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海域荧光法测定叶绿素含量周年季节分层分布 被引量:6
1
作者 刘述锡 林风翱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10-714,共5页
2006-2007年春夏秋冬在河北海域进行了四个航次分层叶绿素a调查,结果表明:春季(4月),全海域表层叶绿素a平均值为0.65 mg/m^3(0.12-2.69 mg/m^3),中层为1.02 mg/m^3(0.08-3.47 mg/m^3),底层为1.03 mg/m^3(0.12-5.05mg/m^3);夏季... 2006-2007年春夏秋冬在河北海域进行了四个航次分层叶绿素a调查,结果表明:春季(4月),全海域表层叶绿素a平均值为0.65 mg/m^3(0.12-2.69 mg/m^3),中层为1.02 mg/m^3(0.08-3.47 mg/m^3),底层为1.03 mg/m^3(0.12-5.05mg/m^3);夏季(7月),全海域表层叶绿素a平均值为3.45 mg/m^3(0.63-11.28 mg/m^3),中层为3.40 mg/m^3(0.88-11.50mg/m^3),底层为3.37 mg/m^3(1.00-11.39 mg/m^3);秋季(10月),全海域表层叶绿素a平均值为5.83 mg/m^3(1.80-13.50mg/m^3),中层为4.54±3.33 mg/m^3(1.60-12.80 mg/m^3),底层为5.40 mg/m^3(2.50-12.70 mg/m^3);冬季(11月),全海域表层叶绿素a平均值为1.21 mg/m^3(0.47-7.79 mg/m^3),中层为0.79 mg/m^3(0.47-1.41 mg/m^3),底层为0.86 mg/m^3(0.39-1.93 mg/m^3)。总体趋势是春季唐山外部海域叶绿素a浓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海域 荧光法 叶绿素A 季节分层分布
下载PDF
红枫湖季节性热分层消亡期水体的理化特征 被引量:31
2
作者 王敬富 陈敬安 +2 位作者 杨永琼 夏品华 杨海全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845-851,共7页
以云贵高原典型的人工河道型水库红枫湖为研究对象,对近2年来4个代表性湖区季节性热分层消亡期水体的理化特征进行了原位监测.结果表明:红枫湖水体季节性热分层历经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周期性演化过程,对湖泊水环境的变化起着重要的控制... 以云贵高原典型的人工河道型水库红枫湖为研究对象,对近2年来4个代表性湖区季节性热分层消亡期水体的理化特征进行了原位监测.结果表明:红枫湖水体季节性热分层历经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周期性演化过程,对湖泊水环境的变化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秋季初期,气温骤降易于引起季节性热分层的突发性消亡,表现为水体垂向混匀.以2010年为例,分层消失使得上层水温由28.6℃降至23.0℃,ρ(DO)(溶解氧浓度)由9.6 mg/L降至4.0 mg/L,pH由8.8降至7.9,电导率由0.32 mS/cm升至0.36 mS/cm,局部湖区出现鱼类死亡现象;短时间内的剧烈垂直混合,致使沉积物营养盐扰动释放,上部水体ρ(TP)增加了约0.01 mg/L,ρ(TN)增加了0.1 mg/L.红枫湖水体垂向混合可对湖泊水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其影响的水体深度和环境效应一方面与气温变幅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还受湖泊温跃层位置和底层水体的绝对温度等因素控制,在预测该类突发性水质恶化事件及评估其环境影响时需予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枫湖 季节性热分层 缺氧 营养盐释放
下载PDF
福建省山仔水库水体季节性分层特征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苏玉萍 郑达贤 +2 位作者 林婉珍 梁晓丹 黄娜瑜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4,25,共5页
对福建省敖江流域山谷型的山仔水库2005年水温和水化学(DO、pH、总溶解性磷质量浓度)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山仔水库的水温在3—11月之间保持稳定分层,在夏季形成明显分层,这种温度分层结构有效限制了上下水团的混合,形成显著的水体溶解氧... 对福建省敖江流域山谷型的山仔水库2005年水温和水化学(DO、pH、总溶解性磷质量浓度)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山仔水库的水温在3—11月之间保持稳定分层,在夏季形成明显分层,这种温度分层结构有效限制了上下水团的混合,形成显著的水体溶解氧分层,特别是夏季由于有机物的消耗,在沉积物-水界面形成厌氧层;12月至次年1—2月随着水体表层气温的急剧下降,水体分层结构失稳,水库上下层水体垂直交替,底部厌氧释放的还原性物质被带入上层湖水,说明水温季节性的分层对山仔水库水质的变化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热分层 山仔水库 福建省
下载PDF
长春市大气污染与冠心病住院人次的关联性 被引量:2
4
作者 张钊铭 刘玟彤 +2 位作者 周丽婷 丁梅 叶琳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345-1349,共5页
目的 探讨不同季节长春市大气污染物水平与冠心病住院人次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6~2017年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确诊并住院治疗的16392例长春市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及同期大气污染资料,采用季节分层的病例交叉设计分析长春市大气污... 目的 探讨不同季节长春市大气污染物水平与冠心病住院人次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6~2017年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确诊并住院治疗的16392例长春市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及同期大气污染资料,采用季节分层的病例交叉设计分析长春市大气污染对冠心病住院人次的影响及其最佳滞后期.结果 2016~2017年春、夏、秋、冬季长春市大气污染对冠心病住院人次影响的最佳滞后期分别为住院前5 d、1 d、3 d、1 d.春季NO2、O3浓度每升高1μg/m3,冠心病住院人次分别增加0.7%和0.2%;夏季CO浓度每升高1 mg/m3,冠心病住院人次增加34.1%;秋季SO2浓度每升高1μg/m3,冠心病住院人次增加1.2%;冬季NO2、O3浓度每升高1μg/m3,冠心病住院人次分别增加3.3%和0.8%.结论 不同季节影响冠心病住院人次的大气污染物不同.春季NO2和O3、夏季CO、秋季SO2、冬季NO2和O3浓度升高是吉林省长春市冠心病住院人次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大气污染 住院人次 病例交叉 季节分层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深水型水库重金属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来源——以龙滩水库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关天昊 李晓东 +4 位作者 王亦尧 杨梦迪 崔高仰 丁士元 张雪程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6-249,共14页
为了揭示喀斯特地区深水型水库溶解态重金属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及来源,选取珠江流域龙滩水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 2019年7月和2020年1月库区分层水、汇入库区的支流表层水、下泄水的溶解态重金属,以及2019年4月、7月、10月和2020年1月库... 为了揭示喀斯特地区深水型水库溶解态重金属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及来源,选取珠江流域龙滩水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 2019年7月和2020年1月库区分层水、汇入库区的支流表层水、下泄水的溶解态重金属,以及2019年4月、7月、10月和2020年1月库区的水化学参数.通过主要离子Piper图,不同种类重金属间的Pearson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环境因子与溶解态重金属间的典型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CCA),发现流域碳酸盐岩风化是龙滩水库溶解态重金属的重要外部来源.水库水体季节性热分层所导致的相对水柱稳定性(relative water column stability,RWCS)的变化是影响龙滩水库溶解态重金属时空分布的主要因素.较高的RWCS通常会促进Cr,Cu的释放,而较低的RWCS会促进Fe,As的释放.该研究为了解水动力条件与溶解态重金属间的关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对喀斯特地区深水型水库水资源的科学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型水库 溶解态重金属 相对水柱稳定性 季节性热分层 时空分布
下载PDF
汀江溪口段溶解氧长年偏低成因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吴海斌 《广东水利水电》 2011年第1期58-60,共3页
溪口水文站监测断面历年水质监测数据表明,该断面5~10月份的溶解氧长年偏低,而其他反应有机污染的指标却优于Ⅱ类水。通过调查分析,认为这一现象的成因是水库季节性分层导致水库出水溶解氧偏低,而电站的梯级开发又使得水体复氧缓慢,这... 溪口水文站监测断面历年水质监测数据表明,该断面5~10月份的溶解氧长年偏低,而其他反应有机污染的指标却优于Ⅱ类水。通过调查分析,认为这一现象的成因是水库季节性分层导致水库出水溶解氧偏低,而电站的梯级开发又使得水体复氧缓慢,这两方面的因素造成了溪口段溶解氧长年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氧 水库季节分层 成因分析
下载PDF
Effects of seasonal water-level fluctuation on soil pore structure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China 被引量:9
7
作者 ZHANG Shu-juan TANG Qiang +5 位作者 BAO Yu-hai HE Xiu-bin TIAN Feng-xia LüFa-you WANG Ming-feng Raheel ANJUM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8年第10期2192-2206,共15页
Inunda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has created a 30-m water-level fluctuation zone with seasonal hydrological alternations of submergence and exposure, which may greatly affect soil properties and bank stability... Inunda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has created a 30-m water-level fluctuation zone with seasonal hydrological alternations of submergence and exposure, which may greatly affect soil properties and bank stability.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sponse of soil pore structure to seasonal water-level fluctuation in the reservoir, and particularly, the hydrological change of wetting and drying cycles. Soil pore structure was visualized with industrial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digital image analysis techniqu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total porosity(? 100 ?m), total pore number, total throat number, and mean throat surface area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under wetting and drying cycles. Soil porosity, pore number and throat numberwithin each size class increased in the course of wetting and drying cycles. The coordination number, degree of anisotropy and fractal dimension were indicating an increase. In contrast, the mean shape factor, pore-throat ratio, and Euler-Poincaré number decreased due to wetting and drying cycles. These illustrated that the wetting and drying cycles made soil pore structure become more porous, continuous, heterogeneous and complex. It can thus be deduced that the water-level fluctuation would modify soil porosity, pore size distribution, and pore morphology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which may have profound implications for soil processes, soil functions, and bank s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pore structure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Image analysis Wetting and drying cycles Water-level fluctuation Three Gorge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