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余兴庄—子洲地区上古生界山_2~3储层砂岩成岩作用与成岩相 被引量:16
1
作者 张明松 雷卞军 +3 位作者 黄有根 龙方毅 孟堃 李波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31-1040,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余兴庄—子洲地区上古生界山23亚段岩石类型主要为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目前储层正处于晚成岩阶段B期甚至C期,储集层经历了压实、压溶、硅质胶结、碳酸盐胶结交代、高岭石胶结以及溶蚀等多种成岩作用。在成岩... 鄂尔多斯盆地余兴庄—子洲地区上古生界山23亚段岩石类型主要为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目前储层正处于晚成岩阶段B期甚至C期,储集层经历了压实、压溶、硅质胶结、碳酸盐胶结交代、高岭石胶结以及溶蚀等多种成岩作用。在成岩作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岩芯观察和薄片鉴定,结合阴极发光、X衍射、扫描电镜等方法,将研究区划分出6种成岩相,即:弱压实、石英加大较弱、溶蚀成岩相;弱压实、高岭石充填、弱溶蚀成岩相;弱压实、石英加大较强、弱溶蚀成岩相;黏土杂基充填、弱溶蚀成岩相;强压实致密成岩相;碳酸盐胶结交代成岩相,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平面叠加,确定了利于储集层发育的优势成岩相。黏土杂基充填、弱溶蚀成岩相、强压实致密成岩相和碳酸盐胶结交代成岩相储集物性最差;弱压实、高岭石充填、弱溶蚀成岩相和弱压实、石英加大较强、弱溶蚀成岩相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总体较低;弱压实、石英加大较弱、溶蚀成岩相储集空间最发育,孔隙类型以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为主,弱压实、石英加大较弱、溶蚀成岩相是子洲地区山2段有利的成岩相带,在子洲地区山西组山23亚段形成了天然气优质储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23 成岩作用 成岩相 子洲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陕北子洲地区二叠纪山西组沉积环境 被引量:13
2
作者 庞军刚 李文厚 +3 位作者 郭艳琴 王起琮 陈全红 梁积伟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8,共4页
针对陕北子洲地区山西组是否受海水影响的争议,对该组岩石进行了微量元素测试。结果显示山西组的古环境以淡水为主,但间或受海水的影响。根据野外露头和岩心观测,依据沉积旋回、岩电特征、沉积构造等,识别出研究区山西组为曲流河三角洲... 针对陕北子洲地区山西组是否受海水影响的争议,对该组岩石进行了微量元素测试。结果显示山西组的古环境以淡水为主,但间或受海水的影响。根据野外露头和岩心观测,依据沉积旋回、岩电特征、沉积构造等,识别出研究区山西组为曲流河三角洲,发育三角洲前缘,以水下分流河道广泛发育为特征,并构成研究区天然气的主要储集砂体,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间湾沼泽等微相;论述了山23段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组 三角 古盐度 沉积微相 陕北子洲地区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子洲地区上古生界沉积相及演化特征 被引量:16
3
作者 马瑶 李文厚 +2 位作者 王若谷 庞军刚 吴越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86-302,共17页
在对大量钻井岩心观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背景,利用岩性、古生物、沉积构造、粒度分析、地球化学特征等鉴别沉积标志特征,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子洲地区晚古生代各时期沉积相特征,总结其演化规律。晚古生代研究区共发育... 在对大量钻井岩心观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背景,利用岩性、古生物、沉积构造、粒度分析、地球化学特征等鉴别沉积标志特征,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子洲地区晚古生代各时期沉积相特征,总结其演化规律。晚古生代研究区共发育5种沉积体系,分别是障壁海岸沉积体系、浅海陆棚沉积体系、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以及湖泊沉积体系。研究区晚古生代沉积演化经历两大阶段。重点分析山西期与石盒子早期盒8期沉积环境,子洲地区山西组沉积为水下还原环境,受河流三角洲作用控制,仅在山西组早期研究区南部受到短期海泛的影响;石盒子早期研究区处于完全的淡水环境,受辫状河三角洲作用控制。晚古生代沉积时气候特点体现出由温暖潮湿气候向半干旱—干旱气候转变,沉积体系表现为由海相、海陆过渡相向陆相过渡转变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演化 沉积相 上古生界 子洲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子洲地区山西组及盒8段有利砂体成因探讨 被引量:12
4
作者 庞军刚 李文厚 +2 位作者 赵靖舟 武富礼 王若谷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36-641,共6页
目的为了查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子洲地区山西组及盒8段有利砂体的特征及成因,进而寻找有利砂体及高产天然气聚集区。方法采用野外观察与室内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大量的砂岩样品统计显示,山西组砂岩类型以岩屑砂岩、石英砂岩为主,其次... 目的为了查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子洲地区山西组及盒8段有利砂体的特征及成因,进而寻找有利砂体及高产天然气聚集区。方法采用野外观察与室内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大量的砂岩样品统计显示,山西组砂岩类型以岩屑砂岩、石英砂岩为主,其次为岩屑石英砂岩,盒8段砂岩主要为岩屑砂岩、岩屑石英砂岩;不同类型的砂岩物性不同,石英砂岩物性最好,其次是岩屑石英砂岩,岩屑砂岩物性最差;沉积相分析认为,子洲地区山西组主要为三角洲前缘,盒8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探明了重点气层组山23及盒82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结论有利的天然气储集体主要形成于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由于山西组和盒8段形成时古地理条件的不同,其砂体类型及储集性能也有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类型 储层特征 沉积微相 山西组及盒8段 子洲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榆林南-子洲地区山2气藏水层特征及识别 被引量:6
5
作者 过敏 李仲东 +1 位作者 林琳 胡奇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8-141,共4页
榆林南-子洲地区山2气藏具有低孔、低渗、非均质性强、开发中普遍见水的特点。为此,开展了生产井产水层特征研究,并提出了识别方法。在对山2气藏水层进行地质与测井特征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测试井段产水量的大小,将产水井划分为5类,... 榆林南-子洲地区山2气藏具有低孔、低渗、非均质性强、开发中普遍见水的特点。为此,开展了生产井产水层特征研究,并提出了识别方法。在对山2气藏水层进行地质与测井特征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测试井段产水量的大小,将产水井划分为5类,以此建立了气水层识别的地质-测井标准。利用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山2气藏气层、气水层、水层、干层的判别方程。回判结果表明,模型对气层的精度达到93.8%,气水层90.2%,水层93.4%,干层90.1%。利用未参加建模的出水井射孔段对模型进行验证,判识结果符合实际情况。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所建立的方法可用于未知层段的属性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生界 山2气藏 水层 模型 识别 榆林南-子洲地区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子洲地区上古生界海相沉积特征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庞军刚 吴少波 +2 位作者 郭艳琴 王桂成 李文厚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6期24-27,31,共5页
采用野外观察与室内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子洲地区上古生界海相沉积体系,进而为寻找有利砂体及高产天然气聚集区提供依据.依据研究结果,认为子洲地区上古生界主要发育障壁海岸及浅海陆棚2种沉积体系;在古地理演化过程中,本溪组发育障壁... 采用野外观察与室内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子洲地区上古生界海相沉积体系,进而为寻找有利砂体及高产天然气聚集区提供依据.依据研究结果,认为子洲地区上古生界主要发育障壁海岸及浅海陆棚2种沉积体系;在古地理演化过程中,本溪组发育障壁岛-泻湖相;太原组在研究区东部及西南部形成浅海陆棚沉积,在中部和西北部形成潮坪沉积.砂坪及障壁岛虽然分布局限,但发育的砂体物性较好,可以作为天然气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子洲地区 地层及砂岩特征 沉积体系 古地理演化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子洲地区山2段咸水层CO_2埋存条件与潜力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罗超 贾爱林 +3 位作者 魏铁军 郭建林 何东博 闫海军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24,110,共12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子洲地区山2段咸水层为例,综合测井、岩心分析和薄片观察等资料,考虑CO_2埋存有效性和埋存稳定性,对试验区CO_2地质埋存可行性及埋存潜力进行评价;分析子洲地区山2—盒8段沉积相类型及时空演化规律,明确CO_2埋存地质体的... 以鄂尔多斯盆地子洲地区山2段咸水层为例,综合测井、岩心分析和薄片观察等资料,考虑CO_2埋存有效性和埋存稳定性,对试验区CO_2地质埋存可行性及埋存潜力进行评价;分析子洲地区山2—盒8段沉积相类型及时空演化规律,明确CO_2埋存地质体的储层岩石学、微观孔隙空间及储层物性分布特征,评价试验区盖层分布特征、断裂发育规律;结合试验区矿化度、水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认定试验区山2—盒8段具备注入CO_2并进行地质埋存的有利储盖条件。Z28-43典型井区的地质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试验区CO_2有效埋存量为2.48×10~6 t,为试验区后续的CO_2埋存研究奠定地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模型 有效性 稳定性 CO2埋存 咸水层 子洲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子洲地区北部下二叠统山2段储层特征及其形成机理 被引量:7
8
作者 许星 李文厚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3年第2期49-54,81,共7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子洲地区北部下二叠统山2段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及测井等资料的分析,研究了其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山2段储层主要发育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山23亚段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孔-溶孔,山22和山21亚段储...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子洲地区北部下二叠统山2段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及测井等资料的分析,研究了其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山2段储层主要发育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山23亚段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孔-溶孔,山22和山21亚段储集空间主要为微孔;研究区储层属于低孔、低渗型;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是形成储层的主要相带,储层特征受控于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孔隙结构类型及其组合形式;研究区强烈的压实-压溶作用及胶结作用是导致储层孔隙度与渗透率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成岩作用 山2段储层 子洲地区北部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储层预测技术在子洲地区开发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郭晓龙 欧阳永林 +3 位作者 耿晶 张秀平 代春盟 许晶 《天然气技术》 2008年第1期29-32,94,共4页
勘探表明子洲地区山2段储集砂体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沉积,是榆林气田含气主砂带向东南的自然延伸,与榆林气田具有类似成藏条件。岩石物理研究表明,随着含气饱和度的增加,山2砂岩的纵波速度先减少后增加,而密度随饱和度增... 勘探表明子洲地区山2段储集砂体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沉积,是榆林气田含气主砂带向东南的自然延伸,与榆林气田具有类似成藏条件。岩石物理研究表明,随着含气饱和度的增加,山2砂岩的纵波速度先减少后增加,而密度随饱和度增加而减小,密度对于区分含气砂岩是敏感的。同时正演分析表明吸收系数可作为该地区含气性预测的一个敏感参数,处理结果显示与已知井有较高的吻合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洲地区 山2砂岩 岩石物理 吸收系数 含气性预测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子洲地区上古生界沉积相及演化特征探析——评《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成油体系》
10
作者 樊志强 张晓燕 +2 位作者 刘鹏飞 王泓波 王超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21年第1期177-177,共1页
随着我国在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开采产业的逐渐发展,地质专家学者对于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研究工作也愈加深入,为油气资源开采工作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数据指导。《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成油体系》通过对区域地质上古生界沉积相及演... 随着我国在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开采产业的逐渐发展,地质专家学者对于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研究工作也愈加深入,为油气资源开采工作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数据指导。《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成油体系》通过对区域地质上古生界沉积相及演化特征的研究,对天然气资源的开采利用有着重要意义,能够为该区域的深入勘察与开发提供研究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成油体系 上古生界 天然气资源 沉积相 区域地质 子洲地区 演化特征
下载PDF
榆林南—子洲地区山2段地层水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蕊 李仲东 过敏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08年第12期95-96,共2页
榆林南地区地层水水型为CaCl2,浓度大,具有沉积水经漫长水岩作用、深循环、径流停滞或交替缓慢、深度浓缩、正变质特征。根据对榆林南生产动态资料和产水特征的详细研究,存在两种状态的水,一种为凝析态水,另一种为自由态水,而气井产出... 榆林南地区地层水水型为CaCl2,浓度大,具有沉积水经漫长水岩作用、深循环、径流停滞或交替缓慢、深度浓缩、正变质特征。根据对榆林南生产动态资料和产水特征的详细研究,存在两种状态的水,一种为凝析态水,另一种为自由态水,而气井产出的水为凝析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南-子洲地区 山西组 山2段 地层水 成因
下载PDF
子洲地区山2~3段地层水特征及其矿化度变化规律
12
作者 张格 张洪美 马二平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6年第6期144-145,共2页
在油气成藏过程中,作为驱动力和载体的地下水,在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散失的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储层水文地球化学研究是以储层水地球化学特征为基础的地下水成因研究。应用地层水化学成分可以预示油(气)水分布关系,预测油气富集... 在油气成藏过程中,作为驱动力和载体的地下水,在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散失的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储层水文地球化学研究是以储层水地球化学特征为基础的地下水成因研究。应用地层水化学成分可以预示油(气)水分布关系,预测油气富集有利地区(或构造)及潜在隐蔽油气藏,乃是油气田现代水文地球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旨在分析子洲气田上古生界山23段地层水化学特征及其矿化度的变化规律,总结出一套利用地层水特征划分出邻近区域延长探区中有利的天然气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洲地区 地层水 边底水 透镜体水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子洲-清涧地区上古生界山_2~3段储层砂岩成岩作用 被引量:18
13
作者 韩宗元 苗建宇 +3 位作者 许威 张创 郭庆 高辉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9-55,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子洲-清涧地区上古生界山32段砂岩储层以石英砂岩为主,其次为岩屑质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目前储层正处于晚成岩阶段B期,成岩作用类型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蚀作用,机械压实作用、压溶作用和自生黏土矿物的... 鄂尔多斯盆地子洲-清涧地区上古生界山32段砂岩储层以石英砂岩为主,其次为岩屑质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目前储层正处于晚成岩阶段B期,成岩作用类型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蚀作用,机械压实作用、压溶作用和自生黏土矿物的胶结作用是低孔低渗储层形成的主要原因,成岩晚期的溶蚀作用大大改善了砂岩储层的储集空间。根据成岩作用的特点,将研究区山32段划分出5个成岩相:压实压溶相、弱压实-硅质胶结相、弱压实-自生黏土矿物胶结相、弱压实-碳酸盐胶结相、弱压实-溶蚀相。压实压溶相储层物性最差;弱压实-硅质胶结相、弱压实-自生黏土矿物胶结相和弱压实-碳酸盐胶结相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总体也很低;弱压实-溶蚀相储层的储集空间最发育、连通性最好,孔隙类型以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涧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成岩作用 成岩相 孔隙类型
下载PDF
子洲-清涧地区山西组山2_3段储层物性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贾丽 张振宇 +4 位作者 赵伟波 孙磊 漆亚玲 刘文香 杨鸣一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9-95,共7页
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分析及岩心观察和测井等各种基础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子洲-清涧地区山2_3储层物性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子洲-清涧地区山西组山2_3渗透率和孔隙度具有明显的正相关特征,储层物性主要受控于沉... 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分析及岩心观察和测井等各种基础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子洲-清涧地区山2_3储层物性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子洲-清涧地区山西组山2_3渗透率和孔隙度具有明显的正相关特征,储层物性主要受控于沉积微相、岩石类型、粒度以及成岩作用。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孔隙度、渗透率相对较高,河口坝席状砂次之,分流间湾较差;石英砂岩物性普遍好于岩屑石英砂岩,岩屑砂岩则相对较差;砂岩的粒度越大,储层物性越好,粗砂岩、巨-粗砂岩的物性要明显好于中-粗砂岩、粗-中砂岩、细-中砂岩。成岩作用中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溶蚀作用是一种对储层有利的建设性成岩作用,有利于产生大量次生孔隙,成为碎屑岩储层主要储集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涧地区 物性特征 沉积微相 岩石类型及粒度 孔隙类型 成岩作用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子洲-清涧地区山西组山2~3段铀、钍、钾测井曲线的分形特征及其沉积物源意义 被引量:3
15
作者 付勋勋 赵伟波 +4 位作者 虎建玲 孙磊 贾丽 闫小雄 漆亚玲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83-589,共7页
随着鄂尔多斯盆地子洲-清涧地区上古生界碎屑岩气藏研究的深入,其物源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查明物源问题,本文应用分形理论对山西组山2~3段的沉积物源进行了研究,系统地分析了铀、钍、钾测井曲线的分形特征、分形特征在沉积物源分... 随着鄂尔多斯盆地子洲-清涧地区上古生界碎屑岩气藏研究的深入,其物源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查明物源问题,本文应用分形理论对山西组山2~3段的沉积物源进行了研究,系统地分析了铀、钍、钾测井曲线的分形特征、分形特征在沉积物源分析中的应用过程以及分形特征对沉积物源的响应机理。结果表明,铀、钍、钾测井曲线具有分形特征,其分形特征对沉积物源具有一定程度的响应,研究区内西北部物源控制区与东北部物源控制区具有不同的沉积物源分形响应特征,通过分形响应得到的沉积物源分析结果与已有的地质认识较为吻合。分形特征研究为沉积物源的分析提供了一种途径,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分析 铀、钍、钾测井曲线 分形特征 -清涧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子洲-清涧地区山2段储层差异性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韩宗元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9-25,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子洲-清涧地区上古生界山2段有效储层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分为山2^3、山2^2、山2^1三个小层,其中山2^3小层单井产量高、整体产能大,其他2个小层尚未发现工业气流。山2^3小层与山2^2、山2^1小层相比,岩石... 鄂尔多斯盆地子洲-清涧地区上古生界山2段有效储层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分为山2^3、山2^2、山2^1三个小层,其中山2^3小层单井产量高、整体产能大,其他2个小层尚未发现工业气流。山2^3小层与山2^2、山2^1小层相比,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等储层基本特征差异较大,综合分析表明沉积作用是导致3个小层储层差异悬殊的根本原因,成岩作用使差异进一步加剧。以石英砂岩为主的山2^3小层河道水动力强,碎屑颗粒分选好、磨圆度高,破坏性成岩作用相对较弱,溶蚀、破裂作用相对较强,储层物性好、有效储集空间多;以岩屑砂岩为主的山2^2、山2^1小层河道水动力弱,碎屑颗粒分选差、磨圆度低,压实作用强,伊利石、伊/蒙混层黏土及碳酸盐矿物的体积分数大,而建设性成岩作用弱,储层物性差、有效储集空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涧地区 储层差异性 石英砂岩 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子洲-清涧地区山西组山23段储层物性特征研究
17
作者 贾丽 范立勇 +3 位作者 胡玉所 李彩云 贾亚妮 王康乐 《低渗透油气田》 2015年第1期40-44,69,共6页
利用研究区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分析及岩心观察和测井等各种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子洲-清涧地区山23储层物性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子洲-清涧地区山西组山2,段渗透率和孔隙度具有明显的正相关特征,其储层物性... 利用研究区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分析及岩心观察和测井等各种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子洲-清涧地区山23储层物性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子洲-清涧地区山西组山2,段渗透率和孔隙度具有明显的正相关特征,其储层物性主要受控于沉积微相、岩石类型、粒度以及成岩作用。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孔隙度、渗透率相对较高,河口坝席状砂次之,分流间湾较差;石英砂岩物性普遍好于岩屑石英砂岩,岩屑砂岩则相对较差;砂岩的粒度越大,储层物性越好,粗砂岩、巨-粗砂岩的物性要明显好于中-粗砂岩、粗-中砂岩、细-中砂岩。成岩作用中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溶蚀作用是一种对储层有利的建设性成岩作用,有利于产生大量次生孔隙.成为碎屑岩储层主要储集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涧地区 物性特征 沉积微相 岩石类型及粒度 孔隙类型 成岩作用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子洲及邻区山西组二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和煤沉积模式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杨勇 雷卞军 +3 位作者 冯永玖 孟堃 陈波 叶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8-67,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山西组既有煤层又含天然气,是重要的能源勘探目标。山西组二段主要属于湖盆三角洲沉积体系,山23亚段的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是子洲气田的主力储层。子洲及邻区山西组划分为2个长期、4个中期和8个短期基准面旋回,现已识别出5... 鄂尔多斯盆地山西组既有煤层又含天然气,是重要的能源勘探目标。山西组二段主要属于湖盆三角洲沉积体系,山23亚段的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是子洲气田的主力储层。子洲及邻区山西组划分为2个长期、4个中期和8个短期基准面旋回,现已识别出5种短期基准面旋回结构。中-短期基准面旋回的划分,不仅采用了识别地层中层序界面、湖泛面和沉积旋回的方法,而且详细考虑了三角洲体系中煤层在高分辨率层序中的位置。文中运用了滨线轨迹分析法,将其与煤沉积模式研究紧密结合,精确地再现了研究区山23亚段煤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山23亚段是以间断性湖进-湖退为特征的三角洲环境沉积产物。山23期发生了4次短期的湖进-湖退过程,在下三角洲平原沉积了4个煤层。其中,最后一次湖进-湖退的规模最大,下三角洲平原大面积沼泽泥炭化,形成了几乎覆盖全区的较厚的5#煤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线轨迹 三角 煤沉积模式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山西组 子洲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MEASUREMENTS OF PARTICLE NUMBER SIZE DISTRIBUTIONS AND NEW PARTICLE FORMATION EVENTS DURING WINTER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CHINA 被引量:1
19
作者 谭浩波 银燕 +6 位作者 李菲 刘显通 陈柏纬 邓涛 邓雪娇 万齐林 吴兑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6年第2期191-199,共9页
Particle number size distribution(PNSD) between 10 nm and 20 μm were measured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PRD) region in winter 2011.The average particle number concentration of the nucleation mode(10-20 nm),Aitken mode... Particle number size distribution(PNSD) between 10 nm and 20 μm were measured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PRD) region in winter 2011.The average particle number concentration of the nucleation mode(10-20 nm),Aitken mode(20-100 nm),accumulation mode(100 nm-1μm) and coarse mode(1-20 μm) particles were 1 552,7 470,4 012,and 19 cm-3,respectively.The volume concentration of accumulation mode particles with peak at 300 nm accounted for over 70% of the total volume concentration.Diurnal variations and dependencies on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of PNSD were investigated.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nucleation mode particles was mainly influenced by new particle formation events,while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Aitken mode particles correlated to the traffic emission and the growth process of nucleation mode particles.When the PRD region was controlled by a cold high pressure,conditions of low relative humidity,high wind speed and strong radiation are favorable for the occurrence of new particle formation(NPF) events.The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of NPF events was 21.3% during the whole measurement period.Parameters describing NPF events,including growth rate(GR) and source rate of condensable vapor(Q),were slightly larger than those in previous literature.This suggests that intense photochemical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may be the source of condensable vapor for particle growth,even during winter in the P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sol particle number size distribution new particle formation Pearl River Delta
下载PDF
Biodegradation of Crude Oil in Contaminated Soils by Free and Immobilized Microorganisms 被引量:29
20
作者 WANG Zhen-Yu XU Ying +4 位作者 WANG Hao-Yun ZHAO Jian GAO Dong-Mei LI Feng-Min B. XI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5期717-725,共9页
The efficiencies of free and immobilized bacterial cultures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 degraders were evaluated and compared in this study. Hydrocarbon-degrading microbial communities with high tolerance to and high deg... The efficiencies of free and immobilized bacterial cultures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 degraders were evaluated and compared in this study. Hydrocarbon-degrading microbial communities with high tolerance to and high degrading ability of crude oil were obtained from the soil contaminated with crude oil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Then, the microbial cells were immobilized in sodium alginate (SA) beads and sodium Mginate-diatomite (SAD) beads. The biodegradation of crude oil in soil by immobilized cells was compared with that by free cells at three inoculation concentrations, 1× 104 colony forming units (cfu) kg-^(-1)(low concentration, L), 5 × 104 cfu kg^(-1) (medium concentration, M), and 1× 105 cfu kg^(-1) (high concentration, H). At 20 d after inoculation, the maximum degradation rate in the immobilized systems reached 29.8% (SAD-M), significantly higher (P 〈 0.05) than that of the free cells (21.1%), and the SAD beads showed greater degradation than the SA beads. Moreover, both microbial populations and total microbial activity reached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 (P 〈 0.05) in the immobilized systems than free cell systems at a same initial inoculation amount. The 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e (SEM) images also confirmed the advantages of the immobilized microstructure of SAD beads. The enhanced degradation and bacterial growth in the SAD beads indicated the high potential of SAD beads as an effective option for bioremediation of crude oil-contaminated soil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terial growth degradation rate hydrocarbon degraders immobilized cells sodium alginate-diatomite bead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