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媚雅:小资的文化符号生产 被引量:3
1
作者 陈舒劼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12-116,共5页
"小资"在自身的话语风格营造中表现出许多特质。小资话语的繁复、反讽或追求精神深度的表现,本质上来自于对高于自身实际水准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位的渴慕。然而这种渴慕并不朝向真正意义上的修习实践,而是转化为对高品位文化... "小资"在自身的话语风格营造中表现出许多特质。小资话语的繁复、反讽或追求精神深度的表现,本质上来自于对高于自身实际水准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位的渴慕。然而这种渴慕并不朝向真正意义上的修习实践,而是转化为对高品位文化的符号化篡改,并以消费这些文化符号的方式营造出一种占有的表象。在此意义之上,"小资"与知识分子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媚雅 小资 符号生产 知识分子
下载PDF
解读“媚雅广告”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艺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1期84-86,共3页
媚雅广告唯美叙事的背后是时尚的煽动与欲望的张扬;媚雅广告在对生活情景作审美化处理的叙事过程中,试图构建起超越商品价值规律的符号价值。在充斥着广告符号的世界里,媚雅广告间接地重新建构了人生意义话语和社会价值取向。媚雅广... 媚雅广告唯美叙事的背后是时尚的煽动与欲望的张扬;媚雅广告在对生活情景作审美化处理的叙事过程中,试图构建起超越商品价值规律的符号价值。在充斥着广告符号的世界里,媚雅广告间接地重新建构了人生意义话语和社会价值取向。媚雅广告对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是潜移默化而深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媚雅广告 小资 消费主义文化
下载PDF
试论媚雅广告的表达机制——兼论其对社会排斥的隐性表达
3
作者 陈钢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2008年第6期29-34,共6页
媚雅广告是指以感性诉求为主、强调典雅情调、营造尊贵品位的广告形式。它通过对艺术、运动、地域和源语符号进行意义嫁接,完成符号赋值,一方面鼓励社会中上层进行精英反叛式的主动排斥,与社会普通大众保持距离;另一方面试图赋予社会各... 媚雅广告是指以感性诉求为主、强调典雅情调、营造尊贵品位的广告形式。它通过对艺术、运动、地域和源语符号进行意义嫁接,完成符号赋值,一方面鼓励社会中上层进行精英反叛式的主动排斥,与社会普通大众保持距离;另一方面试图赋予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不平等以合法性,故意通过差异化设置文化界限和社会区隔,导致了社会下层的被动排斥。从表面看,媚雅广告是一种新的消费理念与生活方式的表征;往深处究,不难发现它巧妙地利用了文化资本为之效力,是竭力追逐利润的商品生产者和试图扩张文化话语权的社会中上层两者合力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媚雅广告 符号赋值 社会排斥 文化排斥 消费分层
下载PDF
媚雅广告女性形象文化透视
4
作者 张宏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34-135,共2页
影视广告作为视听合一的大众传播方式,以它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影视广告已不再被看做单纯的商业产品,更多时候人们从艺术的角度欣赏它、要求它。这种情势下,以唯美叙事的媚雅广告应运而生。本文拟以影视广告中对女... 影视广告作为视听合一的大众传播方式,以它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影视广告已不再被看做单纯的商业产品,更多时候人们从艺术的角度欣赏它、要求它。这种情势下,以唯美叙事的媚雅广告应运而生。本文拟以影视广告中对女性文化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为切入点,透视女性形象的审美化处理,构建出超越商品的符号价值,从而探讨以女性形象为主打手段的媚雅广告引领广告文化健康发展,从而使之成为一种时尚消费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媚雅广告 女性形象 文化透视
下载PDF
从米兰·昆德拉的“媚俗”到王小波的“媚雅”——对萨宾娜与陈清扬两个文学人物的比较谈起
5
作者 谢玉婷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7期33-39,48,共8页
米兰·昆德拉的关于快乐的、虚构的、理性的文学创作观点直接影响了王小波的小说创作,以至于王小波也始终推崇幽默的、虚构的、具有犀利的解析的文学创作。昆德拉的"媚俗"这一文学观点对于王小波提出"媚雅"的... 米兰·昆德拉的关于快乐的、虚构的、理性的文学创作观点直接影响了王小波的小说创作,以至于王小波也始终推崇幽默的、虚构的、具有犀利的解析的文学创作。昆德拉的"媚俗"这一文学观点对于王小波提出"媚雅"的理解有直接联系,二者不是相反的观点,而是两种非常接近的生存态度。当然它们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如萨宾娜和陈清扬的不"媚俗"和不"媚雅"的生存姿态就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但它们的理念是一样的,都是一种区别于主流生存状态的存在姿态,一种不畏政治媚俗,敢于背叛他人给自己设定的角色,勇于承担精神孤独的生存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媚雅 比较 生存态度
下载PDF
传统新闻媒体在文化话语建构中的角色分析——基于“媚雅”现象的讨论
6
作者 田灿 肖燕怜 《视听》 2018年第6期13-14,共2页
技术革新促使文化产品数量激增,但同质化产品的过剩,也刺激了受众对其高品质的追求。而打着"雅文化"旗号的"媚雅"现象,正是利用了受众的渴慕和追求。其忽略深刻内涵,仅保留肤浅的象征符号的做法,形成了对"雅文... 技术革新促使文化产品数量激增,但同质化产品的过剩,也刺激了受众对其高品质的追求。而打着"雅文化"旗号的"媚雅"现象,正是利用了受众的渴慕和追求。其忽略深刻内涵,仅保留肤浅的象征符号的做法,形成了对"雅文化"真正推广和传承的破坏。本文将从"媚雅"现象入手,深入讨论传统新闻媒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传统新闻媒体内化文化符号、提升文化内涵的方法,以形成对"媚雅"现象的对冲和制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媚雅”现象 双重属性 角色变革 媒体文化话语
下载PDF
“不合时宜的沉思”——瓦格纳成名作《黎恩济》序曲之媚俗的现实与媚雅的幻象
7
作者 刘雨矽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13年第4期73-76,共4页
《黎恩济》是瓦格纳的成名之作,理应成为研究瓦格纳歌(乐)剧创作历程及其风格中的重要起点。但问题是,这部成名之作却和以后的"瓦格纳风格"大相径庭,甚至瓦格纳亲自对这部成名作品进行了否定甚至彻底的颠覆,以至于《黎恩济》... 《黎恩济》是瓦格纳的成名之作,理应成为研究瓦格纳歌(乐)剧创作历程及其风格中的重要起点。但问题是,这部成名之作却和以后的"瓦格纳风格"大相径庭,甚至瓦格纳亲自对这部成名作品进行了否定甚至彻底的颠覆,以至于《黎恩济》成了瓦格纳的非定型性作品。本文试图以辩证批判的思路,立足于史学的、音乐结构的角度,围绕"媚俗"与"媚雅"两个不同观点维度的撞击,双重角度切近作品本身,对这部歌剧的序曲进行"不合时宜的沉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格纳 《黎恩济》 媚雅 史学 音响结构
下载PDF
中国古代的“媚雅”及其批判
8
作者 李建中 熊均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2023年第2期186-206,共21页
媚雅与雅一样,都与文人阶层有着密切的关系,文人不但是媚雅行为的主体,也是媚雅行为的对象。“雅”既是文化权力的体现,又是文学批评的标准,故而文人在其面前难免削足适履,这种削足适履,就是“媚雅”。以文人为主体的媚雅分为对文化权... 媚雅与雅一样,都与文人阶层有着密切的关系,文人不但是媚雅行为的主体,也是媚雅行为的对象。“雅”既是文化权力的体现,又是文学批评的标准,故而文人在其面前难免削足适履,这种削足适履,就是“媚雅”。以文人为主体的媚雅分为对文化权力和批评标准的取媚两种情形:就文化权力而言,“媚雅”主要表现为温柔敦厚和主文而谲谏,充满了顺从效忠的“臣妾”意识;就批评标准而言,文人常追求文章的形式美、辞藻的华丽以及文坛领袖们关于作文的方法论,前者导致炫技和掉书袋般的形式主义;后者亦步亦趋,因缺乏创造性难免落入教条主义的窠臼。就文人作为客体而言,古代中国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士”处于最上层的位置,使得这一阶层的品味、好尚常为其他阶层追随和模仿。于是,在“媚雅”现象中,文人的生活方式及审美趣味也常成为“媚雅”的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媚雅 文化权力 批评标准 趣味区隔
原文传递
错位与回归——“媚俗”术语的东方语义之旅 被引量:3
9
作者 肖炜静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98-110,共13页
中国学界对"kitsch"一词的翻译存在两种看似互相矛盾的译法:"媚俗"与"媚雅"。究竟哪一种翻译更为合适?该词出自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昆德拉所说的"kitsch"是指人类普遍... 中国学界对"kitsch"一词的翻译存在两种看似互相矛盾的译法:"媚俗"与"媚雅"。究竟哪一种翻译更为合适?该词出自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昆德拉所说的"kitsch"是指人类普遍存在的生存境遇。无论是昆德拉本人还是中国学术界,对"kitsch"的语义选择都与接受主体的生命体验与历史语境密切相关。而"媚俗"与"媚雅"二词同时含有、也同时掩盖了"kitsch"的完整语义。"媚俗"的译法被广泛接受后,它所体现的是"kitsch"所具有的"坏趣味"的含义,从而忽略了"媚雅"的自媚性,感伤性。也就是说,学界对"kitsch"的语义选择,相对于"kitsch"的完整语义,实则经历了一个错位与回归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媚雅 KITSCH 米兰·昆德拉
原文传递
新世纪中国文学批评摭谈 被引量:9
10
作者 丁帆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11,共7页
引言21世纪以来,中国文学批评的走向十分微妙,也十分诡异,其曲线起伏回环的复杂性是20世纪无可比拟的,因为它所遇到的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虽然批评队伍仍然是以高校的"学院派"为绝对主力军,但是,比起20世纪前半叶五四启蒙前后... 引言21世纪以来,中国文学批评的走向十分微妙,也十分诡异,其曲线起伏回环的复杂性是20世纪无可比拟的,因为它所遇到的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虽然批评队伍仍然是以高校的"学院派"为绝对主力军,但是,比起20世纪前半叶五四启蒙前后批评的孱弱和多元;比起20世纪50至70年代近三十年高度一元化的批评强权;比起20世纪最后二十年批评的多元开放和澎湃激情,21世纪这二十年中国文学批评的沉寂与冷漠,在“死水微澜”的批评语境之中,更趋向于工具性的阐释,更趋向于“拟真”的游戏,更趋向于批评者趋利目的,在接纳了“媚俗”和“媚雅”的批评伦理之后,批评家和评论家们“带货”上路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批评 五四启蒙 死水微澜 批评伦理 多元开放 媚雅 20世纪前半叶
原文传递
人生本该特立独行
11
作者 孑然 《学生天地(初中版)》 2020年第11期5-8,共4页
当一只猪很容易,难的是特立独行;安之若素很容易,难的是有勇气挣脱生活的设置。在当代中国文坛,王小波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他既不媚俗也不媚雅,用奇异的想象和简法的文字,构造了一个充满人文关怀,让人欣喜、沉思、悸动的诗意世界。如... 当一只猪很容易,难的是特立独行;安之若素很容易,难的是有勇气挣脱生活的设置。在当代中国文坛,王小波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他既不媚俗也不媚雅,用奇异的想象和简法的文字,构造了一个充满人文关怀,让人欣喜、沉思、悸动的诗意世界。如今,很多人仍然无法逃脱“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小波 诗意世界 特立独行 媚雅 悸动 宿命 人文关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