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杨伯峻《孟子译注》考证一则
1
作者 荣姗姗 王长红 《济宁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14-18,共5页
杨伯峻先生在其著作《孟子译注·告子上》第一章中将"杞柳"翻译成"柜柳",将"柸棬"翻译成"杯盘",将"能"翻译为"是"。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工具书,可以发现杨伯峻先生译... 杨伯峻先生在其著作《孟子译注·告子上》第一章中将"杞柳"翻译成"柜柳",将"柸棬"翻译成"杯盘",将"能"翻译为"是"。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工具书,可以发现杨伯峻先生译文中有两处值得商榷,在于柜柳制成杯盘尚有可疑之处,"能"翻译成"是"也不尽准确,进而可以将原文改译为"您能顺着杞柳的本性制作成杯盘吗,(不能)那么要毁伤杞柳的本性硬把它做成杯盘的样子吗";这便于重新审视孟子在当时语境下反驳告子的原始用意与理路思辨,从而更好地把握孟子对人性与仁义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伯峻 孟子译注 杞柳 柸棬
下载PDF
《孟子译注》一处订误
2
作者 陈海燕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27-27,40,共2页
杨伯峻《孟子译注》在《孟子·公孙丑》章中的"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译文中间补充上"如果不是如此,为什么",使得原本语意上为转折关系的语句变成了一种逻辑上的论证关系,因此致误。
关键词 孟子译注 杨伯峻 孟子·公孙丑》 转折关系 论证关系 错误校订
下载PDF
《孟子》白文引号标点考异——以杨伯峻《孟子译注》与李学勤《孟子注疏》整理本为中心
3
作者 张亦清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第5期34-41,共8页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作,凝聚着我国古圣先贤孟子的哲学思想与人文关怀。然而,由于《孟子》成书久远,加之古书无标点,现今对于《孟子》标点势必因为对文本的理解不同而产生差异。目前《孟子》标点本中,杨伯峻的《孟子译注》和李学勤主...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作,凝聚着我国古圣先贤孟子的哲学思想与人文关怀。然而,由于《孟子》成书久远,加之古书无标点,现今对于《孟子》标点势必因为对文本的理解不同而产生差异。目前《孟子》标点本中,杨伯峻的《孟子译注》和李学勤主编、廖名春与刘佑平整理、钱逊审定的《孟子注疏》在学界具有广泛影响。这两个版本有些部分对于引号的使用存在明显差异,会导致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出现分歧。因此,系统梳理这些标点差异,厘清阅读分歧,对于《孟子》的进一步普及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译注 孟子注疏》 引号 考异
下载PDF
《孟子》“无耻之耻,无耻矣”义辨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永超 朱长利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1期180-183,共4页
《孟子》"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句,"之"为动词是成立的。"无耻矣"中"矣"表单功能,"无耻矣"应该释为"没有耻辱之事了";"无耻之耻"只能是在表示"... 《孟子》"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句,"之"为动词是成立的。"无耻矣"中"矣"表单功能,"无耻矣"应该释为"没有耻辱之事了";"无耻之耻"只能是在表示"一个变化中的事件",才可以同其后的"无耻矣"组成合乎逻辑的条件复句;相反,如果视其为定中结构的短语,则不能满足跟"无耻矣"相搭配的条件,前后语义上不能建立任何关联。传统上将"无耻之耻,无耻矣"译作"由没有羞耻之心到有羞耻之心,便没有羞耻之事了"是没有问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杨伯峻 孟子译注 语气词 “矣” 无耻之耻
下载PDF
《孟子》研究所见录
5
作者 夏心灵 《兰台世界(上旬)》 北大核心 2006年第01S期71-72,共2页
关键词 孟子 中国 四书 孟子导读》 孟子译注 文献资料
下载PDF
试谈译注的随文解义与词义辨析
6
作者 邬玉堂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1期33-36,共4页
近年来,古籍整理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陆续出版了不少质量很高的注本、译本和译注本,读了以后,很受教益和启发。但是,也无须讳言,在这些著作中,也仍有值得商榷之处。陆宗达、王宁先生在《训诂方法论》中说:“传统训诂学曾经经过一个以随... 近年来,古籍整理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陆续出版了不少质量很高的注本、译本和译注本,读了以后,很受教益和启发。但是,也无须讳言,在这些著作中,也仍有值得商榷之处。陆宗达、王宁先生在《训诂方法论》中说:“传统训诂学曾经经过一个以随文解义为主要形式的阶段,因此,训诂家们对使用状态中的具体词义是有过特殊注意的。这表现在注释家们很少孤立和抽象地解释词义,而是十分注重句、段、章对词义的确定作用”,而现在的注译者们,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因而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误注、误译的问题。本文即拟谈译注的随文解义与词义辨析问题,所举例证,虽属白璧微瑕,亦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解 训诂方法论 王宁先生 传统训诂学 孟子译注 确定作用 注本 误注 古籍整理 中说
下载PDF
《庄暴见孟子》中“今”字假设义异议
7
作者 陈君积 《韩山师专学报》 1994年第4期98-100,共3页
《庄暴见孟子》是高中语文课本长期保留的名篇。文中一共6次使用了“今”字,现摘引如下: ①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②今王鼓乐于此 ③今王田猎于此 ④今王鼓乐于此 ⑤今王田猎于此
关键词 庄暴见孟子 语文课本 孟子译注 之乐 古诗文 文言虚词 人教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名词解释 文中
下载PDF
《论语》《孟子》字数计
8
作者 朱特 《智慧中国》 2024年第5期56-57,共2页
孔孟之道,圣贤之书。闲来无事,再次捧读圣贤书用以消磨时间。读着读着,对《论语》《孟子》两部圣贤书的字数究竟为多少发生了兴趣。这是因为与学问大家的说法和网上的数据混沌不清有关。杨伯峻先生在《孟子译注·导言》中说“《论... 孔孟之道,圣贤之书。闲来无事,再次捧读圣贤书用以消磨时间。读着读着,对《论语》《孟子》两部圣贤书的字数究竟为多少发生了兴趣。这是因为与学问大家的说法和网上的数据混沌不清有关。杨伯峻先生在《孟子译注·导言》中说“《论语》仅一万二千七百字……《孟子》有三万五千三百七十多字”。邓云乡先生在他的《清代八股文》一书中也说,“按《四书》白文,《论语》一万二千七百字,《孟子》三万四千六百多字”(该书P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译注 杨伯峻 《四书》 孟子 《论语》 闲来无事 孔孟之道 字数
原文传递
“劳之来之”的“劳”和“来” 被引量:1
9
作者 方有国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5-45,49,共2页
“劳之来之”语见于《孟子·滕文公上》:“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其中的“劳”和“来”在一些大学教材中有不同的解释。如朱星主编的《古代汉语》释为“慰劳安抚”。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释... “劳之来之”语见于《孟子·滕文公上》:“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其中的“劳”和“来”在一些大学教材中有不同的解释。如朱星主编的《古代汉语》释为“慰劳安抚”。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释“劳”为“慰劳”、“来”为“使来归顺”。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释为“使民劳,使民来”。杨伯峻《孟子译注》译“劳之来之”为“督促他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 “劳” 《古代汉语》 孟子译注 大学教材 主编 郭锡良 杨伯峻
下载PDF
词语考释两则
10
作者 张薇薇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61-64,共4页
文章从《孟子译注》和《荀子·劝学》中的有关翻译出发,试图分别对"经""营"二字的"量度"义项;"非能水也"之"能"的义项进行考释。证明"经"和"营"都是"... 文章从《孟子译注》和《荀子·劝学》中的有关翻译出发,试图分别对"经""营"二字的"量度"义项;"非能水也"之"能"的义项进行考释。证明"经"和"营"都是"量度"之意,证明"非能水也"之"能"是"善于",而非"禁得起"。同时将得出的相关结论与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进行相关义项的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译注 《荀子·劝学》 考释
下载PDF
读《广雅疏证》拾诂 被引量:1
11
作者 宋秀丽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4期48-51,共4页
清朝训诂学,解释词义之精审,其成就皆不及王氏父子之精而博,其《广雅疏证》一书,对词义精卓研究,对照蜂出的古书注释、古书今译,可析谬解纷,论定是非。兹分述如下: (一)易《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 清朝训诂学,解释词义之精审,其成就皆不及王氏父子之精而博,其《广雅疏证》一书,对词义精卓研究,对照蜂出的古书注释、古书今译,可析谬解纷,论定是非。兹分述如下: (一)易《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译注》释此例曰:“贤贤易色——这句话,一般的解释是:‘用尊贵优秀品德的心来交换(或者改变)爱好美色的心。’……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把夫妻间关系看得极重,认为是‘人伦之始’和‘王化之基’,这里开始便谈到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雅疏证 贤贤易色 解释词义 《论语译注 孟子译注 解纷 释训 高诱注 联绵词 《古代汉语》
下载PDF
“加”的副词义质疑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安节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2期80-81,54,共3页
在古代汉语中,“加”的后接词语主要有名词、介宾词组、动词和形容词,构成下列格式:a、加十名b、加十介十宾c、加十动d、加十形a、b中的“加”尽管可有多个义项,但从词性上看都是动词,这并没有什么疑问。而c、d中的“加”词性词义如何,... 在古代汉语中,“加”的后接词语主要有名词、介宾词组、动词和形容词,构成下列格式:a、加十名b、加十介十宾c、加十动d、加十形a、b中的“加”尽管可有多个义项,但从词性上看都是动词,这并没有什么疑问。而c、d中的“加”词性词义如何,尚存争议。多数学者认定为副词,释为“更”、“更加”等。这种副词说目前影响很大,通行于各种工具书及文言文注本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汉语 介宾 词说 注本 孟子译注 性质状态 动补结构 程度副词 游褒禅山记 现代汉语
下载PDF
《古今汉语声母演变对应关系图》例释(《音韵学述论》摘选之二) 被引量:1
13
作者 石鼓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1987年第2期75-84,共10页
为了便于初学音韵者掌握,也为了便于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者随时查检使用,我们可以把由上古到中古再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母的演变对应关系总结概括为如下图表(以下简称“图”):·附图一·
关键词 《广韵》 例释 定母 舌上音 透母 学语文 重唇音 总结概括 孟子译注 经典释文
下载PDF
“二三”是动词吗?
14
作者 李德伦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2013年第12期12-12,共1页
“二三”在古汉语中是一个词.它的基本用法是数词,表约数,如:“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孟子.尽心下》)(杨伯峻《孟子译注》译文:“我对于《武成》一篇.所取的不过两三页罢了”。又用于对人的称呼,表示诸位。如... “二三”在古汉语中是一个词.它的基本用法是数词,表约数,如:“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孟子.尽心下》)(杨伯峻《孟子译注》译文:“我对于《武成》一篇.所取的不过两三页罢了”。又用于对人的称呼,表示诸位。如:“宣子曰‘二三君子请皆赋,’”(《左传·昭公十六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译注 动词 基本用法 古汉语 杨伯峻 译文 称呼
下载PDF
《寡人之于国也》中“喻”字考辨
15
作者 闫文波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16年第8期87-88,共2页
《寡人之于国也》中“王好战,请以战喻”一句中“喻”的解释一直存在争议。人教版课文注释为: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但这个解释仍待商榷。杨潜斋曾为《孟子译注》写序时说道:“中学文言文的注释无论差异有多大,其正确解释只能有一种。... 《寡人之于国也》中“王好战,请以战喻”一句中“喻”的解释一直存在争议。人教版课文注释为: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但这个解释仍待商榷。杨潜斋曾为《孟子译注》写序时说道:“中学文言文的注释无论差异有多大,其正确解释只能有一种。因此,对各种不同的注释进行比较、鉴别,指出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哪种解释是不正确的,做一番斟酌损益的工作,就是很有必要的了。”人教版解释的思路是: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译注 梁惠王 杨潜 人教版 一曰 先秦汉语 赵岐 王力先生 《说文解字注》 杨伯峻
下载PDF
读《经义述闻》
16
作者 宋秀丽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1期75-82,共8页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曾评《经义述闻》三十卷:“王石臞伯申父子,为清学第一流大师,人人共知。这书名为《述闻》,盖伯申自言闻放石臞者,其实他们以父子而兼师友,此书亦可称父子合作也。”又说:“这部书的最大价值,在...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曾评《经义述闻》三十卷:“王石臞伯申父子,为清学第一流大师,人人共知。这书名为《述闻》,盖伯申自言闻放石臞者,其实他们以父子而兼师友,此书亦可称父子合作也。”又说:“这部书的最大价值,在校勘训诂方面。”《经义述闻》一书,主要解释群经子史中的疑义,纠正前贤古注之谬,王氏父子的理解直湊单微,判断矜慎,其纠正前人误解之文句,为一代所宗,乾嘉以后罕有能引《经义述闻》而驳之者。但《经义述闻》一书之学术成就,目前整理古籍及古书注者常未能继承、采纳。本文拟就王氏父子在这部书中训诂方面,主要是词义铨释方面的成就,作一粗浅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义述闻 孟子译注 王石 经子 所宗 双音词 昭公 古注 戚施 词义学
下载PDF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分册注释标点商榷(下)
17
作者 王伟民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1982年第1期52-56,共5页
26.《勾践灭吴》:“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课本第一○四页注:“这句说,把双方拼死的人计算,共一万人.倘您准许和好,那这一万人就可以伺候您.事,服侍.”[案]“事”,一般是当“服侍”讲,但这里用的是外交... 26.《勾践灭吴》:“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课本第一○四页注:“这句说,把双方拼死的人计算,共一万人.倘您准许和好,那这一万人就可以伺候您.事,服侍.”[案]“事”,一般是当“服侍”讲,但这里用的是外交辞令,实际是“交战”的意思.“事君”,就是“与您交战”,并不是“伺候您”.上文说“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假设吴国不许越国求和的情景——愿意牺牲一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甲 勾践灭吴 越国 文说 孟子译注 吴国 上古音 赵肃侯 南冥 词诠
下载PDF
古诗文训诂15例
18
作者 李淑章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3年第Z1期63-69,共7页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见《孟子·公孙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给“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注:“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中华书局1963年出版的《孟...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见《孟子·公孙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给“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注:“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中华书局1963年出版的《孟子译注》(杨伯峻编著)给“有不战”作注:“此‘有’字可以译为‘有无’之‘有”;亦可读为‘或’,古书‘有’与‘或’经常通用,译文系用‘或’字之义.”以上两注都似不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译注 公孙丑 古诗文 注家 子有 《语文》 人民教育出版社 秦王 水经注 先王
下载PDF
谈“主谓者”式
19
作者 王家騄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2期103-110,共8页
者,是一个代词。主谓者式,是表现‘者’的指代功能的基本格式。‘者’和‘所’一样,指代的都是由主谓结构充当修饰语的名词性偏正式里的中心词。但是,‘所’指代的是动作的对象(受事)、而‘者’指代的则是动作(以及性状、处所、数量等)... 者,是一个代词。主谓者式,是表现‘者’的指代功能的基本格式。‘者’和‘所’一样,指代的都是由主谓结构充当修饰语的名词性偏正式里的中心词。但是,‘所’指代的是动作的对象(受事)、而‘者’指代的则是动作(以及性状、处所、数量等)的主体(施事)。因此,在主谓者式中,‘者’就是复指前面的‘主’,它可以指代人、物、事,相当于‘之人、之事’等,在句中一般充当主语或宾语、兼语。尽管,为适应白话的习惯和行文的简捷,译成白话时,往往将‘人、事’等词省略,形式上跟的字结构相似,但是,文言的‘者’不等于白话的‘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谓结构 名词性 偏正式 形容词性 基本格式 动词性 存在句 孟子译注 主谓式 心理动词
下载PDF
试谈动词“谓”构成的双宾语、宾语前置的特点
20
作者 邵仰武 《运城学院学报》 1987年第1期61-64,共4页
古往今来,语言界的许多学者,相继对“谓”做了可贵的探索和研究。《广韵》释“谓”:“言也,告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谓”:“盖刑与罪相当,谓之报。引甲凡论人论事得其实谓之报。谓者,论人论事得其实也。”段氏这几句话使我们... 古往今来,语言界的许多学者,相继对“谓”做了可贵的探索和研究。《广韵》释“谓”:“言也,告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谓”:“盖刑与罪相当,谓之报。引甲凡论人论事得其实谓之报。谓者,论人论事得其实也。”段氏这几句话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在人们交流思想感情过程中,“谓”所“言也,告也”,的对象就是“人”和“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谓”的研究,不断获得了更大更多的进展。据杨伯峻先生编写的《论语译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解字注》 《广韵》 《论语译注 段氏 语言界 杨伯峻 论事 行语 孟子译注 专有名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