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栽培居群红花的孢粉特征、同工酶谱及化学成分含量 被引量:4
1
作者 郭美丽 张芝玉 +2 位作者 张汉明 李红方 苏中武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728-730,共3页
目的:探讨红花的种内变异,为不同栽培居群红花的鉴别及优良栽培居群的选育提供依据。方法:在对不同栽培居群红花进行引种栽培的基础上,扫描电镜观察花粉粒特征,垂直平板电泳法分析细胞色素氧化酶同工酶谱带,UV、HPLC 测定... 目的:探讨红花的种内变异,为不同栽培居群红花的鉴别及优良栽培居群的选育提供依据。方法:在对不同栽培居群红花进行引种栽培的基础上,扫描电镜观察花粉粒特征,垂直平板电泳法分析细胞色素氧化酶同工酶谱带,UV、HPLC 测定黄色素和腺苷含量。结果:红花的孢粉特征及细胞色素氧化酶谱带特征既有种一级的共同特征,又反映了种内存在一定的变异;不同栽培居群化学成分含量之间差异的规律性与在原产地栽培时基本一致。结论:红花苞叶细胞色素氧化酶谱带可以从分子水平鉴别不同的栽培居群;红花中化学成分含量的高低,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同时,也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为红花的引种栽培以及优良栽培居群的选育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 栽培居群 孢粉特征 同工酶谱 化学成分含量
下载PDF
不同品种红花营养器官解剖结构及孢粉特征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高武军 沙涛 +2 位作者 刘林 邓传良 卢龙斗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6-52,112,共8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技术对5个品种红花的花粉微形态特征和营养器官解剖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5个品种红花花粉外壁突起为刺突和乳突两种,花粉表面均具有皱波和网状雕纹;不同品种红花的叶片角质层厚度、叶脉厚、叶厚、VPD指...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技术对5个品种红花的花粉微形态特征和营养器官解剖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5个品种红花花粉外壁突起为刺突和乳突两种,花粉表面均具有皱波和网状雕纹;不同品种红花的叶片角质层厚度、叶脉厚、叶厚、VPD指数、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厚度比、根木射线条数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茎中机械组织发达,维管束环状排列、维管束的排列数目上表现种间特异性。这说明5个品种红花孢粉及营养器官解剖结构可能具有一定的耐盐、耐旱的基本生态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 营养器官 孢粉特征 解剖结构
下载PDF
山东彭庄煤矿石炭–二叠系孢粉特征与成煤环境 被引量:2
3
作者 田臣龙 李守军 +1 位作者 徐凤琳 赵秀丽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22,共11页
利用钻孔岩心资料对彭庄煤矿的石炭–二叠系各个组段的孢粉组合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孢粉化石的纵向分布规律及其含量变化,识别出四个孢粉组合,自下而上分别是:太原组Laevigatosporites perminutus-Granulatisporites granulatus组... 利用钻孔岩心资料对彭庄煤矿的石炭–二叠系各个组段的孢粉组合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孢粉化石的纵向分布规律及其含量变化,识别出四个孢粉组合,自下而上分别是:太原组Laevigatosporites perminutus-Granulatisporites granulatus组合;山西组Gulisporites cochlearius-Leiotriletes adnatusSinulatisporites sinensis组合;下石盒子组Apiculatisporites aculeatus-Gulisporites laevigatus-Macrotorispora minuta组合,上石盒子组Patellisporites meishanensis-Sinulatisporites sinensis-Florinites antiquus组合。依据地层岩石特征,初步恢复了本区的成煤环境:太原组为海陆交互相沉积环境,而从山西组开始沉积环境逐渐转变为三角洲平原相为主的过渡相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系 二叠系 彭庄煤矿 孢粉组合特征 成煤环境
下载PDF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地区距今16 000a以来的孢粉组合特征与环境变迁 被引量:9
4
作者 王燕 王书兵 +5 位作者 赵志中 秦义 马寅生 孙继民 孙红艳 田明中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49-453,共5页
本文通过对三义黄土剖面孢粉资料的分析,初步重建了内蒙克旗地区16000 a以来植被及环境的变迁过程.约16 010~15 380 aBP,植被稀疏,气候寒冷而干燥;约15 380~11270 a B P,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气候变得更加干旱;约11270~9 940 a B P,... 本文通过对三义黄土剖面孢粉资料的分析,初步重建了内蒙克旗地区16000 a以来植被及环境的变迁过程.约16 010~15 380 aBP,植被稀疏,气候寒冷而干燥;约15 380~11270 a B P,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气候变得更加干旱;约11270~9 940 a B P,气候总体上由先前的冷干开始向暖湿方向发展,植被仍以草原为主;约9 940~2 320 a B P,植被得到进一步发展,气候表现出温暖湿润的特征;约2 320 a B P至今,植被仍以草原为主,气候向温凉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植被与环境变迁 16 000 a B P 孢粉组合特征 环境变迁 克什克腾旗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二叠系烃源岩孢粉相特征及其形成环境 被引量:13
5
作者 谭思哲 高顺莉 +1 位作者 葛和平 付焱鑫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91-700,共10页
以沉积环境控制烃源岩发育理论为指导,应用孢粉相分析方法,以南黄海盆地二叠系大隆组、龙潭组和栖霞组烃源岩层段为研究对象,对典型钻井剖面的孢粉及沉积有机屑进行系统的分析。根据沉积有机屑的丰度特征和组分类型,探讨三套烃源岩的形... 以沉积环境控制烃源岩发育理论为指导,应用孢粉相分析方法,以南黄海盆地二叠系大隆组、龙潭组和栖霞组烃源岩层段为研究对象,对典型钻井剖面的孢粉及沉积有机屑进行系统的分析。根据沉积有机屑的丰度特征和组分类型,探讨三套烃源岩的形成环境,初步评价其生烃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孢粉相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对高成熟海相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和形成环境进行客观评价:栖霞组为缺氧远陆架沉积环境,以无定形有机质为主,水体分层缺氧,是烃源岩形成的有利环境;大隆组为缺氧和少氧的陆架环境,也较有利于烃源岩的形成,生烃潜力较栖霞组差;龙潭组煤质型有机质较为丰富,为充氧的陆架区,以陆源输入为主,沉积区水体较浅,含氧量高,不利于富氢烃源岩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盆地 二叠系 孢粉特征 碳酸盐岩 烃源岩 沉积环境 生烃潜力
下载PDF
潮水盆地孢粉组合特征、时代及对比 被引量:2
6
作者 杨永胜 张亚玲 +1 位作者 李秀荣 李祖望 《中国煤田地质》 2000年第4期7-12,共6页
对潮水盆地侏罗系陆相含煤地层由下而上建立了五个孢粉组合带,在组合三建立了两个亚组合。① Cyathidites-Chasmatosporites-Disaccites组合 (J11)。② Cyathidites-Chasmatosporites-Cycadopites组合 (J31)。③ Cyathidites minor-Cyc... 对潮水盆地侏罗系陆相含煤地层由下而上建立了五个孢粉组合带,在组合三建立了两个亚组合。① Cyathidites-Chasmatosporites-Disaccites组合 (J11)。② Cyathidites-Chasmatosporites-Cycadopites组合 (J31)。③ Cyathidites minor-Cycadopites typicus组合 (J12);上部: Cycadopites typicus-Cyathidites minor-Osmundacidites亚组合,下部: Cyathidites minor-Cycadopites typicus-Lycopodiumsporites亚组合。④ Cyathidites-Quadraeculina-Classopollis组合 (J32)。⑤高含量 Classopollis组合 (J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组合特征 裸子植物花粉 潮水盆地 侏罗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含油砂层孢粉组合时代及古气候记录 被引量:2
7
作者 曹瀚升 陈法锦 +1 位作者 黄鑫 蒲晓强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55-60,共6页
【目的】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油砂的时代归属及古气候特征。【方法】基于油砂上下层段的孢粉化石的研究,追溯了孢粉组合的时代,并通过古植被分布特征恢复古气候。【结果】本组合中以裸子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其中以古松柏类Paleoconife... 【目的】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油砂的时代归属及古气候特征。【方法】基于油砂上下层段的孢粉化石的研究,追溯了孢粉组合的时代,并通过古植被分布特征恢复古气候。【结果】本组合中以裸子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其中以古松柏类Paleoconiferae和松科Protopinus、Pseudopicea、Piceites、Pseudopinus为主,蕨类植物孢子较少。同时我们识别出多个具有时代特征的孢粉类型。【结论】推测油砂富集层位可能为下侏罗统延安组。依据孢粉谱和孢粉类群的古生态特征,认为在下侏罗统延安组沉积时期,气候温暖潮湿,大量存在常绿针叶林植被及少量草本和灌木,整体属于温带—亚热带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特征 油砂 延安组 古气候
下载PDF
琼西长坡-王五盆地鹿母湾组孢粉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5
8
作者 龙文国 汪迎平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00年第4期28-35,共8页
在研究区进行 1∶5万区域地质调查时 ,于该区鹿母湾组中发现孢粉化石。其孢粉组合以蕨类植物孢子 ( 4 9.2 8% )和裸子植物花粉 ( 4 7.82 % )为主 ,此外尚有少量被子植物花粉 ( 2 .9% )。该孢粉组合特征与广东、江苏、浙江等地早白垩世... 在研究区进行 1∶5万区域地质调查时 ,于该区鹿母湾组中发现孢粉化石。其孢粉组合以蕨类植物孢子 ( 4 9.2 8% )和裸子植物花粉 ( 4 7.82 % )为主 ,此外尚有少量被子植物花粉 ( 2 .9% )。该孢粉组合特征与广东、江苏、浙江等地早白垩世中晚期孢粉组合特征基本相似。据此可确认 ,本区鹿母湾组的地质时代应属早白垩世中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化石 早白垩世 孢粉组合特征 地层时代 海南
下载PDF
伏龙泉断陷登娄库组地层再认识及对勘探的地质意义
9
作者 宋立斌 孙凯 姜宏官 《非常规油气》 2023年第6期8-17,共10页
松辽盆地南部伏龙泉断陷是受边界断裂控制的小型箕状断陷,该断陷登娄库组构造和沉积演化复杂,地层组/段的划分一直存在争议。针对登娄库组地层存在划分混乱的问题,从登娄库组松基6井建组剖面分析入手,通过对登娄库组岩石组合、沉积旋回... 松辽盆地南部伏龙泉断陷是受边界断裂控制的小型箕状断陷,该断陷登娄库组构造和沉积演化复杂,地层组/段的划分一直存在争议。针对登娄库组地层存在划分混乱的问题,从登娄库组松基6井建组剖面分析入手,通过对登娄库组岩石组合、沉积旋回及标志层特征的分析,确定了登娄库组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及年代地层学特征。在伏龙泉断陷重新建立了登娄库组综合地层划分标准,并通过伏14标准井合成地震记录标定,明确了登娄库组地层的地震波组响应特征。按照“格架地层剖面井震对比”统层方法完成了对伏龙泉断陷登娄库组地层的统一划分。新建立的登娄库组分层方案和地层识别标准,不仅对松辽盆地南部伏龙泉断陷的气藏勘探开发地质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将为松辽盆地其他断陷登娄库组地层划分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龙泉断陷 登娄库组地层 岩石地层学特征 古生物孢粉特征 地层划分对比
下载PDF
广西地区一些变性土的孢粉学特征及其发生学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仇荣亮 黄瑞采 熊德祥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97-99,共3页
对几个湿润变性土的孢粉学特征的研究表明,随着剖面深度变化,其孢粉组成可划分成明显不同的三带.Ⅰ带未发现孢粉;Ⅱ带以蕨类等低等植物占优势,而Ⅲ带中除蕨类孢子外,尚有大量木本和草本植物花粉存在.孢粉组合反映出变性土成土母质沉积... 对几个湿润变性土的孢粉学特征的研究表明,随着剖面深度变化,其孢粉组成可划分成明显不同的三带.Ⅰ带未发现孢粉;Ⅱ带以蕨类等低等植物占优势,而Ⅲ带中除蕨类孢子外,尚有大量木本和草本植物花粉存在.孢粉组合反映出变性土成土母质沉积环境为较为干热(局部存在沼泽湿地),而剖面种类和数量的差异说明变性土的发生除剖面扰动作用处,尚有其它的压力和应力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性土 孢粉特征 发生学 广西
原文传递
Paly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Kazakhstan Province of Carboniferous Euramerican Region 被引量:1
11
作者 Maya V.Oshurkova 《Global Geology》 2012年第1期1-12,共12页
The paper presents results of palynological studies of the coal-bearing Carboniferous in Central Kazakhstan. A quantitative dynamics of major genera of miospores reflects an overall succession of the Carboniferous mio... The paper presents results of palynological studies of the coal-bearing Carboniferous in Central Kazakhstan. A quantitative dynamics of major genera of miospores reflects an overall succession of the Carboniferous miospore assemblages. Visean Serpukhovian assemblages are dominanted by Lophozonotriletes fuscatus, Acanthozonotriletes cristifer, A. inclusus, Punctatisporites glabratus, Crassispora ignorata, C. scrupea, Cyclobaculisporites trichacanthus, Lycospora breviapiculata, L. echinata and Vallatisporites decrescens. Rare Punctatisporites bertschoguriensis , Stenozonotriletes marginellus , Vallatisporites appilicatus , Verrucosisporites serobiculatus , Retieulatisporites caneellatus, Granulatisporites areuatus are recorded, which are not found in assemblages from overlying sediments. Bashkirian-Moseovian assemblages are dominated by Lyeospora subtriquetra, L. pusilla, Vallatisporites ciliaris, Apiculatisporis mollis, Cyelogranisporites testieulatus, Calamospora mierorugosa, Sehopfipollenites principalis, Psilohyrnena psiloptera, Florinites grandis and Granulatisporites piroformis miospores. Cristatisporites latispinus, Angulisporites didymus, Thymospora obseura and Torispora securis are also present, as well as single Apieulatisporis eurvispinus, Raistriekia inordinata, Marsupipollenites retroflexus, Entylissa eaperata, Potonieisporites grandis and Cordaitina sp. A similar succession of miospore assemblages is recorded in the Carboniferous deposits of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which allows carrying out correlations, despite an endemic characters of many species of Paleozoic miospores from the coal-bearing Carboniferous of the Kazakhstan Province in the Euramerian Paleofloristic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OSPORES CARBONIFEROUS BIOSTRATIGRAPHY Kazakhstan
下载PDF
New material of Cordaites baodeensis Sun from Lower Permian Shanxi Formation of Baode,Shanxi
12
作者 YANG Tao 《Global Geology》 2010年第1期28-32,共5页
Based on the anatomical study of leaf cuticles of Cordaites from the Lower Permian Shanxi Formation in Baode of Shanxi, the author analysed the epidermal characters of Cordaites in this area. On the base of the abunda... Based on the anatomical study of leaf cuticles of Cordaites from the Lower Permian Shanxi Formation in Baode of Shanxi, the author analysed the epidermal characters of Cordaites in this area. On the base of the abundant compressions and laboratory studies, the author complemented some new data of the cuticular characters of the speeies Cordaites baodeensis Sun for its study of taxonomy. Meanwhile, the author newly discovered a number of sporopollen fossils associated with the mega-plants of Cordctitales, described 9 species of 6 genera. The palynological data can provide a supplement evidence for defining the age of C. baodeensis and its associated plants to be Early Permi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daites baodeensis Sun epidermal characteristics Shanxi Formation Baode area Early Permian
下载PDF
下川遗址的古气候环境 被引量:4
13
作者 孙建中 柯曼红 +4 位作者 石兴邦 张子明 陈哲英 吴加安 张素琳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81-91,共11页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ollen samples from the Xiachuan site, the present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reconstruction of the palaeoclimatic and palaeoecological environments at the site.The climate-zone features of...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ollen samples from the Xiachuan site, the present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reconstruction of the palaeoclimatic and palaeoecological environments at the site.The climate-zone features of the Xiachuan pollen suggest that the site underwent six climatic changesfrom 36,000 to 12,000 BP. In this temporal scope, the early phase of the main Xiachuan cultural remains, lasting from 23,000 to 13,000 BP, corresponded just to the flourishing stage of the last glaciation, when the growth of trees at Xiachuan must have been concerned with the existence of mountain basins in this area; from 13,000 to 12, 000 aBP, i.e. in the period of the late Xiachuan cultural remainscorresponding to the Fen zhuang interstadial, there was the rise of the summer monsoon and a little going up of the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川遗址 古气候环境 中国 文物考古 孢粉分带特征
全文增补中
洞庭湖区现仍处于坳陷沉降期
14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13-13,共1页
湖南省地质调查院柏道远研究员以地貌和沉积为基础.通过详细的地表地质调查、大量的第四系钻探资料以及电子自旋共振、光释光和孢粉组合特征提供的年代信息等所进行的研究发现,洞庭盆地第四纪(约2600ka至今)经历了早期拉张断陷沉降... 湖南省地质调查院柏道远研究员以地貌和沉积为基础.通过详细的地表地质调查、大量的第四系钻探资料以及电子自旋共振、光释光和孢粉组合特征提供的年代信息等所进行的研究发现,洞庭盆地第四纪(约2600ka至今)经历了早期拉张断陷沉降、中期(中更新世晚期)整体抬升、晚期坳陷沉降的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期 洞庭湖区 坳陷 更新世晚期 电子自旋共振 孢粉组合特征 地质调查 钻探资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