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9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毛壳菌科研究III.毛壳菌属和梭孢壳属的种(英文) 被引量:1
1
作者 孙广宇 谭悠久 张荣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8-321,共4页
报道了毛壳菌属和梭孢壳属5个新记录种,同丝毛壳Chaetomiumhomopilatum,刺毛壳C.spinosum,变绿毛壳C.virescens,小孢梭孢壳Thielaviamicrospora,栖土梭孢壳T.terricola。根据所采集的标本和菌种对这些种进行了描述和照像。干制培养物标... 报道了毛壳菌属和梭孢壳属5个新记录种,同丝毛壳Chaetomiumhomopilatum,刺毛壳C.spinosum,变绿毛壳C.virescens,小孢梭孢壳Thielaviamicrospora,栖土梭孢壳T.terricola。根据所采集的标本和菌种对这些种进行了描述和照像。干制培养物标本和菌种保藏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真菌标本室(HMUAB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类 同丝毛 刺毛 绿毛 孢壳 栖土梭孢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科研 中国
下载PDF
链孢壳属一新种
2
作者 李荣禧 尚衍重 王东升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65-67,共3页
本文报道了寄生于广王兰叶上的一个链孢壳属新种,广玉兰链孢壳(Sirococcus magnoliae R.X.Li,Shang et D.S.W.ang spnov.)。新种有中文和拉丁文描述。
关键词 孢壳 新种 广玉兰链孢壳
下载PDF
四脊裸孢壳Dh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对沙枣尺蠖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6
3
作者 朱建兰 常永义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9-32,共4页
从沙枣尺蠖上分离到一真菌菌株Dh ,经鉴定为四脊裸孢壳。该菌喜温 ,生长温度范围为 1 5~ 4 5℃ ,最适温度为 30℃ ;病菌在pH4~ 8之间生长良好 ;孢子的萌发温度范围为 8~4 5℃ ,以 30℃为最适 ;在黑暗、日光灯、黑暗与散射光交替、自... 从沙枣尺蠖上分离到一真菌菌株Dh ,经鉴定为四脊裸孢壳。该菌喜温 ,生长温度范围为 1 5~ 4 5℃ ,最适温度为 30℃ ;病菌在pH4~ 8之间生长良好 ;孢子的萌发温度范围为 8~4 5℃ ,以 30℃为最适 ;在黑暗、日光灯、黑暗与散射光交替、自然光条件下 ,该菌的生长与产孢情况无明显的差异 ;该菌能利用葡萄糖、蔗糖等多种碳源 ,在可溶性淀粉、甘露醇和麦芽糖上生长量最大 ;可利用多种氮源 ,尤其对尿素、氯化铵的利用最好。Dh经纯化培养后 ,室内对沙枣尺蠖致死率达 86 4 2 % ,田间致死率达 82 1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脊裸孢壳Dh菌株 生物学特性 沙枣尺蠖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灰白翅孢壳发酵产胞外多糖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苏俊 冯新忠 +2 位作者 邝海菊 艾尔肯.热合曼 古丽斯玛依.艾拜都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0-102,共3页
采用单次单因子法和响应面法系统考察了灰白翅孢壳(Emericdlopsis pallida)在不同碳源、氮源、辅助碳源条件下产胞外多糖的情况。以单次单因子法得出的变化规律做预备条件,响应面法综合考虑所有影响因素,研究灰白翅孢壳产胞外多糖... 采用单次单因子法和响应面法系统考察了灰白翅孢壳(Emericdlopsis pallida)在不同碳源、氮源、辅助碳源条件下产胞外多糖的情况。以单次单因子法得出的变化规律做预备条件,响应面法综合考虑所有影响因素,研究灰白翅孢壳产胞外多糖的情况。结果表明:当蔗糖为59.5g/L,稻草浸汁为20g/L,氯化铵为2g/L时,温度22-26℃,180r/min摇瓶发酵96h时,胞外多糖产率最大,可达1.5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次单因子法 响应面法 灰白翅孢壳 胞外多糖
下载PDF
中国黑孢壳属1新纪录种(黑孢壳目:长喙壳科)
5
作者 赵佳 晁开瑞 +1 位作者 刘忠玄 刘雪峰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8-100,共3页
记述了黑孢壳属的中国新纪录种内生黑孢壳菌(Melanospora damnosa)。该种从黑龙江省孟家岗林场的平欧榛子(Corylus heterophylla×Corylus avellana)3年生枝条中分离获得,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了鉴定,提供了该新纪录种的... 记述了黑孢壳属的中国新纪录种内生黑孢壳菌(Melanospora damnosa)。该种从黑龙江省孟家岗林场的平欧榛子(Corylus heterophylla×Corylus avellana)3年生枝条中分离获得,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了鉴定,提供了该新纪录种的形态学特征和系统发育树。标本保存在东北林业大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壳 内生黑孢壳 新纪录种 中国
下载PDF
一种引起虎皮兰叶斑病的刺孢壳属真菌的生物学特性(英文)
6
作者 李永丽 周洲 +2 位作者 娄金凤 胡雅静 时苗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1-126,共6页
【目的】研究一种引起虎皮兰叶斑病的刺孢壳属真菌 HPL06的生物学特性,为了解其潜在危害及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将 HPL06于多种光照(自然光、12 h光照/12 h黑暗、24 h光照、24 h黑暗)、温度(5,10,15,20,25,30... 【目的】研究一种引起虎皮兰叶斑病的刺孢壳属真菌 HPL06的生物学特性,为了解其潜在危害及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将 HPL06于多种光照(自然光、12 h光照/12 h黑暗、24 h光照、24 h黑暗)、温度(5,10,15,20,25,30,35,40℃)、pH(4,5,6,7,8,9,10,11)、氮源(天冬酰胺、氯化铵、硝酸钾、硫酸铵、谷氨酸)和碳源(蔗糖、果糖、乳糖、麦芽糖、葡萄糖)条件下进行培养,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分析不同环境因子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用 HPL06菌饼和孢子悬浮液进行离体叶片接种,检测病原菌对23科62种植物的致病性。【结果】HPL06在4种光照条件下均能生长,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24 h 光照对菌丝生长最有利;在极端温度(5,10,40℃)条件下病原菌不能生长,其他温度下均能生长,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病原菌能在 pH 为4~11的条件下生长,最适 pH 为4;5种供试碳源中,病原菌均可正常生长,葡萄糖对菌丝生长最有利;5种供试氮源中,天冬酰胺对病原菌的生长最有利,其菌丝在 PDA 培养基中生长最快。HPL06对20科46种植物具有致病性,其中菌饼接种发病的植物为20科46种,孢子悬浮液接种发病的植物为12科30种。【结论】刺孢壳属真菌 HPL06对环境因子适应性范围较广,仅在低于10℃或高于40℃时不能生长;而且寄主范围广,在被检测的23科62种植物中,对74.19%的植物均具有致病性,在自然界中可能还存在更多的寄主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皮兰 孢壳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中国一新记录属——桃孢壳属(英文)
7
作者 杨晓贺 吕国忠 +1 位作者 赵志慧 姚贤民 《菌物研究》 CAS 2007年第1期7-9,共3页
对日本桃孢壳(Persiciospora japonica)菌进行了描述。该菌的子囊具8个子囊孢子,呈近双列排列;子囊孢子暗橄榄色至黑褐色,椭圆形至梭形,两端具芽孔,孢子表面具小的点状凹陷,光学显微镜下呈网状。该属真菌为我国新记录。
关键词 日本桃孢壳 子囊 新记录种
下载PDF
发芽法与玻璃珠破碎法提取家蚕微孢子虫孢壳蛋白的双向电泳分析
8
作者 耿莉娜 吴海晶 +4 位作者 刘婷 田锐 李田 潘国庆 周泽扬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28-934,共7页
采用不同方法获得家蚕微孢子虫孢壳,并提取孢壳蛋白进行双向电泳分析,确定适用于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家蚕微孢子虫孢壳蛋白提取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纯化家蚕微孢子虫孢子后,分别用发芽法和玻璃珠破碎法得到孢壳,再经密度梯度离心纯化孢... 采用不同方法获得家蚕微孢子虫孢壳,并提取孢壳蛋白进行双向电泳分析,确定适用于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家蚕微孢子虫孢壳蛋白提取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纯化家蚕微孢子虫孢子后,分别用发芽法和玻璃珠破碎法得到孢壳,再经密度梯度离心纯化孢壳。显微镜观察可见用发芽法得到的孢壳明显膨大趋于圆形,而用玻璃珠破碎法得到的孢壳形状变化不大,但有明显的缺口。使用蛋白质裂解液提取2种方法获取孢壳的蛋白质并进行双向电泳,在发芽法提取孢壳蛋白的双向电泳图谱中检测到205个蛋白点,在破碎法提取孢壳蛋白的双向电泳图谱中检测到413个蛋白点。采用发芽法提取过程中由于使用了碱性溶液,使孢壳表面的碱溶性蛋白脱落,导致提取的孢壳蛋白丰度降低;而玻璃珠破碎法避免了碱溶过程,提取的孢壳蛋白丰度较高,并且操作简单,有利于完整获取孢壳碱溶性蛋白和与内壁结合的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子虫 孢壳蛋白 蛋白质组 发芽法 玻璃珠破碎法 双向电泳
下载PDF
四孢麻孢壳研究初报
9
作者 刘国荣 何平勋 《吉林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26-27,共2页
笔者于1986年在吉林省延边黄泥河林业局采集的长白落叶松树干皮层上分离到该菌。四孢麻孢壳是一种类生菌,是真菌遗传的重要材料。该菌在国内首次报导。
关键词 孢壳 类生菌
下载PDF
刚毛黑孢壳菌感染致真菌性角膜炎1例
10
作者 齐洪梅 张莉 +5 位作者 杜满 杨扬 郭晓婷 李鹏 石颖 鹿秀海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6-179,共4页
患者为66岁男性,右眼被木板崩伤后眼红伴视物不清、畏光、流泪,抗炎治疗效果不佳。右眼角膜中央可见4 mm×4 mm大小浸润灶伴表面白色苔被附着。角膜刮片显微镜检查、真菌培养及活体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均提示真菌感染。分离菌株经过镜... 患者为66岁男性,右眼被木板崩伤后眼红伴视物不清、畏光、流泪,抗炎治疗效果不佳。右眼角膜中央可见4 mm×4 mm大小浸润灶伴表面白色苔被附着。角膜刮片显微镜检查、真菌培养及活体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均提示真菌感染。分离菌株经过镜下形态鉴定为尖端赛多孢霉,通过基因测序鉴定为刚毛黑孢壳菌。门诊给予角膜清创联合常规抗炎抗真菌治疗,随访期间病情持续好转,初诊40 d后复诊时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发现角膜基质变薄,上皮基本愈合,裸眼视力由0.3提高到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囊菌纲 角膜炎 眼感染 真菌性 刚毛黑孢壳
原文传递
亚隔孢壳属Didymella真菌研究进展
11
作者 占浩鑫 杨一帆 +3 位作者 宋婉婷 HSIANG Tom 刘丽萍 高洁 《菌物研究》 CAS CSCD 2024年第3期207-225,共19页
亚隔孢壳属Didymella真菌可引起多种植物病害,造成作物产量损失。该属病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症状通常表现为叶部和茎部的病斑并产生分生孢子器。亚隔孢壳属在分类学上和茎点霉属Phoma及其相关属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作为一个多系类群,同时... 亚隔孢壳属Didymella真菌可引起多种植物病害,造成作物产量损失。该属病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症状通常表现为叶部和茎部的病斑并产生分生孢子器。亚隔孢壳属在分类学上和茎点霉属Phoma及其相关属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作为一个多系类群,同时还包含部分未鉴定的种。文中从亚隔孢壳属的建立、分类学的发展、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病原菌快速检测方法,以及亚隔孢壳属引起病害的综合防治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根据已发表的84个亚隔孢壳属物种构建系统发育树表明各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并概述了上述亚隔孢壳属物种的分类地位变化,为系统研究亚隔孢壳属的多样性提供参考,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隔孢壳 分类 鉴定 防治
原文传递
新疆杨树和柳树上壳囊孢属真菌的致病性分析
12
作者 翟亚伟 陈虹瑾 +3 位作者 孙洪涛 陈帅康 刘楚丽 马荣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7-1235,共9页
【目的】研究分离自杨树(Populus spp.)与柳树(Salix spp.)上壳囊孢属(Cytospora spp.)真菌的致病性。【方法】将前期鉴定的13种壳囊孢属真菌的代表菌株,通过离体枝条烫伤法将菌饼接种于新疆杨(Populus alba)和白柳(Salix alba)上,测量... 【目的】研究分离自杨树(Populus spp.)与柳树(Salix spp.)上壳囊孢属(Cytospora spp.)真菌的致病性。【方法】将前期鉴定的13种壳囊孢属真菌的代表菌株,通过离体枝条烫伤法将菌饼接种于新疆杨(Populus alba)和白柳(Salix alba)上,测量病斑面积并比较不同种壳囊孢属真菌的致病性。【结果】菌株2067-3(Cytospora nivea)和1579-1(C.chrysosperma)在新疆杨和白柳上的致病性最强,病斑面积最高分别为6021.30和5661.87 mm^(2)。选择5种分离自杨树与柳树的壳囊孢属真菌,分别接种至新疆杨与白柳的离体枝条上,新疆杨离体枝条的病斑面积明显大于白柳离体枝条的病斑面积;选3种分离自杨树的壳囊孢属真菌与5种分离自柳树的壳囊孢属真菌交互侵染后均能致病,并且致病性显著差异。分离自柳树的菌株2191-2(C.leucostoma)、1010-1(C.salicacearum)在杨树上的致病性高于分离自柳树的壳囊孢属真菌。【结论】分离自杨树和柳树的13种壳囊孢属真菌均能在杨树和柳树上致病,且致病性存在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柳树 致病性 交叉侵染 扩展规律
下载PDF
缘座壳孢菌抑菌活性化合物的分离及鉴定
13
作者 陈宇熹 朱志强 +3 位作者 谭震 赖芃宇 邱君志 关雄 《生物安全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2-188,共7页
【目的】座壳孢菌是粉虱和蚧壳虫的一种重要昆虫病原真菌,其代谢产物具有抑菌、杀虫、抗肿瘤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本研究旨在分离并鉴定缘座壳孢发酵物中的代谢物,以期为拓展该生防菌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基于色谱技术从缘座壳孢菌A... 【目的】座壳孢菌是粉虱和蚧壳虫的一种重要昆虫病原真菌,其代谢产物具有抑菌、杀虫、抗肿瘤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本研究旨在分离并鉴定缘座壳孢发酵物中的代谢物,以期为拓展该生防菌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基于色谱技术从缘座壳孢菌A.marginata WYTF2017-01发酵培养物中分离化合物,借助波谱手段鉴定其化合物结构,分析化合物的抑菌活性。【结果】本研究共鉴定了12种化合物,包括Methyl 24-methylene-3-oxolanost-8-en-26-oic ester(1)、Ergosta-5,7,22-trien-3-ol,4-methyl-,(3β,4α,22 E)(2)、杜斯塔宁(3)、3β-acetoxy-15α,22-dihydroxyhopane(4)、麦角固醇(5)、4-(Hydroxymethyl)-3-furancarboxylic acid(6)、Eupenicisirenin B(7)、4,6-dihydroxy-1(3 H)-isobenzofuranone(8)、β-谷甾醇(9)、对叔丁基苯甲酸甲酯(10)、2-benzyl-4H-pyran-4-one(11)和6-benzyl-4-oxo-4 H-pyran-3-carboxamide(12),其中化合物1、2、6~12为首次从昆虫病原真菌中分离鉴定。化合物1、2、3、6、7、8、11和12对真菌或细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MIC值为3.13~50.00μg·mL^(-1)。化合物7、8和12抑菌活性较为突出,化合物7对大肠杆菌的MIC值为3.13μg·mL^(-1),效果与阳性对照链霉素相同,而8和12对青枯劳尔氏菌的MIC值分别为6.25和12.50μg·mL^(-1),优于或等同于链霉素(MIC值为12.50μg·mL^(-1))。【结论】从缘座壳孢菌分离的多种代谢物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显示了防治植物病害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囊菌 缘座 代谢物 结构鉴定 抑菌活性
下载PDF
桑褐斑壳丰孢菌pmcamk基因的克隆与表达时相分析
14
作者 肖圣燕 程隆基 +4 位作者 许凯 蔡威 江秀均 白兴荣 朱峰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22,共8页
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calcium/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s, CAMK)作为钙信号途径中的关键蛋白,在多种细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桑褐斑壳丰孢菌(Phloeospora maculans)为研究对象,利用反转录PCR结合RACE技术克隆桑褐斑... 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calcium/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s, CAMK)作为钙信号途径中的关键蛋白,在多种细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桑褐斑壳丰孢菌(Phloeospora maculans)为研究对象,利用反转录PCR结合RACE技术克隆桑褐斑壳丰孢菌(Phloeospora maculans)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基因pmcamk的序列全长,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pmcamk在桑褐斑壳丰孢菌侵染宿主后不同时期以及其分生孢子在水中萌发过程中的表达模式,以期深入了解桑褐斑壳丰孢菌Ca^(2+)信号转导途径与孢子萌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pmcamk的cDNA序列全长为1 422 bp,由1 221 bp的开放阅读框和201 bp的3′非翻译区组成,GenBank登录号为MK713976。pmcamk开放阅读框共编码406个氨基酸残基,蛋白质分子质量约为45.5 kD,等电点为6.28。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桑褐斑壳丰孢菌与小麦叶枯病菌的CAMK同源性最高,属于CAMKⅠ类群并且聚类在同一进化分支。在桑褐斑壳丰孢菌侵染桑树的早期阶段(0.25、 0.5、1 d),pmcamk的表达量呈上升趋势,在侵染后2、3、4、6 d其表达量逐渐下降。这与不同时间阶段桑褐斑壳丰孢菌在水中萌发过程中pmcamk的表达趋势基本一致,推测PmCAMK在桑褐斑病菌孢子萌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褐斑病 桑褐斑 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 基因克隆 表达时相
下载PDF
甘蔗霉变病原菌梨孢假壳及其毒素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梁雪莲 廖洁 +5 位作者 蒋文艳 陈伟 王海军 莫磊兴 肖燕艳妮 王天顺 《广西糖业》 2023年第2期28-31,共4页
甘蔗在运输和贮存期间极易受病原菌侵染,发生变质并产生毒素,其中甘蔗受梨孢假壳感染及产生3-硝基丙酸(3-NPA)毒素是引起食用变质甘蔗中毒的主要原因。文章通过综述甘蔗霉变病原菌梨孢假壳的鉴定、产毒条件、环境影响因素及其3-NPA毒素... 甘蔗在运输和贮存期间极易受病原菌侵染,发生变质并产生毒素,其中甘蔗受梨孢假壳感染及产生3-硝基丙酸(3-NPA)毒素是引起食用变质甘蔗中毒的主要原因。文章通过综述甘蔗霉变病原菌梨孢假壳的鉴定、产毒条件、环境影响因素及其3-NPA毒素合成机理、检测方法等研究进展,发现目前尚缺乏对甘蔗霉变病原菌梨孢假壳的全面、系统认识,也未对其产毒能力、产毒机理及毒性快速监测方法等提出明确要求和出台相关规定,关于甘蔗采后霉变的防控技术也鲜见报道。因此,今后应在以下几方面开展相关研究:(1)系统开展甘蔗梨孢假壳产毒能力评价、菌株分类及快速鉴定方法等研究,对高毒菌株所属区域的甘蔗消费市场进行重点监控,为疑似感染高毒菌株的甘蔗预警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2)在侵染甘蔗条件下,深入研究环境因素对梨孢假壳毒素3-NPA产生和积累规律的影响;(3)探究毒素合成途径及分子调控机理,阐明梨孢假壳毒素3-NPA的代谢过程,解析生物合成3-NPA的系统理论知识;(4)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开展3-NPA检测研究,提高检测方法的准确性、灵敏度等;(5)通过生物防控方法高效防控甘蔗中梨孢假壳感染及其毒素3-NPA的合成,研制筛选出高效、安全、适用的甘蔗防霉变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霉变 (节菱) 3-硝基丙酸(3-NPA)
下载PDF
深海来源帚状弯孢聚壳菌(Eutypella scoparia W2)的化学成分研究
16
作者 胡曼宜 蒋家阳 +2 位作者 徐琳 刘柱 杨献文 《中南药学》 CAS 2023年第12期3141-3144,共4页
目的 研究深海来源帚状弯孢聚壳菌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色谱分离技术,对帚状弯孢聚壳菌的发酵粗提物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对所获得的化合物采用核磁等波谱数据分析,最终确定其化学结构,... 目的 研究深海来源帚状弯孢聚壳菌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色谱分离技术,对帚状弯孢聚壳菌的发酵粗提物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对所获得的化合物采用核磁等波谱数据分析,最终确定其化学结构,并对其进行抑菌活性测试。结果 从帚状弯孢聚壳菌中分离获得了6个天然化合物,分别鉴定为penicopeptide A(1)、viridicatin(2)、cyclopenol(3)、ergosterol peroxide(4)、pestalotiopin A(5)、4-methyl-5,6-dihydropyren-2-one(6)。6个化合物对4种致病菌均未显示出很强的抑制活性(在20μmol·L^(-1)浓度下,抑菌率低于50%)。结论 化合物1、2、3、5、6均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 真菌 帚状弯 化学成分
下载PDF
草莓垫壳孢寄主范围测定及室内生物药剂筛选
17
作者 马娅楠 李继平 +4 位作者 郑果 王立 惠娜娜 张自强 黄振博 《植物医学》 2023年第6期28-35,共8页
为明确赤芍根腐病病原菌草莓垫壳孢(Coniella fragariae)的寄主范围并筛选有效的生物杀菌剂,本研究采用叶片刺伤接菌法,对赤芍、樱桃、牡丹等12种植物叶片进行致病性试验,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种生物杀菌剂对C.fragariae的抑菌效... 为明确赤芍根腐病病原菌草莓垫壳孢(Coniella fragariae)的寄主范围并筛选有效的生物杀菌剂,本研究采用叶片刺伤接菌法,对赤芍、樱桃、牡丹等12种植物叶片进行致病性试验,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种生物杀菌剂对C.fragariae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可侵染赤芍、樱桃、牡丹、月季、苹果、石榴和核桃叶片,不侵染梨、山楂、竹、小叶黄杨、冬青叶片.0.3%丁子香酚对C.fragariae的抑制效果最好,EC_(50)仅为0.1305 mg/L;3%中生菌素次之,EC_(50)为4.2256 mg/L;8%宁南霉素、6%春雷霉素、4%嘧啶核苷类抗菌剂、10%多抗霉素和5.0亿多粘类芽孢杆菌抑菌效果较差,EC_(50)分别为63.5868 mg/L,72.1673 mg/L,293.9003 mg/L,360.9500 mg/L和405.7081 mg/L;24%井冈霉素对赤芍根腐病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差,抑菌效果不明显.该研究结果为田间赤芍根腐病的诊断及防治药剂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芍 根腐病 草莓垫 寄主范围 生物杀菌剂
下载PDF
一种来源于喜热梭孢壳的耐热型β-甘露聚糖酶 被引量:2
18
作者 施鑫磊 方韵颖 +6 位作者 尉俏女 王佳堃 斯越秀 陈忠法 钱国英 尹尚军 王谦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815-2828,共14页
【目的】本文旨在挖掘满足工业加工所需的新型耐热β-甘露聚糖酶。【方法】从丝状真菌喜热梭孢壳中克隆甘露聚糖酶基因Mtman1,利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进行异源表达,研究重组酶的酶学性质和热处理过程中蛋白构象变化情况。【结果】序列分... 【目的】本文旨在挖掘满足工业加工所需的新型耐热β-甘露聚糖酶。【方法】从丝状真菌喜热梭孢壳中克隆甘露聚糖酶基因Mtman1,利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进行异源表达,研究重组酶的酶学性质和热处理过程中蛋白构象变化情况。【结果】序列分析显示,Mtman1基因编码409个氨基酸,包含一段20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序列和一个GH5家族结构域;经毕赤酵母表达的重组MtMAN1蛋白约为60 kDa,存在N-糖基化修饰,该酶的最适反应pH和温度分别为6.0和70℃,催化刺槐豆胶底物的K_(m)和V_(max)分别为4.28±0.73 mg/mL和203.9±14.61μmol/(s·mg);MtMAN1在60℃下十分稳定,在80℃、90℃和100℃下处理10 min后,分别能维持(68.23±7.47)%、(56.01±5.69)%和(14.91±2.92)%的残余活性,且二级结构和最大发射波长基本没有发生变化,提示其构象维持稳定;此外,该酶对较低浓度的Fe^(2+)(<0.1 mmol/L)、Cu^(2+)(<0.1 mmol/L)、Ca^(2+)(<0.5 mmol/L)、Mg^(2+)(<0.1 mmol/L)或Zn^(2+)(<0.1 mmol/L)耐受能力较强。【结论】MtMAN1是一种耐热的β-甘露聚糖酶,在饲料制粒等需要高温处理的工业加工工艺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热梭孢壳 甘露聚糖酶 热稳定性 聚沉 二级结构
原文传递
源自海洋裸孢壳属真菌Emericella sp.TJ414JZ-21的次级代谢产物 被引量:2
19
作者 宦丽君 程灵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8-104,共7页
采用硅胶柱层析、中压反相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从真菌Emericella sp.的大米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了8个单体化合物,并利用波谱学方法结合文献数据对其结构进行了鉴定,分别为:asteltoxin(1)... 采用硅胶柱层析、中压反相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从真菌Emericella sp.的大米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了8个单体化合物,并利用波谱学方法结合文献数据对其结构进行了鉴定,分别为:asteltoxin(1)、asteltoxin B(2)、penicillide(3)、purpactin A(4)、tajixanthone hydrate(5)、mycophenolic acid(6)、trans-dehydrodiferulate dimethyl ester(7)、2,8-dihydroxy-1,3-dimethoxy-6-methylanthraquinone(8)。其中,化合物3和4均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壳 次级代谢产物 分离纯化 结构鉴定
原文传递
松球壳孢菌的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宋晓东 刘桂荣 +2 位作者 陈江燕 徐贵军 李淑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89-94,共6页
实验证明 ,国内供试松球壳孢菌 (Sphaeropsissapinea)的致病力明显高于美国的B型菌株 ,与A型相似 ,致病性较强。B型也能无伤侵入 ,只是发病率明显低于A型。伤口并不是病菌侵入的唯一途径 ,自新梢伸长至针叶发育完全期间 ,病菌可直接侵... 实验证明 ,国内供试松球壳孢菌 (Sphaeropsissapinea)的致病力明显高于美国的B型菌株 ,与A型相似 ,致病性较强。B型也能无伤侵入 ,只是发病率明显低于A型。伤口并不是病菌侵入的唯一途径 ,自新梢伸长至针叶发育完全期间 ,病菌可直接侵入树木当年嫩梢并使之枯萎 ;此后 ,随着梢部组织的不断成熟与老化 ,伤口对病菌侵入与危害的作用才得以显现出来 ,无伤接种时不发病或只产生部分枯叶。气孔也是病菌侵入的途径之一。病菌不但可侵入当年新稍 ,而且还可于枝梢的 2a和 3a生处有伤侵入 ,使之染病甚至死亡。油松(Pinustabulaeformis)、赤松 (P .densiflora)、彰武松 (P .densifloravar .zhangwuensis)较樟子松 (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抗病 ,且彰武松主要表现为“耐病”。幼龄的樟子松较大龄的抗病。树势削弱的枝梢抗病性能降低 ,发病快而重。潜育期和繁殖期的长短与寄主、树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球 致病性 松树 枯梢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