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栓弹力图联合血栓前分子标志物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诊断价值研究
1
作者 杨旺 汤晓霞 +1 位作者 胡聪 李龙平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5期186-189,共4页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联合血栓前分子标志物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益阳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00例疑似DI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DSS)...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联合血栓前分子标志物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益阳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00例疑似DI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DSS)分为非显性DIC组和显性DIC组。比较两组TEG参数凝血反应时间(R值)、最终强度(MA值)、凝血形成时间(K值)、凝血形成速率(α角)及血栓前分子标志物血栓调节蛋白(TM)、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水平;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血栓前分子标志物与TEG参数相关性;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血栓前分子标志物、TEG参数及其联合检测进行诊断效能评估。结果显性DIC组患者R值、K值大于非显性DIC组,TAT、TM、PIC水平高于非显性DIC组,而α角、MA值均小于非显性D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性DIC组患者K值、R值与TAT、TM、PIC呈正相关,而MA值、α角与TAT、TM、PIC呈负相关(P<0.05);TEG参数联合检测和血栓前分子标志物联合检测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8和0.841,TEG参数和血栓前分子标志物联合检测时曲线下面积为0.914,灵敏度为90.5%,特异度为98.86%。结论血栓前分子标志物与TEG参数之间存在相关性,且TEG参数与分子标志物联合应用,在诊断早期DIC方面较单独检测更具评估价值,适合临床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血管内 分子标志物 栓弹力图 评估价值
下载PDF
D-二聚体联合血栓弹力图对重症肺炎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状态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2
作者 汪文君 程燕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3年第1期59-63,共5页
目的 探究D-二聚体(D-D)联合血栓弹力图(TEG)对重症肺炎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状态(Pre-DIC)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华北医疗健康集团峰峰总医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重症肺炎并发Pre-DIC患者52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单纯... 目的 探究D-二聚体(D-D)联合血栓弹力图(TEG)对重症肺炎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状态(Pre-DIC)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华北医疗健康集团峰峰总医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重症肺炎并发Pre-DIC患者52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单纯重症肺炎患者5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D-D、TEG指标[血块生成时间(K值)、凝血反应时间(R值)、最大宽度值(MA)、血块生成率(α角)],分析D-D与TEG指标相关性及对重症肺炎并发Pre-DIC的诊断价值,并统计观察组住院结局,对比观察组不同住院结局患者D-D、TEG指标,分析D-D、TEG指标与重症肺炎并发Pre-DIC住院结局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D-D、K值、R值高于对照组,MA、α角低于对照组(P<0.05);D-D与K值、R值呈正相关,与MA、α角呈负相关(P<0.05);D-D、K值、R值、MA、α角联合诊断重症肺炎并发Pre-DIC的AUC为0.899,95%CI为0.838~0.961,敏感度为78.85%,特异度为90.38%,明显优于各指标单独诊断;观察组住院期间存活患者D-D、K值、R值低于死亡患者,MA、α角高于死亡患者(P<0.05);D-D、K值、R值与重症肺炎并发Pre-DIC住院结局呈负相关,MA、α角与住院结局呈正相关(P<0.05)。结论 D-D联合TEG指标K值、R值、MA、α角对重症肺炎患者Pre-DIC诊断价值较高,可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且均与住院结局显著相关,能为临床及早预测预后提供可靠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肺炎 弥散血管内状态 D-二聚体 栓弹力图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创伤患者血液组织因子抗凝血酶Ⅲ血液蛋白C活化率水平变化及其与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赖军 黄显凯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80-583,共4页
目的 探讨创伤患者早期血液蛋白C(PC)活化率、组织因子(TF)、抗凝血酶Ⅲ(ATⅢ)的变化及其与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DIC)的相关性。方法将44例患者分为重伤组(ISS≥16分,29例)和轻伤组(ISS〈16分,15例),另10例健康人为正... 目的 探讨创伤患者早期血液蛋白C(PC)活化率、组织因子(TF)、抗凝血酶Ⅲ(ATⅢ)的变化及其与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DIC)的相关性。方法将44例患者分为重伤组(ISS≥16分,29例)和轻伤组(ISS〈16分,15例),另1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44例患者又分为前DIC组(16例)和非前DIC组(28例)。所有研究对象于伤后1、3、6d空腹采外周静脉血.对照组采集空腹外周血3次,检测血液TF、PC活化率及ATIH水平变化。结果重伤组和轻伤组PC活化率、TF水平在伤后明显升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重伤组又高于轻伤组(P〈0.05或P〈0.01);ATIH水平在伤后明显降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重伤组又低于轻伤组(P〈0.05)。前DIC组TF、PC活化率水平高于非前DIC组(P〈0.01),而ATHI水平在伤后明显低于非前DIC组(P〈0.01)。相关分析表明,严重创伤患者血液TF、ATⅢ、PC活化率水平的变化与前DIC发生密切相关。结论创伤后急性期TF、ATⅢ、PC活化率水平变化不仅与创伤严重程度有关,且与前DIC的发生显著相关,检测严重创伤患者急性期外周血TF、ATⅢ、PC活化率的水平变化对早期预测DIC具有较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弥散血管内 组织因子 液蛋白C
下载PDF
D–二聚体联合凝血三项对产前孕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方池送 黄泳瑜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年第3期86-88,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联合凝血三项对产前孕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台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2例DIC孕妇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40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A和40例健康未孕女性志愿者作为对照...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联合凝血三项对产前孕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台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2例DIC孕妇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40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A和40例健康未孕女性志愿者作为对照组B。三组研究对象入院后均检测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并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各指标对DIC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D–D、FIB水平高于对照组A和对照组B,对照组A的D–D、FIB水平高于对照组B,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T、APTT均低于对照组A和对照组B,对照组A的PT、APTT低于对照组B,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显示,各指标诊断DIC的曲线下面积(AUC)由高至低分别为联合检测(0.918)、APTT(0.780)、D–D(0.778)、FIB(0.765)、PT(0.677)。结论:D–D联合凝血三项检测对产前孕妇DIC的诊断效能较高,对孕妇产前筛查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血管内 D–二聚体 三项 孕妇
下载PDF
剖宫产术前羊水栓塞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抢救成功1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铄 解建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08-308,共1页
成功抢救1例剖宫产术前羊水栓塞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报告如下。
关键词 弥散血管内 羊水栓塞 剖宫产 抢救 并发
下载PDF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2例病例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杜习羽 唐瑶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2868-2869,共2页
妊娠期妇女处于高凝状态,在许多疾病的诱因下,易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简称DIC)。由于产科DIC发病急,病势凶险,病死率高,我们产科医师需高度重视此病。本文针对我院12例产科DIC的诊断处理进行统计分析。
关键词 产科弥散血管内 病例分析 产科DIC 妊娠期妇女 状态 产科医师 统计分析 诊断处理
下载PDF
血栓前分子标志物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7
作者 张翔宇 余子悦 +2 位作者 任小草 张培豪 郭发才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2期218-222,共5页
背景 血栓前分子标志物对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有一定诊断价值,但关于其检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准确性说法不一。进一步明确血栓前分子标志物对于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计算机检索 PubMed、 Web of Science、Embase、Co... 背景 血栓前分子标志物对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有一定诊断价值,但关于其检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准确性说法不一。进一步明确血栓前分子标志物对于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计算机检索 PubMed、 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CBM、VIP、CNKI数据库自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10月1日发表的文献,根据纳排标准进行筛选,对纳入文献的作者,发表的年份、国家、样本量、诊断标准、检测方法、灵敏度、特异度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采用STATA 12.0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0个研究,1571个研究对象。TM、TAT、PIC、t-PAIC联合检测的合并灵敏度为Sen=0.83(95%CI:0.74-0.90);合并特异度为Spn= 0.82(95%CI: 0.74-0.88);合并阳性似然比为﹢LR=4.6(95%CI:3.3-6.4);合并阴性似然比为﹣LR=0.2(95%CI:0.13-0.31)。AUC= 0.89(95%CI: 0.86-0.92)。结论 在临床中通过检测病人的血栓前分子标志物有助于DIC的诊断,但其准确性仍有待于大量的数据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标志物 弥散血管内 META分析 诊断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被引量:11
8
作者 苏雁华 王兆钺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2005年第6期508-510,共3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急性白血病特别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常见并发症。APL最大的特征是威胁生命的出血。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白血病性早幼粒细胞释放组织因子引起促凝活性增强和高纤溶状态,原发性纤溶在APL患者的出血中起一定作...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急性白血病特别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常见并发症。APL最大的特征是威胁生命的出血。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白血病性早幼粒细胞释放组织因子引起促凝活性增强和高纤溶状态,原发性纤溶在APL患者的出血中起一定作用。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治疗APL可显著降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率及出血死亡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幼粒细胞白 弥散血管内 发病机制 治疗 治疗进展 死亡 全反式维甲酸 纤溶状态 常见并发症
下载PDF
全血细胞组织因子活性改变在血栓前状态中的意义
9
作者 徐吟亚 刘金花 《血栓与止血学》 2010年第2期63-65,共3页
目的检测血循环中血细胞组织因子促凝活性(tissue factor procoagulant activity,TF-PCA),观察有疑似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疑似深部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以及糖尿病(diabe... 目的检测血循环中血细胞组织因子促凝活性(tissue factor procoagulant activity,TF-PCA),观察有疑似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疑似深部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以及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时,TF-PCA的改变及其在判断血栓前状态中的意义。方法受检病例95例(其中疑似DIC组12例,疑似DVT组36例,DM组47例)为我院近期住院和门诊患者,正常对照组38例为体检正常自愿献血者。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的全血复钙时间检测全血细胞TF活性(tissue factor clotting time,TiFaCT),根据全血凝固时间缩短的程度(△s)来判断TF-PCA的强弱,对其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疑似DIC组、疑似DVT组及DM患者组TF-PCA分别是(85.8±16.9)△s、(69.8±17.5)△s、(67.1±21.4)△s,与正常组(30.4±25.1)△s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疑似DIC患者、疑似DVT患者和DM患者在LPS刺激后TF-PCA明显增强,TiFaCT对于血栓前状态的诊断及预后评价有重要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因子促 状态 弥散血管内 深部静脉栓形成 糖尿病
下载PDF
血浆D-二聚体在临产孕妇分娩前后及分娩方式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杨桂琼 赖必发 +1 位作者 刘春林 吴贻敬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2年第16期1988-1989,1992,共3页
目的评价孕妇分娩前后以及分娩方式体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84例临产孕妇和非孕健康对照组40例,将临产孕妇分成自然分娩组(n=83),剖宫产组(n=101);采用酶免荧光法和凝固法检测孕妇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 目的评价孕妇分娩前后以及分娩方式体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84例临产孕妇和非孕健康对照组40例,将临产孕妇分成自然分娩组(n=83),剖宫产组(n=101);采用酶免荧光法和凝固法检测孕妇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评价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性,并随访其妊娠结局,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追踪。结果剖宫产组年龄、孕龄、住院天数明显大于自然分娩组;所有孕妇体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孕妇产后D-二聚体水平高于分娩前,而且剖宫产组产后第1天D-二聚体水平也显著高于自然分娩组产后第1天(P<0.01);临产孕妇中共有5例发生产后DIC,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无相关性(P>0.05)。结论妊娠妇女机体处于高凝状态,体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非孕健康人群,然而对于高危人群应该动态监测D-二聚体水平,降低血栓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妇 分娩 产后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弥散血管内
下载PDF
妊娠女性凝血-抗凝-纤溶系统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6
11
作者 徐万洲 吴青 李艳 《微循环学杂志》 2019年第3期60-63,共4页
目的:探讨妊娠期女性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9-01—2019-04期间本院进行产前检查的女性927例(观察组),选取同期本院体检的健康女性270例作为对照组,对以上两组凝血、抗凝和纤溶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目的:探讨妊娠期女性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9-01—2019-04期间本院进行产前检查的女性927例(观察组),选取同期本院体检的健康女性270例作为对照组,对以上两组凝血、抗凝和纤溶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原-Ⅲ(AT-Ⅲ)和D二聚体(D-D)]进行检测分析并比较组间差异。结果:观察组血浆PT、APTT、TT、AT-Ⅲ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FIB和D-D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APTT、FIB、AT-Ⅲ和D-D四项指标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而PT和TT两项指标异常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女性血液呈高凝状态,加强孕妇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的监测,对及时了解孕妇凝血状态,提升孕妇安全,防治并发症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 系统 纤溶系统 妊娠女 状态 弥散血管内
下载PDF
血必净对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血气、心功能、凝血及纤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厚荣 张谦 +1 位作者 郭军 王文琴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30-730,共1页
关键词 弥散血管内 肺心病急加重期 必净注射液 心功能 纤溶活 COPD患者 状态
下载PDF
健康孕妇不同妊娠期凝血指标的动态监测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董艳丽 《环球中医药》 CAS 2013年第S1期4-5,共2页
目的探讨健康孕妇不同妊娠期凝血指标的动态监测意义。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至我院门诊进行定期产检的健康孕妇200例分为妊娠早期组31例,妊娠中期组75例,妊娠晚期组94例;再将这200例孕妇按照年龄分为≤30岁组143例,>30岁组57例... 目的探讨健康孕妇不同妊娠期凝血指标的动态监测意义。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至我院门诊进行定期产检的健康孕妇200例分为妊娠早期组31例,妊娠中期组75例,妊娠晚期组94例;再将这200例孕妇按照年龄分为≤30岁组143例,>30岁组57例;另选至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非妊娠妇女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妊娠早、中、晚期组及对照组之间,以及不同年龄组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妊娠早期组的PT及妊娠中、晚期组APTT显著缩短,FIB水平显著升高;与妊娠早期组比较,妊娠中、晚期组PT、APTT均显著缩短,妊娠中、晚期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而FIB水平则随妊娠期的延长而显著升高。>30岁组妊娠晚期孕妇血浆FIB水平显著高于≤30岁组。结论妊娠期间监测凝血指标的变化有助于判断凝血功能的异常,可及时发现出血倾向及血栓形成的迹象,对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或子痫前期等严重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尤其是年龄在30岁以上的孕妇更应加强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妇 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弥散血管内
下载PDF
血栓前体蛋白在诊断血栓形成性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储岳峰 汤圣兴 俞国华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 2005年第5期299-302,共4页
血栓前体蛋白(TpP)是血栓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产物,是血栓形成性疾病诊断中的一种重要标志物,血浆TpP含量测定在诊断血栓前状态和血栓病中的重要意义已受到关注.现就TpP在急性心肌梗死、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脑梗死等... 血栓前体蛋白(TpP)是血栓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产物,是血栓形成性疾病诊断中的一种重要标志物,血浆TpP含量测定在诊断血栓前状态和血栓病中的重要意义已受到关注.现就TpP在急性心肌梗死、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脑梗死等血栓形成相关性疾病中的诊断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蛋白 心肌梗死 深部静脉栓形成 弥散血管内
下载PDF
孕妇凝血功能指标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聂文英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06年第7期660-661,共2页
关键词 功能状态 孕妇 指标分析 弥散血管内 分娩过程 状态 组织因子 障碍 途径 生命安全
下载PDF
4项凝血相关指标的检测在临产孕妇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马自梅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2年第11期1363-1364,共2页
目的通过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检测,掌握临产孕妇的高凝状态,预防分娩过量中出现产后大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血栓栓塞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正常... 目的通过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检测,掌握临产孕妇的高凝状态,预防分娩过量中出现产后大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血栓栓塞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正常临产孕妇(产后无大出血、无DIC)血浆中PT、APTT、Fib和D-Dimer含量和50例妇科一般炎症非妊娠妇女作对照。结果临产孕妇的PT、APTT明显低于非妊娠妇女对照组(P<0.05),Fib和D-Dimer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临产孕妇监测PT、APTT、Fib和D-Dimer,了解其凝血状态,预防产后大出血、DIC和血栓栓塞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活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D-二聚体 产后大出 弥散血管内 栓栓塞 临产孕妇
下载PDF
妊娠晚期孕妇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7
作者 苏丽艳 《航空航天医药》 2010年第8期1350-1351,共2页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妇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Sysmex CA-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168例妊娠晚期孕妇(实验组)和55例健康育龄非孕非孕妇女(对照组)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妇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Sysmex CA-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168例妊娠晚期孕妇(实验组)和55例健康育龄非孕非孕妇女(对照组)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实验组PT、APTT和INR值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Fib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TT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妊娠晚期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孕妇临产前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对预防和早期治疗产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晚期孕妇 功能 弥散血管内
下载PDF
围生期孕妇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8
作者 魏文华 《实用医技杂志》 2012年第2期157-157,共1页
围生期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凝血因子活性多数增高,凝血功能亢进[1],形成了易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病理基础。我院对310名围生期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 围生期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凝血因子活性多数增高,凝血功能亢进[1],形成了易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病理基础。我院对310名围生期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6项凝血指标进行检测,以动态监测凝血功能,预防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 检测结果 围生期 临床意义 孕妇 活化部分活酶时间 平均小板体积 弥散血管内
下载PDF
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与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莉平 资捷 林立鹏 《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152-153,163,共3页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指标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之间的相互关联及其影响。方法采用日本Sy...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指标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之间的相互关联及其影响。方法采用日本Sysmex CA-50自动血凝仪及日本Kx-21血液分析仪对我院500例临产孕妇和50例正常婚检妇女进行以上指标的检测和分析。结果临产孕妇的Fbg、MPV、PDW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PLT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临产孕妇的PT、APTT和TT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临产孕妇血液呈高凝状态,产前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对预防临产孕妇在分娩过程及产后可能出现的大出血、对于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及诊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产孕妇 功能 弥散血管内
下载PDF
DIC病人血浆中血栓前体蛋白的测定 被引量:5
20
作者 郑美琴 杨军军 +1 位作者 陈慧 徐晓杰 《血栓与止血学》 2003年第3期118-119,共2页
目的:观察DIC病人发生、发展过程血浆血栓前体蛋白(TpP)水平的变化。方法:用ELISA法测定29例DIC病人及20例健康体验者68份标本血浆中TpP含量。DIC病人被分成3组: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继发性纤溶期。结果:高凝期TpP为7.82±6.3μg/ml... 目的:观察DIC病人发生、发展过程血浆血栓前体蛋白(TpP)水平的变化。方法:用ELISA法测定29例DIC病人及20例健康体验者68份标本血浆中TpP含量。DIC病人被分成3组: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继发性纤溶期。结果:高凝期TpP为7.82±6.3μg/ml,消耗性低凝期为14.63±10.31μg/ ml,继发性纤溶期为23.34±13.22μg/ml,与正常对照比(2.53±1.79μg/ml)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随着病情的发展,TpP的含量越来越高。对DIC病人进行TpP含量的测定,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C 体蛋白 测定 弥散血管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