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剪切端面和围压下损伤煤体孔渗特性实验研究
1
作者 郑春山 董洋洋 +2 位作者 薛生 江丙友 赵洋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煤体损伤是影响渗透率变化和瓦斯流动的重要因素;采用多剪切端面损伤渗流测试系统和核磁共振仪,分析了不同剪切端面和围压下损伤煤体孔渗特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损伤煤体内中大孔增多,吸附空间向渗流空间转化,孔隙间连通性变好;50%剪... 煤体损伤是影响渗透率变化和瓦斯流动的重要因素;采用多剪切端面损伤渗流测试系统和核磁共振仪,分析了不同剪切端面和围压下损伤煤体孔渗特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损伤煤体内中大孔增多,吸附空间向渗流空间转化,孔隙间连通性变好;50%剪切端面情况下,渗流空间(驰豫时间T_(2)>10 ms)平均面积百分比由9.89%增大为14.94%;剪切应力作用下,煤体轴向变形量不断增大,50%剪切端面比30%剪切端面导致的轴向变形量大,而围压值越大,轴向变形量越小;随着剪切应力的增大,煤体渗透率先降低后缓慢增加,当应力达到煤体强度阈值时,损伤煤体渗透率以指数形式增大,50%剪切端面对应的渗透率值普遍比30%剪切端面的大,前者是后者的7倍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抽采 损伤煤体透率 多剪切端面 孔渗特性 围压 瓦斯流动
下载PDF
基于损伤理论双重介质水力压裂岩体劣化与孔渗特性变化理论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赵万春 艾池 +1 位作者 李玉伟 郭柏云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2期3490-3496,共7页
首先,针对石油储层水力压裂岩体损伤机制,考虑岩体受载后基质孔隙和微裂缝体积均发生变化,采用基质孔隙和微裂缝体积变化分别定义岩体损伤和裂缝演化的张量型损伤变量,建立水力压裂岩体损伤模型;然后,假设水力压裂过程微裂缝动态演化满... 首先,针对石油储层水力压裂岩体损伤机制,考虑岩体受载后基质孔隙和微裂缝体积均发生变化,采用基质孔隙和微裂缝体积变化分别定义岩体损伤和裂缝演化的张量型损伤变量,建立水力压裂岩体损伤模型;然后,假设水力压裂过程微裂缝动态演化满足Logistic分岔标准模型,建立基于损伤理论的微裂缝动态演化损伤模型,根据水力压裂能量守恒原理,确定岩体损伤演化过程体积应变和介质孔隙度、损伤变量的内在联系;最后,建立水力压裂岩体基质孔隙和微裂缝渗透张量演化模型。将新方法和传统方法通过模块程序导入有限元软件对吉林油田29-3,4生产井进行产能模拟,计算结果对比表明,基于损伤理论的新模型与实际情况吻合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损伤力学 水力压裂 双重介质 裂缝分岔 孔渗特性
下载PDF
关于储层的孔渗特性与深、中感应测井交会时间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8
3
作者 孙宏智 张美玲 彭会忠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4年第2期66-68,共3页
在存在油水(气水)两相的储集层中,当地层水矿化度高于泥浆矿化度时,泥浆滤液的侵入会在井眼附近形成低阻环带。利用近似达西定律和两相渗流方程可以建立储层的孔渗特性与深、中感应测井响应在径向上的分布关系,计算结果表明,不饱和烃地... 在存在油水(气水)两相的储集层中,当地层水矿化度高于泥浆矿化度时,泥浆滤液的侵入会在井眼附近形成低阻环带。利用近似达西定律和两相渗流方程可以建立储层的孔渗特性与深、中感应测井响应在径向上的分布关系,计算结果表明,不饱和烃地层中低阻环带形成的初始时间与储集层的孔隙结构有关,并随钻井液侵入时间、侵入程度的增加而逐渐远离井眼;低阻环带的存在及运移会使深、中感应测井响应值在某一时刻交会;深、中感应交会点对合理应用感应测井资料识别含油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深、中感应最佳测井时间应选择在两者交会之前且差值最大的时刻,利用实际深、中感应响应的正、负差异及测井时间可以推测储层的孔渗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中感应响应曲线 低阻环带 最佳测井时间 孔渗特性
下载PDF
安塞油田王窑区长6储层特征及孔渗特性控制因素 被引量:19
4
作者 许永涛 朱玉双 +2 位作者 张洪军 张欢 何奉鹏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1年第4期25-28,5-6,共4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长6储层大量样品进行薄片、压汞、扫描电镜等测试分析,综合多方面资料,剖析研究区储层特征,并对储层孔渗特征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为中孔特低渗储层,具有矿物成熟度低而结构成熟度高的特点...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长6储层大量样品进行薄片、压汞、扫描电镜等测试分析,综合多方面资料,剖析研究区储层特征,并对储层孔渗特征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为中孔特低渗储层,具有矿物成熟度低而结构成熟度高的特点,孔渗相关性较差,储层特征复杂。沉积相带、碎屑和填隙物组成以及后期溶蚀作用是影响其孔渗特性主要因素,裂缝总体上不太发育,在部分区域影响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塞油田 王窑区 长6储层 储层特征 孔渗特性控制因素
下载PDF
用流固耦合方法研究油藏压裂后应力应变和孔渗特性变化 被引量:13
5
作者 范学平 徐向荣 张士诚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7-50,共4页
油藏压裂后将引起地应力场发生变化,使岩石变形,导致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化,进而影响产量。为研究这一问题,作者建立了油藏压裂后流-固耦合渗流模型,考虑了以下因素:油藏岩石变形,地应力、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化,人工裂缝,流体渗流... 油藏压裂后将引起地应力场发生变化,使岩石变形,导致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化,进而影响产量。为研究这一问题,作者建立了油藏压裂后流-固耦合渗流模型,考虑了以下因素:油藏岩石变形,地应力、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化,人工裂缝,流体渗流与岩石应变耦合,储藏渗流与裂缝渗流耦合,非达西效应等。较详细地给出了耦合方程及推导过程。控制方程包括的未知变量有压力、饱和度及位移,11个变量,和11个方程。用有限差分方法将流体渗流和岩石应变方程离散成主对角占优的七对角矩阵,可在修改已有三维二相渗流和三维固体力学程序的基础上,采用隐式迭代方法求解。示例分析表明,用此模型可以研究储层应力应变、孔隙度和渗透率随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为开发方案制定、整体压裂设计、压后生产管理等方面提供定量分析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固耦合法 压裂 多相流体 应力应变 数学模型 油藏 孔渗特性 隙度 透率
下载PDF
膜孔多向交汇入渗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3
6
作者 李发文 费良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05-109,共5页
通过大量膜孔多向交汇入渗试验资料,分析了膜孔多向交汇入渗特性和影响因素,研究了膜孔直径、膜孔间距、土壤质地、土壤容重和土壤初始含水率等因素对膜孔多向交汇入渗的影响,提出了各影响因素与膜孔交汇入渗量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膜孔... 通过大量膜孔多向交汇入渗试验资料,分析了膜孔多向交汇入渗特性和影响因素,研究了膜孔直径、膜孔间距、土壤质地、土壤容重和土壤初始含水率等因素对膜孔多向交汇入渗的影响,提出了各影响因素与膜孔交汇入渗量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膜孔多向交汇入渗机理,该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研究膜孔交汇入渗规律和膜孔灌技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向交汇入特性 影响因素 机理 灌溉 土壤水分运动
下载PDF
岩石孔渗特性与地震波衰减、传播速度的相互关系
7
作者 王杨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3年第24期194-194,共1页
近几年来,我国地震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地震方面的相关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是在地震的预测、地震波的衰减、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方面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据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在众多影响地震波衰减和其传播速度的因素当中,岩石的孔... 近几年来,我国地震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地震方面的相关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是在地震的预测、地震波的衰减、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方面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据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在众多影响地震波衰减和其传播速度的因素当中,岩石的孔渗特性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为了探究岩石孔渗特性对地震波衰减和其传播速度的影响,文章以岩石的孔渗特性为主要研究的对象,对岩石孔渗特性与地震波的衰减、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 地震波 孔渗特性
原文传递
应用逾渗网络模型研究几种不同孔渗储层岩石的电性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克文 孙建孟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78-582,486-487,共7页
根据不同孔渗特性储层岩心分析资料,建立了反映特定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的三维逾渗网络模型。首先通过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了不同孔渗储层电性的总体特征,然后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地层水电阻率、泥质含量等对不同孔渗岩石电性的... 根据不同孔渗特性储层岩心分析资料,建立了反映特定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的三维逾渗网络模型。首先通过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了不同孔渗储层电性的总体特征,然后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地层水电阻率、泥质含量等对不同孔渗岩石电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孔渗特性的降低,相同含水饱和度下电阻率升高;低孔低渗储层的束缚水饱和度大于高孔高渗储层。地层水电阻率、泥质含量等对岩石电性的影响同储层的孔渗特性有关:地层水电阻率、泥质含量等对低孔低渗储层岩石电性的影响幅度明显大于对高孔高渗储层岩石电性的影响幅度;当黏土阳离子交换浓度较低时,泥质对低孔低渗储层岩石的电性也有较大的影响。在低孔低渗储层电性研究及测井评价中,准确求取地层水电阻率、泥质含量等物性参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渗特性 岩石电性 网络 地层水电阻率 泥质
下载PDF
二氧化氯复合解堵技术在W油田S油区的应用
9
作者 张珊珊 李玉蓉 冯紫娟 《四川化工》 CAS 2023年第4期21-24,共4页
针对W油田S油区因油层污染/堵塞而低产低效情况较普遍的问题,分析储层损害的主要因素。基于近年油井常用解堵方式的作用机理、优缺点及适用范围,重点介绍二氧化氯解堵技术机理和工艺流程。二氧化氯复合解堵技术在W油田S油区的现场应用实... 针对W油田S油区因油层污染/堵塞而低产低效情况较普遍的问题,分析储层损害的主要因素。基于近年油井常用解堵方式的作用机理、优缺点及适用范围,重点介绍二氧化氯解堵技术机理和工艺流程。二氧化氯复合解堵技术在W油田S油区的现场应用实践(工艺试验)表明,该工艺方法简单、适应性较强,可有效解除聚合物、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铁硫化物造成的油井油层污染/堵塞,增注增产效果显著,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损害机理 油井常用解堵技术 特性 二氧化氯复合解堵技术 现场应用 增注增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