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秦汉政治思想之嬗替 被引量:2
1
作者 张京华 《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20-25,共6页
战国秦汉之际学者对于以往学术史的总结仍以《庄子·天下篇》、司马谈《六家要指》及班固《汉书·艺文志》最具代表性。三种阐述都是将以往的学术思想流派看作是处在同一水平上的、有着同样的发生背景和学术目标 ,即各家都兴起... 战国秦汉之际学者对于以往学术史的总结仍以《庄子·天下篇》、司马谈《六家要指》及班固《汉书·艺文志》最具代表性。三种阐述都是将以往的学术思想流派看作是处在同一水平上的、有着同样的发生背景和学术目标 ,即各家都兴起于“周文疲弊”和都是“务为治”的 ,因而诸子百家的价值和作用体现为一种更相嬗替的递进关系。法家、道家、儒家在秦代、西汉前期和西汉中期相继为用 ,前后嬗替 ,对当时社会作出各自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政治思想 法家 道家 儒家 嬗替
下载PDF
晚清涉外商事纠纷与近代中国法观念嬗替
2
作者 蔡晓荣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3-107,共5页
近代中国的涉外商事纠纷,作为一种法律范畴内的社会关系,对转型期中国的法律变迁,产生了不容低估的影响。从观念层面来看,它推动了近代中国民商立法观念的萌动,促进了中国民间私法观念的培塑和诉讼观念的激扬。总之, 它潜移默化地推进... 近代中国的涉外商事纠纷,作为一种法律范畴内的社会关系,对转型期中国的法律变迁,产生了不容低估的影响。从观念层面来看,它推动了近代中国民商立法观念的萌动,促进了中国民间私法观念的培塑和诉讼观念的激扬。总之, 它潜移默化地推进了中国传统法观念的更新,并为中国的法制近代化提供了另类形式的思想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涉外商事纠纷 法观念 嬗替
下载PDF
汉晋文学中庄骚精神的嬗替
3
作者 杨柳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76-82,共7页
汉至魏晋文学乃是中国文化史、思想史和文学史上的一大转关。由汉晋文学中庄骚精神的嬗替,正好可管窥这一巨变的过程。汉代士人主要借屈骚以兴怨,文学中多抒发不遇之叹,由对屈原命运的反思,引发了关于生命观的理性探讨;汉末魏晋,庄骚易... 汉至魏晋文学乃是中国文化史、思想史和文学史上的一大转关。由汉晋文学中庄骚精神的嬗替,正好可管窥这一巨变的过程。汉代士人主要借屈骚以兴怨,文学中多抒发不遇之叹,由对屈原命运的反思,引发了关于生命观的理性探讨;汉末魏晋,庄骚易位,庄子占据思想舞台,文学中述志主题反复奏响。但庄子之潮汹涌,并不意味着屈骚精神已经断流,作为潜隐的暗流,它时或喷涌而出。描述和阐释庄骚两股精神之流在汉晋文学中的嬗替,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由汉至晋文人心理和文学特色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晋文学 庄骚精神 嬗替
下载PDF
儒、道、法显学思想的碰撞——试论我国秦汉时期政治思想的嬗替现象
4
作者 高小泉 《科技信息》 2007年第5期153-155,共3页
中国系统的思想体系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先秦时期诸子百家虽然观点不同,但其目的都是在于提出一套治理国家的方案。可见,我国古代系统的思想体系从一开始就与政治实际紧密相连的。也就是说,诸子百家思想体系的价值和作用体现为一种更... 中国系统的思想体系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先秦时期诸子百家虽然观点不同,但其目的都是在于提出一套治理国家的方案。可见,我国古代系统的思想体系从一开始就与政治实际紧密相连的。也就是说,诸子百家思想体系的价值和作用体现为一种更相嬗替的递进关系。具体表现在:秦汉时期紧接春秋战国时期之后,而能够将春秋战国时期未曾展开的最重要的法、道、儒三家学说加以改造,使之成为秦汉时期的正统政治思想,在秦代、西汉前期和西汉中期相继为用,前后嬗替,对当时社会作出各自的贡献。甚至在秦汉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法、道、儒三家相继为用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重复出现,似已成为行之有效的规律。纵观历朝历代的政治得失,如何适时地完成法、道、儒三家政治思想的嬗替已成为了王朝能否取得成功的精髓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思想 诸子百家 嬗替
下载PDF
历史时期长江三峡粮食作物嬗替的特征、成因及其影响──与川西平原、江南地区相比 被引量:1
5
作者 钟春来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1年第5期8-12,共5页
长江三峡地区因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地质结构等因素的限制,历史上,其农业生产水平与两侧的川西平原和江南地区相比,一直较为低下.就粮食作物嬗替这方面而言,也表现出相对落后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曾给三峡农业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长江三峡地区因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地质结构等因素的限制,历史上,其农业生产水平与两侧的川西平原和江南地区相比,一直较为低下.就粮食作物嬗替这方面而言,也表现出相对落后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曾给三峡农业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不少影响还延续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 粮食作物 嬗替 历史时期
下载PDF
《新语林》与“左联”文艺理论主张的嬗替
6
作者 黄恩恩 《嘉应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60-66,共7页
《新语林》原名《自由谈半月刊》,系《申报·自由谈》的"姊妹刊"。鲁迅与徐懋庸等新进青年的友谊,成为《新语林》创刊的直接动力。在《新语林》上,周扬提倡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中国左翼文艺界"照搬&qu... 《新语林》原名《自由谈半月刊》,系《申报·自由谈》的"姊妹刊"。鲁迅与徐懋庸等新进青年的友谊,成为《新语林》创刊的直接动力。在《新语林》上,周扬提倡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中国左翼文艺界"照搬"苏联"拉普"的一种重要文艺理论,它影响了左翼文学乃至后来共和国文学的创作。作为一本"杂志年"年间集约精简的小杂志,《新语林》内受"化大众"和"大众化"的思潮影响,外受1934年"文化剿匪"及其自身的党性规约。透过《新语林》,我们可以管窥"左联"在20世纪30年代的运思理路以及上海文学生态环境的存在情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语林》 “左联” “鲁迅风”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嬗替
下载PDF
唐前关中文化嬗替与本土文学创作之阶段性
7
作者 王伟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5期119-123,共5页
关中文学创作既与时代文学思潮演进相关,也与地域文化的阶段嬗替互涵同构,并呈现多元面貌。从创作主体看,关中文学在先秦以集体创作为主,至两汉魏晋变为以经学为底色的文学群体,北朝再变为兼具武力强宗色彩的文学群体,至隋则完全政治化... 关中文学创作既与时代文学思潮演进相关,也与地域文化的阶段嬗替互涵同构,并呈现多元面貌。从创作主体看,关中文学在先秦以集体创作为主,至两汉魏晋变为以经学为底色的文学群体,北朝再变为兼具武力强宗色彩的文学群体,至隋则完全政治化、官僚化。以创作空间而言,关中文学随时推移,创作空间渐由长安、陵邑扩散至远郊、文化交织地带,呈现出同心圆的发展样态,并昭示关中文化的整体繁盛趋向。就题材言,关中文人群体所长之文体、择取之题材、崇尚之风格与追求之诗美理想虽因时而殊,但其雄深雅健和劲直郁勃之文气却未有减弱,诗则音情顿挫,文则析理透辟,赋则流情感慨,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文化 发展递 本土文学 阶段差异
下载PDF
教育对话的技术转向:嬗递路径、应用困顿与范式重构--兼论对ChatGPT的逻辑审视及展望
8
作者 赵丽 刘寅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6-84,共9页
“对话”作为一种原初教育价值取向,既是传统教育理念传承的核心,亦是教育价值反思的基础。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落地,教育对话进入新的演进阶段。不同于过往教学中的“人-人对话”或“人-机-人对话”,生成式人工... “对话”作为一种原初教育价值取向,既是传统教育理念传承的核心,亦是教育价值反思的基础。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落地,教育对话进入新的演进阶段。不同于过往教学中的“人-人对话”或“人-机-人对话”,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强势介入使得机器成为对话主体,“人机对话”的关系得以建立,进而推动对话主体、对话形式、对话关系不同程度的转变。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从教育对话形式的嬗递路径出发,反思在“人-机对话”中,对话主体、对话关系、对话内容生成的变化将为教育对话带来怎样的实质性转变,并从技术批判哲学的角度对人机对话的应用困顿进行审视,剖析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在教育对话中的潜在风险,尝试回应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实现技术与教育对话的优质聚合这一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对话 人工智能 ChatGPT 递路径 应用困顿 范式重构
下载PDF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内涵嬗替、表征分析及统战策略
9
作者 韩玉芳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60-67,共8页
新的社会阶层发轫于改革开放之初,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成长壮大,是新时代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他们专业素质高、思想开放、需求多样、利益多元、务实理性。积极引导他们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需要强化组织领导,健全体... 新的社会阶层发轫于改革开放之初,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成长壮大,是新时代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他们专业素质高、思想开放、需求多样、利益多元、务实理性。积极引导他们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需要强化组织领导,健全体制机制;创新平台载体,优化方式方法;加强思想引导,培养代表人士;突出网络统战,打造网上网下同心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的社会阶层 内涵嬗替 表征分析 统战策略
原文传递
时空迭嬗视域下数字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治理的实践进路
10
作者 宋振超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3-100,共8页
数字技术的迭代与应用正推动着以时空迭嬗为表征的时空演变,已成为数字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治理的技术赋能力量。数字意识形态是数字时代意识形态发展的新形态。数字空间中信息生产方式迭变窒碍社会共识凝聚的风险,话语表达场域迭嬗导致主... 数字技术的迭代与应用正推动着以时空迭嬗为表征的时空演变,已成为数字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治理的技术赋能力量。数字意识形态是数字时代意识形态发展的新形态。数字空间中信息生产方式迭变窒碍社会共识凝聚的风险,话语表达场域迭嬗导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式微的风险,西方意识形态与不良社会思潮错综交织威胁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风险等,其为数字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表征。对此,应基于内外环境的迭嬗,通过完善数字信息内容生产,提升数字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聚合力;强化数字话语转化,提升数字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引领力;优化数字传播手段,增强数字空间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不断筑牢数字意识形态安全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时空迭 数字意识形态 风险治理 实践进路
下载PDF
论移民浪潮下福建古典园林时空递嬗
11
作者 张杰 杨诗雨 《安徽建筑》 2023年第12期3-6,共4页
福建园林在北人南迁的移民浪潮中孕育而生,通过对中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西文化的融通,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据此,文章基于移民的视角,通过对福建各历史时期移民历程的梳理,解析了福建古典园林的萌芽、兴起、发展、鼎盛与成熟的生长过... 福建园林在北人南迁的移民浪潮中孕育而生,通过对中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西文化的融通,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据此,文章基于移民的视角,通过对福建各历史时期移民历程的梳理,解析了福建古典园林的萌芽、兴起、发展、鼎盛与成熟的生长过程,揭示了其时空递嬗规律、地理空间的分布特征.同时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园林,剖析了福建园林的发展体系,即以"因山、因水、因树、因石、因人"与"园居"营造理念指导下独特的发展体系,而这种体系的形成契合了移民聚集的路径,也符合福建开发的历程.以此匡清福建古典园林前世今生,为深入研究与保护园林遗产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 福建古典园林 时空递 营造理念
下载PDF
新旧递嬗:陈虬与近代新式中医学校的雏形
12
作者 文庠 《中医药文化》 2023年第1期64-74,共11页
身处社会急剧变革的晚清,陈虬是学界公认的早期维新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近代新式中医教育创始人之一。其医学底蕴深厚,但“师从江苏孟河名医费伯雄一说”仍有待学界进一步考证。其1885年开办的瑞安利济医院(利济医学堂)新旧杂糅,成为... 身处社会急剧变革的晚清,陈虬是学界公认的早期维新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近代新式中医教育创始人之一。其医学底蕴深厚,但“师从江苏孟河名医费伯雄一说”仍有待学界进一步考证。其1885年开办的瑞安利济医院(利济医学堂)新旧杂糅,成为传统书院向近代新式学校的过渡,是新式中医学校的雏形;其通过自编教材,构建了新式中医学校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样板;其传播西学,将西医学知识纳入中医课程体系;其关注教改,为利济转型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陈虬去世后,利济医学堂于1911年完成了由传统书院向近代新式学校的转型。1885年到1920年的35年年间,利济办学模式的嬗变史是近代中医教育转型发展的历史写照,值得认真梳理与分析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虬 利济医院(利济医学堂) 新旧递 中医学校
下载PDF
圣俗之间:16—18世纪中国格言在欧洲的递嬗考述
13
作者 胡文婷 王雨嫣 《国际汉学》 2023年第6期72-79,157,158,共10页
格言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符号,记录了先贤哲人的所言所思,并因其句式凝练、易诵易记,成为不同文化的核心载体代代相传。中国格言从先秦开始,便蕴含了儒家的伦理精神,且随着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而兼采释道,成为精英和大众日常修身的重要训导... 格言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符号,记录了先贤哲人的所言所思,并因其句式凝练、易诵易记,成为不同文化的核心载体代代相传。中国格言从先秦开始,便蕴含了儒家的伦理精神,且随着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而兼采释道,成为精英和大众日常修身的重要训导。而16—18世纪中国格言在欧洲的译介和传播,一方面搭建了欧人认识和理解中国的主要路径,另一方面见证了中西文明的互动与互鉴。中国格言在欧洲内部的递嬗不仅呈现出中国文化在西方语境中的不同阐释及影响,还构成了域外中国形象的丰富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格言 欧洲 中国观 中国格言递
下载PDF
从侨土嬗代到吴会之争:孙吴文学本土化与世族文学兴起
14
作者 徐昌盛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48-59,共12页
根据历史进程和文学发展,将现在可以考知的49名孙吴文人分为前、中、后三期,能够鲜明地发现侨土嬗代的演进趋势以及孙吴文学从侨土融合到全面本土化的进程。在江东文学的崛起过程中,出现了吴会之争,吴郡文人后来居上,形成了颇具规模的... 根据历史进程和文学发展,将现在可以考知的49名孙吴文人分为前、中、后三期,能够鲜明地发现侨土嬗代的演进趋势以及孙吴文学从侨土融合到全面本土化的进程。在江东文学的崛起过程中,出现了吴会之争,吴郡文人后来居上,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世族文学群体。不同于汉代世族的经学传家,吴郡世族的文史成就斐然,尤以文学名世,开启了东晋以降门阀士族的尚文之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吴 文人 文学 侨土 吴会之争
下载PDF
历史时期油料作物的传播与嬗替 被引量:16
15
作者 韩茂莉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14,共12页
中国油料作物传播与嬗替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西汉中期芝麻传入,在南北方均成为主流油料作物;第二阶段自元代越冬型油菜传入,逐渐在南方取代了芝麻的地位,形成北方芝麻、南方油菜的分布形势;第三个阶段自19世纪、20世纪初西方榨油机... 中国油料作物传播与嬗替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西汉中期芝麻传入,在南北方均成为主流油料作物;第二阶段自元代越冬型油菜传入,逐渐在南方取代了芝麻的地位,形成北方芝麻、南方油菜的分布形势;第三个阶段自19世纪、20世纪初西方榨油机传入,大豆、花生等大籽粒果实进入主流油料作物的同时,在北方进一步占据芝麻的种植空间。油料作物经历三次传播与嬗替在完成自身更新的同时,也与其他农作物轮作影响农业地理的基本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时期 油料作物 传播 嬗替
原文传递
朝鲜燕行使节中华认同观的递嬗 被引量:3
16
作者 宋玉波 彭卫民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3-160,184,共8页
燕行使节的中华认同观是明清时期中朝关系的风向标。研究以《燕行录》为代表的中朝关系史料,不难发现,奠基于礼学体系的中朝宗藩关系从明末便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朝鲜使节对明代的批判、对中华文化正统性的质疑便时有显现,其中华认同观... 燕行使节的中华认同观是明清时期中朝关系的风向标。研究以《燕行录》为代表的中朝关系史料,不难发现,奠基于礼学体系的中朝宗藩关系从明末便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朝鲜使节对明代的批判、对中华文化正统性的质疑便时有显现,其中华认同观也渐始减弱。明清易代后,朝鲜已不满足于"小中华"的自我定位,视满清入主中国为"鸠占鹊巢"而予以批判,有意识地区分出"他者"与"自我"并以正朔自居。总体而言,朝鲜中华认同观的变化是一种彼此渐行渐远的双向过程:自我意识日渐强烈,中华认同观因时递减,导致朝贡关系与自我身份认同背道而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王朝 燕行使节 《燕行录》 中华认同观
下载PDF
从小隐、大隐到中隐——论隐逸观念的递嬗及其文化意蕴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红霞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11-116,共6页
隐逸是中国士人心理—行为哲学的命题之一,也是士人内在价值取向与处世态度的外在表征。隐逸历经小隐、大隐到中隐的嬗变,三者有轩轾之别,高下之分。隐逸在其历时性演进过程中,逐渐淡化了传统隐逸以道抗势的抗议精神,显示出隐逸精神化... 隐逸是中国士人心理—行为哲学的命题之一,也是士人内在价值取向与处世态度的外在表征。隐逸历经小隐、大隐到中隐的嬗变,三者有轩轾之别,高下之分。隐逸在其历时性演进过程中,逐渐淡化了传统隐逸以道抗势的抗议精神,显示出隐逸精神化、世俗化的走向,反映了在世俗王权为代表的势统的挤压下士人持守的道统的不断整合和重新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隐 大隐 朝隐 中隐 意蕴
下载PDF
在快堆中布置慢化靶件嬗变亚锕元素的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宏春 竹田敏一 谢仲生 《核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21-227,共7页
提出在快中子反应堆中布置慢化靶件嬗变压水堆的核电厂卸料元件中的亚锕元素优化方案。快堆满功率动行3 年后可消灭(Incinerate)亚锕元素939 kg(约装载量的67% ),其中裂变了489 kg(约装载量的35% )... 提出在快中子反应堆中布置慢化靶件嬗变压水堆的核电厂卸料元件中的亚锕元素优化方案。快堆满功率动行3 年后可消灭(Incinerate)亚锕元素939 kg(约装载量的67% ),其中裂变了489 kg(约装载量的35% )。其消灭量和消灭率均为国际上普遍提出的均匀布置方案的2~3 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中子反应堆 亚锕元素 核废料 消灭
下载PDF
魏晋嬗代史事探微 被引量:7
19
作者 仇鹿鸣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5-115,共11页
魏晋嬗代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讨论颇多。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魏晋嬗代过程中一些关键事件和人物的考订,分析了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原因和依靠的主要力量。对司马师在魏晋嬗代中的作用和功业进行了考证和阐释,并对齐王攸... 魏晋嬗代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讨论颇多。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魏晋嬗代过程中一些关键事件和人物的考订,分析了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原因和依靠的主要力量。对司马师在魏晋嬗代中的作用和功业进行了考证和阐释,并对齐王攸地位的形成过程提出了新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 高平陵之变 司马师 淮南
下载PDF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嬗变 被引量:8
20
作者 匡爱民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21-24,共4页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变迁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78—1996年,恢复和成立新的金融机构、建立起单独的农村金融安排时期;第二个阶段,1996—2003年,意图建立起三位一体的农村金融体系时期;第三个阶段,2003年以来,...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变迁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78—1996年,恢复和成立新的金融机构、建立起单独的农村金融安排时期;第二个阶段,1996—2003年,意图建立起三位一体的农村金融体系时期;第三个阶段,2003年以来,农信社初步走向市场化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正规金融体系角度解决农村融资问题的思路已不可行,新的农村金融模式的探究应扩大到农村信用社视野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金融 结构 变迁 历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