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存在-超个人心理学视角下的佛教自我理论
被引量:
2
1
作者
张海滨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66-71,共6页
佛教将精神对主体之"我"的体验和执着称为"我执"。通过对"无常"的禅观,禅修者发现不论是在身体意义上,还是在精神意义上,"我"的体验都是各种因缘构成的、刹那生灭的现象,因此人之存在本质为&qu...
佛教将精神对主体之"我"的体验和执着称为"我执"。通过对"无常"的禅观,禅修者发现不论是在身体意义上,还是在精神意义上,"我"的体验都是各种因缘构成的、刹那生灭的现象,因此人之存在本质为"空"("无我")。佛教正观"苦"、"空"、"无常"的禅修方式带有浓厚的存在主义-超个人心理学特色——通过观察"无常",禅修者放弃精神各个层面对"假我"的执着,从而拥有了探索"真我"的可能,获得更大的选择自由。进一步,通过观察"无常"获得对"涅槃"真我的觉悟,领悟"无我"和"假我"的中道,破除对"我"的限定,开发生命更大的潜能。从"无常"到"无我"的禅观修行,恰恰构成一个完整而独具特色的存在-超个人意义上的心理治疗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无常
存在
性焦虑
存在-超个人心理治疗
原文传递
题名
存在-超个人心理学视角下的佛教自我理论
被引量:
2
1
作者
张海滨
机构
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
出处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66-71,共6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佛教中观学研究"(13YJC73000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梁高僧传>所载宗教经验之研究"(13SZBS14)阶段性成果
文摘
佛教将精神对主体之"我"的体验和执着称为"我执"。通过对"无常"的禅观,禅修者发现不论是在身体意义上,还是在精神意义上,"我"的体验都是各种因缘构成的、刹那生灭的现象,因此人之存在本质为"空"("无我")。佛教正观"苦"、"空"、"无常"的禅修方式带有浓厚的存在主义-超个人心理学特色——通过观察"无常",禅修者放弃精神各个层面对"假我"的执着,从而拥有了探索"真我"的可能,获得更大的选择自由。进一步,通过观察"无常"获得对"涅槃"真我的觉悟,领悟"无我"和"假我"的中道,破除对"我"的限定,开发生命更大的潜能。从"无常"到"无我"的禅观修行,恰恰构成一个完整而独具特色的存在-超个人意义上的心理治疗路线。
关键词
佛教
无常
存在
性焦虑
存在-超个人心理治疗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存在-超个人心理学视角下的佛教自我理论
张海滨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2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