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5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印度块菌子囊果内部解剖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2
1
作者 龙月娟 陈严平 李荣春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222-2225,共4页
利用扫描电镜对成熟印度块菌子囊果的内部结构进行了观察,以系统揭示其子囊果内部组织特征,为块菌属的分类以及块菌属真菌子囊果的生理研究奠定基础。观察结果进一步证明,成熟印度块菌子囊果横切面上的白色迷宫状脉络是由不育的侧丝构成... 利用扫描电镜对成熟印度块菌子囊果的内部结构进行了观察,以系统揭示其子囊果内部组织特征,为块菌属的分类以及块菌属真菌子囊果的生理研究奠定基础。观察结果进一步证明,成熟印度块菌子囊果横切面上的白色迷宫状脉络是由不育的侧丝构成,而暗脉则是被侧丝缠绕并包裹着的可育的菌丝组织,即产孢组织,这些白色脉络和暗脉就构成了印度块菌子囊果横切面上迷宫状的纹脉;产孢组织中,可观察到正在发育的大大小小的子囊被缠绕在一起的大量产囊丝与侧丝包裹着,形成密密麻麻微小的类似蜂巢状结构;子囊孢子游离于子囊中,成熟子囊孢子表面有刺状纹饰,刺的顶端有小弯钩。单个子囊内含的子囊孢子大小与其内含的子囊孢子数目有关,子囊内所含的子囊孢子越多,子囊孢子就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块菌 子囊 产孢组织 子囊 子囊孢子
下载PDF
甘肃省大型子囊菌名录
2
作者 牛鑫 赵倩 +2 位作者 柯善文 单华佳 梁倩倩 《河西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48-58,共11页
甘肃省自然地理状况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对大型子囊菌的认识不足,没有系统性报道。本文对现有甘肃省大型子囊菌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按照真菌索引(Index Fungorum)的最新分类系统和学名,系统考证、校订甘肃省大... 甘肃省自然地理状况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对大型子囊菌的认识不足,没有系统性报道。本文对现有甘肃省大型子囊菌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按照真菌索引(Index Fungorum)的最新分类系统和学名,系统考证、校订甘肃省大型子囊菌180种,分属于5纲、12目、38科、80属,其中粪生7种、腐木生54种、林下土生107种、寄生18种、共生10种。44种可食用、26种药用、11种有毒。主要分布于陇南、甘南、临夏、武威等市州。本文初步明确了甘肃省大型子囊菌资源及其分布,为甘肃省大型子囊菌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大型子囊 订正 名录
下载PDF
阿萨希毛孢子菌与西弗射盾子囊霉的实验室鉴定与体外抗真菌药敏特点分析
3
作者 林思佳 袁凯旋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2期143-149,153,共8页
目的探讨阿萨希毛孢子菌与西弗射盾子囊霉的实验室鉴定与体外抗真菌药敏特点,为临床用药、准确鉴定和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22年9月广东省人民医院临床分离的2种少见酵母样真菌,其中阿萨希毛孢子菌54株,西弗射盾... 目的探讨阿萨希毛孢子菌与西弗射盾子囊霉的实验室鉴定与体外抗真菌药敏特点,为临床用药、准确鉴定和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22年9月广东省人民医院临床分离的2种少见酵母样真菌,其中阿萨希毛孢子菌54株,西弗射盾子囊霉23株,复苏后进行形态学鉴定、生化鉴定和质谱鉴定,同时采用FUNGUS-3 MIC法测定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阿萨希毛孢子菌主要感染65岁以上人群(46.30%),感染部位以创面感染(27.78%)与尿路感染为主(22.22%),主要分布于外科(35.19%)和内科(35.19%);而西弗射盾子囊霉感染患者主要以18~40岁(39.13%)和41~65岁(47.83%)两个年龄段为主,感染部位以耳道为主(78.26%),分布于耳鼻喉外科病区(60.87%)和耳聋专科门诊(26.09%);在形态学鉴定方面,2种真菌菌落均为白色凸起,呈镶嵌生长,其中阿萨希毛孢子菌生长速度快于西弗射盾子囊霉,菌落革兰染色可见关节孢子、关节菌丝、真假菌丝及芽生孢子,而西弗射盾子囊霉可见分枝分隔菌丝和单细胞、卵圆形的芽生孢子。在生化鉴定方面,阿萨希毛孢子菌尿素酶阳性,可水解七叶苷,同化多种糖类化合物,而西弗射盾子囊霉尿素酶阴性、不水解七叶苷,但可同化多种碳水化合物。微生物质谱对阿萨希毛孢子菌和西弗射盾子囊霉的鉴定率分别为96.30%和91.30%,具有良好鉴定效果;在体外药敏结果方面,两种真菌对5-氟胞嘧啶均表现出高MIC值,其中54株(100%)阿萨希毛孢子菌MIC值均≥4μg/mL,23株(100%)西弗射盾子囊霉MIC值均≥4μg/mL;同时也需警惕2种真菌对氟康唑出现高MIC值的情况,其中7株(12.97%)阿萨希毛孢子菌MIC值均≥4μg/mL,16株(69.56%)西弗念珠菌MIC值≥16μg/mL;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则整体上表现出较低的MIC值(≤2μg/mL),表现出较好的体外活性。结论阿萨希毛孢子菌和西弗射盾子囊霉的实验室鉴定与体外药敏结果具有不同特点,对其实现准确鉴定和进行抗真菌药敏试验,对临床用药、实验室鉴定和流行病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萨希毛孢子菌 西弗射盾子囊 实验室鉴定 抗真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
下载PDF
大量诱导核盘菌产生子囊盘的方法改进(英文)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国庆 姜道宏 +3 位作者 孟金陵 易先宏 朱斌 RimmerSR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49-553,共5页
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引起包括油菜在内的多种经济作物的菌核病。为筛选抗菌核病的作物品种及探讨防治该病的其它途径,获得足够的子囊孢子是极其重要的技术环节。本研究对大量获得子囊盘的方法进行了改进。首先从158个单... 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引起包括油菜在内的多种经济作物的菌核病。为筛选抗菌核病的作物品种及探讨防治该病的其它途径,获得足够的子囊孢子是极其重要的技术环节。本研究对大量获得子囊盘的方法进行了改进。首先从158个单菌核分离物中筛选出了6个能够在高温(20℃)下直接形成子囊盘的核盘菌菌株。其次对形成菌核的温度条件、形成菌核的营养基质及菌核形成期等因于对子囊盘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筛选的菌株在灭菌胡萝卜片上培育1个月即可产生大量的成熟菌核,这些菌核在20℃下保湿10-30d即可形成大量的子囊盘和子囊孢子。菌株Zxd-1的菌核最容易前发。试验还表明按这一程序获得的子囊孢子长出的菌丝能感染油菜,抗(耐)性品种(中油821)和感病品种(Westar)对接种体的反应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盘菌 子囊盘前发 子囊 油菜
下载PDF
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形成及离体萌发的适宜条件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李雯 冉隆贤 李会平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108-110,共3页
以葡萄品种"巨峰"和"美人指"为试材,对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形成和离体萌发的适宜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黑暗、湿度100%并加入2%乳糖为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形成的最适条件;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悬浮液经4℃低温... 以葡萄品种"巨峰"和"美人指"为试材,对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形成和离体萌发的适宜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黑暗、湿度100%并加入2%乳糖为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形成的最适条件;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悬浮液经4℃低温刺激0.5h,用2%乳糖置于15℃黑暗条件下培养,孢子囊萌发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霜霉病 子囊形成 适宜条件 子囊萌发
下载PDF
昆明地区印度块菌子囊果的解剖结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龙月娟 李荣春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69-274,共6页
通过印度块菌子囊果石蜡切片的显微观察,对印度块菌子囊果包被及子实层的显微结构、子囊及子囊孢子的发育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印度块菌子囊果是由包被和子实层构成,子囊果的表面密被大量大小不一的疣状突起,包被由外皮层和内皮层... 通过印度块菌子囊果石蜡切片的显微观察,对印度块菌子囊果包被及子实层的显微结构、子囊及子囊孢子的发育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印度块菌子囊果是由包被和子实层构成,子囊果的表面密被大量大小不一的疣状突起,包被由外皮层和内皮层构成;子实层由封闭的、大小不一的产孢组织构成,在产孢组织中包含有侧丝、产囊丝、子囊和子囊内的子囊孢子;(2)成熟印度块菌子囊果横切面上有明暗相间的迷宫状纹脉;(3)子囊卵形,由产囊丝顶端的细胞发育而来;(4)成熟子囊孢子红褐色,椭圆形至近球形不等,子囊孢子双层壁,外壁密布有刺状纹饰.子囊孢子在子囊内的发育过程中常出现败育现象,每个成熟子囊中含有1~5个子囊孢子(常见4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块菌 子囊 子囊孢子 发育
下载PDF
羊肚菌(Morchella)子囊发育的观察及营养和紫外线对孢子的反应
7
作者 刘士旺 耿德贵 +1 位作者 刘文 温洪宇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9年第2期52-55,共4页
经光学显微镜观察,羊肚菌子囊发育可分为三个阶段:子囊形成期、子囊伸长期和子囊成熟期.子囊孢子在YG培养基上萌发率为96.5%,紫外线对子囊孢子作用时间7min,存活率为60%
关键词 羊肚菌 子囊发育 子囊孢子 紫外线
下载PDF
避雨栽培对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飞散时空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23
8
作者 于舒怡 刘长远 +2 位作者 王辉 刘丽 关天舒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892-1902,共11页
【目的】葡萄霜霉病是葡萄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在多雨潮湿地区常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研究旨在明确避雨栽培对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孢子囊飞散的影响,确定孢子囊飞散与病情变化之间关系,揭示避雨栽培对病菌数量的控制... 【目的】葡萄霜霉病是葡萄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在多雨潮湿地区常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研究旨在明确避雨栽培对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孢子囊飞散的影响,确定孢子囊飞散与病情变化之间关系,揭示避雨栽培对病菌数量的控制作用,推测避雨栽培下霜霉病的初侵染来源,为葡萄霜霉病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3年生长季7—9月份,分别对沈阳地区露地和避雨栽培小区内葡萄霜霉病发病情况进行定株定枝系统调查,统计得到病叶率和病情指数。应用SPSS19.0中回归曲线估计程序构建葡萄霜霉病流行时间动态模型,获得能描述不同栽培模式下葡萄霜霉病发病动态的模型参数,并推导2种栽培模式下霜霉病流行时期和流行速率。通过对田间小区内的孢子囊飞散进行定期监测,对比不同栽培模式下孢子囊飞散时间动态差异,探索关键流行时期内病害流行速率与捕孢量之间的关系。对比分析避雨栽培对葡萄霜霉病孢子囊水平、垂直方向飞散的影响,明确关键流行时期内孢子囊的主要来源和孢子囊飞散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避雨和露地栽培下葡萄霜霉病的季节流行曲线趋势一致,均表现为典型的S形曲线。应用SPSS19.0软件分析,明确了Logistic模型能够反映沈阳地区葡萄霜霉病流行时间动态情况。露地和避雨栽培下病害流行时期:指数增长期分别为7月5—23日和8月18—30日,逻辑斯蒂增长期分别为7月23日至8月19日和8月30日至9月17日,衰退期分别为8月19日至葡萄生育末期和9月17日至葡萄生育末期。露地栽培下整个生长季孢子囊飞散表现为多峰曲线,当日降雨对孢子囊飞散有显著的冲刷作用。沈阳地区露地和避雨栽培下孢子囊飞散盛期分别为7—8月和8—9月。避雨栽培可明显降低空中孢子囊数量,从而减少孢子囊与避雨设施内葡萄叶片的接触概率,达到降低菌源基数的作用。避雨设施边行最早捕获孢子囊,且数量最多,随着逐渐向中心靠近,首次捕孢时间逐渐推迟,数量逐渐降低。葡萄叶幕对于孢子囊水平方向的飞散具有显著的阻隔效应。不同栽培模式下均以接近地面处的捕孢量最大,且随着高度增加,捕孢量逐渐减少。避雨设施对于接近棚顶处的孢子囊飞散有着显著的遮蔽作用。【结论】避雨栽培可推迟葡萄霜霉病始发时间和首次捕孢时间,缩短病害流行过程和孢子囊飞散周期,显著降低病害流行程度和孢子囊飞散数量。孢子囊飞散受到葡萄叶幕和避雨设施显著的阻隔效应。避雨栽培下葡萄霜霉病的初侵染主要为本地露地栽培下葡萄霜霉病病株上的病斑产生的孢子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霜霉病菌 避雨栽培 子囊飞散 时空动态
下载PDF
葡萄霜霉菌孢子囊扩散动态及与田间病情的相关性 被引量:22
9
作者 吉丽丽 李海强 +4 位作者 任毓忠 祁立敏 赵宝龙 李国英 李春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4-98,共5页
病原体的数量和密度是病害发生和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病害预测预报的重要依据。葡萄霜霉病是新疆葡萄上的一种重要病害,有必要对其病菌的扩散动态进行研究,从而对病害进行预测。采取孢子捕捉和田间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葡萄... 病原体的数量和密度是病害发生和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病害预测预报的重要依据。葡萄霜霉病是新疆葡萄上的一种重要病害,有必要对其病菌的扩散动态进行研究,从而对病害进行预测。采取孢子捕捉和田间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葡萄霜霉菌孢子囊的时空扩散动态,并分析其与田间病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葡萄霜霉菌孢子囊一般在6月上中旬开始出现,7月下旬到9月上旬为高峰期,随后进入消退期。其孢子囊通常在葡萄冠层以下分布较多,一天24 h内都可捕到孢子囊,但一般8:00左右和20:00左右捕捉量最多。孢子囊的扩散与温度呈正相关,与湿度和降雨量呈负相关。在P<0.01水平下,霜霉病菌孢子囊扩散动态与5 d后病害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霜霉菌 葡萄霜霉病 子囊扩散动态 孢子捕捉 与病情相关性
下载PDF
一株嗜热子囊菌产生的碱性耐热过氧化氢酶及其应用潜力 被引量:24
10
作者 方芳 李寅 +2 位作者 堵国成 张娟 陈坚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23-428,共6页
研究了一株嗜热子囊菌产过氧化氢酶的摇瓶发酵条件 ,并对其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潜力进行了评价。以2 0g L糊精和 1% (V V)乙醇为混合碳源时 ,过氧化氢酶酶活达到 15 94u mL ,比以糊精和乙醇单独为碳源时过氧化氢酶的活力之和还高 2 3%。... 研究了一株嗜热子囊菌产过氧化氢酶的摇瓶发酵条件 ,并对其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潜力进行了评价。以2 0g L糊精和 1% (V V)乙醇为混合碳源时 ,过氧化氢酶酶活达到 15 94u mL ,比以糊精和乙醇单独为碳源时过氧化氢酶的活力之和还高 2 3%。改变培养基的初始pH、提高发酵液中的溶氧水平及添加外源过氧化氢 ,过氧化氢酶的产量进一步提高到 2 76 2u mL ,比优化前提高了 5 8倍。将嗜热子囊菌的过氧化氢酶同来源于牛肝、黑曲霉的过氧化氢酶进行了热 (70℃ ,80℃ ,90℃ )、碱 (pH 9 0 ,pH 10 0 ,pH 11 0 )稳定性的比较。结果显示 ,产自嗜热子囊菌的过氧化氢酶对高温和强碱性的耐受性能明显优于其它来源的酶 ,在纺织染整工艺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氢酶 嗜热子囊 混合碳源 过氧化氢 热、碱稳定性
下载PDF
冬虫夏草子囊孢子及其无性型在培养过程中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14
11
作者 肖岩岩 陈超 +2 位作者 董建飞 李春如 樊美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87-591,共5页
在显微镜下挑取冬虫夏草弹射的单子囊孢子接种于平板上,18℃培养,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生长过程,发现单子囊孢子产生芽管后,直接进行微循环产孢,产生被粘液包裹的球状分生孢子团,经过缓慢生长形成菌落后,开始无性繁殖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取... 在显微镜下挑取冬虫夏草弹射的单子囊孢子接种于平板上,18℃培养,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生长过程,发现单子囊孢子产生芽管后,直接进行微循环产孢,产生被粘液包裹的球状分生孢子团,经过缓慢生长形成菌落后,开始无性繁殖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取其分生孢子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在18℃下振荡培养,观察其生长过程。分生孢子液态培养主要经过:(Ⅰ)分生孢子萌发进行微循环产孢;(Ⅱ)孢子萌发产生菌丝;(Ⅲ)菌丝产生芽生孢子;(Ⅳ)芽生孢子生长形成新的芽孢。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冬虫夏草的无性型是中国被毛孢,且分生孢子在液体培养中也存在微循环产孢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虫夏草 子囊孢子 分生孢子 形态学 微循环产孢
下载PDF
诱导疫霉菌产生游动孢子囊液体培养基的研制 被引量:15
12
作者 陈方新 齐永霞 +3 位作者 高智谋 潘月敏 曹君 徐仁玉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4-37,共4页
研制了几种诱导疫霉菌产生游动孢子囊的蔬菜汁混合培养液,测定了各培养液诱导苎麻疫霉游动孢子囊的效果以及其对苎麻疫霉菌游动孢囊产生量、形态特征、游动孢子释放、卵孢子产生量、卵孢子的形态、菌丝生长和菌落形态等生物学性状的影... 研制了几种诱导疫霉菌产生游动孢子囊的蔬菜汁混合培养液,测定了各培养液诱导苎麻疫霉游动孢子囊的效果以及其对苎麻疫霉菌游动孢囊产生量、形态特征、游动孢子释放、卵孢子产生量、卵孢子的形态、菌丝生长和菌落形态等生物学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各配比培养液均能很好地诱导游动孢子囊的产生,且以较低浓度的培养液对孢子囊诱导效果较好,而高浓度则有利于卵孢子的产生,不同培养液中产生的游动孢子囊均能正常释放游动孢子。其中西红柿∶黄瓜=1∶2配比的培养液简单易行且诱导效果最好,是V8C的理想替代培养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病理学 苎麻疫霉 子囊诱导 培养液
下载PDF
诱导大豆疫霉菌大量产生游动孢子囊的最佳方法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兰成忠 陈庆河 +4 位作者 赵健 邱荣洲 李本金 吕新 翁启勇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57-560,共4页
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是疫霉菌中难在培养条件下形成孢子囊的菌种之一。对诱发大豆疫霉菌产生游动孢子囊的10种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10种方法除了MSS溶液法外均能诱发产生游动孢子囊,其中以土壤浸出液法和皮氏液... 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是疫霉菌中难在培养条件下形成孢子囊的菌种之一。对诱发大豆疫霉菌产生游动孢子囊的10种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10种方法除了MSS溶液法外均能诱发产生游动孢子囊,其中以土壤浸出液法和皮氏液加土壤浸出液法效果最佳,产孢量大,所需的时间最短,游动孢子囊成熟度一致,且能一次性释放出游动孢子,从而成功地解决了大豆疫霉菌产生孢子囊难这一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疫霉菌 子囊诱导 游动孢子
下载PDF
酿酒酵母子囊孢子单倍体形成和制备的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龚熠 伍时华 +2 位作者 易弋 赵东玲 黄翠姬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0-84,共5页
实验研究了二倍体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菌株GJ2008和GGFS16的孢子形成和分离条件,并获得了相应的单倍体细胞。实验结果表明,酿酒酵母GJ2008和GGFS16在McClary培养基上22℃培养7d,产孢率分别为91.46%和87.20%。在此条件下... 实验研究了二倍体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菌株GJ2008和GGFS16的孢子形成和分离条件,并获得了相应的单倍体细胞。实验结果表明,酿酒酵母GJ2008和GGFS16在McClary培养基上22℃培养7d,产孢率分别为91.46%和87.20%。在此条件下,以浓度为0.3g/L的蜗牛酶37℃水浴处理,孢子释放率分别为66.15%和67.35%。对获得的单倍体菌株进行发酵实验,并测定其酒精发酵性能,为融合实验做好铺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酵母 子囊孢子 单倍体 产孢条件 单倍体分离
下载PDF
秦岭地区子囊菌酵母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陆惠中 王启明 +1 位作者 贾建华 白逢彦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3-187,共5页
从陕西秦岭地区的果实和叶等不同基物上分离得到子囊菌酵母262株,利用26SrDNA的D1/D2区域序列分析并结合形态学特征对这些菌株进行了分类学研究,探讨了该地区子囊菌酵母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共鉴定出10属31种,其中优势属为假丝酵母属C... 从陕西秦岭地区的果实和叶等不同基物上分离得到子囊菌酵母262株,利用26SrDNA的D1/D2区域序列分析并结合形态学特征对这些菌株进行了分类学研究,探讨了该地区子囊菌酵母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共鉴定出10属31种,其中优势属为假丝酵母属Candida,12种,(其中新种2个,另文发表)、酿酒酵母属Saccharomyces,5种、毕赤酵母属Pichia,5种和有孢汉逊酵母属Hanseniaspora,3种。对分离自陕西秦岭不同地区与海拔的同一个种的不同菌株进行了D1/D2序列分析比较,以探讨子囊菌酵母种内序列稳定性和变异幅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地区 子囊 酵母 物种多样性 地理分布 序列分析 陕西
下载PDF
烟草疫霉菌的培养及大量产生游动孢子囊和游动孢子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21
16
作者 杨建卿 江彤 陈学平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2-14,共3页
烟草疫霉菌 (Phytophthoranicothianae)在燕麦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菌丝在滴加了土壤浸出液的皮氏培养液中 ,可在 3d内产生大量的游动孢子囊 ,游动孢子囊经低温处理后再培养 2
关键词 烟草 疫霉菌 人工培养 游动孢子囊 游动孢子 培养方法
下载PDF
粗腿羊肚菌子囊孢子萌发过程及其细胞核行为 被引量:10
17
作者 刘伟 蔡英丽 +2 位作者 何培新 张亚 边银丙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20,共3页
用4μg/mL 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对细胞核染色,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观察粗腿羊肚菌(Morchella crassipes)子囊孢子的萌发过程。新鲜的粗腿羊肚菌子囊孢子呈椭圆状,大小13.0~15.3μm×21.5~24.0μm,成熟子囊孢子的... 用4μg/mL 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对细胞核染色,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观察粗腿羊肚菌(Morchella crassipes)子囊孢子的萌发过程。新鲜的粗腿羊肚菌子囊孢子呈椭圆状,大小13.0~15.3μm×21.5~24.0μm,成熟子囊孢子的细胞核数量为18~32个;CYM液体培养基,23℃培养6h后子囊孢子体积逐渐膨大至初始体积的1.7~2.9倍,泡囊化现象明显;6~12h开始形成芽管,泡囊逐渐消失,出芽点在椭圆形细胞的一端形成或两端先后形成,数量不等的细胞核由子囊孢子内迁至芽管中,形成多核丝状;芽管生长至20~30μm后,在出芽点与孢子连接处形成隔膜,12~24h后,随着芽管的持续生长,形成新的隔膜和菌丝细胞,菌丝细胞多核;芽管及初生菌丝直径6~8μm,约为子囊孢子直径的1/3;24h内没有观察到初生菌丝之间发生细胞融合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囊孢子 萌发 芽管 细胞核行为
下载PDF
温度对黄瓜霜霉病菌产孢及孢子囊萌发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虞皓 何自福 +2 位作者 方羽生 林思琪 吕燕青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4年第5期57-58,共2页
引起广东黄瓜霜霉病的古巴假霜霉菌,在饱和湿度下,5~40℃均能产生孢子囊,且产生的孢子囊也能萌发,但不同温度下其产孢率和萌发率有明显差异,其中产孢最适温度为15~20℃,孢子囊萌发最适温度为20~25℃。
关键词 温度 黄瓜 霜霉病菌 产孢性 子囊萌发
下载PDF
温湿度与光照对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萌发及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卓 金恭玺 +5 位作者 郎宁 孙琦 任毓忠 赵宝龙 张莉 李国英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090-2097,共8页
【目的】研究温湿度、光照对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萌发及存活的影响,为葡萄霜霉病的预报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人工控制温湿度、光照等三因子交叉试验设计和人工接种叶盘的方法,明确孢子囊萌发的条件及存活的气象因子。【结果... 【目的】研究温湿度、光照对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萌发及存活的影响,为葡萄霜霉病的预报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人工控制温湿度、光照等三因子交叉试验设计和人工接种叶盘的方法,明确孢子囊萌发的条件及存活的气象因子。【结果】孢子囊只有在水中才能够萌发并释放游动孢子,最适萌发温度是18~22℃。孢子囊的存活与温度,湿度,光照有较密切的关系,在35℃,70%和100%湿度条件下,孢子囊只能存活3 d。而在10~20℃各个湿度条件下,无论完全光照、完全黑暗或光暗交替孢子囊都可存活6 d以上。用干瘪的孢子囊接菌叶盘,仍然发病,说明不能用干瘪孢子囊作为孢子囊死亡的标志。孢子囊经0.58×102μW/cm2的紫外光照射5 h、直射光照射8 h就死亡,但散射光照射10 h孢子囊仍然存活。【结论】孢子囊只有在水中才能萌发,水是孢子囊萌发的决定性因素;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8~22℃;孢子囊对紫外光比较敏感,在光照强度为65 000~107 100 lx的直射光下8 h孢子囊就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霜霉病 温湿度与光照 子囊 萌发 存活
下载PDF
天水地区葡萄霜霉病田间病情、孢子囊数量动态及病害始发关键因子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杜蕙 蒋晶晶 +4 位作者 王春明 郭建国 漆永红 吕和平 陈明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91-197,共7页
葡萄霜霉病是为害天水地区葡萄的主要病害,为明确当前环境条件下天水地区田间霜霉病发生、霜霉病菌孢子囊数量时间动态及病害初始发生的关键因子,本研究采用捕孢法及病害定点调查,对葡萄生长期田间霜霉病菌孢子囊数量及霜霉病发生动态... 葡萄霜霉病是为害天水地区葡萄的主要病害,为明确当前环境条件下天水地区田间霜霉病发生、霜霉病菌孢子囊数量时间动态及病害初始发生的关键因子,本研究采用捕孢法及病害定点调查,对葡萄生长期田间霜霉病菌孢子囊数量及霜霉病发生动态进行了观测,用农田小气候自动观测仪记录田间气象数据。结果表明,天水地区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始见期一般为7月初左右,若条件适宜,7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扩散盛期,9月以后进入快速消退期;田间病害始发期为7月上中旬,条件适宜时8月中下旬进入盛发期。在田间检测到霜霉病菌孢子囊后7 d左右田间开始见到霜霉病斑,从病害始发期至盛发期田间病情扩展与霜霉菌孢子囊数量呈显著正相关;葡萄霜霉病的发生与温度、相对湿度、降水等气象因子密切相关,其中有效降水是影响葡萄霜霉病初始发生及蔓延流行的关键气象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峰葡萄 葡萄霜霉病菌 病情指数 子囊 关键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