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健康和子宫蓄脓猫的子宫菌群多样性
1
作者 曾圣鑫 陈志坤 +6 位作者 王寒 孙成亮 罗正中 黄逸馨 雍康 姚学萍 曹随忠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224-3237,共14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测定健康猫和子宫蓄脓猫子宫菌群的变化,旨在揭示子宫蓄脓猫的子宫菌群的变化,并探究引起子宫蓄脓的主要病原菌。【方法】采用全长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测定健康猫和子宫蓄脓猫子宫微生物组,分析子宫菌群组成及其差... 【目的】本研究通过测定健康猫和子宫蓄脓猫子宫菌群的变化,旨在揭示子宫蓄脓猫的子宫菌群的变化,并探究引起子宫蓄脓的主要病原菌。【方法】采用全长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测定健康猫和子宫蓄脓猫子宫微生物组,分析子宫菌群组成及其差异。使用鉴别培养基对关键菌种进行分离鉴定。【结果】健康猫子宫核心菌属为不动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嗜麦芽寡氧单胞菌属、魏斯氏菌属等;而子宫蓄脓猫子宫优势菌属为埃希氏-志贺氏菌属,优势菌种为大肠埃希菌。功能预测分析表明,子宫蓄脓组蛋白质的输出、氨基酸相关酶、内质网中蛋白质加工、氨酰tRNA生物合成相关通路显著降低。分离鉴定结果显示子宫蓄脓猫子宫内的优势菌种为大肠埃希菌种,分离株均属于B2型,hylA、fimH、iroN、cnf1、papC、kpsMTⅡ、iutA基因多呈阳性。【结论】本研究分析了健康猫和患子宫蓄脓猫子宫中菌群差异,其中健康猫子宫中优势菌群以非致病菌为主,而罹患子宫蓄脓的猫子宫中优势菌群发生显著改变,其中大肠埃希菌是猫蓄脓子宫中的主要菌种且存在多种毒力基因,为治疗猫子宫蓄脓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菌群 子宫蓄脓 16S rRNA基因 大肠埃希 毒力基因
原文传递
产后牛子宫内菌群变化规律及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胡文举 宋艳画 +4 位作者 秦佳辰 石奎林 于文浩 刘远哲 王新庄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4115-4119,共5页
为探索河南省郏县红牛产后子宫内菌群变化规律及各菌种的致病性与耐药性,采集21头产后健康的郏县红牛子宫内容物,进行了细菌计数、生化鉴定、致病性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正常分娩后1 d牛子宫内即呈现污染状态,共分离出70株(9种)细菌,... 为探索河南省郏县红牛产后子宫内菌群变化规律及各菌种的致病性与耐药性,采集21头产后健康的郏县红牛子宫内容物,进行了细菌计数、生化鉴定、致病性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正常分娩后1 d牛子宫内即呈现污染状态,共分离出70株(9种)细菌,产后第8天子宫内细菌数量和种类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88±0.65)×107个/g和79株(9种),随后细菌数量和种类开始减少;产后第36天产吲哚金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 indologenes)未分离到,第43天产吲哚金黄杆菌、乳房链球菌(Streptococcus uberis)、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4种细菌未分离到。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对小鼠致病性较强,大肠埃希菌组小鼠腹腔攻毒后24 h内全部死亡,其余组小鼠在腹腔攻毒后2 d内全部死亡。大肠埃希菌、蜡样芽孢杆菌、藤黄微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产吲哚金黄杆菌均对阿莫西林和氨苄西林耐药,对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强力霉素、氯霉素、头孢他啶均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郏县红牛 子宫 致病性 药敏试验
下载PDF
基于Illumina测序分析宫腔粘连患者子宫内膜菌群多样性 被引量:4
3
作者 丘甜美 蔡慧华 +1 位作者 何援利 莫沁晖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588-592,共5页
目的:从菌群总体角度分析比较不同严重程度宫腔粘连(IUA)患者与健康育龄期女性的子宫内膜菌群的差异。方法:采集20例轻度IUA患者(IUA-L)、26例中重度IUA(IUA-M/H)及21例子宫内膜正常女性(对照组)的子宫内膜组织,对样本进行细菌基因组DN... 目的:从菌群总体角度分析比较不同严重程度宫腔粘连(IUA)患者与健康育龄期女性的子宫内膜菌群的差异。方法:采集20例轻度IUA患者(IUA-L)、26例中重度IUA(IUA-M/H)及21例子宫内膜正常女性(对照组)的子宫内膜组织,对样本进行细菌基因组DNA提取、16S rRNA V4区基因扩增及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比较3组子宫内膜菌群物种丰度结构及多样性。结果:在菌门水平,所有研究对象的子宫内膜菌群主要由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组成,三个组中变形菌门高达67.16%。在菌属水平,IUA组子宫内膜克雷伯氏菌属、希瓦氏菌属、乳酸杆菌属的相对丰度较对照组增加(31.44%、15.50%、8.77%,9.51%、15.32%、4.53%,7.11%、16.00%、6.95%)。IUA-L组和IUA-M/H组的Alpha多样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P=0.030);轻度IUA组与对照组的子宫内膜菌群构成在总体上可区分(P=0.022)。结论:IUA患者与子宫内膜正常女性的子宫内膜菌群构成存在差异,主要改变优势菌群的组成比例,且分布欠均匀、群落结构相似度较低。IUA发病可能与子宫内膜菌群改变有关,维持子宫腔内微生态平衡有利于子宫内膜损伤后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腔粘连 子宫内膜 高通量测序 16S rRNA
下载PDF
女性阴道和子宫内膜菌群与反复着床失败的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刘芬婷 李蓉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941-944,共4页
反复着床失败已经成为辅助生殖技术亟需解决的重点难题之一,其发病原因不明,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疗。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女性生殖道微生物紊乱与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胚胎着床失败及妊娠结局息息相关,这或是提高辅助生殖胚胎着床率的突... 反复着床失败已经成为辅助生殖技术亟需解决的重点难题之一,其发病原因不明,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疗。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女性生殖道微生物紊乱与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胚胎着床失败及妊娠结局息息相关,这或是提高辅助生殖胚胎着床率的突破点之一。本文主要总结女性阴道和子宫内膜菌群紊乱与反复着床失败之间的关系,分析女性生殖道菌群影响胚胎着床的潜在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反复着床失败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 子宫内膜 反复着床失败 潜在机制 治疗
下载PDF
高危型HPV感染妇女阴道菌群及子宫颈菌群与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5
作者 李锐 于波 +2 位作者 张杰 侯政瑶 王红梅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88-391,共4页
目的探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妇女阴道菌群及子宫颈菌群与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IL)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海慈医院(青岛市中医医院)700例HR-HPV感染妇女为研究组,另选同期420例HPV阴性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 目的探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妇女阴道菌群及子宫颈菌群与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IL)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海慈医院(青岛市中医医院)700例HR-HPV感染妇女为研究组,另选同期420例HPV阴性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阴道和子宫颈菌群分布情况,根据是否发生SIL将研究组患者分为SIL组(n=278)和非SIL组(n=422),比较SIL组、非SIL组阴道和子宫颈菌群分布情况、菌群微生态,分析HR-HPV感染妇女阴道微生态与HR-HPV感染及SIL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阴道和子宫颈乳酸杆菌阴性率、细菌、支原体感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IL组阴道和子宫颈乳酸杆菌阴性、细菌感染占比显著高于非SIL组(P<0.05);SIL组菌落密度正常率、菌群多样性正常率、乳酸菌为优势菌群占比、p H值≤4.5占比、唾液酸苷酶阴性占比、白细胞酯酶阴性占比显著低于非SIL组(P<0.05),阴道nugent评分显著高于非SIL组(P<0.05);LSIL组菌落密度正常、菌群多样性正常、白细胞酯酶阴性占比显著高于HSIL组(P<0.05),阴道nugent评分显著低于HSIL组(P<0.05);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HR-HPV感染妇女阴道nugent评分与HR-HPV感染和SIL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HR-HPV感染妇女阴道菌群及子宫颈菌群均存在病原微生物感染、微生态失调现象,且阴道菌群微生态与SIL呈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 阴道 子宫 鳞状上皮内瘤变 相关性
原文传递
奶牛生殖道微生态研究进展
6
作者 逄宾宾 王相华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 2021年第11期21-23,共3页
文章介绍了奶牛生殖道微生态的研究常用的传统微生物研究技术和16S rDNA 高通量测序技术、PCR-DGGE/TGGE技术、核酸杂交法、质粒DNA图谱分型技术等现代微生物研究技术,并归纳了生殖道微生态研究进展。
关键词 奶牛 生殖道微生态 子宫菌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