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孝堂山石祠题记再议
1
作者 黄凌梅 鲍强 《东方博物》 2016年第4期92-99,共8页
孝堂山石祠的研究,在1961年罗哲文发表《孝堂山郭氏石祠》之后,基本奠定了研究的构架,主要即建筑、图像、文字三者。罗氏对于建筑最为精熟,不久又发表一文,对于石祠的位置、'胡王'标题和屋脊的问题做了补正[1]。之后的学者对石... 孝堂山石祠的研究,在1961年罗哲文发表《孝堂山郭氏石祠》之后,基本奠定了研究的构架,主要即建筑、图像、文字三者。罗氏对于建筑最为精熟,不久又发表一文,对于石祠的位置、'胡王'标题和屋脊的问题做了补正[1]。之后的学者对石祠本体研究最多的是图像,并不着眼于解决石祠的归属问题,而是从美学和汉代民俗等方向,比较其他汉画像遗存,释读画像内容,阐述其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其原因是石祠在赵明诚之后的千年间,大量学者虽然进行了实地的勘察和记录,但未能提供新的有创见性的研究。笔者重新对石祠内壁上的题记进行研究,在梳理各家著述并多次实地查勘后,发现了新的未经著录的题记'东有小山上孙奉叩冢'。这是一类表示对应方位的、全新的石祠题记,确认为最早期。此类题记为研究石祠在大区域中的归属问题确立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堂山石祠 研究构架 题记格式
原文传递
孝堂山石祠北魏二题记考论
2
作者 刘文涛 李宝垒 《东方考古》 2019年第1期-,共6页
孝堂山汉代石祠是我国迄今保存于地面最早的一座房屋建筑。历代金石文献多有载述。新出版的《孝堂山石祠调查报告》更是将石祠内壁的145条历代题记模勒公布,其中北魏纪年题记最多。尤其是北魏前期及迁洛前后时期的题记,在山东现存的石... 孝堂山汉代石祠是我国迄今保存于地面最早的一座房屋建筑。历代金石文献多有载述。新出版的《孝堂山石祠调查报告》更是将石祠内壁的145条历代题记模勒公布,其中北魏纪年题记最多。尤其是北魏前期及迁洛前后时期的题记,在山东现存的石刻文献中较为罕见,题记内容多可补正史料所载。本文就北魏题记中的"天安二年题记"、"太和廿三年题记"略作考证,可知"天安二年题记"与北魏大将慕容白曜有关,"太和廿三年题记"与广陵王拓跋羽有关。为孝堂山地区在北魏天安、太和年间的南北割据战争、交通地位及当时统治者的怀柔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做一点试探性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堂山石祠 北魏题记 慕容白曜 拓跋羽
原文传递
“强项令”董宣的祠堂?——孝堂山汉画像石的另一种推断
3
作者 汪灏 汪海波 《山东艺术》 2022年第5期50-61,共12页
孝堂山石祠,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孝里街道南的一座小山上,山名“巫山”,因石祠又名“孝堂山”。传说这是汉代孝子郭巨的祠堂,文物保护单位因此命名“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原址建筑。石祠以雕刻精湛、内容丰富、... 孝堂山石祠,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孝里街道南的一座小山上,山名“巫山”,因石祠又名“孝堂山”。传说这是汉代孝子郭巨的祠堂,文物保护单位因此命名“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原址建筑。石祠以雕刻精湛、内容丰富、保存信息完整的汉画像石享誉海内外,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宋代赵明诚以来,不断有学者对祠主“郭巨说”提出质疑。祠主是谁,众说纷纭,没有定论。读石祠画像,后壁有“二千石”、东壁有“相”和“令”等人物榜题,应该是祠主生前曾经担任的官职;在东壁上还可辨识出“酷吏图”,透露出祠主的身份信息;东壁第五区是一幅原创的“执法图”,反映的是祠主生前的事迹。研究认为,孝堂山祠主是东汉初期著名的酷吏——“强项令”董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宣 孝堂山石祠 汉画像石 酷吏列传 以图证史
原文传递
汉代山东与丝绸之路——以考古发现为主的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杨爱国 王海玉 孙洋 《海岱考古》 2018年第1期498-523,共26页
山东所在的海岱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起源于这块土地上的儒学到汉代以后上升为主流意识[1],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也与山东沿海的方士有关[2]。放眼欧亚大陆,在4000多年前'食物全球化'的时代,原产于西亚的小麦传入山东... 山东所在的海岱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起源于这块土地上的儒学到汉代以后上升为主流意识[1],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也与山东沿海的方士有关[2]。放眼欧亚大陆,在4000多年前'食物全球化'的时代,原产于西亚的小麦传入山东,而原产于中国的水稻则通过山东东传至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到了汉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山东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就已有的考古发现看,不仅有器物,还有建筑构件和图像,而图像上表现的一些艺术项目也是外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发现 八角柱 北寨村 画像石墓 孝堂山石祠 孔望山摩崖造像 博物馆藏 东汉墓
原文传递
凹面线刻画像石探析
5
作者 杨爱国 《海岱考古》 2019年第1期444-456,共13页
汉代画像石是"雕文刻画,罗列成行"的艺术,其雕刻技法在20世纪30年代就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其中滕固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他指出:"石刻画像正像欧洲的浮雕(Relief),有其自己的地位。""在佛教艺术以前,中国从未有过... 汉代画像石是"雕文刻画,罗列成行"的艺术,其雕刻技法在20世纪30年代就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其中滕固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他指出:"石刻画像正像欧洲的浮雕(Relief),有其自己的地位。""在佛教艺术以前,中国从未有过类乎希腊的浮雕。但中国的石刻画像也有好几种,如孝堂山和武梁祠的刻像,因为其底地磨平,阴勒的线条用得丰富而巧妙,所以尤近于绘画,像南阳石刻都是平浅浮雕而加以粗率劲直的线条勾勒,和绘画实在有相当的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像石墓 雕刻技法 孝堂山石祠 功曹阙 皇圣卿阙 石刻画像
原文传递
鲁迅与山东金乡朱鲔石室
6
作者 王海玉 《上海鲁迅研究》 2019年第1期243-256,共14页
众所周知,鲁迅是民国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军者,但同时他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造诣颇深,对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仍是十分推崇。先生'爱好艺术,自幼已然,爱看戏,爱描画',(1)在其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一... 众所周知,鲁迅是民国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军者,但同时他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造诣颇深,对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仍是十分推崇。先生'爱好艺术,自幼已然,爱看戏,爱描画',(1)在其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可以看到,鲁迅自幼爱看《山海经》《花镜》这类的绘本书,随后陆续搜集到《尔雅音图》《毛诗品物图考》《点石斋丛画》《诗画舫》等,并对这些书一直爱不释手。②通观鲁迅日记所记载的书账,其所购书籍中很大一部分是关于美术类的。③因而他对古代流传下来的美术图像资料必然很感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堂山石祠 汉画像石 朱鲔石室画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