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孝道双元模型理论之心理学述评 被引量:3
1
作者 张立鹏 《社会心理科学》 2012年第8期3-6,共4页
传统中国社会提倡的孝道规范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华人日常的心理与行为。孝道也自然成为心理学本土化研究聚焦点之一。台湾心理学界对孝道关注和研究起步较早,收获颇丰。本文着重介绍台湾大学心理系教授叶光辉先生建立的孝道双元模型理论... 传统中国社会提倡的孝道规范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华人日常的心理与行为。孝道也自然成为心理学本土化研究聚焦点之一。台湾心理学界对孝道关注和研究起步较早,收获颇丰。本文着重介绍台湾大学心理系教授叶光辉先生建立的孝道双元模型理论。这一理论整合了先前相关学科对孝道研究的不同思路,从心理学视角为孝道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崭新的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道双元模型理论 心理学视角 相互性孝道 威性孝道
下载PDF
孝道:理论、测量、变迁及与相关变量的关系 被引量:32
2
作者 傅绪荣 汪凤炎 +1 位作者 陈翔 魏新东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93-304,共12页
孝道是一套子女以父母为对象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的组合。近10余年来孝道研究领域在理论建构、测量工具的开发、孝道变迁研究以及其与相关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上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未来研究的关键在于建构孝道多元模型,不断完善孝道... 孝道是一套子女以父母为对象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的组合。近10余年来孝道研究领域在理论建构、测量工具的开发、孝道变迁研究以及其与相关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上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未来研究的关键在于建构孝道多元模型,不断完善孝道测量工具,采用系统化思维、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改进研究质量,更加关注孝道与积极心理变量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道 孝道测量 孝道变迁 孝道双元模型
下载PDF
从华人文化脉络反思台湾高龄社会下的老人福祉 被引量:11
3
作者 叶光辉 曹惟纯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3期30-46,共17页
为了以具本土契合性的方式理解华人社会中新兴的高龄化议题,文章从亲子代间伦理的角度切入,在台湾社会文化与现行政策脉络下,以华人孝道概念为核心,整合西方既有研究概念及研究取向,进而建构一套适用于探究华人文化脉络下高龄福祉议题... 为了以具本土契合性的方式理解华人社会中新兴的高龄化议题,文章从亲子代间伦理的角度切入,在台湾社会文化与现行政策脉络下,以华人孝道概念为核心,整合西方既有研究概念及研究取向,进而建构一套适用于探究华人文化脉络下高龄福祉议题的前沿理论。孝道概念及文化在近期高龄化趋势下开始受到西方学术社群与政策单位的重视,但可惜的是,无论华人或欧美研究者往往都将孝道内涵局限于"奉养年老父母的义务",或子女在物质、劳务与情感层面上提供父母代间支持之义务,而未能掌握华人文化中各种孝道行为在个人、家庭与社会等层次上的不同功能与意涵。有鉴于此,文章特别援用华人孝道双元模型,借助其在孝道概念化方式上兼具亲子代间关系运作特征、儒家伦理展现形式之优势,完整反映出孝道在华人社会中同时涵盖私德与公德领域的运作特征,及其在个人、家庭及社会层次上的多元功能,据以深入解读台湾老人福祉议题与相关现象、政策方向背后更细微的本土特色与伦理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化社会 孝道双元模型 老人社会排除 老人福祉 儒家伦理
下载PDF
高龄化下的代间关系——台湾民众孝道信念变迁趋势分析(1994-2011) 被引量:48
4
作者 曹惟纯 叶光辉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6-144,244,共29页
本研究以华人孝道双元(相互性及权威性)模型为基础,采用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计划跨17年(1994-2011年)的大型数据,运用多层次线性模式之"交叉分类随机模型",进行"年龄—时期—世代效果分析",以更严谨方式检验近年... 本研究以华人孝道双元(相互性及权威性)模型为基础,采用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计划跨17年(1994-2011年)的大型数据,运用多层次线性模式之"交叉分类随机模型",进行"年龄—时期—世代效果分析",以更严谨方式检验近年台湾社会孝道观念的重要性是否随时期产生变迁,并从代间互动关系转型角度来探讨时期效应的深层意涵。研究结果显示:在现代化与民主化历程下,台湾亲子代间关系的运作本质虽稳定呈现以相互性孝道为核心的类平辈关系,但受到近期社会人口高龄化趋势的影响,亲子代间互动的运作逐渐朝"契约式关系"发展,呈现出双元孝道的重要性皆随时期上升的变化趋势,且权威性孝道上升幅度高于相互性孝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道双元模型 社会变迁 代间关系
原文传递
老龄化背景下子女对父母的多样化支持:观念与行为 被引量:72
5
作者 胡安宁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7-95,共19页
中国社会的老龄化进程与以家庭为依托的基本养老模式决定了子女对父母的支持直接影响到大多数老龄人口的生活水平。现有理论指出,在社会转型期,孝道的内涵逐渐从传统意义上强调父母子女之间的辈分关系和子女对父母的顺从义务,转向相互... 中国社会的老龄化进程与以家庭为依托的基本养老模式决定了子女对父母的支持直接影响到大多数老龄人口的生活水平。现有理论指出,在社会转型期,孝道的内涵逐渐从传统意义上强调父母子女之间的辈分关系和子女对父母的顺从义务,转向相互亲情与辈分权威并存的双元模型。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6年的数据,探讨了权威性孝道与相互性孝道这两个孝道基本维度如何与不同类型的孝行产生联系。多元线性模型的结果表明,平均而言,强调权威关系和子女角色义务的权威性孝道更能促进子女对父母的经济支持,而强调亲情、代际对等地位的相互性孝道则显著促进子女对父母的情感性支持。与之对比,孝道的这两个基本维度都无法显著提升子女对父母的劳动力支持。进一步的交互效应分析表明,权威性孝道和经济支持之间的联系在年龄低的群体中更显著。此外,对于男性而言,权威性孝道与对父母的劳动力支持之间存在边际显著的正向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道双元模型 权威性孝道相互性孝道 情感支持 经济支持
原文传递
The Diversification of Children's Support for Their Parents in the Context of an Aging Society: Concepts and Behavior
6
作者 Hu Anning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8年第4期114-136,共23页
China's aging society and the family-based model of basic aged care determine that children's support for their parents directly affects the standard of living of the majority of the aging population. Existing theor... China's aging society and the family-based model of basic aged care determine that children's support for their parents directly affects the standard of living of the majority of the aging population. Existing theories indicate that in this era of social transition, the implications of filial piety have shifted from the traditional emphasis on the parent- child 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 and children's duty to obey their parents to a dual mode in which family love coexists with the authority of the elders. Using data from the 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 of 2006, we explore the ways in which the two basic dimensions of authoritarian filial piety and reciprocal filial piety connect with various types of filial behavior. The results of our multivariate linear model show that on average, authoritarian filial piety, which emphasizes authority relationships and children's duty, increases children's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eir parents, while reciprocal filial piety, stressing family love and generational equality,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children's emotional support for their parents. A comparison of the basic dimensions of filial piety shows that neither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children's physical support for their parents.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interaction effect indicates that the link between authoritarian filial piety and financial support is more significant among younger groups. In addition, for males, a marginally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 exists between authoritarian filial piety and physical support for their par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al model of filial piety authoritarian filial piety reciprocal filial piety emotional support financial suppor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