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孙中山北上提议铁路计划与民初党争 被引量:1
1
作者 高翔宇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30-236,共7页
1912年孙中山进京考察,在此期间提出了借款筑路的计划。这既是其北上的重要宗旨,也是基于调和国民党与袁世凯关系,实现两者在社会与政治建设中交相为用的考虑。同时,袁世凯授予了孙中山"筹划全国铁路全权"一职。只是,上述提... 1912年孙中山进京考察,在此期间提出了借款筑路的计划。这既是其北上的重要宗旨,也是基于调和国民党与袁世凯关系,实现两者在社会与政治建设中交相为用的考虑。同时,袁世凯授予了孙中山"筹划全国铁路全权"一职。只是,上述提议一经发出,即刻引发了各派关于可行性以及合法性的论争。反对派不仅宣称借款筑路有违主权、颇具理想主义色彩,而且认为总统未经临时参议院讨论而颁布命令与法律程序相背离。支持派则视铁路建设为发达政治、经济、文化的前提,并称由孙拟设的民有公司借债,易取得列强的信用。事实上,袁世凯表面赞助的背后,隐藏着羁縻革命党人,以及解决列强借款问题的深层用意。此外,报刊舆论的角逐,展现了袁世凯、国民党、旧立宪派之间明争与暗斗并存的政治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北上 袁世凯 铁路计划 国民党 旧立宪派 民初党争
下载PDF
浅析中共对孙中山北上态度的变化
2
作者 刘思防 《南方论刊》 2017年第1期24-26,共3页
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一生为祖国的革命事业顽强奋斗,矢志不渝,而晚年北上之行,可以说是孙中山革命征程的最后阶段。此时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为了推动大革命高潮的来临而积极谋求与国民党合作,见证并亲身参与了这一... 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一生为祖国的革命事业顽强奋斗,矢志不渝,而晚年北上之行,可以说是孙中山革命征程的最后阶段。此时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为了推动大革命高潮的来临而积极谋求与国民党合作,见证并亲身参与了这一历程。中共对于孙中山北上的态度,由最初的质疑到很快转变为全力支持,这与孙中山北上目标和原则由模糊到清晰密切相关。虽然孙中山先生最终壮志难酬,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就病逝他乡,但他的北上之行促进了革命思想在北方的传播,对于"唤醒民众"的意义非凡,最终推动了大革命高潮的来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北上 中共 质疑 支持
下载PDF
一九二四年孙中山北上的“本事”与“叙述”——以主流报纸舆论为中心 被引量:3
3
作者 杨瑞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1-87,190,191,共19页
1924年孙中山北上,攸关全国政治格局重组及其个人政治形象的再建构。回到历史现场,发现孙中山北上的事实本身及其本意,与南北不同政派和报纸舆论的观察、解读虽有部分吻合,但更多地呈现出来的是背离与错位。本应清晰确定的"本事&qu... 1924年孙中山北上,攸关全国政治格局重组及其个人政治形象的再建构。回到历史现场,发现孙中山北上的事实本身及其本意,与南北不同政派和报纸舆论的观察、解读虽有部分吻合,但更多地呈现出来的是背离与错位。本应清晰确定的"本事",经由不同政派和报纸舆论演绎重塑后,变为众说纷纭、游移不定甚而真假莫辨的罗生门式"叙述"。通过爬梳相关史料,并以此历史事件为中枢尽可能地排比各相关方史事,正向寻绎"本事"转换为"叙述"的逻辑,反向回溯"叙述"还原"本事",探源两者间的内在关联,不失为解读孙中山北上本意以及南北内外政治互动与演化的有效锁钥,从而得以揭示不同政派围绕新政治体系重建各种错综复杂的事实联系和内外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北上 “本事”与“叙述” 报纸舆论 南北问题
原文传递
从“吹灯”到“放火”——重读鲁迅《长明灯》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彬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4-134,共11页
1924年末溥仪出宫事件的社会影响对鲁迅的刺激与1925年初孙中山北上及其影响是鲁迅创作《长明灯》的思想背景与重要契机。以《长明灯》为寓言,围绕"吹灯"与"放火",鲁迅对知识分子践行思想启蒙与社会革命的可行性展... 1924年末溥仪出宫事件的社会影响对鲁迅的刺激与1925年初孙中山北上及其影响是鲁迅创作《长明灯》的思想背景与重要契机。以《长明灯》为寓言,围绕"吹灯"与"放火",鲁迅对知识分子践行思想启蒙与社会革命的可行性展开了双重质疑,进而由此确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长明灯》是鲁迅思想演变中承前启后的转捩点,记录了他对过去的反思、态度的变化以及"战斗"姿态的调整,并成为此后许多重要命题较早的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北上 溥仪出宫 启蒙 革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