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母子公司距离对子公司研发的影响——基于高管关联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3
1
作者 赵月皎 陈志军 郑丽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63-76,共14页
以2006至2015年上市子公司为样本,研究母子公司制度距离、行业距离和年龄距离对子公司研发的影响。研究发现:省域间制度差异形成的母子公司制度距离对研发活动利大于弊;母子公司行业距离导致知识吸收壁垒,降低了子公司研发;在先母后子... 以2006至2015年上市子公司为样本,研究母子公司制度距离、行业距离和年龄距离对子公司研发的影响。研究发现:省域间制度差异形成的母子公司制度距离对研发活动利大于弊;母子公司行业距离导致知识吸收壁垒,降低了子公司研发;在先母后子的集团中,年龄距离与子公司研发存在负相关关系;紧密的高管关联促进了制度距离优势,弥补了行业距离劣势。进一步分析表明,国有集团研发对制度差异更加敏感,而民营集团对行业多元化更加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公司 制度距离 行业距离 年龄距离 子公司研发
原文传递
母子公司关联度与子公司研发强度--来自高新技术产业的经验证据
2
作者 方政 《求索》 CSSCI 2013年第8期46-48,45,共4页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与资源依赖理论,选取中国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2007-2011年度A股高科技产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高新技术产业中母子公司关联度与子公司研发强度的关系,即期望解答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地位相对重要的子公司是否能够...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与资源依赖理论,选取中国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2007-2011年度A股高科技产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高新技术产业中母子公司关联度与子公司研发强度的关系,即期望解答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地位相对重要的子公司是否能够通过获取更多的资源而具有较强的研发动机这一问题。研究表明,子公司在母子公司中的相对重要地位能够强化其研发强度;实际控制人为国有股份的子公司研发强度对于资源配置需求的敏感性显著低于实际控制人为民有股份的子公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公司关联度 子公司研发强度 高新技术产业 股权性质
原文传递
设立研发子公司促进了企业集团的协同创新吗? 被引量:6
3
作者 黄宏斌 许晨辉 孙雅妮 《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5-143,共19页
作为集团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发子公司的设立是否能有效提升企业集团的协同创新水平及其影响机制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在采用多种方法排除内生性问题后研究发现:研发子公司的设立显著提升了企业集团的协同创新水平。机制检验发现,... 作为集团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发子公司的设立是否能有效提升企业集团的协同创新水平及其影响机制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在采用多种方法排除内生性问题后研究发现:研发子公司的设立显著提升了企业集团的协同创新水平。机制检验发现,设立研发子公司主要通过发挥“信息共享”和“知识溢出”效应以实现创新资源在集团内部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企业集团的协同创新。异质性分析发现,当集团高管具有研发背景、集团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以及金字塔控制链长度较短时,设立研发子公司对企业集团协同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文章以“自下而上”的研究范式丰富了企业集团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同时为企业集团优化内部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协同创新水平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集团 研发子公司 协同创新 信息共享 知识溢出
原文传递
中西部地区嵌入跨国公司研发环节的潜力和方式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余 陈虹 《经济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58-67,共10页
本文基于2011年底在华177家高技术产业外资研发(R&D)子公司的区位分布以及各省研发资源等相关经济特征,通过主成分和截断模型,分析中、西部地区吸引高质量外资R&D的潜力,探讨该地区省份嵌入跨国公司研发环节的合理方式。实证结... 本文基于2011年底在华177家高技术产业外资研发(R&D)子公司的区位分布以及各省研发资源等相关经济特征,通过主成分和截断模型,分析中、西部地区吸引高质量外资R&D的潜力,探讨该地区省份嵌入跨国公司研发环节的合理方式。实证结果显示:以四川、陕西和湖北为代表中西部省份的人力资本和创新能力资源在全国处于中上游水平,具有嵌入跨国公司研发环节的潜力,同时,对以基础研究为主导的外资子公司有较大吸引力,而对以产品本地化开发为主导的子公司不具有吸引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部地区 外资研发(R&D)子公司 主成分分析 区位战略 截断模型
原文传递
“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我国企业的跨国协同创新吗? 被引量:3
5
作者 黄宏斌 李圆圆 许晨辉 《财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8-122,共15页
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下,跨国协同创新成为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动能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突破了现有研究关注“一带一路”倡议对单一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局限,将视角转换为我国企业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合作共赢。... 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下,跨国协同创新成为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动能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突破了现有研究关注“一带一路”倡议对单一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局限,将视角转换为我国企业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合作共赢。文章基于2010-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将“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使用PSM-DID方法,考察了“一带一路”倡议对跨国协同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和应用情境。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强化要素流动交融”和“降低跨国协作成本”两种效应,有效推动了我国企业与沿线国家的跨国协同创新。异质性分析发现,当企业吸收能力较强、属于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与沿线国家的文化融合度较高时,“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跨国协同创新的推动效应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计划的出台显著强化了“一带一路”倡议对跨国协同创新的推动效应。文章为我国企业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行跨国协同创新的驱动机制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实践证据,也为企业如何借助政策的力量实现跨国协同合作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跨国协同创新 海外研发子公司 跨国协作成本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