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孟加拉湾一次热带气旋过程的海浪场模拟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郑崇伟 林刚 邵龙潭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6-31,共6页
基于第3代海浪模式WW3(WAVEWATCH—Ⅲ),以具有高精度和较高分辨率的CCMP(Cross—Calibrated,Multi—Platform)风场为驱动场,对2011年12月发生在孟加拉湾的热带气旋“Thane”所致的大浪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以CCMP风场驱... 基于第3代海浪模式WW3(WAVEWATCH—Ⅲ),以具有高精度和较高分辨率的CCMP(Cross—Calibrated,Multi—Platform)风场为驱动场,对2011年12月发生在孟加拉湾的热带气旋“Thane”所致的大浪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以CCMP风场驱动WW3海浪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热带气旋“Thane”在孟加拉湾造成的大浪,模拟的海浪数据具有较高精度。当有效波高(SWH)在2m以内和大于5m时,模拟值略小于观测值;当SWH在2~5m之间时,模拟值略大于观测值。(2)热带气旋“Thane”所形成的大风和大浪的分布特征具有一定差异:大风区在气旋四周分布较为均匀;在大洋中部时,大浪区主要分布于右半圆,在近海时,大浪区主要分布于气旋行进方向的前方。(3)热带气旋“Thane”的风向和波向整体上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仅在第2象限有一定的差异,该区域的风向主要为西北向,而波向则主要为偏北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W3模式 CCMP风场 孟加拉湾 热带气旋
下载PDF
亚洲夏季风爆发前后西北太平洋和孟加拉湾热带气旋活动统计特征 被引量:8
2
作者 任素玲 刘屹岷 吴国雄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37-849,共13页
亚洲夏季风爆发始于孟加拉湾,然后向中国南海和印度次大陆扩展,其过程约持续1个月。各地区夏季风爆发时间呈明显的年际变化。利用热带气旋资料和气象再分析资料,统计了1951—2010年孟加拉湾和中国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 亚洲夏季风爆发始于孟加拉湾,然后向中国南海和印度次大陆扩展,其过程约持续1个月。各地区夏季风爆发时间呈明显的年际变化。利用热带气旋资料和气象再分析资料,统计了1951—2010年孟加拉湾和中国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孟加拉湾气旋风暴活动和夏季风爆发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过程中,共有36a出现孟加拉湾气旋风暴,并且夏季风爆发偏早年出现风暴的几率最高,为80%。在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偏早、正常和偏晚3种类型中,孟加拉湾风暴活动频率高峰期多出现在夏季风爆发前后几天内。并且在孟加拉湾风暴活动频率高峰出现前期,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最先出现活动频率高峰。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前有40%—50%的年份西北太平洋出现热带气旋活动,其中,夏季风爆发偏早年,爆发前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跃的时间偏早(4月第2候),且多活动在中国南海和菲律宾附近;爆发正常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跃的时间为4月第4候,多活动在略偏东的海域;爆发偏晚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跃的时间为5月初,活动区域最偏东。中国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中,60a中共有29a西北太平出现热带气旋,其中爆发偏早和正常年出现热带气旋的频率较高,并且热带气旋多出现在爆发当日和爆发后一段时间。整体来看,亚洲夏季风爆发前,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频率最先开始增强,然后孟加拉湾风暴开始活跃并伴随着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夏季风爆发偏早和正常年,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再次增强,中国南海夏季风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夏季风爆发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 孟加拉湾风暴 统计特征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形对孟加拉湾热带气旋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允宽 吴迪生 +1 位作者 曹勇生 李勤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45-451,共7页
本文用我们的实验室模拟、个例诊断分析的结果与综合分析方法得到的热带气旋的典型结构相对比,进一步探讨了高原地形对孟加拉湾热带气旋的影响(消亡及降水等)机制问题。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孟加拉湾 地形 热带气旋 对比研究
下载PDF
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热带气旋活动双峰型差异及可能成因 被引量:6
4
作者 张霏 吴立广 +1 位作者 任福民 谢惠敏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99-406,共8页
针对北印度洋热带气旋(TC)研究中存在的TC资料对比不足和TC活动双峰型特征的区域性差异分析不足的现状,采用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TC资料和印度气象局(IMD)TC资料开展了针对性的研究。结果如下:IMD资料的时段(1990-2012年)较短、且资... 针对北印度洋热带气旋(TC)研究中存在的TC资料对比不足和TC活动双峰型特征的区域性差异分析不足的现状,采用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TC资料和印度气象局(IMD)TC资料开展了针对性的研究。结果如下:IMD资料的时段(1990-2012年)较短、且资料记录时刻规律性差;而JTWC资料自1977年突变之后时段仍明显长于IMD资料、且资料记录时刻稳定;故采用1977-2012年JTWC资料进行TC气候特征分析。1977-2012年,孟加拉湾TC频数呈下降趋势,而阿拉伯海TC频数呈显著增多趋势;两者多年平均TC频数分别为3.6个和1.5个;两海区TC频数的季节变化都表现为双峰型,但在双峰型的峰值时间、强度以及双峰的强弱配置上存在较大差异。研究表明,纬向风垂直切变和相对涡度的季节变化可能分别是影响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TC活动双峰型的关键因子;就整个北印度洋而言,南亚夏季风开始前和结束后,风垂直切变维持在10 m/s及以下、正的相对涡度、较高的海表温度、较大的相对湿度都是TC生成的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湾 阿拉伯海 热带气旋 资料对比 双峰型 成因
下载PDF
孟加拉湾春季小型暖池对热带气旋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Gayan Pathirana Kanchana Priyadarshani +2 位作者 王东晓 陈更新 Tilak Priyadarshana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4期460-471,共12页
本文研究了2017年春季孟加拉湾小型暖池对热带气旋Maarutha(4月14-17日)以及热带气旋Mora(5月27-30日)的影响.利用卫星遥感和现场观测数据分析发现,尽管春季孟加拉湾热带气旋确实能引起海洋上层冷却效应,但是其冷却强度受到暖池强度的影... 本文研究了2017年春季孟加拉湾小型暖池对热带气旋Maarutha(4月14-17日)以及热带气旋Mora(5月27-30日)的影响.利用卫星遥感和现场观测数据分析发现,尽管春季孟加拉湾热带气旋确实能引起海洋上层冷却效应,但是其冷却强度受到暖池强度的影响.本文进一步对比孟加拉湾小型暖池对两个热带气旋的响应情况,发现当春季小型暖池的温度大于31℃(热带气旋Mora期间),暖池效应能有效抑制海洋上层混合层的加深,降低热带气旋引起的潜热通量损失带来的冷却效应,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热带气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春季小型暖池 海表温度 孟加拉湾
下载PDF
孟加拉湾不同路径下热带气旋生浪特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周正洁 徐福敏 《水道港口》 2021年第3期297-308,共12页
海浪在海洋动力环境和海气相互作用等领域具有重要地位,而气旋活动引起的海浪灾害不可小觑。孟加拉湾作为季风特征显著的海区,也是孕育热带风暴的重灾区,这一极端天气系统给海岸工程的稳定和沿岸居民的安全带来威胁。鉴于不同路径的气... 海浪在海洋动力环境和海气相互作用等领域具有重要地位,而气旋活动引起的海浪灾害不可小觑。孟加拉湾作为季风特征显著的海区,也是孕育热带风暴的重灾区,这一极端天气系统给海岸工程的稳定和沿岸居民的安全带来威胁。鉴于不同路径的气旋活动所引起的海浪发展和传播规律不尽相同,基于实测数据统计的海浪要素又受到客观条件限制,故统计了1979~2018年孟加拉湾海域的气旋特征,并采用可实现风涌浪分离功能的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型WAVEWATCHⅢ模拟了转向型04B、北上型Sidr和西北向型Helen三个气旋活动,结果表明:转向和北上型路径的气旋主要在孟加拉湾东北部产生严重影响,影响程度和持续时间与地形和波传播方向有关,而西北向型气旋对孟加拉湾不同方向的影响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VEWATCHⅢ 孟加拉湾 热带气旋路径 海浪场
下载PDF
影响青藏高原的孟加拉湾热带气旋非对称结构的初探 被引量:1
7
作者 吴迪生 曹勇生 +1 位作者 李勤 王允宽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9-16,共8页
以1981年12月3日至12日,北上影响青藏高原东部地区降水的孟加拉湾热带气旋为个例,收集了尽量多的有关观测资料,用有限元法对其动力学特征和能量学特征量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孟加拉湾热带气旋(简称气旋)风速分布不对称,风速... 以1981年12月3日至12日,北上影响青藏高原东部地区降水的孟加拉湾热带气旋为个例,收集了尽量多的有关观测资料,用有限元法对其动力学特征和能量学特征量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孟加拉湾热带气旋(简称气旋)风速分布不对称,风速的垂直切变随气旋加强而减弱,东风大值区是随气旋的发展由中层逐渐向低层下传,气旋有暖心结构,这些特征亦与西北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相似。气旋登陆后,受东面阿拉干山和那加山的直接作用,以及北面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东风和北风减弱,分布范围缩小,西风及南风则迅速加强,范围扩大,气旋性环流以上全部为西至西南风。最强流入出现在南半圆的250hPa附近,最强流出在北半圆的300hPa附近。气旋的南半部中上层为深厚的水汽辐合层,水汽辐合最大值出现在南半圆的500hPa层附近,导致青藏高原东部出现有史以来的最强降雨过程。这些特征与西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不相同。垂直运动和气旋的发展与受青藏高原地形的影响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湾 热带气旋 非对称结构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孟加拉湾季风对热带气旋生成和发展的调制机制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志 孟强 薛亮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9-210,共12页
孟加拉湾与其他热带海盆不同,在季风影响下,该地区热带气旋具有双气旋季的独特结构(4—5月的春季转换期和10—11月的秋季转换期)。虽然孟加拉湾气旋频数在10—11月较多,但是4—5月超强气旋(Saffir-Simpson 4,5级)的生成率却远高于10—1... 孟加拉湾与其他热带海盆不同,在季风影响下,该地区热带气旋具有双气旋季的独特结构(4—5月的春季转换期和10—11月的秋季转换期)。虽然孟加拉湾气旋频数在10—11月较多,但是4—5月超强气旋(Saffir-Simpson 4,5级)的生成率却远高于10—11月。1981—2016年,春季转换期内孟加拉湾超强气旋都与第一支北传季节内振荡(First Northward-propagating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FNISO)相应而生,然而并不是所有伴随FNISO发生的气旋都能发展成为超强气旋。因此本研究以气旋生成指数为基础,利用气旋最佳轨道数据以及NCEP的海气参量数据,诊断指出孟加拉湾夏季风形成的强垂直风速剪切配合低层大气旋度和气旋潜在强度抵消夏季风期间水汽对气旋生成的促进作用,造成双峰分布,而中层大气相对湿度差异双峰不对称的主因。FNISO强度的不同与深对流中心与气旋中心的相对位置的差异,使得部分气旋受季节内振荡影响更大,强深对流的超越作用导致更显著的高低层大气温差,促使气旋具有且达到更大的潜在强度。在年际尺度上大气高低层温差的不同也是引起气旋潜在强度不同的主要原因。当季节内尺度和年际尺度共同作用,使得部分气旋发展成为超强气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 气旋 孟加拉湾 季风转换期
下载PDF
ENSO对孟加拉湾热带气旋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索朗仓决 益西拉姆 丹增德庆 《西藏科技》 2020年第1期41-46,共6页
文章研究了1979-2011年间ENSO对孟加拉湾(BoB)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研究表明,超前5个月的Ni?o-3.4海表面温度(SST)异常对BoB热带气旋的生成有显著的影响。合成分析表明,LaNi?a发展年,10-m纬向风存在较大方差,且有利于低层气旋性涡度的... 文章研究了1979-2011年间ENSO对孟加拉湾(BoB)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研究表明,超前5个月的Ni?o-3.4海表面温度(SST)异常对BoB热带气旋的生成有显著的影响。合成分析表明,LaNi?a发展年,10-m纬向风存在较大方差,且有利于低层气旋性涡度的发展。BoB地区的弱低层垂直风切变,水汽输送强,可降水量大,相对湿度高,这些条件均有助于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而LaNi?a(ElNi?o)年观测的负(正)SST异常可以认为是增强(减少)海面净热通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湾热带气旋 ENSO事件 Nino-3.4SST 风切变 相对湿度
下载PDF
孟加拉湾气旋风暴研究回顾 被引量:3
10
作者 吕爱民 《海洋气象学报》 2017年第2期13-21,共9页
活动于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地区的热带气旋称为气旋性风暴,约占全球热带气旋年均生成总数的10%,其中活跃于孟加拉湾的气旋性风暴是造成中国西南地区强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本文简要回顾了过去几十年来国内外在孟加拉湾风暴生成源地... 活动于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地区的热带气旋称为气旋性风暴,约占全球热带气旋年均生成总数的10%,其中活跃于孟加拉湾的气旋性风暴是造成中国西南地区强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本文简要回顾了过去几十年来国内外在孟加拉湾风暴生成源地、发生频数、移动路径和生命史等方面的活动特征以及结构特征、活动机理,及其对中国天气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孟湾风暴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湾 气旋风暴 气旋结构 气旋活动机理
下载PDF
初夏孟加拉湾地区风暴活动与季风爆发早晚的关系及其前兆信号 被引量:4
11
作者 晏红明 王灵 +3 位作者 陈艳 杨坤琳 金燕 刘佳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5-156,共12页
孟加拉湾风暴(简称孟湾风暴)和孟加拉湾夏季风(简称孟湾夏季风)是初夏活动于孟加拉湾(简称孟湾)地区的两个重要环流系统,对中国西南地区的天气气候和亚洲夏季风的季节进程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为了进一步认识两个环流系统活动异常的特征... 孟加拉湾风暴(简称孟湾风暴)和孟加拉湾夏季风(简称孟湾夏季风)是初夏活动于孟加拉湾(简称孟湾)地区的两个重要环流系统,对中国西南地区的天气气候和亚洲夏季风的季节进程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为了进一步认识两个环流系统活动异常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从气候角度出发初步分析了两者活动的相互联系及其影响的前兆信号因子和环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两者有一定的联系,孟湾夏季风爆发偏早时孟湾风暴活动时间偏早且活动频数偏多,反之,风暴活动时间偏晚且活动频数偏少。初夏两个系统的异常活动与前期环流变化密切联系,由于孟湾夏季风爆发早晚与大尺度环流的季节转换有关,爆发早晚其前期的环流变化有十分显著的差异,对流层低层赤道印度洋异常西风(东风)和孟湾异常气旋(反气旋)活动,以及对流层高层东亚持续稳定的异常反气旋(气旋)是孟湾夏季风爆发偏早(偏晚)的重要前兆信号特征,而这些异常环流变化为孟湾风暴的生成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不利)的环流背景条件。进一步分析发现,前期冬季1月赤道太平洋地区西暖东冷的海温异常分布对后期2-4月孟湾区域异常气旋环流的生成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其中赤道西北太平洋异常暖海温的变化有利于在其西北侧南海南部激发异常气旋环流,而赤道太平洋西暖东冷的海温差异对赤道印度洋异常西风的加强及其南北两侧气旋对的发展西移有重要作用,是影响孟湾区域气旋性环流发生发展的重要外强迫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湾风暴 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 前兆信号因子 孟加拉湾气旋性环流
下载PDF
孟加拉湾特强气旋风暴“AMPHAN”对山南市强降水过程浅析
12
作者 益西拉姆 边琼 索朗仓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1年第7期160-161,共2页
本文利用Micaps常规观测、物理量产品等资料分析2020年5月20-23日山南境内出现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结果得出:高原切变线和孟湾特强热带风暴“安攀”外围云系是此次出现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孟湾风暴外围强西南气流为此次强降水过程... 本文利用Micaps常规观测、物理量产品等资料分析2020年5月20-23日山南境内出现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结果得出:高原切变线和孟湾特强热带风暴“安攀”外围云系是此次出现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孟湾风暴外围强西南气流为此次强降水过程提供充足水汽条件;低层强辐合区对应高层强辐散、高低空急流配置为此次强降水过程提供动力条件;卫星云图TBB分析山南上空有中小尺度系统配合,强降水期间山南南部最强对流云团云顶亮温达-60℃至-70℃;订正探空显示整层湿层加厚、Cape值加大、明显的风垂直切变表示潜在不稳定,说明此次过程不仅有大尺度系统同时伴有中小尺度对流系统配合使降水进一步加大;山南南部特殊地形地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湾气旋风暴 强降水 高原切变线
下载PDF
利用海-气-浪耦合模式(COAWST)对北印度洋一次强热带风暴“Fani”(2019)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志强 甘秋莹 徐建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66-376,共11页
利用最新研发的区域海-气-浪耦合数值模式(Coupled Ocean-Atmosphere-Wave-Sediment Transport,COAWST),对印度洋一次超强热带气旋“Fani”(2019)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Fani”4月26日从热带印度洋面上的低压扰动中生成,在移动北上... 利用最新研发的区域海-气-浪耦合数值模式(Coupled Ocean-Atmosphere-Wave-Sediment Transport,COAWST),对印度洋一次超强热带气旋“Fani”(2019)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Fani”4月26日从热带印度洋面上的低压扰动中生成,在移动北上的过程中逐渐增强为强热带风暴,并于5月3日在印度登陆,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利用COAWST耦合数值模式,在印度洋区域设计了数值模拟试验,分析了“Fani”发展增强到登陆时间段(4月30日12时—5月3日12时)大气物理量场、海洋表面温度及通量场,以及海浪参数的相应变化。通过与International Best Track Archive for Climate Stewardship (IBTrACS)的实测风暴路径、强度数据,以及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对比结果表明:模式模拟“Fani”的移动路径与观测较为接近,但是在强度模拟上偏弱;大气地表2 m温度场、潜热和感热通量与ERA5再分析资料存在一定偏差,但模拟的海表面温度场强度和特征与ERA5再分析资料都比较接近;在强烈的热带气旋与海洋相互作用下,耦合模式给出在气旋发展阶段,海浪有效波高达到近10 m;数值试验结果表明耦合模式可以有效描述热带气旋-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印度洋强热带风暴具备一定的模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WST耦合模式 印度洋 热带气旋“fani
下载PDF
2019年南海季风爆发异常偏早的机制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鲍媛媛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00-413,共14页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逐日向外长波辐射、海温距平等资料诊断分析2019年中国南海季风爆发异常偏早的机制。结果表明:(1)南海季风爆发于5月6日,青藏高...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逐日向外长波辐射、海温距平等资料诊断分析2019年中国南海季风爆发异常偏早的机制。结果表明:(1)南海季风爆发于5月6日,青藏高原和中南半岛热源较常年弱,对季风爆发无明显影响。(2)中高纬度环流中期变化过程中在青藏高原及附近区域形成为期两周的偏强高压脊,来自热带的暖平流以及青藏高原东部晴空辐射强等因素使其温度偏高,起到加快海陆热力差异季节转变进程的作用,对季风爆发至关重要。(3)孟加拉湾气旋“Fani”北上及登陆后迅速减弱后的残留低压的凝结潜热释放,“Fani”凝结潜热释放和气旋性环流增强诱发孟加拉湾西南季风爆发从而引起西南季风暖平流输送,因“Fani”而加强北跳的南亚高压反气旋环流的暖平流输送,“Fani”影响结束后西南季风与东亚冷槽后部回流辐合产生降水释放凝结潜热等因素,一步接一步,形成了加剧温度正距平的“接力”,最终导致中国南海地区温度梯度增强,越赤道气流增强,南海季风爆发。(4)厄尔尼诺及赤道西太平洋实时海温阶段性正距平增大使得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本身不利于季风爆发;但其西端的偏东风在赤道印度洋与中高纬度南下的偏北气流辐合,并在赤道印度洋和孟加拉湾海温正距平阶段性增强的背景下得以强烈发展,生成孟加拉湾气旋“Fani”,其在北上过程中发展成为台风,由此引起大气环流一系列变化,最终导致南海季风的偏早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季风 中高纬度环流 孟加拉湾气旋“fani” 海温异常
下载PDF
1998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与大气季节内振荡的活动 被引量:81
15
作者 穆明权 李崇银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0年第4期375-387,共13页
利用NCEP再分析及TBB资料,系统地研究了199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与大气季节内振荡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99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与南海及其临近地区30~60天低频振荡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南海及临近地区30~6... 利用NCEP再分析及TBB资料,系统地研究了199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与大气季节内振荡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99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与南海及其临近地区30~60天低频振荡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南海及临近地区30~60天低频纬向风及低频动能的时间-经(纬)度剖面明显地反映出该地区的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加强是由于其临近地区(菲律宾以东)30~60天低频气旋发展及其向西扩展的结果,与孟加拉湾地区低频气旋的活动关系不大;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夏季风爆发前后南海地区为 850hPa低频动能的大值区,而 200hPa上为一弱区,反映了199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期间该地区大气季节内振荡有上弱下强的垂直分布特征。进一步分析表明,南海及其临近地区大气季节内振荡的活动主要为局地振荡型,夏季风爆发后才有明显的向北传播,成为南海夏季风爆发影响东亚大气环流和天气的重要途径之一。另外,1980和1986年南海地区30~60天低频动能的发展特征与 1998年的类似,说明了南海及其临近地区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局地振荡特征并不是1998年所特有的,它对南海夏季风爆发有普遍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季节内振荡 1998年 活动 南海夏季风爆发 垂直分布特征 南海地区 TBB资料 1986年 NCEP 低频振荡 孟加拉湾 大气环流 发展特征 振荡特征 菲律宾 动能 纬向风 分析表 振荡型 爆发后 气旋 剖面 天气
下载PDF
A GREAT RESCUE IN A SNOWSTORM ON MT.QOMOLANGMA
16
作者 GUo Dali 《China's Tibet》 2014年第3期4-10,共7页
On Oct.11th,2013,the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Center released news concerning the super cyclonic storm Fehling that was coming from the Bay of Bengal.The news said that during the following two days(the 14th and 15th)F... On Oct.11th,2013,the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Center released news concerning the super cyclonic storm Fehling that was coming from the Bay of Bengal.The news said that during the following two days(the 14th and 15th)Fehling would bring about heavy snow,even snowstorms in Southwest Tibet.However,at that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穆朗玛 暴风雪 救援 国家气象中心 孟加拉湾 消息 风暴 气旋
下载PDF
孟加拉国为何易遭大水灾
17
作者 倪普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995年第12期11-11,共1页
在遍及全球的各种自然灾害中,洪水灾害是最常见又危害最大的一种。地处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是经常发生洪涝灾害的国度,其中以孟加国为最。 1970年一次飓风登陆引发的大水,淹没了孟加拉国数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致使100万... 在遍及全球的各种自然灾害中,洪水灾害是最常见又危害最大的一种。地处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是经常发生洪涝灾害的国度,其中以孟加国为最。 1970年一次飓风登陆引发的大水,淹没了孟加拉国数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致使100万人丧生。 1988年特大水灾,全国约有3/4的国土被浸没在洪水中,3000多万人流离失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 热带气旋 孟加拉湾 洪涝灾害 南亚次大陆 西南季风 洪水灾害 自然灾害 夏季风 特大水灾
原文传递
飓风的形成
18
作者 长弓 《世界知识》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1期21-21,共1页
飓风在西太平洋又称台风,是孕育于热带洋面上的最猛烈的热带气旋。当它携带着强风、密云和暴雨旋转着移动越过海洋上空并侵犯大陆边缘时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和生命损失,令人瞠目结舌。热带气旋只起源于热带东风带,它形成于离赤道5度—8度... 飓风在西太平洋又称台风,是孕育于热带洋面上的最猛烈的热带气旋。当它携带着强风、密云和暴雨旋转着移动越过海洋上空并侵犯大陆边缘时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和生命损失,令人瞠目结舌。热带气旋只起源于热带东风带,它形成于离赤道5度—8度纬度以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热带东风带 大陆边缘 孟加拉湾风暴 洋面 生命损失 海水温度 西太平洋 西北方向 地理纬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