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彩色超声对妊娠晚期子宫瘢痕缺陷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
作者 于松 《北京医学》 CAS 2007年第11期674-674,共1页
瘢痕子宫破裂尤其是妊娠晚期的隐性子宫破裂是威胁母婴安全的严重并发症。我们于2002年1月至2005年1月.应用彩色超声技术对22例产前子宫下段的形成与子宫下段瘢痕进行观察.寻找产前较准确地预测子宫破裂危险度的检查方法,报告如下。
关键词 彩色超声技术 妊娠晚期 子宫瘢痕缺陷 诊断价值 隐性子宫破裂 子宫下段瘢痕 瘢痕子宫破裂 严重并发症
下载PDF
B超在妊娠晚期子宫瘢痕缺陷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陈忠平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7年第3期72-73,共2页
关键词 子宫瘢痕缺陷 妊娠晚期 B超 隐性子宫破裂 子宫下段瘢痕 剖宫产后阴道分娩 瘢痕子宫妊娠 瘢痕子宫破裂
下载PDF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缺陷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刘秀梅 凌秋渊 +2 位作者 彭锦霞 罗奕巾 谢宇娟 《吉林医学》 CAS 2019年第11期2529-2530,共2页
目的:研究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缺陷(PCSD)的效果。方法:将62例PCS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两组,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1例。对照组肌内注射缩宫素,同时口服产复康颗粒进行治疗。治疗组实施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比两... 目的:研究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缺陷(PCSD)的效果。方法:将62例PCS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两组,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1例。对照组肌内注射缩宫素,同时口服产复康颗粒进行治疗。治疗组实施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比两组总有效率、子宫内膜血流分型情况及子宫内膜厚度、经期时间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77.42%,较对照组的51.61%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子宫内膜血流Ⅲ级占比61.29较对照组的35.48%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子宫内膜厚度、经期时间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PCSD实施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子宫内膜血流状况,明显增加子宫内膜厚度,并促进经期时间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电刺激 剖宫产 子宫瘢痕缺陷
下载PDF
B超筛查妊娠晚期子宫瘢痕缺陷的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俞丽萍 《浙江临床医学》 2005年第4期411-412,共2页
关键词 妊娠晚期 子宫瘢痕缺陷 B超筛查 瘢痕子宫妊娠 隐性子宫破裂 瘢痕子宫破裂 子宫下段瘢痕 严重并发症 刮宫产率 母婴安全 诊断技术 分娩方式 临床医生 危险度 产前 预测
下载PDF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缺陷形成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彭锦霞 凌秋渊 +1 位作者 刘秀梅 黄珊珊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第23期131-134,共4页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形成的影响因素,为采取有效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分娩并选择剖宫产方法的产妇176例进行研究,并根据女性在剖宫产分娩之后的1年之内是否出现子宫瘢痕缺陷,分为研究组...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形成的影响因素,为采取有效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分娩并选择剖宫产方法的产妇176例进行研究,并根据女性在剖宫产分娩之后的1年之内是否出现子宫瘢痕缺陷,分为研究组(形成子宫瘢痕缺陷,44例)及对照组(未形成子宫瘢痕缺陷,132例)。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两组产妇的各项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缺陷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比较两组孕产妇资料发现,产前子宫后位、手术切口距离女性宫颈内口之间的距离、女性产褥阶段的感染史、子宫外科手术史、手术治疗过程中的出血量以及手术切口的最终缝合方式是导致PCSD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此外,以剖宫产术后有无PCSD形成为应变量(无=0、有=1),以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自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产前子宫后位、手术切口距离女性宫颈内口之间的距离、手术治疗过程中的出血量、手术切口的最终缝合方式、女性产褥阶段的感染史、子宫外科手术史是导致PCSD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 PCSD形成受产前子宫后位、手术切口距离女性宫颈内口之间的距离、女性产褥阶段的感染史、手术治疗过程中的出血量、手术切口的最终缝合方式、子宫外科手术史等因素的影响,在临床医疗过程中,应重视术后复查,围绕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降低PCSD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术后 子宫瘢痕缺陷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缺陷的应用研究
6
作者 朱梅 游爱平 +1 位作者 张丽霞 袁雪青 《中国性科学》 2024年第9期57-61,共5页
目的探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缺陷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20只SPF级大鼠(重量300~350 g),子宫憩室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组,各40例。A组给予子宫内憩室周围点位注射和尾静脉注射生... 目的探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缺陷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20只SPF级大鼠(重量300~350 g),子宫憩室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组,各40例。A组给予子宫内憩室周围点位注射和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5 mL,B组给予子宫内憩室周围点位注射和尾静脉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0.2 mL,C组给予子宫内憩室周围点位注射和尾静脉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0.5 mL,连续治疗3周(1次/周),观察治疗完成时大鼠的生理指标及血清雌二醇(E_(2))、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水平,分析大鼠治疗结束后1、4周时子宫肌层和子宫内膜指标差异。结果与A组比较,B组和C组的E_(2)水平升高,IL-6和IL-8水平降低,且C组改善较B组更显著(P<0.05)。治疗后子宫肌层厚度和肌动蛋白体积密度方面,B组和C组也表现出较好的改善,而且C组效果更为显著(P<0.05)。此外,B组和C组的子宫内膜缺陷率低于A组,且C组低于B组(P<0.05)。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对大鼠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缺陷具有积极的疗效,可改善其激素水平及炎症反应,改善子宫肌层和子宫内膜的情况,且高剂量(0.5 mL)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子宫切口瘢痕缺陷 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大鼠子宫切口瘢痕缺陷的实验研究
7
作者 袁雪青 朱梅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14期2343-2347,共5页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大鼠子宫切口瘢痕缺陷(PCSD)的修复效果,并为瘢痕妊娠的治疗提供潜在策略。方法实验在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进行,实验时间为2023年12月至2024年1月。选取雌性特定病原体自由级Sprague-Dawley(SPF级SD)大...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大鼠子宫切口瘢痕缺陷(PCSD)的修复效果,并为瘢痕妊娠的治疗提供潜在策略。方法实验在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进行,实验时间为2023年12月至2024年1月。选取雌性特定病原体自由级Sprague-Dawley(SPF级SD)大鼠120只,7~8周龄,体质量为300~350 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40只。通过连续两次的剖宫产建立大鼠子宫憩室模型并通过B超和组织学验证。对照组接受0.2 ml的局部生理盐水注射和0.5 ml的尾静脉生理盐水注射;实验组-点位注射组局部注射0.2 ml的MSCs凝胶;实验组-尾静脉注射组通过尾静脉注射0.2 ml MSCs凝胶。对3组子宫切口瘢痕的修复效果进行观察,系统记录大鼠的饮食、饮水和精神状态表现。给药结束后第4周处死并解剖大鼠,对其脏器进行观察。进一步取子宫组织样本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测子宫肌层和内膜的厚度,并计算子宫内膜缺陷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阳性面积百分比。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χ^(2)检验。结果实验组中正常饮食、饮水、精神状态正常的大鼠比例高于对照组[72.5%(58/80)比52.5%(21/40)、76.3%(61/80)比42.5%(17/40)、70.0%(56/80)比47.5%(19/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4、13.35、6.46,均P<0.05)。HE染色结果显示,点位注射组大鼠子宫内膜腺体增生、少量纤维组织增生、炎症细胞浸润,肌层见巨噬细胞、手术缝线。尾静脉注射组大鼠子宫内膜腺体增生、少量纤维组织增生、炎症细胞浸润,肌层见巨噬细胞、手术缝线。尾静脉注射组与点位注射组的基层厚度、内膜厚度、α-SMA阳性面积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116.32±4.59)μm比(109.21±5.73)μm比(74.23±6.30)μm、(200.34±7.21)μm比(156.98±6.98)μm比(119.55±7.38)μm、(32.99±1.26)%比(25.93±1.33)%比(20.59±1.48)%],TGF-β1阳性面积百分比、子宫内膜缺陷均低于对照组[(14.11±1.01)%比(17.54±1.08)%比(20.09±1.13)%、35.00%(14/40)比62.50%(25/40)比100.00%(40/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50.86、1264.19、836.93、311.99,χ^(2)=37.86,均P<0.05)。结论脐带MSCs能促进子宫憩室的修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望为子宫切口后瘢痕形成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大鼠造模 子宫切口瘢痕缺陷 动物实验
下载PDF
子宫瘢痕缺陷处理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2
8
作者 颜友良 林霞 +3 位作者 栾峰 胡文娟 孙广范 叶育芳 《中国实用医刊》 2013年第13期34-36,共3页
目的探讨剖宫产等子宫瘢痕缺陷(DUS)经阴道切除及腹腔镜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博爱医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8月采用阴式或者腹腔镜下子宫瘢痕缺陷切除术治疗的剖宫产子宫瘢痕缺陷26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剖宫产等子宫瘢痕缺陷(DUS)经阴道切除及腹腔镜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博爱医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8月采用阴式或者腹腔镜下子宫瘢痕缺陷切除术治疗的剖宫产子宫瘢痕缺陷26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腹腔镜组及阴式组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4~22个月,症状缓解率为92.3%,术后经期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阴道或经腹腔镜切除子宫瘢痕憩室治疗DUS相对微创,近期效果满意,减少再次妊娠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瘢痕缺陷 经阴道切除 腹腔镜切除 临床探讨
原文传递
宫腔镜手术治疗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缺陷 被引量:61
9
作者 徐大宝 何亚琼 +2 位作者 刘慧 万亚军 薛敏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94-396,共3页
目的探讨宫腔镜手术治疗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缺陷的有效性。方法总结分析2006年5月~2008年10月在我院确诊并行宫腔镜下矫形术的剖宫产切口瘢痕缺陷且术后均随访1年的12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2例均手术顺利,未发生与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前... 目的探讨宫腔镜手术治疗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缺陷的有效性。方法总结分析2006年5月~2008年10月在我院确诊并行宫腔镜下矫形术的剖宫产切口瘢痕缺陷且术后均随访1年的12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2例均手术顺利,未发生与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前9例经期延长者术后经期正常;术前1例经期延长伴不孕患者术后经期正常,但1年后仍未孕;术前1例经间期出血者症状消失;术前1例性交后出血者术后仍有症状。结论宫腔镜手术治疗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缺陷是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子宫切口瘢痕缺陷 阴道出血 宫腔镜手术
下载PDF
子宫切口瘢痕缺陷再次妊娠结局 被引量:9
10
作者 罗惠娟 李依米 +4 位作者 王宁 罗文斌 杨艳东 石晓兰 肖小敏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36-241,共6页
目的:探讨子宫切口瘢痕缺陷(PCSD)对再次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再次妊娠的PCSD孕产妇80例为PCSD组,同日分娩的瘢痕子宫非缺陷再次妊娠者169例为NPCSD组,对比两组的临床资料及其新生儿资料,分析PCSD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PCSD组早产发生... 目的:探讨子宫切口瘢痕缺陷(PCSD)对再次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再次妊娠的PCSD孕产妇80例为PCSD组,同日分娩的瘢痕子宫非缺陷再次妊娠者169例为NPCSD组,对比两组的临床资料及其新生儿资料,分析PCSD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PCSD组早产发生率高于NPCSD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低于NPCSD组;PCSD组子宫下段肌层厚度小于NPCSD组;PCSD组先兆子宫破裂2例,发生率达3.77%,NPCSD组先兆子宫破裂1例,发生率0.59%.结论:PCSD患者再次妊娠早产、子宫破裂、低体质量儿的风险增加,超声形态学检测虽不能有效的评估风险,但憩室体积越大子宫下段肌层功能可能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切口瘢痕缺陷 再次妊娠 妊娠结局 子宫下段肌层厚度
下载PDF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子宫切口瘢痕缺陷大鼠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1
作者 罗惠娟 王宁 +4 位作者 周娟 汤小湄 陈宇毅 罗文斌 肖小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079-2084,共6页
目的:将脐带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WJMSCs)移植到子宫切口瘢痕缺陷(PCSD)模型大鼠体内,探讨其治疗效果。方法:取雌性SD大鼠50只、将其随机分为3组:正常手术组(N-O组)10只、模型对照组(M-C组)20只和模型治疗组(M-T组)20只。孕第19天N-O组... 目的:将脐带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WJMSCs)移植到子宫切口瘢痕缺陷(PCSD)模型大鼠体内,探讨其治疗效果。方法:取雌性SD大鼠50只、将其随机分为3组:正常手术组(N-O组)10只、模型对照组(M-C组)20只和模型治疗组(M-T组)20只。孕第19天N-O组剖宫取胎后连续缝合子宫切口;M-C组与M-T组剖宫产术后子宫肌壁注射脂多糖(LPS)联合电凝(功率为10 W)子宫切缘,间断缝合切口。M-T组分A、B亚组(各10只),A组静脉注射0.5 m L+阴道灌注0.5 m L(1×10~9/L)WJMSCs,B组阴道灌注1 m L同浓度WJMSCs,每周1次,共3次;M-C亦分A、B亚组(各10只),与M-T组同样方法处理,仅将生理盐水替代WJMSCs。各组治疗后第1和4周,分别处死6和4只,留双侧子宫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肌动蛋白(actin)和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通过体视学分析,检测子宫肌层和内膜的修复情况。结果:WJMSCs治疗后第1和4周,M-C组子宫肌层厚度和actin体积密度(Vv)均显著低于N-O组,肌层胶原纤维Vv和内膜缺陷率高于N-O组(P<0.05);WJMSCs治疗后第1和4周,M-T的A和B组的肌层厚度和actin Vv均显著高于M-C组,肌层胶原纤维Vv低于M-C组;M-C组内膜缺陷率高于其它组(P<0.05)。结论:WJMSCs可促进PCSD大鼠子宫肌层结构和功能的修复。静脉+局部联合治疗和单纯阴道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通胶 间充质干细胞 子宫切口瘢痕缺陷 肌动蛋白 细胞角蛋白
下载PDF
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缺陷的诊断与处理 被引量:17
12
作者 陈菊 兰鹰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3年第11期1253-1254,共2页
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缺陷(PCSD)是近10多年来开始越来越受关注的一个疾病,是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的一种远期并发症。PCSD曾有“切口愈合不良、切口假腔、瘢痕憩室”等说法,是指先前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的子宫切口由于术后愈合缺陷出现... 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缺陷(PCSD)是近10多年来开始越来越受关注的一个疾病,是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的一种远期并发症。PCSD曾有“切口愈合不良、切口假腔、瘢痕憩室”等说法,是指先前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的子宫切口由于术后愈合缺陷出现在切口处与官腔相通的一个凹陷(切口处子宫肌层大部分分离),该凹陷下端瘢痕由于活瓣作用而阻碍了经血的引流,经血积聚于凹陷内,导致经期延长、滴沥不尽、经间期阴道流血、性交后出血,甚至不孕、痛经等症状;同时由于凹陷内的内膜组织可能出现与宫腔内在位内膜发育不同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子宫切口瘢痕缺陷 诊治
下载PDF
应用B超筛查妊娠晚期子宫瘢痕缺陷初探 被引量:42
13
作者 王海波 周艾琳 +1 位作者 高飞 刘丽宁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5期263-265,共3页
目的 探讨应用B超筛查妊娠晚期子宫瘢痕缺陷 ,预测瘢痕子宫破裂的可行性。 方法 应用B超对有剖宫产史的孕妇 ,自妊娠 33~ 4 1周连续进行子宫下段厚度及子宫下段瘢痕缺陷的观察。 结果  396例孕妇的子宫下段在妊娠 33周以后均已形... 目的 探讨应用B超筛查妊娠晚期子宫瘢痕缺陷 ,预测瘢痕子宫破裂的可行性。 方法 应用B超对有剖宫产史的孕妇 ,自妊娠 33~ 4 1周连续进行子宫下段厚度及子宫下段瘢痕缺陷的观察。 结果  396例孕妇的子宫下段在妊娠 33周以后均已形成 ,6 9例经B超诊断存在子宫下段瘢痕缺陷 ,其中 9例诊断为先兆子宫破裂 ,并均经手术证实。 结论 应用B超可进行妊娠期子宫下段变化的动态观察 ,并预测先兆子宫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超筛查 妊娠晚期 子宫瘢痕缺陷 子宫破裂 分娩方式
原文传递
妊娠期糖尿病和子宫切口瘢痕缺陷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涛 周海静 +2 位作者 谢志江 牛东生 谢亚楠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10期123-124,126,共3页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与子宫切口瘢痕缺陷关系,并探索子宫切口瘢痕缺陷形成的危险因素,为妇产科预防子宫瘢痕缺陷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河北省邯郸市中心医院宫腔镜室2014年2月-2018年12月确诊的286例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缺陷的病人为...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与子宫切口瘢痕缺陷关系,并探索子宫切口瘢痕缺陷形成的危险因素,为妇产科预防子宫瘢痕缺陷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河北省邯郸市中心医院宫腔镜室2014年2月-2018年12月确诊的286例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缺陷的病人为病例组,另选286例既往有剖宫产史但宫腔镜下检查无子宫切口瘢痕缺陷为对照组。选择26项相关临床指标作为研究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经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出14个危险因素和子宫切口瘢痕缺陷有关,经过多因素分析发现妊娠期糖尿病是发生子宫切口瘢痕缺独立的危险因素(OR=1.64,95%CI:1.12~2.74),除此之外影响子宫切口瘢痕缺陷的独立危险因素还包括既往剖宫产史(OR=2.76,95%CI:1.53~3.62);剖宫产时BMI(OR=1.09,95%CI:1.02~1.32);分娩前后的感染(OR=1.06,95%CI:1.01~1.54);剖宫产切口的位置(OR=1.21,95%CI:1.01~2.16),剖宫产缝合方式(OR=1.12,95%CI:1.03~3.13)。结论既往剖宫产史是发生最主要的因素,但妊娠期糖尿病同样也是子宫切口瘢痕缺陷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切口瘢痕缺陷 妊娠期糖尿病 剖宫产史 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PDF
宫腔镜治疗无生育要求子宫切口瘢痕缺陷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奕融 艾小燕 程玉芬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6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宫腔镜手术治疗无生育要求子宫切口瘢痕缺陷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江西省妇幼保健院确诊的子宫切口瘢痕缺陷患者40例,全部患者无生育要求,均表现为月经期延长达12~20d,于月经第8—12天行宫腔镜手术治... 目的探讨宫腔镜手术治疗无生育要求子宫切口瘢痕缺陷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江西省妇幼保健院确诊的子宫切口瘢痕缺陷患者40例,全部患者无生育要求,均表现为月经期延长达12~20d,于月经第8—12天行宫腔镜手术治疗,并术后随访1~2年,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 4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患者症状,月经均恢复正常35例,好转3例,好转后复发2例。结论宫腔镜手术时间短、创伤小、虽不能修复子宫切口,但能很好地缓解患者症状,故宫腔镜电切是无生育要求的子宫切口瘢痕缺陷患者较好的治疗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腔镜电切治疗 剖宫产 子宫切口瘢痕缺陷 子宫切口憩室 生育要求
下载PDF
宫、腹腔镜在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缺陷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晓云 袁迎九 《中外医疗》 2013年第12期39-40,共2页
目的探讨宫、腹腔镜治疗剖宫产子宫切开瘢痕缺陷(PreviousCesareanScarDefectPCSD))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1年12月该院行宫、腹腔镜下PCSD治疗的27例资料,术前均用宫腔镜检查确诊为PCSD且药物保守治疗无效,2... 目的探讨宫、腹腔镜治疗剖宫产子宫切开瘢痕缺陷(PreviousCesareanScarDefectPCSD))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1年12月该院行宫、腹腔镜下PCSD治疗的27例资料,术前均用宫腔镜检查确诊为PCSD且药物保守治疗无效,22例宫腔镜下PCSD病灶切除;余5例采用腹腔镜下PCSD修补术。结果 27例均治疗成功,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正常月经来潮时间20~40d,持2~8d;1例宫腔镜手术后再次妊娠。结论宫、腹腔镜下治疗PCSD是PCSD微创治疗的可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子宫切开瘢痕缺陷 宫腔镜 腹腔镜
下载PDF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子宫切口瘢痕缺陷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文静 胡孟彩 +1 位作者 高翔 樊荣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2-245,共4页
目的:探究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子宫切口瘢痕缺陷的修复作用。方法:SD孕鼠40只,分为4组,每组10只。对照组大鼠孕第19天行剖宫取胎术;模型组剖宫取胎术后,于子宫切口两侧肌壁注射脂多糖,并应用电刀电凝切口两侧;治疗A组造模后于子宫切... 目的:探究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子宫切口瘢痕缺陷的修复作用。方法:SD孕鼠40只,分为4组,每组10只。对照组大鼠孕第19天行剖宫取胎术;模型组剖宫取胎术后,于子宫切口两侧肌壁注射脂多糖,并应用电刀电凝切口两侧;治疗A组造模后于子宫切口上局部涂抹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凝胶0.5 mL;治疗B组造模后于子宫切口肌层多点注射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凝胶0.5 mL。实验第50天处死大鼠,取双侧子宫标本,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瘢痕区域子宫肌层厚度与内膜厚度,计算子宫内膜缺陷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阳性面积百分比、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阳性面积百分比。结果:镜下观察,模型组子宫瘢痕部分肌层变薄,肌纤维断裂、消失,胶原纤维明显增多,内膜层较薄,上皮断裂、不连续,严重者消失。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瘢痕区域子宫肌层厚度与内膜厚度、α-SMA阳性面积百分比均降低,TGF-β1阳性面积百分比、子宫内膜缺陷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A组、治疗B组瘢痕区域的子宫肌层厚度与内膜厚度、ɑ-SMA阳性面积百分比均升高,TGF-β1阳性面积百分比、子宫内膜缺陷率均降低(P<0.05)。治疗A、B组间以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可能通过促进平滑肌细胞的再生,恢复子宫瘢痕区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 子宫切口瘢痕缺陷 ɑ-SMA TGF-Β1 大鼠
下载PDF
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缺陷 被引量:18
18
作者 蒋清清 于鹏 谢红斌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3-85,共3页
目的探讨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缺陷应用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经阴道彩超及宫腔镜诊断的剖宫产切口瘢痕缺陷患者8例,在全麻下进行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放置举宫杯后分离子宫膀胱腹膜返折,宫腔镜定位后切除子宫切口... 目的探讨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缺陷应用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经阴道彩超及宫腔镜诊断的剖宫产切口瘢痕缺陷患者8例,在全麻下进行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放置举宫杯后分离子宫膀胱腹膜返折,宫腔镜定位后切除子宫切口瘢痕缺陷部位组织,缝合子宫肌层,再用宫腔镜进行评估。结果 8例患者手术顺利,平均手术时间为(86.24±25.36)min,平均术中出血量(93.25±28.24)ml,术后经期由原来的(13.00±3.65)d缩短至(5.85±1.54)d(P<0.05)。1例合并不孕症患者术后妊娠。结论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缺陷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子宫切口瘢痕缺陷 宫腔镜 腹腔镜
下载PDF
宫腔镜治疗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缺陷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5
19
作者 谭慧珍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2013年第10期862-864,共3页
近年,剖宫产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一些大中城市的剖宫产率高达50%,甚至60%一70%[1]。随着剖宫产率的升高,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缺陷(previous cesarean scar defect,PCSD)的发生率逐渐增多,约6.9%[2]。PCSD主要表现为月经期延... 近年,剖宫产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一些大中城市的剖宫产率高达50%,甚至60%一70%[1]。随着剖宫产率的升高,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缺陷(previous cesarean scar defect,PCSD)的发生率逐渐增多,约6.9%[2]。PCSD主要表现为月经期延长、经血淋漓不尽、月经增多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PCSD可引起异常子宫出血、不育不孕及下腹隐痛坠胀不适,甚至可诱发子宫切口处妊娠或再次妊娠子宫破裂,危及患者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腔镜电切治疗 剖宫产 子宫切口瘢痕缺陷
下载PDF
B超用于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缺陷临床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韩秉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10期114-116,共3页
目的探讨和分析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缺陷(PCSD)的B超诊断情况,同时研究瘢痕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本院收治的99例剖宫产产妇采用B超检查,并根据PCSD定义将其分为对照组(宫壁瘢痕完整)和试验组(宫壁瘢痕缺损)。比较分析两组产妇剖宫... 目的探讨和分析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缺陷(PCSD)的B超诊断情况,同时研究瘢痕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本院收治的99例剖宫产产妇采用B超检查,并根据PCSD定义将其分为对照组(宫壁瘢痕完整)和试验组(宫壁瘢痕缺损)。比较分析两组产妇剖宫产次数和阴道试产等情况。结果采用B超检出PCSD的概率为61.62%(61/99)。试验组产妇出现的瘢痕位置距宫颈内口(5.69±1.89)mm,与对照组[(6.49±2.20)mm]比较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产妇后位子宫占65.57%(40/61),与对照组[31.58%(12/38)]比较差异显著(P<0.05)。而两组产妇年龄、阴道试产以及剖宫产次数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B超检查诊断PCSD检出率高,瘢痕位置与宫颈内口较近,且引发PCSD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后位子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缺陷 超声 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