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邬焜“存在领域的分割”理论及其意义
1
作者 康兰波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7-93,共7页
邬焜"存在领域的分割"理论是在信息时代条件下对以往哲学研究范式的批判质疑和转换。它改变了哲学在物质和精神二元对立前提下思考问题的研究习惯,确立了在物质和信息双重维度的复杂相互作用中理解现实世界的崭新思维方式。... 邬焜"存在领域的分割"理论是在信息时代条件下对以往哲学研究范式的批判质疑和转换。它改变了哲学在物质和精神二元对立前提下思考问题的研究习惯,确立了在物质和信息双重维度的复杂相互作用中理解现实世界的崭新思维方式。意味着人通过信息创造超越了精神在"存在领域"中的低层次地位,人因此而成为最杰出的信息创造者;人的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信息创造活动;人的现实世界因人的信息创造而成为"一个物质世界,三个信息世界"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复杂世界。人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创造出新信息,人的生命、价值、本质力量才能得以彰显;人的信息创造力将成为最重要、最优质的战略资源,而每个人也必须为自己的信息创造担负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领域的划分 物质 信息 现实世界
下载PDF
全域世界的新划分和标准化的存在领域—本体论问题的研究(下)
2
作者 麦绿波 《标准科学》 2012年第7期6-11,共6页
本文讨论了本体论的内涵,阐述了本体论发展和演变带来的新价值,介绍了一元论和二元论对世界本原认识的哲学观点,对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进行了分析和质疑,提出W2和W3的非本原问题和W3不独立于W2的问题,按本体论的本原性和独立性原则,研... 本文讨论了本体论的内涵,阐述了本体论发展和演变带来的新价值,介绍了一元论和二元论对世界本原认识的哲学观点,对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进行了分析和质疑,提出W2和W3的非本原问题和W3不独立于W2的问题,按本体论的本原性和独立性原则,研究出了全域世界划分新的理论关系,把全域世界划分为物质世界、能量世界、规律世界,研究提出了标准化存在领域本体论的内涵,建立了包含主客观关系的标准化存在领域的划分关系,即物质、能量、规律、意识、行为五个标准化存在领域,分析了标准化存在领域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 存在领域 本体论 全域世界 新划分 理论
下载PDF
全域世界的新划分和标准化的存在领域——本体论问题的研究(上)
3
作者 麦绿波 《标准科学》 2012年第6期6-10,共5页
本文讨论了本体论的内涵,阐述了本体论发展和演变带来的新价值,介绍了一元论和二元论对世界本原认识的哲学观点,对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进行了分析和质疑,提出W2和W3的非本原问题和W3不独立于W2的问题,按本体论的本原性和独立性原则,研... 本文讨论了本体论的内涵,阐述了本体论发展和演变带来的新价值,介绍了一元论和二元论对世界本原认识的哲学观点,对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进行了分析和质疑,提出W2和W3的非本原问题和W3不独立于W2的问题,按本体论的本原性和独立性原则,研究出了全域世界划分新的理论关系,把全域世界划分为物质世界、能量世界、规律世界,研究提出了标准化存在领域本体论的内涵,建立了包含主客观关系的标准化存在领域的划分关系,即:物质、能量、规律、意识、行为五个标准化存在领域,分析了标准化存在领域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 存在领域 本体论 全域世界 新划分 理论
下载PDF
胡塞尔的“哥白尼式转向” 被引量:8
4
作者 朱刚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2-105,共14页
从笛卡尔以来,西方哲学常常陷入两难困境:如果它坚持以自我为世界的本原,那么它在获得开端上的明见性的同时又会面临唯我论的指责;如果它承认在开端处就有诸多主体,那么其他主体的存在又无法像自我那样明见无疑,哲学又会因此陷入独断的... 从笛卡尔以来,西方哲学常常陷入两难困境:如果它坚持以自我为世界的本原,那么它在获得开端上的明见性的同时又会面临唯我论的指责;如果它承认在开端处就有诸多主体,那么其他主体的存在又无法像自我那样明见无疑,哲学又会因此陷入独断的神学—形而上学。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现象学为走出上述困境提供了一种可能:首先,它认为主体性只有在交互主体性中才是其所是,交互主体性相对于主体性而言是更本原的存在,这样它就避免了唯我论。其次,它对交互主体性的本原性的肯定是通过对我思所具有的陌生经验的反思与解释而揭示出来,这样它就克服了形而上学的独断性而具有从我思出发的明见性。最后,它把交互主体性作为"超越论的存在领域"加以揭示,认为构造自然和世界的本原是交互主体性而非单个主体,这就保证了不同主体对同一个世界的认同是先天可能的。所以,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是对近代三大理性主义哲学家笛卡尔、莱布尼茨和康德的哲学思想的综合与超越:它是方法论上的笛卡尔主义,存在论上的莱布尼茨主义,而其所要完成的使命则是真正实现康德的哥白尼式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胡塞尔 交互主体性 哥白尼式转向 超越论的存在领域
下载PDF
信息本体探讨及其对哲学范畴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高依旻 张毅华 余达淮 《新世纪图书馆》 CSSCI 2019年第9期23-27,54,共6页
对信息进行哲学层面的研究,有助于把握信息科学发展的方向,因此文章对信息的本体问题进行探讨。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对信息的概念进行剖析,提取信息在哲学层面的内涵;然后依据信息的内涵探讨了信息的本源问题;由此将信息纳入存在领域的... 对信息进行哲学层面的研究,有助于把握信息科学发展的方向,因此文章对信息的本体问题进行探讨。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对信息的概念进行剖析,提取信息在哲学层面的内涵;然后依据信息的内涵探讨了信息的本源问题;由此将信息纳入存在领域的划分的探讨。结论是没有独立存在于信息之外的本源,是超出思维之外的状态。信息的根本特征使其很难纳入现有的哲学范畴,因此分别从总体角度和个体角度对存在领域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哲学 本体论 哲学范畴 存在领域 自由意志
下载PDF
“客观非实在”概念的哲学渊源和当代创新
6
作者 王恩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68-73,共6页
“客观非实在”概念是信息时代研究信息的哲学本质的重要进路之一,通过哲学史的梳理和比较,此概念的起源、发展及意义的阐释成为当代信息哲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梳理西方哲学史,可以发现在早期希腊哲学和中世纪哲学有关“共相”和“殊相... “客观非实在”概念是信息时代研究信息的哲学本质的重要进路之一,通过哲学史的梳理和比较,此概念的起源、发展及意义的阐释成为当代信息哲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梳理西方哲学史,可以发现在早期希腊哲学和中世纪哲学有关“共相”和“殊相”的争论过程中,便蕴含着“客观非实在”思想的萌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了“客观非实在”的涌现。当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崛起,促使哲学研究明确提出此概念,并在信息哲学的研究中加以系统发展。将这一概念引入哲学体系,不仅对信息本体论、认识论产生了新启发,而且为社会进步的度量和信息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史 客观非实在 信息 存在领域分割 时代革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