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环境保护法实施中的“孝公难题”及其法律应对
- 1
-
-
作者
翟红彦
-
机构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
出处
《研究生法学》
2021年第6期126-136,共11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立法研究”(19BFX196)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变法”之后如何实现“法治”?这即秦孝公最初面临的“孝公难题”。经过数十年的法律修订,我国环境法实施虽然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的目标,但还未达到预期法律效果。立法先导思维使立法的功能极化为继续立法以完善立法,这种循环变法不仅不能实现法治目标,反而导致法律失范。法律失范的根源在于法律实效与法律效力之间的张力结构失衡。失衡原因主要是,法律实效的匮乏瓦解了法律效力的恒定,而不是相反。法律失范的矫正必须首先立足于法律实效一侧,进而才能真正认识到另一侧法律效力意义匮乏的本质,最终协调法律实效与法律效力的匹配关系。然而,既有的法律实效概念存在将法律实效的本体与对法律实效的评价混为一体的根本缺陷。若不能进一步厘清法律实效的概念,而盲目调和法律实效与法律效力二者之间关系,反而可能加剧法律失范。
-
关键词
环保法治
孝公难题
立法先导
法律失范
法律实效
法律效力
-
分类号
D92
[政治法律—法学]
-
-
题名革新法治的孝公难题
被引量:6
- 2
-
-
作者
凌斌
-
机构
北京大学法学院
-
出处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4-56,共13页
-
文摘
古今中外的法治类型可以概括为"守成法治"和"革新法治"。《商君书.定分》中的"孝公难题"提出了革新法治建立的三个基本难题:革新立法的溯及既往、法治权威的时不我待和执法官员的违法乱纪。当代中国与商鞅变法时期面临的相似的现代性挑战和制度建设目标,使得理解、思考和回答孝公难题对于当代法治理论的建构和法治实践的发展具有了重要的学术意义。
-
关键词
孝公难题
法治概念
溯及既往
新法权威
官员守法
-
Keywords
Xiaogong Question
the concept of Rule of Law
retroactivity
authority
legality
-
分类号
D909
[政治法律—法学理论]
-
-
题名孝公难题的法治要义
被引量:4
- 3
-
-
作者
凌斌
-
机构
北京大学法学院
-
出处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2-123,共12页
-
文摘
法治不能没有标准,因此关于"法治原则"的探讨总是在法学理论中被不断提出。《商君书·定分》中的"孝公难题"包含了法治的"四项基本原则":法律传递的明知原则、法律遵守的用之原则、法律实施的如一原则和法律执行的无私原则。这四项法治原则贯通古今的普遍意蕴,设立了确定法治实现与否的衡量标准,也同时指出了法治进程的实践方向。
-
关键词
孝公难题
法治要义
法治原则
-
Keywords
Xiaogong Question
the viewpoint of the Rule of Law
principle of the Rule of Law
-
分类号
D909.2
[政治法律—法学理论]
-
-
题名破解“孝公难题”的“三明答案”
- 4
-
-
-
出处
《党课》
2022年第13期37-38,共2页
-
文摘
2300多年前,秦孝公励精图治,任用商进行变法。有一天,秦孝公问商鞅,我们制定出这么多法律,如何才能让老百姓人人知晓并普遍遵守呢?这一问被当代学者称为“孝公难题”。
-
关键词
孝公
当代学者
励精图治
老百姓
-
分类号
K23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试论秦兵器铸造管理制度
被引量:9
- 5
-
-
作者
张占民
-
出处
《文博》
1985年第6期63-68,共6页
-
文摘
近年来,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秦题铭兵器的出土日益增多。本文据新出及著录的题铭兵器,结合《云梦秦简》就秦兵器铸造管理制度试作探讨。不当之处,望方家指正。一、铸造管理机构的演变秦国最早的铸造官署出现于何时?目前已知的“商鞅戟”“商鞅戟镦”题铭还未见“工帅”,只有惠文王时期兵器题铭首次出现“咸阳工师”与“栎阳工师”,这是中央政府设置较早的两个官署。昭王时期。
-
关键词
工师
政府设置
云梦秦简
管理制度
文王
管理机构
寺工
秦律
工律
孝公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商鞅“开阡陌封疆”并不意味着土地所有制的改变
被引量:1
- 6
-
-
作者
唐明礼
-
出处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1983年第2期41-46,共6页
-
文摘
史学界认为封建社会始自战国的论者,把商鞅的“开阡陌封疆”看作是重要的论据之一。如说:“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即在秦国范围内废除井田制,进一步承认所有的土地都可以私有和买卖,由国家统一收税。这是一项划时代的变革,它标志着秦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这是一种有代表性的意见。本文不打算论述封建制形成的时间问题,只是要谈一谈商鞅“开阡陌封疆”
-
关键词
开阡陌
土地所有制
土地买卖
时间问题
战国时期
私有土地
土地私有
孝公
景监
商君
-
分类号
F3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秦人的崛起与纳贤
被引量:1
- 7
-
-
作者
杨东晨
-
出处
《文博》
1987年第1期82-84,共3页
-
文摘
春秋时期比较弱小的秦国,到了战国已成为诸侯中的强国,其原因学者多有论述.细究其详,秦人在较为落后和艰苦环境下的开拓精神,及其重视人才、广纳贤能的策略,应是最为重要的两点.
-
关键词
秦人
春秋时期
孝公
诸侯国
犬丘
秦德公
秦襄公
周厉王
西周末年
秦庄公
-
分类号
K2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战国世风与七国存亡
被引量:1
- 8
-
-
作者
李纯蛟
-
出处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4期96-101,共6页
-
文摘
在社会大动荡、大变化的战国时代,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继灭亡,而秦独存。究其原因,还有一个方面,而且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方面,是我们不应该忽视、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的,那就是当时严重恶化的社会风气对七国政治的影响。
-
关键词
社会大动荡
兼并战争
春申君
私斗
孝公
徕民
《商君书》
公子成
言治
服术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辞海》“睡”字说误
被引量:1
- 9
-
-
作者
李建国
-
出处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1期94-94,共1页
-
文摘
《辞海》(1979年版)的“睡”(3819页)字是这样解释的:睡(shuì)睡觉。《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汉书·贾谊传》:“将吏被介胄而睡.”其中“孝公时时睡”的“睡”字,并非“睡觉”之意。
-
关键词
孝公
商君
卫鞅
将吏
古代汉语
公孙丑
小雅
想打
中说
斯干
-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中国历代改革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初探
- 10
-
-
作者
丁柏传
-
出处
《长白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36-38,共3页
-
文摘
马克思主义认为,包括思想,理论等在内的意识形态,对历史有着重大的作用和意义。因此,人们在从事创造历史的活动中,必须对意识形态问题予以充分的重视。本文拟就中国历代改革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提出一些初步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
关键词
人言不足恤
孝公
天变不足畏
经验教训
主要执行者
十年
帝道
强制手段
道民
杜挚
-
分类号
D6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井田制”与“开阡陌”
- 11
-
-
作者
卞直甫
冯庆余
-
出处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2期55-61,共7页
-
文摘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是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为田开阡陌一事,历来是人们毁誉商鞅的主要依据,有着不同的记载和评论。之所以如此,我们认为主要是对井田制和开阡陌的性质有着不同的理解所致。现在就“井田制”与“开阡陌”谈点粗浅看法,就教于同志们。 《战国策·秦策三》载蔡泽语云: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史记·秦本纪》云:“(孝公)十二年,……为田开阡陌。” 《汉书·食货志》载董仲舒语云:“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
-
关键词
开阡陌
土地买卖
史记·秦本纪
食货志
土地所有制
土地私有
孝公
土地制度
土地所有权
部分土地
-
分类号
F3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以贤为宝
- 12
-
-
作者
常征
-
出处
《学习与研究(北京)》
1982年第9期62-63,共2页
-
文摘
《史记》田齐世家:威王二十四年,与魏(惠)王会田(畋)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梁王(魏自惠王迁都大梁因一号为梁)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君)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
-
关键词
檀子
二乘
万乘之国
楚人
田齐
以贤
王迁
田子方
孝公
公叔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秦国富强之道——读《史记·秦本纪》
- 13
-
-
作者
颜吉鹤
-
出处
《学习与研究(北京)》
1985年第10期51-52,共2页
-
文摘
公元前七七○年,周平王为戎狄所迫,将国都从渭水之滨的镐京东徙雒邑。秦襄公以兵送平王有功,平王封之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是为秦立国之始。当时。
-
关键词
史记·秦本纪
秦襄公
雒邑
戎狄
秦国富
诸侯国
百里奚
楚人
晋献公
孝公
-
分类号
K2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浅谈商鞅变法之成因
- 14
-
-
作者
窦连荣
-
出处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3期27-30,共4页
-
文摘
商鞅本人的结局是悲惨的,但他在秦国的变法却是成功的。 当时和后世对商鞅及其变法有过许多公允的评价。战国时秦国蔡泽论述商鞅的政绩说:“夫商鞅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应侯范睢对商鞅也有适当的估量。
-
关键词
孝公
商君
范睢
壹刑
春秋时期
秦致
奴隶主贵族
公孙鞅
吕氏春秋
秦献公
-
分类号
K2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略谈我国秦汉时期的教育
- 15
-
-
作者
周广增
-
出处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3期49-51,共3页
-
文摘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秦自孝公时就采用了商鞅的法制路线,重耕战,轻教育,甚至根本否定文化教育的作用。韩非就说过,“故明主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五蠹》)
-
关键词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孝公
郡国学
先王
儒家学派
陈涉
封建帝国
文翁
坑儒
-
分类号
K2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秦兵马俑文化内涵析
- 16
-
-
作者
张从军
-
出处
《文博》
1990年第5期83-89,共7页
-
文摘
沉睡在地下两千多年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一经出土,立刻便以其宏大的气势震撼了世界,引起了有关各方面的兴趣和注意。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连续披露的兵马俑坑发掘报告,更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这一世界奇迹的了解和认识。作为一种如此突出的文化现象,出现在曾经导演过“焚书坑儒”事件的秦始皇时代,反差如此之大,不能不让人感到迷惘和困惑,这一切究竟是怎么造成的? 本文试图以秦的历史发展为线索,对秦兵马俑本身所体现出的部分文化内涵作一点浅显的探讨。
-
关键词
秦兵马俑
秦始皇陵兵马俑
发掘报告
考古发掘
文化政策
自我矛盾
诸侯国
世界奇迹
孝公
秦人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G2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论战国变法与人才流动
- 17
-
-
作者
李兴让
-
出处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1期57-63,共7页
-
文摘
自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史称战国时期。东周从春秋到战国,大小诸侯国由一百多个兼并到二十余个,国数越来越少,战争越打越大。长达182年的战国时期的总趋势,是由兼并而趋于统一。谁来统一呢?敢作统一之思的只有战国七雄。中原的魏赵韩以及东齐西秦南楚北燕,都想富其国,强其兵,以期用武力一统天下。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富国强兵是实现统一的必要前提。春秋时期的教训,弱者为肉,强者食之。七雄深知,只有通过变法,谋求强盛,这不仅可以巩固已建立的统治政权。
-
关键词
战国七雄
春秋时期
三家分晋
诸侯国
人才流动
孝公
魏惠王
魏国
公仲连
荐贤
-
分类号
K2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秦始皇个人品性论析
- 18
-
-
作者
曾振宇
-
出处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1986年第4期28-32,42,共6页
-
文摘
历史唯物主义在强调历史发展必然性的同时,充分肯定作为表现和补充形式的偶然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而且正是由于偶然性的特点,历史才呈现出跌宕起伏,迷离扑朔的画面。经典作家认为: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末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些偶然性本身自然纳入总的发展过程中,并且为其它偶然性所补偿。
-
关键词
专制政体
三川郡
孝公
通鉴纪事本末
秦王
骊山陵
始皇帝
天下一统
尉缭
子楚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秦在统一过程中的用人政策
- 19
-
-
作者
陈文英
胡殿文
-
出处
《天中学刊》
1989年第2期31-34,共4页
-
文摘
战国时代,齐楚燕韩赵魏秦长期混战,相继称雄。秦国后来居上,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统一的实现主要是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诸方面因素促成的。而秦的统治者注意网罗人才、重用人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本文试就秦在统一过程中的用人政策作一简要分析。一、争夺人才的时代“时势造英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形态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
关键词
用人政策
春秋战国时期
网罗人才
孝公
社会大变革
赵魏
秦王
人才流动
黔中郡
大良造
-
分类号
G64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三)文言文通假字一览表
- 20
-
-
-
出处
《文教资料》
2004年第Z2期141-142,共2页
-
-
关键词
通假字
二三子
涂途
北冥
受授
秦伯
利兵
孝公
及已
倔起
-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