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存在-超个人心理学视角下的佛教自我理论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海滨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66-71,共6页
佛教将精神对主体之"我"的体验和执着称为"我执"。通过对"无常"的禅观,禅修者发现不论是在身体意义上,还是在精神意义上,"我"的体验都是各种因缘构成的、刹那生灭的现象,因此人之存在本质为&qu... 佛教将精神对主体之"我"的体验和执着称为"我执"。通过对"无常"的禅观,禅修者发现不论是在身体意义上,还是在精神意义上,"我"的体验都是各种因缘构成的、刹那生灭的现象,因此人之存在本质为"空"("无我")。佛教正观"苦"、"空"、"无常"的禅修方式带有浓厚的存在主义-超个人心理学特色——通过观察"无常",禅修者放弃精神各个层面对"假我"的执着,从而拥有了探索"真我"的可能,获得更大的选择自由。进一步,通过观察"无常"获得对"涅槃"真我的觉悟,领悟"无我"和"假我"的中道,破除对"我"的限定,开发生命更大的潜能。从"无常"到"无我"的禅观修行,恰恰构成一个完整而独具特色的存在-超个人意义上的心理治疗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无常 存在性焦虑 存在-超个人心理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