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吴虞“非孝”思想析论
1
作者 肖群忠 钟潇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5-10,共6页
在家庭尊长和社会顽固势力的双重压迫之下,吴虞以中西方理论为资源,提出了"非孝"思想。他指出,孝在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在伦理上有利于长上而不利于幼下,同时还揭露了孝的诸种危害。吴虞认识到了破除封建家庭制度的迫切... 在家庭尊长和社会顽固势力的双重压迫之下,吴虞以中西方理论为资源,提出了"非孝"思想。他指出,孝在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在伦理上有利于长上而不利于幼下,同时还揭露了孝的诸种危害。吴虞认识到了破除封建家庭制度的迫切性,主张以"和"代"孝"。虽然当时学界对吴虞的"非孝"思想褒贬不一,但吴虞的"非孝"思想无疑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非孝"思潮的重要力量。当代中国正掀起"弘孝"思潮,然而当代中国家庭的亲子关系却不容乐观。立足于社会现实,吴虞"非孝"思想中的基本价值以及吴虞所提出的理论模式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虞 “非孝”思想 “和”
下载PDF
中国儒学对日本江户时代“孝”思想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瞿亮 刘豫杰 《武陵学刊》 2018年第3期12-20,共9页
古代日本最初没有关于"孝"的概念。在吸收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儒学的过程中,日本发展出了自己的"孝"思想。尤其是在日本儒学发展进入到高峰的江户时代,日本儒学诸派系发展出了诸多独具特色的"孝"思想,历... 古代日本最初没有关于"孝"的概念。在吸收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儒学的过程中,日本发展出了自己的"孝"思想。尤其是在日本儒学发展进入到高峰的江户时代,日本儒学诸派系发展出了诸多独具特色的"孝"思想,历经了从朱子学派的"仁体孝用"到阳明学派的"至孝"再到后期水户学的"忠孝合一"的变化。在中国儒学"孝"思想的基础上,日本透过神道和神皇思想,实现了"孝"思想的本土化,进而对日本民族的伦理道德和社会架构产生了深远影响。无论是近代的日本军国主义抑或现代日本社会的价值体系,均可从江户时代的"孝"思想中找到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儒学 江户时代 日本儒学 孝”思想
下载PDF
浅析《诗经》和《论语》中“孝”思想的异同
3
作者 卞威 丁燕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91-94,共4页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国伦理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以儒家经典《诗经》和《论语》为考察对象,从文本入手分析"孝"思想在强调"敬"的态度上的相同之处,以及在内涵、社会功用和表达上的差异,同时探...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国伦理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以儒家经典《诗经》和《论语》为考察对象,从文本入手分析"孝"思想在强调"敬"的态度上的相同之处,以及在内涵、社会功用和表达上的差异,同时探究其变化的原因,从而对西周到春秋时期的"孝"思想有一个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论语》 孝”思想 异同点 演变原因
下载PDF
孔子“孝”思想微探
4
作者 唐钰林 《商业文化》 2012年第1X期107-107,共1页
"孝"是中华民族之本,是中华文化之根。孔子的"孝"思想在中国最具权威性和典型性,所包含的意义也非常广泛和深刻。准确揭示孔子"孝"思想的基本内涵,对当代社会发展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笔者从历史角度对孔子... "孝"是中华民族之本,是中华文化之根。孔子的"孝"思想在中国最具权威性和典型性,所包含的意义也非常广泛和深刻。准确揭示孔子"孝"思想的基本内涵,对当代社会发展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笔者从历史角度对孔子"孝"思想之渊源进行简单探索后试图对孔子"孝"思想之内涵进行全方位的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孝”思想 基本内涵 当代启示
下载PDF
浅谈孔子“孝”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詹佳慧 《河北农机》 2020年第1期97-98,共2页
"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孔子的"孝"思想,有着特殊的教化作用。在当今社会,不孝敬父母的事件频频发生,弘扬孔子"孝"思想,有利于警醒人们遵守"孝"... "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孔子的"孝"思想,有着特殊的教化作用。在当今社会,不孝敬父母的事件频频发生,弘扬孔子"孝"思想,有利于警醒人们遵守"孝"道,对国家、社会、家庭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思想 伦理道德 当代价值
下载PDF
我国古代“孝”思想的历史演变
6
作者 马耀斌 《纳税》 2017年第30期101-102,共2页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一直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孝"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特定的时代特色。本文旨在寻找"孝"之根源,探究"孝"思想不同...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一直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孝"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特定的时代特色。本文旨在寻找"孝"之根源,探究"孝"思想不同时期的历史内涵,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孝"文化,使其作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思想 历史 关系
下载PDF
“遗弃”与“回归”——儒家“孝”思想的现代刑事司法价值考量
7
作者 任茹 《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第2期80-83,共4页
儒家思想的真谛在于"仁",即人学,关怀人性,希冀通过教化而使民众达善,从而远离犯罪,远离刑罚。就统治阶级而言,儒家排斥酷刑,提倡教化,两者统一点在于对"民瘼"的关注,最终的目的是民乐,政善。
关键词 儒家 民本“孝”思想 价值
下载PDF
儒学视域下贝原益轩的“孝”思想探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魏凤麟 《国际儒学论丛》 2020年第1期162-171,330,331,共12页
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家贝原益轩具有丰富的“孝”思想。“理气一体”是益轩孝思想产生的基石,“万物一体”是益轩所主张的孝的范围,“施仁报恩”是益轩所倡导的孝的实践。益轩的孝思想继承了儒家孝思想传统,对考察儒家文化圈内儒家孝思... 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家贝原益轩具有丰富的“孝”思想。“理气一体”是益轩孝思想产生的基石,“万物一体”是益轩所主张的孝的范围,“施仁报恩”是益轩所倡导的孝的实践。益轩的孝思想继承了儒家孝思想传统,对考察儒家文化圈内儒家孝思想的传承与弘扬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原益轩 孝”思想 理气一体 万物一体 施仁报恩
下载PDF
孔子孝道思想的现代价值意蕴
9
作者 苟卫锋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第33期295-295,共1页
在回顾我国“孝”思想的产生,发展与演变历程时,我们发现孔子在《论语》中对孝思想的论述是极为丰富的,他重视从心灵深处内化“孝”思想,这对我们研究我国传统“孝”思想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现当代,我国“孝”思想有了新的表现形式... 在回顾我国“孝”思想的产生,发展与演变历程时,我们发现孔子在《论语》中对孝思想的论述是极为丰富的,他重视从心灵深处内化“孝”思想,这对我们研究我国传统“孝”思想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现当代,我国“孝”思想有了新的表现形式,本文站在时代背景下对我国“孝”思想内化缺失的表现及原因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同时以孔子内化“孝”思想的观点为思考维度,提出了孔子“孝”思想对当代人心灵内化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孝”思想 内化 启示
下载PDF
孔子“孝”思想的当代德育价值及实现途径
10
作者 胡艳玲 《学园》 2019年第6期136-137,共2页
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一个基础。'孝'的情感是人类的最初情感,以孔子的'孝'思想为切入点,来探讨孝文化的当代德育价值。通过丰富孝文化内容、把握孔子'孝'思想精髓,运用... 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一个基础。'孝'的情感是人类的最初情感,以孔子的'孝'思想为切入点,来探讨孝文化的当代德育价值。通过丰富孝文化内容、把握孔子'孝'思想精髓,运用生活教育、把'孝'思想落到实处等手段提升道德教育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孝”思想 道德教育
原文传递
从孔子的“孝、忠、信”思想谈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晓红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年第29期106-107,共2页
孔子的"孝、忠、信"思想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昭示的就是要通过"孝"、"忠"、"信"来感谢报答父母、朋友、社会和国家之恩的感恩思想。在当前多元文化思想背景的冲击下,更应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通过... 孔子的"孝、忠、信"思想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昭示的就是要通过"孝"、"忠"、"信"来感谢报答父母、朋友、社会和国家之恩的感恩思想。在当前多元文化思想背景的冲击下,更应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通过重视感恩的认知教育、加强感恩的情感教育,强化感恩的践行教育,使他们能够很好地去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回报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的“、忠、信”思想《论语》 感恩思想 感恩教育
下载PDF
“非孝”与“五四”作家道德情感的困境 被引量:8
12
作者 倪婷婷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8-34,共7页
本文探讨了“五四”时期的“非孝”思潮对文人作家道德意识和情感取向的影响以及影响的有限程度 ,本文认为“五四”个体对孝道的抨击表明了他们观念层次上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反叛 ,但由于诸方面因素的干扰 ,“五四”作家始终陷于道德情感... 本文探讨了“五四”时期的“非孝”思潮对文人作家道德意识和情感取向的影响以及影响的有限程度 ,本文认为“五四”个体对孝道的抨击表明了他们观念层次上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反叛 ,但由于诸方面因素的干扰 ,“五四”作家始终陷于道德情感的困境中难以自拔 ,他们希望在新旧道德的夹缝中寻求情理的协调以完成自我的道德救赎 ,可结局却远违初衷 ,在此同时 ,由于对这一代人道德情感的危机和困境的及时书写 ,“五四”文学也获得了它相应的丰富性与深刻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 “非孝”思想 作家 道德素质 艺术风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