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早中新世东沙台地流花生物礁-滩组合的白垩状结构化及白垩状孔隙储集层 被引量:15
1
作者 吴熙纯 王权锋 +1 位作者 李培华 胡平忠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51-466,共16页
南海早中新世珠江期东沙台地流花生物礁-滩组合中,具白垩状结构的灰岩属于广义的白垩状结构灰岩。白垩状结构灰岩的主要鉴定特征是:在宏观上,岩石为白色或淡色松软、酥脆、多微孔的灰岩,其比重较轻;在微观上,岩石组构具有低镁方解石微... 南海早中新世珠江期东沙台地流花生物礁-滩组合中,具白垩状结构的灰岩属于广义的白垩状结构灰岩。白垩状结构灰岩的主要鉴定特征是:在宏观上,岩石为白色或淡色松软、酥脆、多微孔的灰岩,其比重较轻;在微观上,岩石组构具有低镁方解石微晶及微亮晶格架和晶间孔喉网络,其中含亮晶胶结物甚少。流花生物礁-滩组合的白垩状结构化主要形成于成岩早期大气淡水成岩环境,在成岩中—晚期中埋—深埋环境中,通过进一步溶蚀、淋滤,产生大量溶蚀孔洞,从而形成白垩状孔隙储集层。论述了流花生物礁-滩组合广泛发育白垩状结构灰岩的证据、白垩状结构化产生于大气淡水成岩环境的证据及白垩状孔隙储集层的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早中新世 东沙台地 流花礁-滩组合 白垩状结构化 白垩状孔隙储集层
下载PDF
基于小波分析的双重孔隙储集层系统数学模型的求解及参数辨识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建平 张万萍 +2 位作者 王康宁 陈廷槐 徐问之 《系统科学与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85-397,共13页
应用小波分析对双重孔隙储集层系统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和辨识参数,得到全变分方程,将梯度投影法与 Newton-Raphson方法结合求解全变分方程,获得满意的数值结果.
关键词 小波分析 小波有限元 双重孔隙储集层系统 参数辨识 流体力学
原文传递
碳酸盐岩裂缝-孔隙型储集层综合预测方法研究——以川东大池干井构造带T_1j_2~2储集层预测为例 被引量:15
3
作者 蔡正旗 张荣义 +3 位作者 郑超 朱仕军 秦启荣 周基爽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5-68,共4页
川东大池干井构造带T1j22储集层为具有孔隙及裂缝双重介质的碳酸盐岩,采用地震的多方法组合预测效果较差。从研究预测裂缝及孔隙双重介质的方法入手,对筛选出的预测方法进行敏感性检验或改进,最终用曲率法、有限元构造应力场模拟法以及... 川东大池干井构造带T1j22储集层为具有孔隙及裂缝双重介质的碳酸盐岩,采用地震的多方法组合预测效果较差。从研究预测裂缝及孔隙双重介质的方法入手,对筛选出的预测方法进行敏感性检验或改进,最终用曲率法、有限元构造应力场模拟法以及地震法(速度反演、属性分析和偏移剖面解释)等进行综合预测,并根据预测的可靠程度将储集层划分为2类。Ⅰ类储集层分布在3类方法预测结果的叠合区内,可靠程度最高;Ⅱ类储集层或分布在曲率法及有限元法预测结果的叠合区内,或分布在地震剖面异常与STRATA速度反演或地震剖面异常与地震属性预测结果的叠合区,可靠程度较高。实际检验证明,这种综合预测法相对可靠且实用,是目前预测裂缝-孔隙型碳酸盐岩储集层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下三叠统 碳酸盐岩 裂缝-孔隙储集层 综合预测
下载PDF
孔隙型砂岩储集层主流通道指数及矿场应用 被引量:7
4
作者 李熙喆 罗瑞兰 +6 位作者 胡勇 徐轩 焦春艳 郭振华 万玉金 刘晓华 李洋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84-989,共6页
综合利用试井解释、生产动态分析以及覆压孔渗、气水相渗和高压压汞等检测技术,定量评价了孔隙型砂岩储集层地层条件下有效渗透率与常规基质渗透率、含水饱和度的关系,确定了不同渗透率孔隙型砂岩储集层的主流通道指数范围;建立了孔隙... 综合利用试井解释、生产动态分析以及覆压孔渗、气水相渗和高压压汞等检测技术,定量评价了孔隙型砂岩储集层地层条件下有效渗透率与常规基质渗透率、含水饱和度的关系,确定了不同渗透率孔隙型砂岩储集层的主流通道指数范围;建立了孔隙型砂岩储集层地层条件下有效渗透率评价方法、孔隙型砂岩储集层储量动用程度与主流通道指数关系图版。研究表明:孔隙型砂岩储集层主流通道指数与常规基质渗透率、含水饱和度密切相关,常规基质渗透率越低、含水饱和度越高,主流通道指数越低。常规基质渗透率大于5.0×10-3μm2时,主流通道指数一般大于0.5;常规基质渗透率为1.0×10-3~5.0×10-3μm2时,主流通道指数为0.2~0.5;常规基质渗透率小于1.0×10-3μm2时,主流通道指数通常小于0.2。孔隙型砂岩储集层地层条件下有效渗透率评价方法可以对新发现气藏或未开展试井测试的气藏实现快速评价并判识致密砂岩气;孔隙型砂岩气藏储量动用程度与主流通道指数关系图版可为可动用储量评价及井网加密提供依据,为气藏开发评价以及合理开发技术政策制定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型砂岩储集层 主流通道指数 影响因素 评价方法 储量动用程度
下载PDF
碳酸盐岩裂缝-孔隙型储集层水侵特征及残余气分布规律 被引量:2
5
作者 谢鹏 陈鹏羽 +1 位作者 赵海龙 徐建亭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83-591,共9页
为解决碳酸盐岩裂缝-孔隙型边底水气藏在开采过程中易发生气井水窜的问题,利用可视化微观模型实验和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检测系统,开展水侵机理模拟实验,研究残余气分布规律;以脉冲序列测试得到T2图谱,表征侵入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为解决碳酸盐岩裂缝-孔隙型边底水气藏在开采过程中易发生气井水窜的问题,利用可视化微观模型实验和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检测系统,开展水侵机理模拟实验,研究残余气分布规律;以脉冲序列测试得到T2图谱,表征侵入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孔喉半径比、配位数和裂缝宽度对水侵及残余气分布影响显著,孔隙型储集层侵入水先进入中—大孔隙,后进入小孔隙;裂缝-孔隙型储集层中裂缝的分布对水侵方式存在影响,侵入水进入裂缝后,可以通过裂缝进入中—大孔隙中。孔隙型储集层水淹后,37.7%的残余气存在于小孔隙中,62.3%的残余气存在于中—大孔隙中;裂缝-孔隙型储集层水淹后裂缝中的残余气较少,小孔隙中的残余气占4.8%~26.8%,中—大孔隙中的残余气占69.2%~94.7%,且小孔隙中的残余气难以被动用。以中—大孔隙水侵比例为目标函数评价残余气饱和度指标,主控因素为裂缝贯穿程度、水体倍数、裂缝宽度和采气速度。应在裂缝发育区优选井轨迹,避免钻遇沟通边底水的裂缝,同时优化气井配产,延缓气井见水时间;气井出水后适当降低产气速度,促使侵入水进入中—大孔隙,减少残余气在中—大孔隙中的分布,提高天然气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气藏 裂缝-孔隙储集层 核磁共振 水侵特征 残余气分布 采气速度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青西油田下白垩统下沟组泥云岩储集层特征 被引量:17
6
作者 杨红梅 汪满福 +2 位作者 杨麟科 王蓉 李玉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7-50,共4页
酒泉盆地青西油田下白垩统泥云岩(包括泥质白云岩、白云质泥岩及白云岩)富含长英质微粒等特殊的岩石成分,储集层埋藏深于3600m,基质孔隙度小于5%,基质渗透率小于0.5mD,属典型的低孔、特低渗特殊储集层。针对这类低渗透储集层,采用非常... 酒泉盆地青西油田下白垩统泥云岩(包括泥质白云岩、白云质泥岩及白云岩)富含长英质微粒等特殊的岩石成分,储集层埋藏深于3600m,基质孔隙度小于5%,基质渗透率小于0.5mD,属典型的低孔、特低渗特殊储集层。针对这类低渗透储集层,采用非常规实验分析、裂缝描述等技术,通过沉积相带、岩石成分、孔隙类型及组合研究,并结合裂缝平面预测成果进行有利储集层预测,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西油田 下白垩统 泥云岩 裂缝-孔隙储集层
下载PDF
渤海海域中部古近系深埋藏湖相高孔隙度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11
7
作者 吕正祥 宋修章 +3 位作者 张健 卿元华 齐玉民 金晓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17,共8页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中部古近系沙河街组中发育湖相高孔隙度白云岩储层,准确预测高孔白云岩储层的分布对该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大意义。为此,选取石臼坨凸起沙河街组(E2s)碳酸盐岩储层薄片,进行岩石矿物学、偏光显微镜、荧光、扫描电镜、...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中部古近系沙河街组中发育湖相高孔隙度白云岩储层,准确预测高孔白云岩储层的分布对该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大意义。为此,选取石臼坨凸起沙河街组(E2s)碳酸盐岩储层薄片,进行岩石矿物学、偏光显微镜、荧光、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综合分析,确定了高孔白云岩的岩石类型、成岩作用和储集空间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高孔白云岩储层主要是生屑云岩,储集空间以残余粒间原生孔和生物体腔孔为主,成岩作用的主要特征为压实作用弱,发育衬垫白云石。进一步利用同位素地质温度、气液两相包裹体均一温度等确定了自生矿物的形成时期,再以显微荧光观察结合包裹体激光拉曼烃类检测技术,获得了烃类充注的期次。结论认为,沙河街组高孔白云岩储层发育具有3大主控因素:(1)高能沉积环境是高孔白云岩储层发育的基础;(2)渗流带—潜流带形成的早期衬垫白云石有效降低了机械压实对孔隙的破坏强度;(3)早期烃类充注有利于高孔白云岩储层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渤海海域中部 古近纪 深埋藏 白云岩 孔隙储集层 成因
下载PDF
四川盆地茅口组滩相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天然气勘探的突破及启示——以川中北部地区JT1井天然气立体勘探为例 被引量:54
8
作者 杨雨 谢继容 +8 位作者 赵路子 黄平辉 张玺华 陈聪 张本健 文龙 汪华 高兆龙 山述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共9页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浅海碳酸盐岩储层以往一直被认为是裂缝、缝洞型储层,近期风险探井——JT1井继在川中北部太和含气区下寒武统沧浪铺组获得天然气勘探突破以后,又在其上的茅口组发现了滩相孔隙型白云岩储层且测试获得112.8×1...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浅海碳酸盐岩储层以往一直被认为是裂缝、缝洞型储层,近期风险探井——JT1井继在川中北部太和含气区下寒武统沧浪铺组获得天然气勘探突破以后,又在其上的茅口组发现了滩相孔隙型白云岩储层且测试获得112.8×10^(4)m^(3)/d的高产工业气流,JT1井实现了纵向上多套含气层系天然气立体勘探的突破和茅口组储层类型的新发现。为了进一步明确太和含气区茅口组滩相孔隙型白云岩储层的特征及控制因素,对其沉积演化、高能滩相特征、储层特征及下一步天然气勘探方向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川中北部台洼边缘发育茅二段滩相孔隙型储层,岩性主要为残余砂屑云岩和亮晶砂屑灰岩,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孔和晶间孔,平均孔隙度为4.9%;②茅口组沉积中晚期川北地区发育广元—巴中古裂陷,川中北部发育台内洼地,川中—川北地区茅口组高能滩围绕裂陷和台洼边缘规模分布,呈现“一缘三高带”的古地理格局;③受高能滩相的控制,川中北部茅口组孔隙型储层沿“一缘三高带”规模分布,“一缘三高带”高能滩相分布面积近6000 km^(2),该区垂向上发育寒武系、志留系、二叠系等多套烃源岩且烃源断裂发育、疏导体系良好,有利于油气规模富集成藏。结论认为,四川盆地茅口组具有相控孔隙型储层发育的有利地质条件,“一缘三高带”是滩相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天然气勘探的有利区;该认识为四川盆地天然气规模增储指明了新的勘探领域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中北部地区 太和含气区 中二叠统茅口组 滩相孔隙型白云岩储集层 天然气立体勘探 新领域新方向
下载PDF
低孔隙气藏中复杂测井评价问题的解决方法
9
作者 Kuka.,GC 吴岳仙 《四川石油普查》 1992年第2期19-28,共10页
关键词 气藏 测井 评价 孔隙储集层
下载PDF
青西油田裂缝孔隙型致密油层保护
10
作者 谢全民 王泽海 +1 位作者 李锋 马彩琴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97-99,共3页
青西油田为自生自储式裂缝性油气藏 ,非均质性强、埋藏深 (4 10 0~ 470 0m) ,储集层主要为下白垩统下沟组致密的白云质泥岩、泥质白云岩和砂砾岩 ,主要储集空间为裂缝 ,其次为溶蚀孔、洞 ,极易遭受污染。针对青西油田下沟组储集层的损... 青西油田为自生自储式裂缝性油气藏 ,非均质性强、埋藏深 (4 10 0~ 470 0m) ,储集层主要为下白垩统下沟组致密的白云质泥岩、泥质白云岩和砂砾岩 ,主要储集空间为裂缝 ,其次为溶蚀孔、洞 ,极易遭受污染。针对青西油田下沟组储集层的损害情况 ,进行敏感性实验并分析损害机理 ,结合敏感性评价结果及现场试验结果 ,提出钻井、固井、完井、采油、修井等过程中的油层保护具体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西油田 裂缝-孔隙型致密储集层 敏感性实验 油层保护
下载PDF
四川盆地川西气田雷口坡组气藏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35
11
作者 肖开华 李宏涛 +2 位作者 段永明 张岩 刘莉萍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4-44,共11页
近年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四川盆地西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天然气勘探中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川西气田已成为其“十三五”天然气勘探开发增储上产的重点区块。为了进一步认识川西气田雷口坡组储层的特征及控制因素,基于对岩石薄片... 近年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四川盆地西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天然气勘探中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川西气田已成为其“十三五”天然气勘探开发增储上产的重点区块。为了进一步认识川西气田雷口坡组储层的特征及控制因素,基于对岩石薄片、岩心等的观察,利用岩心物性和压汞曲线分析资料,结合测井解释成果,研究了该区石羊场金马鸭子河地区的储层特征及储层发育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雷口坡组发育潮坪相白云岩储层,可划分为上、下两个储层段和一个隔层段;②上储层段储层岩性、储集空间类型和孔喉组合相对简单,以微(粉)晶云岩为主,局部发育相对优质的中孔隙度低渗透率的微晶云岩储层,主要为孔隙型储层;③下储层段储层岩性、储集空间类型和孔隙结构复杂多样,非均质性强,以(特)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储层为主,主要为裂缝孔隙型储层;④储层纵向上非均质性较强,各类储层呈薄互层交替出现,有效储层厚度介于30.0~56.6m,但下储层段的累计厚度和整体物性优于上储层段;⑤云坪、藻云坪微相和白云石化作用控制了白云岩的分布,为储层发育奠定了岩性基础;⑥潮间带高频旋回控制的多期准同生溶蚀作用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⑦埋藏期的油气充注抑制了规模胶结物的形成,使得早期形成的孔隙得以较好的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西气田 中三叠世 白云岩 储集层特征 裂缝-孔隙储集层 孔隙储集层 控制因素
下载PDF
带气顶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开发特征及技术政策 被引量:15
12
作者 宋珩 傅秀娟 +2 位作者 范海亮 赵伦 喻莲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56-761,共6页
哈萨克斯坦让纳若尔油田为带凝析气顶的大型复杂碳酸盐岩油田。Г北油藏是让纳若尔油田的主力油藏,油藏具有孔隙-裂缝双重介质渗流特征,且平面上不同区域的裂缝发育程度具有较大差别。由于油藏早期注水不足,地层压力持续下降,导致... 哈萨克斯坦让纳若尔油田为带凝析气顶的大型复杂碳酸盐岩油田。Г北油藏是让纳若尔油田的主力油藏,油藏具有孔隙-裂缝双重介质渗流特征,且平面上不同区域的裂缝发育程度具有较大差别。由于油藏早期注水不足,地层压力持续下降,导致自然递减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研究不同裂缝发育程度储集层的开发特点以及合理开发技术政策发现,裂缝发育区与不发育区的开发技术政策存在明显的差别:裂缝发育区合理压力保持水平为25~27MPa,以1.1的注采比恢复压力,可以获得更高采出程度;裂缝不发育区合理压力保持水平为32MPa,合理注采比1.3。屏障注水与面积注水注水量比例为2:8时,能实现既合理利用气顶能量,又提高面积注水效果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气顶 碳酸盐岩油藏 裂缝孔隙储集层 开发技术政策 让纳若尔油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东区奥陶系马家沟组早成岩期岩溶及其控储效应 被引量:29
13
作者 谢康 谭秀成 +6 位作者 冯敏 王保保 钟寿康 杨梦颖 聂万才 乔占峰 曾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59-1173,共15页
为进一步明确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储集层成因,以苏里格气田东区马家沟组马五4-马五1亚段为例,通过大量岩心及薄片观察,剖析早成岩期岩溶垂向发育特征,探究其溶蚀机理和控储效应。岩石学特征分析表明马五4-马五1亚段主要发育泥粉... 为进一步明确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储集层成因,以苏里格气田东区马家沟组马五4-马五1亚段为例,通过大量岩心及薄片观察,剖析早成岩期岩溶垂向发育特征,探究其溶蚀机理和控储效应。岩石学特征分析表明马五4-马五1亚段主要发育泥粉晶白云岩、颗粒白云岩和微生物白云岩3类储集岩,其主要储集空间类型分别为溶模孔、粒间(溶)孔和(溶扩)残余格架孔洞。研究区发育多期向上变浅序列,单一向上变浅序列顶部存在暴露面,暴露面之下的岩溶系统内可见典型的早期暴露溶蚀和充填特征。指示这3类孔隙型储集层发育应与相控早成岩期暴露岩溶相关,随岩溶强度增加,岩溶作用对储集层的建设性作用转变为破坏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储集层 储集层特征 早成岩期岩溶 白云岩 马家沟组 奥陶系 苏里格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古龙页岩油富集因素评价与生产规律研究 被引量:28
14
作者 孙龙德 崔宝文 +9 位作者 朱如凯 王瑞 冯子辉 李斌会 张婧雅 高波 王青振 曾花森 廖远慧 江航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41-454,共14页
基于大量钻井、分析测试、模拟实验,对松辽盆地古龙凹陷白垩系青山口组页岩(古龙页岩)的生烃演化、页岩油赋存状态、孔缝演化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大量试油试采资料,开展古龙页岩油富集层评价、生产特征与产量递减规律分析。研究表明... 基于大量钻井、分析测试、模拟实验,对松辽盆地古龙凹陷白垩系青山口组页岩(古龙页岩)的生烃演化、页岩油赋存状态、孔缝演化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大量试油试采资料,开展古龙页岩油富集层评价、生产特征与产量递减规律分析。研究表明:(1)古龙页岩在Ro值为1.0%~1.2%时进入大量排烃期,最大排烃效率为49.5%;中低演化阶段,页岩油的主要赋存空间从干酪根向岩石与有机孔缝转移;中高演化阶段,页岩油由吸附态向游离态转化。(2)孔隙类型主要为黏土矿物晶间孔缝、溶蚀孔和有机孔,黏土矿物转化过程中在伊利石、伊蒙混层矿物间形成大量晶间孔缝,有机质裂解作用形成网状孔缝。(3)游离烃含量、可动孔隙度、总孔隙度、脆性矿物含量是页岩油富集层分类评价的核心指标参数,Ⅰ类层标准为S_(1)≥6.0 mg/g,可动孔隙度大于等于3.5%,总孔隙度大于等于8.0%,脆性矿物含量大于等于50%,综合认为Q2—Q3、Q8—Q9油层最优。(4)轻质油带核心区水平井首年累产高,属于双曲递减模式,递减指数一般为0.85~0.95,首年递减率为14.5%~26.5%,单井预测可采储量(EUR)大于2.0×10^(4)t。在勘探生产实践过程中,仍需进一步持续攻关解决生排烃机制、地层条件下页岩孔隙度与含油气性测试方法与标准、富集区边界精细刻画、页岩力学性质和体积改造、提高采收率技术等难题,提高单井EUR,实现规模效益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古龙页岩油 白垩系青山口组 生排烃 储集层孔隙类型 孔缝形成机制 富集层评价 产量递减规律
下载PDF
致密砂岩气资源分级评价新方法——以吐哈盆地下侏罗统水西沟群为例 被引量:26
15
作者 王伟明 卢双舫 +3 位作者 陈旋 李兴伟 李吉君 田伟超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0-67,共8页
针对致密砂岩的润湿、吸附、孔径分布特征,开展X衍射、润湿角测定、静态氮吸附、压汞等实验,以孔隙微观结构为主线,构建储能评价参数,对致密砂岩气资源进行分级评价。研究表明:致密砂岩的亲水性与黏土矿物总含量无关,而与伊利石相对含... 针对致密砂岩的润湿、吸附、孔径分布特征,开展X衍射、润湿角测定、静态氮吸附、压汞等实验,以孔隙微观结构为主线,构建储能评价参数,对致密砂岩气资源进行分级评价。研究表明:致密砂岩的亲水性与黏土矿物总含量无关,而与伊利石相对含量密切相关,伊利石相对含量越高,岩石的亲水性越强,因此印尼公式更适合对伊利石相对含量高的致密储集层进行含气饱和度解释;致密储集层微观孔隙结构与孔隙度关系规律性明显,孔隙度低的致密砂岩具有小孔径孔隙比例高、排驱压力高等特点;孔隙度高的致密砂岩具有大孔径孔隙比例高、排驱压力低、平均喉道半径大等特点。从致密砂岩气的赋存和渗流能力角度出发,由孔隙度、渗透率、含气饱和度构建了新的储能评价参数,该参数与孔隙度的关系具有明显的三分性,以孔隙度6%和4%为界可把致密砂岩气资源划分为Ⅰ类(优质)、Ⅱ类(潜在)、Ⅲ类(难动用)3个级别,该三分性对应的孔隙度界限与孔径变化对应的孔隙度界限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 储集层微观孔隙结构 比表面积 孔径分布 储能评价参数 资源分级 吐哈盆地
下载PDF
川东地区嘉二~2储层地震预测技术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羽 康昆 +1 位作者 廖松柏 毕长春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0-41,138-139,共4页
川东地区嘉二2亚段为低孔、低渗、非均质性十分强烈的裂缝—孔隙型储集层,具有层多、层薄、纵横向变化大的特点,其测井响应特征为高中子、高声波、低伽马、低密度,在时间剖面上异常特征不明显,特殊处理剖面上的响应特征一般为低速、高... 川东地区嘉二2亚段为低孔、低渗、非均质性十分强烈的裂缝—孔隙型储集层,具有层多、层薄、纵横向变化大的特点,其测井响应特征为高中子、高声波、低伽马、低密度,在时间剖面上异常特征不明显,特殊处理剖面上的响应特征一般为低速、高吸收、低密度、低伽马值、小断层发育的含气模式。文章利用现有的地质、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进行了多种特殊处理方法试验及解释,建立嘉二2亚段地震响应模式,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嘉二2亚段地震预测方法。依据各区块的岩性差异,对膏质含量较重的区块用速度反演、密度反演及瞬时相位剖面联合解释储层;对泥质含量较重的区块用速度反演、伽马反演及瞬时相位技术共同预测储层,寻找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地区 嘉二^2储层 孔隙储集层 响应特征 含气模式 地震资料 地质特征 反演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