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林书豪媒体神话与奥巴马主义 被引量:4
1
作者 黄璐 《新闻知识》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50-51,69,共3页
本文从媒体神话建构的视角,对林书豪媒体事件表达出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涵义展开论述,并结合奥巴马主义的基本主张,论述了在林书豪媒体神话中,新自由主义"所劳即所得"和"应得成功"这两个基本的资本主义精神范... 本文从媒体神话建构的视角,对林书豪媒体事件表达出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涵义展开论述,并结合奥巴马主义的基本主张,论述了在林书豪媒体神话中,新自由主义"所劳即所得"和"应得成功"这两个基本的资本主义精神范畴的媒体再现问题,以理解当下美国文化政治战略的新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传播 媒体神话 林书豪 奥巴马主义
下载PDF
意识形态 媒体神话与媒介奇观 被引量:1
2
作者 宋晓蕾 《今传媒》 2011年第10期82-84,共3页
近来各大卫视流行相亲节目,引发各种争议。针对这一文化现象,与当下媒介研究集中于"娱乐化批判"不同,笔者试以意识形态、媒体神话和媒介奇观理论分析消费主义文化生境下电视相亲节目热播的文化根源。
关键词 相亲节目 意识形态 媒体神话 媒介奇观
下载PDF
媒体神话下的可能:卡伦·科里尼克
3
《当代美术家》 2006年第3期82-82,共1页
“任何时候,感觉可以改变每一种可能。”卡伦·科里尼克,生于美国费城,现在生活和工作于美国纽约。一个典型的儿童房间是这样的一可爱的玩具和毛绒绒的布娃娃放在一旁,墙上贴满了从海报和在杂志上裁剪下来的明星图片,那些足以令人... “任何时候,感觉可以改变每一种可能。”卡伦·科里尼克,生于美国费城,现在生活和工作于美国纽约。一个典型的儿童房间是这样的一可爱的玩具和毛绒绒的布娃娃放在一旁,墙上贴满了从海报和在杂志上裁剪下来的明星图片,那些足以令人眩晕的超级男模以最使人窒息的姿态俯视着这个空间的主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娃娃 卡伦 美国费城 科里 媒体神话
下载PDF
《总统班底》中的媒体神话——美国新闻界舆论监督的存在条件及其反思
4
作者 谢欣铭 《声屏世界》 2022年第7期117-119,共3页
影片《总统班底》改编自《华盛顿邮报》关于“水门事件”的报道,以纪实手法展现了《华盛顿邮报》的两名青年记者追查“水门窃听案”真相的全过程。文章从电影文本入手,分析美国新闻界对政府进行舆论监督的几种社会条件,并对影片与社会... 影片《总统班底》改编自《华盛顿邮报》关于“水门事件”的报道,以纪实手法展现了《华盛顿邮报》的两名青年记者追查“水门窃听案”真相的全过程。文章从电影文本入手,分析美国新闻界对政府进行舆论监督的几种社会条件,并对影片与社会现实进行勾连,阐述《总统班底》中对“水门事件”这一媒体神话的建构过程。同时再度审视神话背后隐匿的政治逻辑,以求更加客观、理性地思考水门事件中新闻媒体的地位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统班底》 水门事件 调查性报道 媒体神话
下载PDF
林书豪如何成为了“媒体神话” 被引量:15
5
作者 黄璐 《传媒观察》 2012年第8期14-16,共3页
林书豪从"零"到"英雄",媒体瞬间建构了奇观、记忆与神话。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林书豪个人奋斗史高度契合美国梦的精神框架,符号象征意义超越了NBA赛场和国际体坛,进入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身份等多元意义建构领域。... 林书豪从"零"到"英雄",媒体瞬间建构了奇观、记忆与神话。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林书豪个人奋斗史高度契合美国梦的精神框架,符号象征意义超越了NBA赛场和国际体坛,进入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身份等多元意义建构领域。本文以一分为二的辩证方式,辨识林书豪媒体神话的背后,哪些是真实内容,哪些是神话叙事。旨在以政治传播学批判研究视角,通过林书豪这一文化符号与纽约神话建构分析,以进一步理解与判断当下美国文化政治战略的新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传播学 媒体神话 文化政治 林书豪 奥巴马主义
原文传递
“斜杠青年”的媒体神话
6
作者 朱奕亭 蔡骐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0年第1期203-203,共1页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就业观念的变化,“斜杠青年”作为一个拥有多重职业身份的群体广为流行,并且被媒体打造成一种时尚的职业身份象征。在媒介的建构下,“斜杠青年”被勾勒成精致多金的成功者、自由充实的多面手和追求理想的先行者的形象。
关键词 职业身份 身份象征 就业观念 斜杠青年 多面手 媒体神话 先行者
原文传递
媒体公正:玛德琳麦凯恩,媒体化和英国媒体的媒体审判
7
作者 克里斯格里尔 尤金麦克劳克林 谭雯 《犯罪研究》 2013年第6期98-110,共13页
三岁的女孩玛德琳麦凯恩于2007年三月失踪于葡萄牙的一家假日公寓。超过五年,历经多次调查,均未能破获该起诱拐儿童案件,玛德琳和她的家人经历了不间断的"媒体化"过程。贯穿一周7天每天24小时的新闻报道,网站,纪录片,电影,You... 三岁的女孩玛德琳麦凯恩于2007年三月失踪于葡萄牙的一家假日公寓。超过五年,历经多次调查,均未能破获该起诱拐儿童案件,玛德琳和她的家人经历了不间断的"媒体化"过程。贯穿一周7天每天24小时的新闻报道,网站,纪录片,电影,YouTube,影像资料,书籍,杂志,音乐和艺术作品,使玛德琳成为了无辜的媒体宠儿和有利可图的故事来源。与玛德琳的媒体神话形成对照的是她的父母的遭遇,凯特和盖瑞麦凯恩历经从受到公众广泛支持到经历旷日持久的未决调查直至遭到"媒体审判"诽谤的全过程。本文分析了全球媒体化如何为英国媒体对凯特和盖瑞麦凯恩的"媒体审判"提供推动力。我们的"媒体审判"理论通过对"攻击性新闻"领域的法律限制和前所未有的英国官方对新闻不当和犯罪行为的介入的分析而发展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攻击性新闻 媒体 玛德琳麦凯恩 媒体正义 媒体神话 渎神犯罪 社交媒体 媒体审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