研究以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后改为CCTV-17)的农业节目《美丽中国乡村行》作为观察"美丽中国"与"美丽乡村"议题在大众传...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众媒体热衷报道"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等全新政治修辞。本研究以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后改为CCTV-17)的农业节目《美丽中国乡村行》作为观察"美丽中国"与"美丽乡村"议题在大众传播中的呈现平台,结合费尔克拉夫的媒介三维话语分析框架与褒曼的修辞批评理论,对在该个案中的修辞实践做了深入的剖析,为传统媒体如何激活与传播传统中国的话语资源提供镜鉴。研究表明,围绕该栏目的媒体生产实践,反映出在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新语境下他们如何获取、维系、拓展话语正当性的努力。最终,基于电视文本的若干幻想主题反映出电视生产社群共享了"在乡村发现中国"的修辞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中国乡村行 乡村中国 新型主流媒体、电视修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