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技术、主体性与存在之思——从技术批判看海德格尔对主体性哲学的克服和超越
1
作者 赵瑜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0-87,共8页
技术批判是晚期海德格尔思考的核心主题之一。海德格尔早期的技术批判是不成熟、不完善的。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随着对主体性哲学的克服和超越,他的技术批判也逐渐走向专题化并与存在之思结合起来。与前中后期对主体性问题的态度相一致... 技术批判是晚期海德格尔思考的核心主题之一。海德格尔早期的技术批判是不成熟、不完善的。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随着对主体性哲学的克服和超越,他的技术批判也逐渐走向专题化并与存在之思结合起来。与前中后期对主体性问题的态度相一致,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也分为三个层次。在有着浓厚的主体性哲学色彩的《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暗示技术阻碍了此在实践性的在世方式;在开始反思并克服主体性问题之时,技术破坏了大地之隐匿;在完成了对主体性哲学的超越和扬弃后,技术批判走向了既控制了世界也控制了人的双重维度。但海德格尔并非主张单纯的拒斥技术和现代化,而是认为只有在艺术和诗中,才能重新回归整全的存在之思,重回精神之高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技术批判 主体性哲学 存在之思
下载PDF
臧海英诗歌的空间书写与存在之思
2
作者 张厚刚 谢萱 《百家评论》 2024年第3期44-48,共5页
臧海英作为70后诗人的杰出代表,已出版《战栗》《出城记》《一个声音离开了合唱团》三部诗集,并获得过华文青年诗人奖、《诗刊》年度“发现”新锐奖等。她诗中的空间建构大致可分为乡村空间、城市空间、身体空间等,这些诗歌空间适切于... 臧海英作为70后诗人的杰出代表,已出版《战栗》《出城记》《一个声音离开了合唱团》三部诗集,并获得过华文青年诗人奖、《诗刊》年度“发现”新锐奖等。她诗中的空间建构大致可分为乡村空间、城市空间、身体空间等,这些诗歌空间适切于她诗歌中的苦难主题、故乡情结、女性抗争以及存在之思。呈现出她的诗学理念。诗人通过对空间的构建与书写,将个人的生命体验置入其中。诗人对于空间的抽绎,也给当代诗歌带来诗哲学在空间上的丰富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臧海英 70后诗歌 空间书写 存在之思
下载PDF
存在之思的深情开启——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作文题评析
3
作者 厉行威 《语文教学通讯》 2023年第37期69-71,共3页
2023年高考语文四套全国卷的四道作文题,以全国甲卷为典型代表,要求青年学生彰显自我个性,开启与表达个体对于存在姿态与价值的深切思考。这一看似难度颇大的要求其实是对国家教育方针、课标理念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精神的落实,也有... 2023年高考语文四套全国卷的四道作文题,以全国甲卷为典型代表,要求青年学生彰显自我个性,开启与表达个体对于存在姿态与价值的深切思考。这一看似难度颇大的要求其实是对国家教育方针、课标理念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精神的落实,也有着观照教材教学的坚实基础。这启示中学语文教学要以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旨归,注重语文积累,注重经典研读,注重独立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考作文评析 存在之思 语文积累 经典研读 独立
下载PDF
存在之思与现实之痛——余华与张艺谋的两种《活着》 被引量:11
4
作者 沈文慧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5-46,共2页
张艺谋的电影《活着》是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它们有相同的人物和类似的情节,但二者的精神旨趣、内涵意蕴已迥然相异。小说《活着》试图阐释的是形而上的存在之思,电影《活着》致力于揭示形而下的现实之痛。它们已然是两个完全... 张艺谋的电影《活着》是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它们有相同的人物和类似的情节,但二者的精神旨趣、内涵意蕴已迥然相异。小说《活着》试图阐释的是形而上的存在之思,电影《活着》致力于揭示形而下的现实之痛。它们已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着》 余华 张艺谋 存在之思 现实之痛
下载PDF
存在之思与诗性之思的双重抵达——对米兰·昆德拉《慢》的二维解读 被引量:1
5
作者 谢中元 石了英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2期216-220,共5页
昆德拉小说《慢》既是“思性”的,也是“诗性”的。“思性”指通过诠释“快”、“慢”、“舞蹈家”等主题词,追问人类存在的可能性,“诗性”表现为对简约、复调、游戏等小说艺术精神的表达。思与诗围绕存在,三位一体抵达昆德拉独特的小... 昆德拉小说《慢》既是“思性”的,也是“诗性”的。“思性”指通过诠释“快”、“慢”、“舞蹈家”等主题词,追问人类存在的可能性,“诗性”表现为对简约、复调、游戏等小说艺术精神的表达。思与诗围绕存在,三位一体抵达昆德拉独特的小说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兰·昆德拉 《慢》 存在之思 诗性之患
下载PDF
“存在之思”还是“实践变革”?——评海德格尔论马克思的五个命题 被引量:1
6
作者 刘贵祥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0-114,共15页
海德格尔并没有专门研究过马克思,但对马克思却有不少评论,这些评论立足于其自身的思想主题,围绕马克思哲学和黑格尔哲学之间的关系展开,内容涉及马克思学说和形而上学、人道主义、虚无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话... 海德格尔并没有专门研究过马克思,但对马克思却有不少评论,这些评论立足于其自身的思想主题,围绕马克思哲学和黑格尔哲学之间的关系展开,内容涉及马克思学说和形而上学、人道主义、虚无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话题和问题域。海德格尔的评论构成了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面对的挑战和话题。通过分析海德格尔论马克思的五个核心命题,旨在说明海德格尔误读马克思的根源在于他错失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革命。面对现代性带来的虚无主义问题,马克思的"实践变革"可能要比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更具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马克 存在之思 形而上学 人道主义 虚无主义 实践变革
下载PDF
从《康德书》看海德格尔存在之思的三个突破
7
作者 李章印 江午奇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34,共11页
《康德书》作为一部为《存在与时间》辩护的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前期海德格尔存在之思的内在理路。这一理路表现为如下三个突破:首先,在“存在问题”的引导下,把研究的目光聚焦在“人是什么”这一问题上,并将这一问题进一步凸显为... 《康德书》作为一部为《存在与时间》辩护的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前期海德格尔存在之思的内在理路。这一理路表现为如下三个突破:首先,在“存在问题”的引导下,把研究的目光聚焦在“人是什么”这一问题上,并将这一问题进一步凸显为人的有限性问题;其次,对人的有限性进行追问,将人的有限性深化为“存在之领会”的有限性;最后,“存在之领会”的有限性被解读为“视”之方式的有限性,以及与此相关的对存在本身的遗忘,而要克服此“有限性”和“遗忘”,就必须赢获时间视野。依循《康德书》追踪前期海德格尔存在之思的内在理路,对于把握海氏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之思 人的有限性 存在之领会 照料 时间
下载PDF
宗教信仰·人生觉知·精神启蒙——奥康纳存在之思的三大视境
8
作者 潘水萍 《社会科学论坛》 2017年第2期59-74,共16页
奥康纳作品的叙事笔调自始至终介于"生死疲劳"的宗教信仰与"向死而生"的哲学人生之间的镜像聚焦。她扎根于对生命坦诚热忱之追寻的美学叙事基础,不仅俨然地维护了小说书写的最高真实性,而且也掷地有声地赋予了其大... 奥康纳作品的叙事笔调自始至终介于"生死疲劳"的宗教信仰与"向死而生"的哲学人生之间的镜像聚焦。她扎根于对生命坦诚热忱之追寻的美学叙事基础,不仅俨然地维护了小说书写的最高真实性,而且也掷地有声地赋予了其大量严肃的文学创作经验中关乎"他在"与"此在"意义较为深刻隽永的悖诞寓意。该文将从以下三大视角展开探源阐发:一、存在与救赎:神的哲学启蒙及其多重意义;二、经验与困局:通往自身意识的哲学意义;三、亲近与悖谬:作家叙事的精神现象及自由本质。窥其所指,一方面奥康纳投射性地彰显人类超越自身不可避免的局限之心灵情感真容;另一方面她果敢地激起那些已被多数人或保持沉默或佯装不知的命运归宿和人生预言的关注。这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奥康纳对生存困境之深层意涵展开"去蔽"与"祛魅"的创作初衷及生命美学的最新旁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兰纳里·奥康纳 宗教信仰 美学叙事 存在之思 病痛叙事
下载PDF
寻荒诞金山 觅存在之思——评电影文学剧本《姜文和他的伙伴们》
9
作者 林华 《电影评介》 2012年第21期66-69,共4页
电影文学剧本《姜文和他的伙伴们》,在荒诞的故事情节中揭示出个体的生存境遇,在阐述金山的喻意中叩问存在价值,并在角色塑造中发现存在的多种可能性与复杂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 《姜文和他的伙伴们》 荒诞 存在之思
下载PDF
海德格尔:路──通过现象学到存在之思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炜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9,共7页
真正的哲学之思永远不会指向或屈从于某种既定的目标,而总是处于不断超越给定性的开放性的路途之中。海德格尔通过现象学而进到存在之思的路途正是这种思之本质的体现:它一方面表现为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把握和进入,另一方面表现为对现... 真正的哲学之思永远不会指向或屈从于某种既定的目标,而总是处于不断超越给定性的开放性的路途之中。海德格尔通过现象学而进到存在之思的路途正是这种思之本质的体现:它一方面表现为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把握和进入,另一方面表现为对现象学的批判与超越。而完成这一思之转变的根本点在于,海德格尔把现象学由一种追求系统性和明证性的本源科学转变为一种面向“生活世界”的“事实的解释学”,由此,他进入了《存在与时间》中关于此在在世的存在论分析,即存在之思。揭示海德格尔的这一思想之路,对于深入把握他的全部思想历程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海德格尔 胡塞尔 解释学 存在与时间》 存在之思 基本问题 理论态度 现象学描述 海德格尔哲学
下载PDF
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从阿伦特与雅斯贝尔斯的视角看 被引量:1
11
作者 伦纳德.H.埃尔利希 金寿铁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6-20,共5页
阿伦特从海德格尔的远离世界的居住地告别了海德格尔。在阿伦特看来,海德格尔通过自身祖传的居住地,并且通过自身思维中的经历,对思想深思熟虑,把冷静,即不愿意的意欲归于真正的思维所有。雅斯贝尔斯把真正的存在之思视为主客分裂之中... 阿伦特从海德格尔的远离世界的居住地告别了海德格尔。在阿伦特看来,海德格尔通过自身祖传的居住地,并且通过自身思维中的经历,对思想深思熟虑,把冷静,即不愿意的意欲归于真正的思维所有。雅斯贝尔斯把真正的存在之思视为主客分裂之中发生的存在之思,并强调这种存在之思的真理证实需要人际交往之中行动的思维。在雅斯贝尔斯看来,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不仅是无神的,也是无交往的,因而是无世界的。在海德格尔那里,并不清楚所信奉的东西和所爱的东西是什么。海德格尔在真理的尺度下,抛弃了哲学思维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伦特 雅斯贝尔斯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
下载PDF
“存在的形而上学”或“存在之思”?——简评邓晓芒《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
12
作者 申林 《东南学术》 2004年第2期109-116,共8页
本文通过对邓文赖以指认海德格尔“复兴”形而上学的三条理据的讨论 ,指出这一指认难以成立 ,其本身陷入了表象性思维 ,对海氏的存在之思作了形而上学的裁剪 ;其实 ,着眼于存在论差异的存在之思保持着思的可能性 ,与所谓“存在的形而上... 本文通过对邓文赖以指认海德格尔“复兴”形而上学的三条理据的讨论 ,指出这一指认难以成立 ,其本身陷入了表象性思维 ,对海氏的存在之思作了形而上学的裁剪 ;其实 ,着眼于存在论差异的存在之思保持着思的可能性 ,与所谓“存在的形而上学”形同冰炭 ;邓文似是而非的指认只能证明存在之思随时有被肢解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论差异 形而上学 表象性 存在之思 邓晓芒 《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
下载PDF
空间冲突与存在之思——高尔基《底层》论析
13
作者 宋向阳 周靖波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2年第3期15-22,共8页
《底层》属于典型的人像展览式结构,时间被压缩,空间被凸显。“底层”既是物理空间,也是伦理空间,是被排除在正常社会规范之外的异托邦。人物通过介入、脱离该空间而划出各自的生命轨迹。与“底层”相对的是“上层”,二者组成完整的内... 《底层》属于典型的人像展览式结构,时间被压缩,空间被凸显。“底层”既是物理空间,也是伦理空间,是被排除在正常社会规范之外的异托邦。人物通过介入、脱离该空间而划出各自的生命轨迹。与“底层”相对的是“上层”,二者组成完整的内部空间;与内部空间相对的是由国家权力控制的外部空间,空间的跨越造成戏剧冲突。与物理空间相对的是记忆空间和想象空间,三重空间互相碰撞,突出生存境遇的危机,把该剧引入形而上层面的思考。而生存空间的丧失,或者说“无空间性”所引起的存在的焦虑是剧中人物所面对的本然性问题。高尔基没有给人物安排通向“黄金之国”“正义之邦”的道路,留下一片混茫,召唤读者去进行一场存在之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冲突 空间丧失 空间焦虑 存在之思
下载PDF
自由之魅 生命之美 存在之思——梁实秋《鸟》品读 被引量:3
14
作者 熊芳芳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2016年第12期48-51,共4页
梁实秋的散文《鸟》被选人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动物与人”这一主题单元。这样的安排很容易让语文老师误以为本文只是从自然生态的角度来写鸟,所以教材编者在文本前面有个预习提示:“想想作者在表达爱鸟情感的同时,是否另有深意。”
关键词 《鸟》 梁实秋 生命之美 存在之思 自由 品读 自然生态 语文老师
下载PDF
语言本源之问:《波斯语课》的音画之韵与存在之思
15
作者 刘宝炼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56-59,共4页
由美国导演瓦迪姆·佩尔曼(Vadim Perelman)执导的影片《波斯语课》,改编自德国编剧沃尔夫冈·科尔哈泽(Wolfgang Kohlhaase)的短篇小说《语言的发明》。这部影片曾被提名为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外语片,还被列为第十届北京... 由美国导演瓦迪姆·佩尔曼(Vadim Perelman)执导的影片《波斯语课》,改编自德国编剧沃尔夫冈·科尔哈泽(Wolfgang Kohlhaase)的短篇小说《语言的发明》。这部影片曾被提名为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外语片,还被列为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官方推荐单元。《波斯语课》于2021年3月19日在中国大陆上映,导演瓦迪姆·佩尔曼为了此片,与一位俄罗斯语言学家合作,创造出一本虚假的波斯语语法书和一册六百字的假波斯语词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佳外语片 电影金鸡奖 北京国际电影节 波斯语 沃尔夫冈 存在之思 佩尔 音画
下载PDF
存在之思与生命体验——论张存学长篇小说《白色庄窠》
16
作者 焦玉琴 李生滨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12期31-34,共4页
张存学《白色庄窠》融合历史、时代以及生命存在的体验书写,以静默于心灵的语言触摸藏地草原文明的近代遭遇,触及时代力量的暗伤中边地生活方式逐步消亡的历史,而内敛的叙事情感倾向于心灵疏离“故乡”的创伤抚慰。小说语言简劲,叙事的... 张存学《白色庄窠》融合历史、时代以及生命存在的体验书写,以静默于心灵的语言触摸藏地草原文明的近代遭遇,触及时代力量的暗伤中边地生活方式逐步消亡的历史,而内敛的叙事情感倾向于心灵疏离“故乡”的创伤抚慰。小说语言简劲,叙事的回忆情调较为舒缓而低沉地展示了青藏高原边缘地区的独特风情,从一个庄窠的兴衰揭示了三代人的悲剧命运。鲁迅或存在主义哲学生发的现实观照,具有形而上的求索,小说人物命运与时代交错的深处是审美批判的存在之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存学 《白色庄窠》 回忆情调 存在之思 命运悲剧
下载PDF
阿来小说的存在之思
17
作者 樊义红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40-46,共7页
对小说创作动机和小说功能的新认识,对人的此生存在的形而上思考,对人的灵魂存在的追问,使得阿来小说充溢着对人生与艺术的存在之思,也使得阿来小说在当代少数民族小说中独树一帜,带给读者别开生面的审美感觉。追根溯源,阿来小说的存在... 对小说创作动机和小说功能的新认识,对人的此生存在的形而上思考,对人的灵魂存在的追问,使得阿来小说充溢着对人生与艺术的存在之思,也使得阿来小说在当代少数民族小说中独树一帜,带给读者别开生面的审美感觉。追根溯源,阿来小说的存在之思源于阿来深度思考文学和人生的思维倾向与职业习惯、藏传佛教的影响以及现代理性精神的塑造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来小说 存在之思 人生意义
下载PDF
临窗者与存在之思——论冯晏新世纪诗歌写作
18
作者 杨舒婷 王东东 《文艺评论》 2023年第6期85-93,共9页
检视冯晏新世纪的诗歌创作,能够发现,“窗”作为一个修辞性的、饱含精神超越意味的媒介,在其诗意生成过程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窗”在冯晏诗中多表现为“敞开”之态,因而,从“形象的诗意”角度来说,它也就颇有“以空间的敞开性克服生... 检视冯晏新世纪的诗歌创作,能够发现,“窗”作为一个修辞性的、饱含精神超越意味的媒介,在其诗意生成过程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窗”在冯晏诗中多表现为“敞开”之态,因而,从“形象的诗意”角度来说,它也就颇有“以空间的敞开性克服生命存在的有限性”之意。此外,“临窗者”向外探视这一行为本身,又寓示了作者对“自我”身份的判断和体认。且通过感知他者,冯晏生命诗学的建构进而开拓了一种更为宽广的写作向度,尤其是充溢在她身上的“为他者的自我”的诗性感知模式,正体现出其诗作触摸历史、对话当下的实验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晏 临窗者 存在之思
原文传递
网络文学:存在之思与价值之惑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才刚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95-197,共3页
网络文学,是以传统文学的"反叛者"出现的。在与传统文学的对比中寻找发生和存在的"证据",是网络文学研究最为常见的路径。正是这一思路,将当下的文学研究引入了"歧途",也引发了关于"网络文学是否存... 网络文学,是以传统文学的"反叛者"出现的。在与传统文学的对比中寻找发生和存在的"证据",是网络文学研究最为常见的路径。正是这一思路,将当下的文学研究引入了"歧途",也引发了关于"网络文学是否存在"的争议。对网络文学的审视,应在媒介与文学的关系史中进行,关注网络媒介参与文学生产的具体方式,而不是将其与传统文学对立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网络媒介 存在之思 价值之惑
原文传递
维特根斯坦存在之思——《逻辑哲学论》的一种现象学素描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菁 《世界哲学》 CSSCI 2008年第2期25-34,共10页
存在学可被视为"真(理)—逻辑地说(命题)—现成存在者"**的三方关联。存在学的主题是:为获得作为命题之正确性的真(理),存在必须被命题规定为怎样的现成存在者。存在令维特根斯坦毕生惊异。存在问题作为灯塔,照耀、牵引维氏... 存在学可被视为"真(理)—逻辑地说(命题)—现成存在者"**的三方关联。存在学的主题是:为获得作为命题之正确性的真(理),存在必须被命题规定为怎样的现成存在者。存在令维特根斯坦毕生惊异。存在问题作为灯塔,照耀、牵引维氏哲思始终。在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的前期思想中,他以显示"开路",划分出多种不可说者,展示了让不可说者显示自身于其中的7种言说方式(特别包括命题的澄清活动与沉默);存在展开为"不可说者—7种言说方式—不可说者在7种言说方式中显示自身"。维氏以其独特的存在之思超越了传统存在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逻辑哲学论 存在之思 显示 不可说者 7种言说方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