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孔望山摩崖画像宗教内容再探讨 被引量:4
1
作者 汪小洋 《文博》 2005年第2期90-96,共7页
学术界讨论汉画像石佛教内容,使用的画像石材料都是零星的,只有一个例外,这就是连云港孔望山摩崖画像.在混合花岗岩的山壁上,刻有着一百多个历经千百年风风雨雨的人物画像.面对着依山傍水的这么大面积的摩崖画像,确实使人难以抑制脑海... 学术界讨论汉画像石佛教内容,使用的画像石材料都是零星的,只有一个例外,这就是连云港孔望山摩崖画像.在混合花岗岩的山壁上,刻有着一百多个历经千百年风风雨雨的人物画像.面对着依山傍水的这么大面积的摩崖画像,确实使人难以抑制脑海里对佛教东传的翩翩浮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像石 连云港 江苏 孔望山 磨崖 摩崖
下载PDF
孔望山摩崖造像研究综述
2
作者 刘英俊 《艺术探索》 2014年第5期25-26,共2页
关于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年代,早期主要有"东汉说""魏晋说"和"唐代说"三种观点;关于其题材的争议,则主要在于是道教还是佛教。孔望山摩崖造像研究对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佛教流行趋势和宗教史研究,及在图像学... 关于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年代,早期主要有"东汉说""魏晋说"和"唐代说"三种观点;关于其题材的争议,则主要在于是道教还是佛教。孔望山摩崖造像研究对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佛教流行趋势和宗教史研究,及在图像学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望山 摩崖造像 时间 题材 意义
下载PDF
孔望山佛教造像时代考辩
3
作者 阮荣春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1984年第4期44-52,共9页
中国的佛教造像艺术是由西域传入的,随着东渐汉土,不断地改变着它原有面貌,形成了我国佛教艺术的独特风格。探讨我国佛教造像艺术的源流,不仅对中国美术史,而且对佛教史、中外交通史等研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时代久远,对... 中国的佛教造像艺术是由西域传入的,随着东渐汉土,不断地改变着它原有面貌,形成了我国佛教艺术的独特风格。探讨我国佛教造像艺术的源流,不仅对中国美术史,而且对佛教史、中外交通史等研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时代久远,对佛教造像艺术于何时传入,至今仍在探索之中。江苏连云港孔望山的摩崖造像,近年来由于有些同志论为东汉桓、灵年间(约公元147—188年)的佛教造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造像 孔望山 孔望山摩崖造像 佛教造像艺术 考辩
下载PDF
孔望山佛教造像时代考辩
4
作者 阮荣春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1984年第4期44-52,共9页
中国的佛教造像艺术是由西域传入的,随着东渐汉土,不断地改变着它原有面貌,形成了我国佛教艺术的独特风格。探讨我国佛教造像艺术的源流,不仅对中国美术史,而且对佛教史、中外交通史等研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时代久远,对... 中国的佛教造像艺术是由西域传入的,随着东渐汉土,不断地改变着它原有面貌,形成了我国佛教艺术的独特风格。探讨我国佛教造像艺术的源流,不仅对中国美术史,而且对佛教史、中外交通史等研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时代久远,对佛教造像艺术于何时传入,至今仍在探索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造像 孔望山 佛教造像艺术 孔望山摩崖造像 考辩
下载PDF
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造型审美研究
5
作者 冯韬 盖凤丽 《美术教育研究》 2014年第20期44-44,共1页
文章试图从造型审美研究的角度分析孔望山摩崖造像的构图布局和造型手法等艺术风格问题,探讨孔望山摩崖造像古代艺术的现代传承可行性。
关键词 孔望山摩崖造像 构图 造型手法 应用
下载PDF
仙境的象征:孔望山与汉代造园艺术 被引量:3
6
作者 陈一川 《建筑与文化》 2017年第7期180-182,共3页
文章通过实地考察和对比研究的方法,综合考虑孔望山汉代石刻群布置方式及自然环境变迁,通过将孔望山与霍去病墓、汉长安城太液池进行比较,显示其园林属性。并通过对孔望山等实例的分析,论述汉代造园象征仙境的特点及相应的艺术手法。
关键词 孔望山 汉代 造园艺术 象征
下载PDF
孔望山摩崖造像研究总论 被引量:17
7
作者 温玉成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6-25,共10页
本文详细介绍和考证了孔望山摩崖造像 ,确认三大主尊为老子、孔子和东王公 ,并此造像地是仙佛祠祀的场所。
关键词 孔望山摩崖造像 佛教造像 仙佛模式
下载PDF
孔望山摩崖造像艺术风格及文化精神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骆琳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A02期27-32,36,共7页
通过介绍孔望山摩崖造像的构图方法、雕刻技法、造型手法等艺术风格以及由此产生的寓巧于拙、静谧、灵动的美学意蕴,论述了佛道交糅的宗教文化是孔望山摩崖造像文化精神的精髓。
关键词 孔望山 艺术风格 美学意蕴 文化精神
下载PDF
孔望山摩崖三尊大石刻造像之考证 被引量:3
9
作者 春申 《东南文化》 1986年第1期142-143,共2页
孔望山摩崖造像中,除了唐代前后的佛教造像外,有少数为道教与世俗内容者,其雕造时代与佛教遗像有别。本文所要提出讨论的是摩崖中三尊最大的石刻造像。 这三尊大型大刻,曾有数文进行过论证,但由于考察方法不同,对其内容尚未统一认识。... 孔望山摩崖造像中,除了唐代前后的佛教造像外,有少数为道教与世俗内容者,其雕造时代与佛教遗像有别。本文所要提出讨论的是摩崖中三尊最大的石刻造像。 这三尊大型大刻,曾有数文进行过论证,但由于考察方法不同,对其内容尚未统一认识。《文物》一九八一年第七期《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调查报告》只是笼统地将其与周围佛教造像混为一淡;同期发表的《孔望山摩崖造像年代考察》一文,俞伟超、信力祥同志根据《东海庙碑》认为是道教造像;步连生同志在《文物》第九期《孔望山东汉摩崖佛教造像初探》中又认为是佛教造像;同期上,李洪甫问志在《孔望山造像中部分题材的考订》中,则论为世俗内容,并进而考证为“西王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望山摩崖造像 石刻造像 佛教造像 西王母 道教 三官庙 天官 佛教遗物 年代考 文物
下载PDF
关于孔望山道教摩崖造像的几个问题——《连云港孔望山》调查报告研读 被引量:1
10
作者 甲宗杰 《唐山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34-37,共4页
通过对《连云港孔望山》调查报告的研究,分析孔望山摩崖造像内容的性质、摩崖造像中道教内容的图像学意义以及造像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并指出孔望山研究成果对今后从事早期佛教、道教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 孔望山 道教 摩崖造像
下载PDF
连云港市孔望山吴窑汉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2
11
作者 纪达凯 《东南文化》 1986年第1期21-23,共3页
1984年3月,连云港市孔望山吴窑一队发现汉墓。汉墓位于孔望山西坡,这一带的秦汉墓葬群曾在195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先后发掘过西汉侍其繇墓和西汉霍贺墓以及网(?)庄汉木椁墓等墓葬(图一),这次发现的汉墓共三座,依清理顺序,编号为L... 1984年3月,连云港市孔望山吴窑一队发现汉墓。汉墓位于孔望山西坡,这一带的秦汉墓葬群曾在195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先后发掘过西汉侍其繇墓和西汉霍贺墓以及网(?)庄汉木椁墓等墓葬(图一),这次发现的汉墓共三座,依清理顺序,编号为LKM1、LKM2、LKM3。 M1:竖穴土坑木椁墓,墓坑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2.8米。椁顶板用不规则的楸木劈制而成,排列参差不齐,长的是2.7米,短的是2.6米,共12块,东西向置于棺、厢之上。墓分为两棺,两厢,这种合葬墓的形式在连云港地区还是首次发现。在清理棺、厢内时,发现底部积有厚约5厘米的草灰,无骨骼痕迹(图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望山 汉墓 发掘简报 连云港市 墓葬 连云港地区 木椁墓 合葬墓 七子 文物保护单位
下载PDF
孔望山摩崖造像学术讨论侧记 被引量:1
12
作者 云友 《史学月刊》 1981年第5期97-97,共1页
连云港是我国著名海港之一。在连云港市中心新浦南十里,就是不大出名的“孔望山”。从这里西去海州旧城不过五里;东北可遥望较高的云台山。海州一带秦时是“朐县”地,两汉也是如此。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 连云港是我国著名海港之一。在连云港市中心新浦南十里,就是不大出名的“孔望山”。从这里西去海州旧城不过五里;东北可遥望较高的云台山。海州一带秦时是“朐县”地,两汉也是如此。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史记》卷6)、东汉永寿元年(公元155年)修过的东海祠都在朐山(在海州城南),可见这儿是一个有古迹传闻的名胜之地。孔望山不高,海拔还不到一百三十米,造像集中于山南麓西北角。一百多尊分布在长约十七米、高约八米的山坡垂直面上。除了四个像龛,均依照山石的自然形势凿成。有线刻,有浮雕。有立、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望山摩崖造像 秦始皇 东海 公元前 佛教艺术 史记 线刻 永寿 浮雕 古迹
下载PDF
孔望山佛教造象年代考辨 被引量:1
13
作者 阎孝慈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3期89-93,共5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孔望山的摩崖佛教造象,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重视,报刊杂志上已发表一些论文,探讨它的题材、内容、故事来源、与佛教石窟寺艺术的关系,以及它的凿成年代,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一处佛教造象的凿成年代,有人认为... 江苏省连云港市孔望山的摩崖佛教造象,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重视,报刊杂志上已发表一些论文,探讨它的题材、内容、故事来源、与佛教石窟寺艺术的关系,以及它的凿成年代,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一处佛教造象的凿成年代,有人认为是东汉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望山摩崖造像 佛教经典 佛教艺术 海上丝绸之路 东汉时期 中原地区 石窟寺 云冈石窟 河西走廊 佛教造像
下载PDF
孔望山摩崖石刻新考 被引量:1
14
作者 寇彬堂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1期87-90,共4页
孔望山摩崖石刻造像被认定为东汉晚期佛教造像,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但实际上和东海庙同是祠祀东海王刘的建筑群,和佛道没有关系。因此,对于这样一处大型历史文化遗址,应当重新认识和定位。
关键词 孔望山 摩崖石刻 东海王刘
下载PDF
孔望山造像部分龛室画像内容探析
15
作者 刘芳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3期13-15,共3页
结合孔望山摩崖造像的最新研究结果,对其中的K3、K5两个龛室的内容进行了探析,认为与主体画像X73有密切的联系,反映的是早期道教讲经、祭祀礼拜的内容。它们与整个造像群的佛、道的人物和故事并不一致,是典型的市俗生活的刻画,也是东汉... 结合孔望山摩崖造像的最新研究结果,对其中的K3、K5两个龛室的内容进行了探析,认为与主体画像X73有密切的联系,反映的是早期道教讲经、祭祀礼拜的内容。它们与整个造像群的佛、道的人物和故事并不一致,是典型的市俗生活的刻画,也是东汉晚期汉画像石雕凿技法运用于新材料、新题材的画面布局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望山造像 龛室画像 探析
下载PDF
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群题材再探 被引量:1
16
作者 宗霞 《今古文创》 2021年第37期98-99,共2页
连云港孔望山摩崖石刻的建造时代、题材内容历来多有争讼。其简略的雕凿手法和长久的漫漶毁损,加之史料记载的不明,导致对某些主像身份的辨识充满臆测性。针对造像事件的规模与地域历史,《后汉书》所述东汉明帝时对故废太子、东海王刘... 连云港孔望山摩崖石刻的建造时代、题材内容历来多有争讼。其简略的雕凿手法和长久的漫漶毁损,加之史料记载的不明,导致对某些主像身份的辨识充满臆测性。针对造像事件的规模与地域历史,《后汉书》所述东汉明帝时对故废太子、东海王刘强的祭祀之史实与遗迹,应是最为接近该造像群的对应文献。据此可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推测该造像群的功能与建造时间,仅可说明其祭祀世俗贵族的本质,至于形象指涉的具体身份则不宜遽然论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望山摩崖造像 题材 东汉初 祭祀
下载PDF
从孔望山石刻艺术看我国上古时期的吹奏乐器
17
作者 李传江 赵传荣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98-100,105,共4页
产生于东汉晚期的孔望山摩崖石刻中的吹奏乐图像是研究我国上古时期吹奏乐器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从我国上古时期吹奏乐器的产生发展过程看,孔望山石刻中的吹奏乐器在我国吹奏乐器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 孔望山摩崖石刻 吹奏乐器 箫或羌笛 竽或笙
下载PDF
孔望山游记
18
作者 李秋生 《档案与建设》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48-48,共1页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连云港市西郊海拔123米的孔望山堪称这样一座名山。去年九月,我去连云港出席一个会议,会间乘兴一起游览了这座充满“仙气”的名山。远远望去,古柏森森,曲径通幽。拾级而上,恍如步入了历史的画卷。 孔望山因公元...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连云港市西郊海拔123米的孔望山堪称这样一座名山。去年九月,我去连云港出席一个会议,会间乘兴一起游览了这座充满“仙气”的名山。远远望去,古柏森森,曲径通幽。拾级而上,恍如步入了历史的画卷。 孔望山因公元前525年博学多才的孔子南游时登临此山眺望大海而得名。继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望山 释迦牟尼 连云港市 摩崖造像 佛教内容 东汉时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始皇兵马俑 文化大革命 摩崖石刻
下载PDF
解构视野下孔望山摩崖石刻的文创产品设计
19
作者 宗霞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2年第17期44-46,共3页
东汉末年雕造的孔望山摩崖石刻群像,具有早期佛教传入的诸多特征,并呈现出佛教题材中常见的精神寓意。特定的宗教旨趣及其特殊的雕造环境,使其艺术形式明显区别于同时的画像砖石。文章从德里达提出的“解构”思想出发,利用造像题材和关... 东汉末年雕造的孔望山摩崖石刻群像,具有早期佛教传入的诸多特征,并呈现出佛教题材中常见的精神寓意。特定的宗教旨趣及其特殊的雕造环境,使其艺术形式明显区别于同时的画像砖石。文章从德里达提出的“解构”思想出发,利用造像题材和关联意蕴的不确定性,并借鉴其造型特征,探讨了基于中国传统文脉的文创产品设计思路。这一思路主要基于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的现代性诠释,以确立设计的形式语言和审美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望山摩崖石刻 产品设计 解构 价值
下载PDF
孔望山揽胜
20
作者 李秋生 《风景名胜》 1996年第11期30-30,共1页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江苏省连云港市西郊海拔只有123米的孔望山堪称这样一座名山。远远望去,古柏森森,曲径通幽,羊肠小道,拾级而上,恍如步入了历史的画卷。孔望山因公元前525年博学多才的孔子南游时登临此山,眺望大海而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江苏省连云港市西郊海拔只有123米的孔望山堪称这样一座名山。远远望去,古柏森森,曲径通幽,羊肠小道,拾级而上,恍如步入了历史的画卷。孔望山因公元前525年博学多才的孔子南游时登临此山,眺望大海而得名。继后,慕名来访者络绎不绝。其中有赫赫有名的秦始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望山 释迎牟尼 东大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