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宋“孟子升格运动”过程中“非孟”思潮论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吴汉平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24-26,共3页
两宋时期的思想界,兴起了一场"孟子升格运动",孟子在孔门中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孟子》一书也由子书上升为经书,但与之同时也一直伴随着不容忽视的疑孟、辩孟乃至黜孟的"非孟"思潮。本文对"孟子升格运动&... 两宋时期的思想界,兴起了一场"孟子升格运动",孟子在孔门中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孟子》一书也由子书上升为经书,但与之同时也一直伴随着不容忽视的疑孟、辩孟乃至黜孟的"非孟"思潮。本文对"孟子升格运动"过程中的"非孟"思潮进行论析,认为"非孟"思潮出现的原因极为复杂,与当时学人的疑古思潮、政治态度、思想倾向都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孟子升格运动 非孟思潮
下载PDF
宋代孟子升格运动境域下之苏轼论孟子
2
作者 伍宝娟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9期11-14,共4页
在宋代孟子的升格运动中,对《孟子》的非议也延绵不绝,而苏轼则与众不同,他既有"疑孟"、"非孟"的思想,又有"尊孟"的言论。苏轼正是以其"扬弃"的精神对待孟子其人其书,用以建构自己的思想大厦。
关键词 宋代孟子升格运动 疑孟 非孟 苏轼论孟子
下载PDF
从孟子升格看佛教对宋明理学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权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6-131,共6页
肇端于中唐时期,完成于南宋末的"孟子升格运动",与宋明理学的形成过程相始终。在这一过程中,以抬升孟子地位为基轴,儒学受佛教的影响出现了学术旨趣由宗法伦理向心性论的转移;通过义疏之学融摄佛教思想于无形,重构其心性本体... 肇端于中唐时期,完成于南宋末的"孟子升格运动",与宋明理学的形成过程相始终。在这一过程中,以抬升孟子地位为基轴,儒学受佛教的影响出现了学术旨趣由宗法伦理向心性论的转移;通过义疏之学融摄佛教思想于无形,重构其心性本体论;受佛教法统说的影响而提出自己的道统说;接续孟子成圣之说,并吸纳佛教佛性理论发展了自己的圣人观,开出与佛教相匹敌的终极关怀思想,最终形成了熔儒释道思想于一炉的新儒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升格 佛教影响 宋明理学
下载PDF
宋型文化背景下的宋代孟子升格运动 被引量:1
4
作者 武勇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8-112,共5页
唐宋之际中国经历了一场大变革,宋型文化形成。在这一文化背景下,孟子经历从政治地位到学术思想、治学方法的全方位变革,称为"孟子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学的升格,又推动了宋型文化的衍生、发展及其民族意识、道德精神的形成。
关键词 宋型文化 孟子升格运动 唐宋变革
下载PDF
唐宋间的孟子升格运动 被引量:47
5
作者 徐洪兴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101-116,共16页
本文考察了唐宋间'孟子升格运动'的历史过程,认为在唐宋以前,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不高,而伴随唐宋间儒学思潮的复兴,出现了一个'孟子升格运动'。此后,孟子其人被尊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受到官方封爵,准许配享孔... 本文考察了唐宋间'孟子升格运动'的历史过程,认为在唐宋以前,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不高,而伴随唐宋间儒学思潮的复兴,出现了一个'孟子升格运动'。此后,孟子其人被尊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受到官方封爵,准许配享孔庙;孟子其书也由'子'升'经',悬为科举功令,进而超越'五经'而入'四书'之列。作者分析了出现这一运动的历史根源,同时展示了这一运动中出现的一股逆向思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孟子升格运动 韩愈之 扬子云 唐宋 王安石 孔子 孔丘(前551-前479) 仲尼 孟柯 《习学记言序目》 扬雄 孟子 圣人之道
原文传递
宋代孟子升格运动中的四种关键力量 被引量:7
6
作者 周淑萍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6-52,共7页
宋代孟子升格运动是孟子和孟学命运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在宋代孟子升格运动中,有四种力量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这就是以宋初三先生为代表的宋初学人,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学家,以张载、程朱为代表的理学家,以... 宋代孟子升格运动是孟子和孟学命运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在宋代孟子升格运动中,有四种力量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这就是以宋初三先生为代表的宋初学人,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学家,以张载、程朱为代表的理学家,以宋神宗、宋高宗为代表的宋代帝王。他们从不同方面促成了孟子升格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孟子升格运动 宋初学人 新学 理学 宋代帝王
原文传递
经筵进讲与孟子升格运动
7
作者 王琦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6-31,共6页
宋代经筵制度的完善,为经筵官通过讲学活动中的经典诠释与互动交流,促进君臣在思想意识与价值理念上达成共识,影响帝王及政治提供了契机。通过对《孟子》在经筵进讲过程的全面梳理,可知帝王出台系列"尊孟""升孟"措... 宋代经筵制度的完善,为经筵官通过讲学活动中的经典诠释与互动交流,促进君臣在思想意识与价值理念上达成共识,影响帝王及政治提供了契机。通过对《孟子》在经筵进讲过程的全面梳理,可知帝王出台系列"尊孟""升孟"措施的背后,离不开对孟子思想的理解与认同。而经筵《孟子》讲读,则是帝王与士大夫合力形成,推动孟子升格运动完成的关键环节,这与经筵设立的目的、经筵官的职责与经筵讲学的特点密切相关,促进了《孟子》的官学化与社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筵官 帝王 经筵进讲 孟子升格运动
原文传递
唐宋时期的孟子升格运动及其原因探究
8
作者 王璇 《潍坊高等职业教育》 2016年第1期68-72,共5页
唐宋时期,孟子及其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不著不察的状态飞跃上升为正统地位,关键在于孟子的思想为儒学转型、走出困境、重树权威提供了思想源泉和方法支持,对统治者处理社会危机、重新恢复纲常秩序具有现实意义。最高统治者和... 唐宋时期,孟子及其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不著不察的状态飞跃上升为正统地位,关键在于孟子的思想为儒学转型、走出困境、重树权威提供了思想源泉和方法支持,对统治者处理社会危机、重新恢复纲常秩序具有现实意义。最高统治者和各个时期儒家学者的推崇,则助推了孟子思想的传播和正统地位的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升格运动 唐宋 孟子 道统论 正统地位
原文传递
论叶适的“非孟”思想 被引量:4
9
作者 徐洪兴 《浙江学刊》 CSSCI 1994年第3期50-54,共5页
论叶适的“非孟”思想徐洪兴南宋浙东“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叶适,其思想学术向为学界所重,但论者往往多重视其事功经世,而有关他的“非孟”思想的论述,至今尚不多见。笔者以为,叶适的“非孟”思想,是他“总述讲学大旨”中比较重... 论叶适的“非孟”思想徐洪兴南宋浙东“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叶适,其思想学术向为学界所重,但论者往往多重视其事功经世,而有关他的“非孟”思想的论述,至今尚不多见。笔者以为,叶适的“非孟”思想,是他“总述讲学大旨”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透过此点,颇能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孟” 孟子升格运动” 孔子 《中庸》 孟子 《习学记言序目》 陆九渊 子思 “忠恕” 道统
下载PDF
试述唐宋间的“疑孟”、“非孟”思想 被引量:2
10
作者 龚来国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26-31,共6页
唐宋间 ,随着“孟子升格运动”的进行 ,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提高。同时 ,也不断有人提出异议 ,形成一场颇具声势的“疑孟”、“非孟”运动。同是“疑孟” ,表现各有不同 ,或委婉 ,或激越 ,内容涉及孟子的著作、思想、历史地位等诸多... 唐宋间 ,随着“孟子升格运动”的进行 ,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提高。同时 ,也不断有人提出异议 ,形成一场颇具声势的“疑孟”、“非孟”运动。同是“疑孟” ,表现各有不同 ,或委婉 ,或激越 ,内容涉及孟子的著作、思想、历史地位等诸多方面。怀疑思潮的盛行、对“孟子升格运动”的反动以及政治斗争的需要等原因共同促成了这一运动的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升格运动” “疑孟” “非孟” 怀疑思潮
下载PDF
《发现王夫之:晚清以来的船山升格运动》
11
《中国哲学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5-55,共1页
近现代中国哲学史上,明清之际寂寂无名的王船山及其哲学在思想地位上不断地被升格,最终在今天的中国哲学史著述中取得了堪与朱子、阳明比肩的地位。同时,在20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学者们也常以黑格尔哲学与之相比。此前,这种前代哲学... 近现代中国哲学史上,明清之际寂寂无名的王船山及其哲学在思想地位上不断地被升格,最终在今天的中国哲学史著述中取得了堪与朱子、阳明比肩的地位。同时,在20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学者们也常以黑格尔哲学与之相比。此前,这种前代哲学家在某一历史阶段从思想地位、研究深度与讨论广度上突然“急速升格”的现象只出现过一次,那就是唐宋之际的“孟子升格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哲学 孟子升格运动 中国哲学史 王船山 王夫之 朱子 唐宋之际 明清之际
原文传递
孟子与“孔孟之道”的形成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海文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3,281,共14页
“孔孟之道”作为强大的历史文化传统,已经成为中国文化最具象征意义的精神价值。作为固定说法,“孔孟”最早见于东汉马融的《长笛赋》,“孔孟之道”最早见于《二程集》。孟子为“孔孟之道”做出了四大贡献:一是温故知新,重在“仁”的发... “孔孟之道”作为强大的历史文化传统,已经成为中国文化最具象征意义的精神价值。作为固定说法,“孔孟”最早见于东汉马融的《长笛赋》,“孔孟之道”最早见于《二程集》。孟子为“孔孟之道”做出了四大贡献:一是温故知新,重在“仁”的发挥;二是推陈出新,重在“仁义”的发展;三是破旧立新,重在性善论、养浩然之气、孔子作《春秋》、距杨墨的发明;四是综合创新,重在道统论的发端。孟子以继承、创新的方式推进并发展孔子之道与“孔孟之道”,汉唐时期得到司马迁、扬雄、赵岐、韩愈、皮日休等思想家的推崇。唐宋后的孟子升格运动包括孟子其人圣人化、《孟子》其书圣经化、孟子故里圣地化的具体内涵,同时将“孔孟之道”置入文庙祭祀、科举教育两个系统。“孔孟之道”的精神内涵是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价值观,是人文主义的内在超越,将道德理想主义、文化守成主义集于一身,契合当代社会的人文文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孔孟之道 孟子升格运动 性善论 道统论 内在超越
原文传递
《四書集注》早期的流傳形態與《孟子》升經——兼及《集注》學論孟庸的次第不可信
13
作者 李暢然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 2017年第1期63-71,共9页
本文主要分析宋元目録之著録,申述在朱熹生前乃至其身後一段時期内,在寫作和收藏中,均存在着《學》《庸》一組、《論》《孟》一組的著述傳統。《論》《孟》一組的著述傳統是《孟子》在目録學上超子升經的直接動力,'四書'觀念則... 本文主要分析宋元目録之著録,申述在朱熹生前乃至其身後一段時期内,在寫作和收藏中,均存在着《學》《庸》一組、《論》《孟》一組的著述傳統。《論》《孟》一組的著述傳統是《孟子》在目録學上超子升經的直接動力,'四書'觀念則是後來始漸次成熟並佔居主導的(最晚到明代)。朱熹《四書集注》早期的流行形態是《學庸章句或問》一組,《論孟集注》一組,因此明清關於《四書集注》依《學》《論》《孟》《庸》的次序編排的説法乃至做法,不符合宋元歷史。朱熹於臨漳所刊四書,或許是朱熹在寫書刻書中考慮四書整體次第的絶響,而宋人先《中庸》後《大學》的提法則緣於《禮記》篇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書 孟子升格 朱熹 目録版本
原文传递
“学颜”和“尊孟”的张力问题——唐宋间的颜孟比较思想探究
14
作者 肖芬芳 《原道》 2023年第2期110-124,共15页
唐宋以来的孟子升格运动对颜子的亚圣地位构成了直接挑战,宋代儒学思想界因此兴起了颜孟优劣同异的比较问题。而北宋士人对颜子和孟子的评价大多是负相关的,主要为尊孟抑颜和尊颜抑孟两种评价模式,显露了“学颜”和“尊孟”之间存在思... 唐宋以来的孟子升格运动对颜子的亚圣地位构成了直接挑战,宋代儒学思想界因此兴起了颜孟优劣同异的比较问题。而北宋士人对颜子和孟子的评价大多是负相关的,主要为尊孟抑颜和尊颜抑孟两种评价模式,显露了“学颜”和“尊孟”之间存在思想张力的问题。二程则一方面继承周敦颐的“学颜子之学”,指出颜子优于孟子;另一方面肯定孟子的心性思想,继承孔孟相承的道统论,将“学颜”和“尊孟”共同贯彻于圣人之学的构建中。但二程并没有完全解决“学颜”和“尊孟”之间的张力问题,颜子依然被排除在儒家道统之外,而“尊孟”的道统将削弱颜子的思想地位。直至朱熹将“颜子”加入道统谱系,才缓解了理学内部“尊孟”和“学颜”之间的张力。而在官方将孔孟之道确立为正统之学后,宋明理学依然积极建构颜子和圣人之道的紧密关系,此中或许寄托了理学的隐秘心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升格 颜子之学 颜孟比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