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孟辩譬喻技巧与法律论辩
1
作者 金承光 刘佳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120-124,共5页
法律论辩是法学方法论的重要部分,然而关于法律论辩的理论研究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现今法学界普遍重视实体法及程序法,对其他法学理论重视程度不够,随着我国社会的繁荣发展、法治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只有持续完善我国法学理论才能适应... 法律论辩是法学方法论的重要部分,然而关于法律论辩的理论研究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现今法学界普遍重视实体法及程序法,对其他法学理论重视程度不够,随着我国社会的繁荣发展、法治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只有持续完善我国法学理论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论 孟辩 譬喻 比喻论证
下载PDF
论孟子的“性”“情”及“仁义”思想--基于“孟告之辩”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张静璐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18-22,共5页
文章通过解读“孟告之辩”文本内容,梳理了孟子、告子辩论的脉络及其逻辑的合理性。孟子的“性”指人在克服动物性的基础上自然向“善”的过程,即“人性”,孟子顺“性”而引出“心”,即“情”,由性及情的过程,是“四端之心”的显现,进... 文章通过解读“孟告之辩”文本内容,梳理了孟子、告子辩论的脉络及其逻辑的合理性。孟子的“性”指人在克服动物性的基础上自然向“善”的过程,即“人性”,孟子顺“性”而引出“心”,即“情”,由性及情的过程,是“四端之心”的显现,进而指出“性”是内心取舍的道德认知。在人性之辩后,孟子与告子针对仁义问题进行辩论,孟子坚持“仁义内在”,也就是仁义在于人的内心,主张由心出发,在善的道德认知基础上开展道德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告之 “性” “情” 四端之心 仁义内在
下载PDF
从孟告之辩看告子的人性思想
3
作者 米熳俊 《哲学进展》 2022年第4期493-497,共5页
朱子认为告子在与孟子辩论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人性思想并不成一个完善的系统,但通过梳理告子的人性思想可以发现告子的人性思想自有其连贯性。在与孟子的辩论中告子的人性思想不断完善、不断发展,最终成为一套完整的理论。他对于仁、义... 朱子认为告子在与孟子辩论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人性思想并不成一个完善的系统,但通过梳理告子的人性思想可以发现告子的人性思想自有其连贯性。在与孟子的辩论中告子的人性思想不断完善、不断发展,最终成为一套完整的理论。他对于仁、义的论述看似游离在他的人性观之外,但通过研究能发现告子对仁与义的论述是对自己人性观的充实和完善,告子始终在坚持“性无善无不善”的人性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论 告子 告之
下载PDF
赵岐、朱熹和焦循对孟告之辩的诠释比较
4
作者 张启磊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113-118,共6页
赵岐的《孟子章句》、朱熹的《孟子集注》和焦循的《孟子正义》在对孟告之辩中"性犹杞柳"章、"性犹湍水"章和"生之谓性"章的诠释上有一致的见解,更有理解上的差异和分歧。在"性犹杞柳"章诠释中... 赵岐的《孟子章句》、朱熹的《孟子集注》和焦循的《孟子正义》在对孟告之辩中"性犹杞柳"章、"性犹湍水"章和"生之谓性"章的诠释上有一致的见解,更有理解上的差异和分歧。在"性犹杞柳"章诠释中,三者对"杞柳""桮棬"之喻有两种不同的理解取向,焦循之注对孟子的言论存在误读。在"性犹湍水"章诠释中,朱熹把告子和扬雄的思想混同,焦循之注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在"生之谓性"章诠释中,三者对"生"有两种理解,对于"性"则有理气二分和以欲解性两种诠释路径。三部著作在训诂考据、义理阐发上各具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岐 朱熹 焦循、告之 诠释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