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部位检测和子结构组合的行人检测方法 被引量:2
1
作者 胡斌 王生进 丁晓青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42-246,共5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部位检测和子结构组合的、可用于辅助驾驶或视频监控系统中行人检测的方法。首先使用头部分类器在整幅图像中检测,得到感兴趣区域;然后在每个感兴趣区域内使用头部、躯干、腿部以及左臂和右臂5个人体部位检测器分别检测... 提出了一种基于部位检测和子结构组合的、可用于辅助驾驶或视频监控系统中行人检测的方法。首先使用头部分类器在整幅图像中检测,得到感兴趣区域;然后在每个感兴趣区域内使用头部、躯干、腿部以及左臂和右臂5个人体部位检测器分别检测并使用基于子结构的检测组合方法对部位检测结果进行组合,以得到最终结果。在不同数据库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可以有效地用于移动或静止摄像机所拍摄的视频图像中的多姿态及部分遮挡的行人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频图像 行人检测 部位检测器 子结构组合
下载PDF
子结构组合系统分析中的分步计算法——用试验模态参数进行汽车整车动力学模型建模的探讨
2
作者 陈赣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9-28,18,共11页
本文应用子结构组合模态综合法,利用试验模态数据,在计算机上建立了一个包括汽车20Hz之前各阶弹性模态和刚体模态的整车动力学模型。为容纳尽可能多的模态数和测点数,提出了在模型计算过程中的分步计算法。
关键词 子结构组合系统 汽车 整车 动力学 模型 试验
下载PDF
卷边PEC柱(弱轴)-钢梁组合框架层间抗震机理试验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冯进 包张君 +1 位作者 方有珍 王玉玺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09-316,共8页
为揭示新型卷边PEC柱(弱轴)-削弱截面钢梁组合框架结构的层间抗震机理,按1∶2缩尺比例设计制作1榀组合框架层间子结构试验试件并进行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基于试验观察和数据整理,对试件结构的破坏过程与破坏模式、滞回特性、刚度退化、... 为揭示新型卷边PEC柱(弱轴)-削弱截面钢梁组合框架结构的层间抗震机理,按1∶2缩尺比例设计制作1榀组合框架层间子结构试验试件并进行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基于试验观察和数据整理,对试件结构的破坏过程与破坏模式、滞回特性、刚度退化、耗能能力与变形模式等抗震性能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试件结构最终破坏模式为梁端削弱截面处充分屈服形成塑性铰的理想塑性破坏机构;试件中间层推拉方向位移延性系数μu分别为3.91和3.97,层间最大等效黏滞阻尼系数(ζeq)max=0.359;试件结构侧移分布规律呈理想的倒三角弯剪型变形模式;试件结构在承载力下降到极限承载力的85%时,对应试件层间相对侧移大于4.9%,而节点转角最小值为0.366 rad,均超过大震层间侧移限值下限的1/30,表明试件具有良好的抗倒塌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PEC柱 削弱截面梁 组合框架层间子结构 低周往复荷载试验 抗震机理
下载PDF
新型PEC柱-钢梁端板连接组合框架层间抗震机理试验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方有珍 杨彬 +1 位作者 钮荣斌 孙国华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8,共8页
为研究新型卷边PEC柱-钢梁外伸端板连接组合框架结构的层间抗震机理,按1∶2缩尺设计了1榀组合框架层间子结构模型试件并进行水平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基于试验现象和测试数据,分析了试件结构的破坏过程与破坏模式、滞回特性、刚度退化、... 为研究新型卷边PEC柱-钢梁外伸端板连接组合框架结构的层间抗震机理,按1∶2缩尺设计了1榀组合框架层间子结构模型试件并进行水平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基于试验现象和测试数据,分析了试件结构的破坏过程与破坏模式、滞回特性、刚度退化、耗能能力、变形模式等抗震性能。结果表明:试件结构最终破坏模式为端板附近梁截面充分屈服形成塑性铰的理想塑性破坏机构;试件整体与层间位移延性系数μu=3.74和最大等效粘滞阻尼系数(ζeq)max=0.325,具有良好抗震延性和耗能能力;试件结构整体性好,水平抗侧刚度沿高度分布均匀,水平位移分布规律表现为理想的倒三角弯剪型变形模式;试件结构整体与层间侧移和节点转角均超过大震层间侧移限值的1/30,即试件结构具有良好的抗倒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PEC柱 外伸端板连接 组合框架层间子结构 水平低周往复荷载试验 抗震机理
下载PDF
T形件加强型节点PEC柱-钢梁组合框架层间倒塌机理试验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方有珍 王玉玺 +1 位作者 钮荣斌 孙国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68-476,共9页
为研究T形件焊接加强型节点卷边PEC柱-钢梁组合框架层间倒塌机理,按1:2缩尺设计制作了1榀组合框架中间层子结构模型试件并进行拟静力试验,从试件受荷过程分析了组合框架中间层子结构的滞回特性、承载力、抗侧刚度、耗能能力、变形模式... 为研究T形件焊接加强型节点卷边PEC柱-钢梁组合框架层间倒塌机理,按1:2缩尺设计制作了1榀组合框架中间层子结构模型试件并进行拟静力试验,从试件受荷过程分析了组合框架中间层子结构的滞回特性、承载力、抗侧刚度、耗能能力、变形模式和倒塌破坏机构等抗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T形件焊接加强型连接方式增强了节点连接的刚度,实现了梁塑性铰位置远离节点区和结构梁端塑性屈服耗能的设计目标;T形件预拉对穿螺栓连接有效实现了节点域混凝土斜压带传力模式,相应降低了节点区的抗剪需求,更好满足了"强节点"的抗震要求;试件沿高度刚度分布均匀,试件整体水平位移表现为理想的倒三角弯剪型变形模式;试件结构的破坏模式为中间层T形件端部梁截面形成塑性铰的塑性倒塌机构,对应层间剪切角和节点连接转角均超过大震层间侧移限值1/30,且试件承载力未出现明显下降趋势,试件结构具有良好的抗倒塌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PEC柱 T形件焊接加强型节点 组合框架层间子结构 低周反复荷载试验 倒塌机理
下载PDF
新型PEC柱-钢梁T形件连接组合框架层间抗震性能数值模拟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玉玺 方有珍 +2 位作者 沈晓明 钮荣斌 杨彬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0-109,共10页
以采用预拉对穿螺栓T形焊接连接的新型卷边PEC柱-钢梁组合框架中间层子结构试验试件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其进行了拟静力循环荷载下抗震机理的数值模拟。基于模拟数据整理,分析了试件结构的承载力、抗侧刚度、节点连接... 以采用预拉对穿螺栓T形焊接连接的新型卷边PEC柱-钢梁组合框架中间层子结构试验试件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其进行了拟静力循环荷载下抗震机理的数值模拟。基于模拟数据整理,分析了试件结构的承载力、抗侧刚度、节点连接性能、耗能能力、剪力分配、变形模式、节点域传力机理和破坏机构等抗震性能。研究结果显示:试件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较大的初始抗侧刚度和良好的耗能能力;新型卷边PEC框架柱平均分担水平力,层间变形表现为剪切型变形模式;预拉对穿螺栓连接表现出部分自复位功效;T形件的设置既保证了节点的必要刚度,又使得试件破坏模式为梁端出现塑性铰位置外移至T形件外端部的塑性机构,更好地满足了"强柱弱梁"的抗震要求,且对应层间剪切角和节点连接转角均超过中震层间侧移限值1/50,表明该结构体系具有良好的抗倒塌能力。研究成果可为卷边PEC柱相关框架结构体系的进一步研究和工程应用推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卷边PEC柱 组合框架中间层子结构 抗震性能 拟静力循环荷载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通长预拉杆自复位PEC柱组合框架中间层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方有珍 赵子凡 +1 位作者 陈军 沈文聪 《建筑钢结构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2-29,54,共9页
考虑部分包裹混凝土(partial encased concrete,PEC)柱截面形式和辅助耗能元件类型两个设计参数,设计制作了3榀PEC柱-钢梁通长预拉杆自复位连接组合框架中间层子结构1∶2缩尺试件并进行水平往复荷载试验。通过试验现象和实测数据整理,... 考虑部分包裹混凝土(partial encased concrete,PEC)柱截面形式和辅助耗能元件类型两个设计参数,设计制作了3榀PEC柱-钢梁通长预拉杆自复位连接组合框架中间层子结构1∶2缩尺试件并进行水平往复荷载试验。通过试验现象和实测数据整理,从滞回特性、抗侧刚度、复位能力与耗能性能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合理设计T形件上长圆孔尺寸可实现“中震作用下利用辅助耗能元件提供耗能,而大震作用下连接转换为承压型传力模式而进一步发挥主体构件力学性能”的性能化部分自复位连接设计理念;PEC柱截面形式决定PEC柱本身抗侧刚度,从而影响自复位连接力学发展进程,而耗能元件类型仅改变耗能方式与发展进程;自复位连接的消压弯矩和开始耗能弯矩比值(Ma/Mb)是影响试件卸载后复位能力的关键因素;节点部位加强板设置增强了节点区混凝土约束,且连接构造促使节点区混凝土斜压带传力模式的形成,节点区刚度增大,抗剪能力提高;所有试件加载侧移达到2%(框架结构设计地震对应层间侧移限值)时,层间卸载后残余侧移不大于0.17%,甚至加载侧移达到3.5%(框架结构大震对应层间侧移限值)时,层间卸载后残余侧移不超过0.27%,即所有试件中间层均具有良好的复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长预拉杆 自复位连接 组合框架层间子结构 复位能力 耗能性能 水平往复荷载试验
下载PDF
卷边PEC柱-钢梁(BRS)端板连接组合框架中间层抗倒塌机理数值模拟 被引量:7
8
作者 包张君 方有珍 +2 位作者 沈晓明 王玉玺 王辰宇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39-246,共8页
为研究卷边PEC柱-钢梁组合框架中间层抗倒塌机理,以采用端板预拉对穿螺栓连接的新型卷边钢板组合截面PEC柱(弱轴)-钢梁(BRS)组合框架中间层子结构试验试件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其进行水平低周往复荷载下倒塌机理的数值... 为研究卷边PEC柱-钢梁组合框架中间层抗倒塌机理,以采用端板预拉对穿螺栓连接的新型卷边钢板组合截面PEC柱(弱轴)-钢梁(BRS)组合框架中间层子结构试验试件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其进行水平低周往复荷载下倒塌机理的数值模拟。基于计算数据,对比分析试件承载力、抗侧刚度、连接性能、耗能能力、剪力分配、变形模式、节点传力机理和破坏机构等抗震性能。结果显示:试件具有较大的承载能力和初始抗侧刚度;卷边PEC框架柱平均分担层间水平剪力,层间变形表现为剪切型变形模式;预拉对穿螺栓实现了部分自复位功效,而梁截面削弱满足了连接的转动能力和结构耗散地震能的需求;试件最终破坏模式为梁端削弱截面处出现塑性铰而使结构形成塑性机构,相应连接转角和试件中间层层间剪切角均超过中震层间侧移限值1/50,表明该结构体系具有良好抗震延性和抗倒塌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边PEC柱 组合框架中间层子结构 抗震机理 水平低周反复荷载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新型PEC柱(强轴)-钢梁(BRS)端板连接组合框架中间层抗震机理数值模拟 被引量:1
9
作者 钮荣斌 方有珍 +1 位作者 包张君 王玉玺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1-127,共7页
以端板预拉对穿螺栓连接的卷边钢板组合截面PEC柱(强轴)-钢梁(削弱截面)组合框架中间层子结构试验试件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其进行拟静力循环荷载下抗震机理的数值模拟.基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试件结构的承载力、抗侧刚... 以端板预拉对穿螺栓连接的卷边钢板组合截面PEC柱(强轴)-钢梁(削弱截面)组合框架中间层子结构试验试件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其进行拟静力循环荷载下抗震机理的数值模拟.基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试件结构的承载力、抗侧刚度衰减、连接性能、耗能能力、剪力分配、变形模式、节点传力和破坏机构等抗震性能.结果显示:试件具有较大的承载能力、较高的初始抗侧刚度和优越的耗能能力;PEC框架柱平均分担层间水平剪力,层间变形表现为剪切型变形模式;预拉对穿螺栓设置使得连接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自复位功效,而梁截面削弱进一步改善了连接的转动能力和试件整体耗能延性;试件最终破坏模式为所有梁端削弱截面处形成塑性铰的塑性倒塌机构,且形成对应层间侧移角和连接转角均超过中震层间侧移限值1/50,表明该结构体系具有良好的抗倒塌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边PEC柱 组合框架中间层子结构 抗震机理 水平低周循环荷载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多层组合框架子结构抗倒塌性能研究及提升策略 被引量:3
10
作者 谭政 钟炜辉 +2 位作者 郑玉辉 孟宝 宋晓燕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8-141,共14页
为研究多层组合框架的抗连续倒塌性能,以顶底角钢腹板双角钢连接的三层组合框架子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拟静力试验研究了其在移除中柱工况下的承载能力、破坏模式和变形能力。试验结果表明:子结构在加载过程中呈现多次间断性破坏特征,具... 为研究多层组合框架的抗连续倒塌性能,以顶底角钢腹板双角钢连接的三层组合框架子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拟静力试验研究了其在移除中柱工况下的承载能力、破坏模式和变形能力。试验结果表明:子结构在加载过程中呈现多次间断性破坏特征,具体表现为受拉角钢断裂,进而腹板螺栓孔发生承压破坏;通过对子结构内力发展和抗力机制的转换过程进行分析,定量得到了各层不同机制对总抗力的贡献,发现整个加载过程中各层抗力表现出一定差异。基于ABAQUS软件采用多尺度建模方法对多层框架子结构进行抗连续倒塌数值模拟,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该简化建模方法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组合楼板对结构抗倒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组合楼板的存在使得结构在梁机制阶段和悬链线机制阶段的峰值荷载分别提高了54%和117%;通过3种形式加劲肋对顶底角钢节点进行加强,使得多层组合框架子结构首次断裂时荷载分别提高了53%,69%和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倒塌 多层组合框架子结构 静力试验 多尺度建模 组合效应 性能提升
原文传递
Construction of some hypergroups from combinatorial structures
11
作者 AliRezaAshrafi AhmadRezaEslami-Harandi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CSCD 2003年第1期76-79,共4页
Jajcay's studies( 1993 ; 1994) on the automorphism groups of Cayley maps yielded a new product of groups, which he called, rotary product. Using this product, we define a hyperoperation ⊙ on the group Syme (G) , ... Jajcay's studies( 1993 ; 1994) on the automorphism groups of Cayley maps yielded a new product of groups, which he called, rotary product. Using this product, we define a hyperoperation ⊙ on the group Syme (G) , the stabilizer of the identity e ∈ G in the group Sym (G) . We prove that ( Syme (G) , ⊙) is a hypergroup and characterize the subhypergroups of this hypergroup.Finally, we show that the set of all subhypergroups of Syme ( G ) constitute a lattice under ordinary join and meet and that the minimal elements of order two of this lattice is a subgroup of Aut (G)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nite group Rotary closed subgroup HYPERGROUP Sub hypergroup Combinatorial structures
下载PDF
Electronic Structure ofTiAl-2M(M=V,Nb,Ta,Cr,Mo,W,Mn) Alloy
12
作者 HUANG Zun-Xing LI Jun-Qian +2 位作者 WU Li-Ming ZHANG Yong-Fan ZHOU Li-Xin(Department of Chemistry,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Fuzhou, Fujian, 350002)TIAN An-Min(Department Of Chemistry, Sichuan University, C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1期74-79,共6页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s of TiAl-2M(M=V, Nb, Ta, Cr, Mo, W,Mn) alloy have been investigated using EHT band calculation method. Their bandstructures and average prperties have been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dopi...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s of TiAl-2M(M=V, Nb, Ta, Cr, Mo, W,Mn) alloy have been investigated using EHT band calculation method. Their bandstructures and average prperties have been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doping thetransition metal elements can effectively change the band structure and enable the alloysystem to show the stronger metallic feature. The dopants of V, Cr and Mn increase s-orbital component of Ti and Al in bonding orbital, therefore, there is more sphericalelectronic clound and weakly directional bonds in the crystal, which improve the duictil-ity of the alloy, Nb or Ta makes stronger bonding with Ti and Al, which improvestrength and oxidation resistance of the allo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nic structure TiAl alloy band structure EHT method
全文增补中
有限长度预拉杆部分自复位PEC柱组合框架中间层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方有珍 黄志豪 +1 位作者 张志成 孙国华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1-68,102,共9页
为研究部分包裹混凝土(partial encased concrete,PEC)柱-钢梁有限长度预拉杆部分自复位连接组合框架中间层抗震机理,考虑耗能件形式和PEC柱布置方式,设计制作了3榀1∶2缩尺比例组合框架中间层子结构试件并进行水平低周往复荷载试验。... 为研究部分包裹混凝土(partial encased concrete,PEC)柱-钢梁有限长度预拉杆部分自复位连接组合框架中间层抗震机理,考虑耗能件形式和PEC柱布置方式,设计制作了3榀1∶2缩尺比例组合框架中间层子结构试件并进行水平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基于试验结果,对试件的滞回特征、自复位功效、耗能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T形件螺栓孔的合理设置可有效实现"设计地震水平下通过耗能件耗能减震,大震水平下连接转化为承压型受力模式"的设计目标;部分自复位连接预拉杆预应力决定自复位功效,而辅助耗能件仅影响其耗能发展进程;PEC柱布置方式对部分自复位功效和耗能能力影响较小,验证了卷边PEC柱较好地改善了双向刚度的差异;T形件对穿螺栓与预拉杆传力方式促使节点区混凝土更好地形成斜压带传力模式和节点加强板增强了节点区混凝土约束的双重作用使得节点区较好地达到了"强节点"抗震要求;所有试件加载至设计地震水平下层间侧移限值1/50时,其整体与层间残余侧移最大值分别为0.21%和0.11%,基本满足了自复位结构残余侧移0.2%的要求,而加载超过大震水平下层间侧移限值的1/30时,所有试件承载能力仍继续增大,其整体与层间残余侧移最大值分别为0.86%和0.42%,即所有试件层间仍具有良好的自复位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自复位连接 PEC柱组合框架中间层子结构 拟静力试验 自复位功效 抗震性能
原文传递
Tunable synthesis solid or hollow Au-Ag nanostructure, assembled with GO and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ir catalytic properties 被引量:5
14
作者 Lidan Xu Min Hong +4 位作者 Yongliang Wang Ming Li Haibo Li Madhavan P. N. Nair Chen-Zhong Li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9期1525-1535,共11页
In this work, we demonstrated a simple and efficacious two-step method for the synthesis of Ag@Au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Ag@AuNPs) and the Ag/Au hollow nanocages (Ag/AuNCs) with Ag nanoparticles (AgNPs) as se... In this work, we demonstrated a simple and efficacious two-step method for the synthesis of Ag@Au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Ag@AuNPs) and the Ag/Au hollow nanocages (Ag/AuNCs) with Ag nanoparticles (AgNPs) as seeds by adjusting pH, and the preparation of hybrid Ag@AuNPs- or Ag/AuNCs-graphene oxide nanocomposites (Ag@AuNPs-GO or Ag/AuNCs-GO) based on the self-assembly. It was noticed from the elec- trostatic assembly experiment that the loading amount of Ag/AuNCs on GO nanosheet was more than that of Ag@AuNPs. The as-synthesized hybrid materials were characteriz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ξ-potential, high-angle annular dark- field scann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hermo- gravimetric analyzer and X-ray diffraction. Catalytic activities of Ag@AuNPs, Ag/AuNCs and Ag/AuNCs-GO nanostructure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reduction of 4-, 3-or 2-nitrophenol to 4-, 3- or 2-aminophenol, and on the basis of comparative kinetic studies the following trend was obtained for the related catalytic activity: Ag/AuNCs- GO 〉 Ag/AuNCs 〉 Ag@AuNPs. These observations were attributed to the simultaneous effects of surface area available for catalytic reaction and composition of the hybrid nanostru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metallic nanoparticles GO Electrostatic self-assembly Catalytic propertiesNitropheno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