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近十年孟子《诗》论研究的综述及展望
1
作者
王灿
《济宁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15-19,共5页
近10年来,孟子《诗》论研究的总体趋势是更加注意用联系和比较的方法进行研究,更加向纵深发展;但是,在某些方面还有明显不足,还可以从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拓展,"内外兼顾",深入探讨。
关键词
孟子《诗》论
1997--2008
综述
展望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孟子诗学思想二题
被引量:
5
2
作者
马银琴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5-31,共7页
本文首先讨论了孟子的说诗理论,认为"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构成了孟子说诗理论的核心内容。这一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诗人"从此被正式纳入了研究者的视野,中国文学史正式进入了"有主名"的阶段...
本文首先讨论了孟子的说诗理论,认为"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构成了孟子说诗理论的核心内容。这一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诗人"从此被正式纳入了研究者的视野,中国文学史正式进入了"有主名"的阶段:诗人的"出现"标志着诗歌作品本体地位开始确立,作为文学的批评对象产生了,因此,孟子的学说也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理论正式形成的标志。其次,本文对孟子的"迹熄诗亡"说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诗"是对"王者之迹"的记录与反映,"王者之迹熄"则"诗亡",这是孟子对于"诗"之性质的最基本的理解。在这种崇尚"王道"的儒学世界观的支配下,孟子的说诗实践最终没能脱离德义论的范畴,这也是其说诗理论与说诗实践之间产生分歧与矛盾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诗》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迹熄
诗
亡
原文传递
从“赋《诗》断章”到“通经致用”——中国古代《诗》学传统的形成探原
被引量:
1
3
作者
馮一鳴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
2009年第1期234-255,共22页
春秋'赋《诗》断章',以诗句牵合己意,不考虑是否符合诗文原意。这种'引譬连类'的引申、比附用《诗》法,奠定了中国古代《诗》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自孔、孟至汉儒,'引譬连类'的方法一直因袭沿用。孔子以'思无...
春秋'赋《诗》断章',以诗句牵合己意,不考虑是否符合诗文原意。这种'引譬连类'的引申、比附用《诗》法,奠定了中国古代《诗》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自孔、孟至汉儒,'引譬连类'的方法一直因袭沿用。孔子以'思无邪'总摄'《诗》三百'的全部内涵,将《诗》纳入礼与仁的德教轨道。孟子'迹熄《诗》亡'说,规定了《诗》具有社会理想、秩序规范等典范性价值取向。而'引譬连类'的方法,正是沟通'《诗》'与'道'的桥梁。汉代《诗》学的'通经致用',是'引譬连类'的思想方法与'《诗》以载道'的《诗》学观之结合发展,使《诗》发挥着对社会、人伦、朝政的指导教化作用,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诗》学关注现实、指导社会人生的学术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
《诗
》
引譬连类
孔门
《诗
》教
孟子《
诗》
说
汉代
《诗
》学
通经致用
原文传递
题名
近十年孟子《诗》论研究的综述及展望
1
作者
王灿
机构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出处
《济宁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15-19,共5页
文摘
近10年来,孟子《诗》论研究的总体趋势是更加注意用联系和比较的方法进行研究,更加向纵深发展;但是,在某些方面还有明显不足,还可以从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拓展,"内外兼顾",深入探讨。
关键词
孟子《诗》论
1997--2008
综述
展望
Keywords
Mencius' theories about SHI
1997 - 2008
review
forcast
分类号
I207.209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孟子诗学思想二题
被引量:
5
2
作者
马银琴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出处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5-31,共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周秦时代<诗>的传播史"(05CZW008)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本文首先讨论了孟子的说诗理论,认为"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构成了孟子说诗理论的核心内容。这一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诗人"从此被正式纳入了研究者的视野,中国文学史正式进入了"有主名"的阶段:诗人的"出现"标志着诗歌作品本体地位开始确立,作为文学的批评对象产生了,因此,孟子的学说也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理论正式形成的标志。其次,本文对孟子的"迹熄诗亡"说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诗"是对"王者之迹"的记录与反映,"王者之迹熄"则"诗亡",这是孟子对于"诗"之性质的最基本的理解。在这种崇尚"王道"的儒学世界观的支配下,孟子的说诗实践最终没能脱离德义论的范畴,这也是其说诗理论与说诗实践之间产生分歧与矛盾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
孟子《
诗》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迹熄
诗
亡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从“赋《诗》断章”到“通经致用”——中国古代《诗》学传统的形成探原
被引量:
1
3
作者
馮一鳴
机构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
出处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
2009年第1期234-255,共22页
文摘
春秋'赋《诗》断章',以诗句牵合己意,不考虑是否符合诗文原意。这种'引譬连类'的引申、比附用《诗》法,奠定了中国古代《诗》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自孔、孟至汉儒,'引譬连类'的方法一直因袭沿用。孔子以'思无邪'总摄'《诗》三百'的全部内涵,将《诗》纳入礼与仁的德教轨道。孟子'迹熄《诗》亡'说,规定了《诗》具有社会理想、秩序规范等典范性价值取向。而'引譬连类'的方法,正是沟通'《诗》'与'道'的桥梁。汉代《诗》学的'通经致用',是'引譬连类'的思想方法与'《诗》以载道'的《诗》学观之结合发展,使《诗》发挥着对社会、人伦、朝政的指导教化作用,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诗》学关注现实、指导社会人生的学术传统。
关键词
赋
《诗
》
引譬连类
孔门
《诗
》教
孟子《
诗》
说
汉代
《诗
》学
通经致用
分类号
B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近十年孟子《诗》论研究的综述及展望
王灿
《济宁学院学报》
201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孟子诗学思想二题
马银琴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5
原文传递
3
从“赋《诗》断章”到“通经致用”——中国古代《诗》学传统的形成探原
馮一鳴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
2009
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