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陆东凹陷交力格洼陷九佛堂组页岩油赋存状态及孔径下限表征
1
作者 郭鹏超 崔向东 +5 位作者 董晓东 李金有 韩洪斗 张文伟 刘玉婷 徐玲玲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22,共9页
以陆东凹陷交力格洼陷九佛堂组为例,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氩离子抛光和场发射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岩石热解、高压压汞及一维核磁共振等实验,根据轻重质组分赋存状态、微孔孔径和全尺度孔径分布等,研究页岩油的微观赋存状态及赋... 以陆东凹陷交力格洼陷九佛堂组为例,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氩离子抛光和场发射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岩石热解、高压压汞及一维核磁共振等实验,根据轻重质组分赋存状态、微孔孔径和全尺度孔径分布等,研究页岩油的微观赋存状态及赋存孔径下限。结果表明:陆东凹陷交力格洼陷九佛堂组泥页岩各种类型孔隙见页岩油的赋存。轻质组分主要赋存空间为页理缝和大孔,形态多呈蜂窝状、丝缕状和扁豆状;重质组分主要赋存空间为页理缝、晶间孔、有机孔和微溶孔等。页岩油赋存孔径下限为3 nm,游离烃赋存孔径下限为15 nm,可动烃赋存孔径下限为40 nm;页岩孔径大于15 nm的孔隙占比较高,平均为62.1%,研究区页岩油具有较高可动比例。该结果为交力格洼陷九佛堂组页岩油后期开发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赋存状态 孔径下限 陆东凹陷 交力格洼陷 九佛堂组
下载PDF
页岩气储层孔隙流体划分及有效孔径计算——以四川盆地龙潭组为例 被引量:10
2
作者 向雪冰 司马立强 +3 位作者 王亮 李军 郭宇豪 张浩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7-146,共10页
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孔隙内富存的流体类型多样,按孔隙中流体的流动性,常将孔隙流体划分为可动水、毛管束缚水及黏土束缚水。为明确页岩气储层的孔隙流体的赋存及运移规律,选取四川盆地龙潭组7块含不同有机质及矿物组分的页岩样品,... 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孔隙内富存的流体类型多样,按孔隙中流体的流动性,常将孔隙流体划分为可动水、毛管束缚水及黏土束缚水。为明确页岩气储层的孔隙流体的赋存及运移规律,选取四川盆地龙潭组7块含不同有机质及矿物组分的页岩样品,采用低场核磁共振的手段,测量了页岩气储层在变离心力与不同温度烘干状态下的低场核磁共振响应,分析页岩气储层岩心在不同离心力条件下离心以及在烘干过程中孔隙流体的赋存状态,以此对页岩孔隙流体类型进行划分;确定并划分出页岩储层的可动水、毛管束缚水和黏土束缚水的核磁共振T_(2)截止值。实验结果表明,可动水与毛管束缚水的核磁共振T_(2)截止值(T_(2c1))分布在0.55~1.00 ms,平均值为0.717 ms;毛管束缚水与黏土束缚水的核磁共振T_(2)截止值(T_(2c2))分布在0.27~0.53 ms,平均值为0.36 ms。根据核磁共振T_(2)谱弛豫时间与孔径的关系,确定了毛管束缚水与黏土束缚水的孔径截止值为4.52~5.65 nm,平均值为4.99 nm。该研究成果有利于划分页岩孔隙流体类型并计算其有效孔径下限,以期为页岩气储层的高效开发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流体划分 T_(2)截止值 有效孔径下限 页岩气储层 龙潭组 四川盆地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页岩油主要赋存空间探索 被引量:23
3
作者 包友书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79-484,共6页
以GRI孔隙度和含油饱和度测定、高压压汞分析和地球化学测试为基础,建立了页岩油有效赋存空间的研究方法,并探索了东营凹陷古近系泥页岩孔径分布特征、含油孔径下限以及可动油赋存的有利物性条件。孔隙度与孔径分布关系表明,东营凹陷古... 以GRI孔隙度和含油饱和度测定、高压压汞分析和地球化学测试为基础,建立了页岩油有效赋存空间的研究方法,并探索了东营凹陷古近系泥页岩孔径分布特征、含油孔径下限以及可动油赋存的有利物性条件。孔隙度与孔径分布关系表明,东营凹陷古近系泥页岩的孔隙度与10 nm以下孔隙所占比例负相关,与10 nm以上孔隙所占比例正相关,10 nm以上孔径的孔隙则是较高孔隙度泥页岩孔隙的重要贡献者;含油饱和度与不同孔径孔隙所占比例关系表明,古近系泥页岩中的油主要赋存在10 nm以上孔径的孔隙中;OSI指数与孔隙度关系表明,孔隙度在6.5%以上,且在生油窗范围内的泥页岩,是可动页岩油的有利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饱和度 含油孔径下限 可动油 高压压汞 页岩油 古近系 东营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渝西地区海相页岩储层孔隙有效性评价 被引量:22
4
作者 蒋裕强 刘雄伟 +5 位作者 付永红 陈虎 张海杰 燕军 陈超 谷一凡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33-1243,共11页
基于页岩储层中毛细管束缚水、黏土束缚水、黏土结合水和干酪根核磁共振响应特征,开展了页岩储层孔隙有效性评价研究。选取渝西地区Z202井、Z201井3 500 m以深页岩样品开展渐变离心与渐变干燥处理后的核磁共振实验,确定了页岩储层中毛... 基于页岩储层中毛细管束缚水、黏土束缚水、黏土结合水和干酪根核磁共振响应特征,开展了页岩储层孔隙有效性评价研究。选取渝西地区Z202井、Z201井3 500 m以深页岩样品开展渐变离心与渐变干燥处理后的核磁共振实验,确定了页岩储层中毛细管束缚水、黏土束缚水和基底信号的T2截止值(T2cutoff),分别为0.98~1.08 ms,0.25~0.55 ms,0.12~0.20 ms。3个不同的T2cutoff逐渐减小,对应的可动水饱和度、毛细管束缚水饱和度和黏土束缚水饱和度分别在29.72%~48.12%、10.25%~20.19%和12.97%~15.68%;200℃干燥后的岩心核磁共振T1-T2图谱揭示页岩中存在不连通孔隙;通过定量划分页岩储层孔隙系统,确定了有效孔隙下限的核磁共振T2cutoff(平均值为0.4 ms),对应的孔径下限为4.25nm。据此,建立了识别页岩储层孔隙流体类型、划分页岩储层孔隙系统、评价页岩储层孔隙有效性、确定储层有效孔径下限等系列页岩储层的有效性评价技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储层 孔隙系统 不连通孔隙 有效孔径下限 流体类型 核磁共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