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澳季风区内水汽汇的准两年振荡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乔云亭 简茂球 罗会邦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8-101,共4页
利用1950—2000年大气视水汽汇资料,分析了亚澳季风区内水汽汇准两年振荡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亚澳季风区内水汽汇有显著的准两年振荡,其关键区位于西太平洋暖池、孟加拉湾、东南印度洋和西南印度洋.它们对应3种遥相关型。... 利用1950—2000年大气视水汽汇资料,分析了亚澳季风区内水汽汇准两年振荡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亚澳季风区内水汽汇有显著的准两年振荡,其关键区位于西太平洋暖池、孟加拉湾、东南印度洋和西南印度洋.它们对应3种遥相关型。当暖池水汽汇偏强时,我国华南为偏北风距平,东亚季风区水汽汇偏弱:印度洋水汽汇距平呈现为偶极子分布,东南印度洋附近水汽汇偏强时,东南印度洋至赤道西印度洋为偏西风距平,赤道西印度洋水汽汇偏弱;孟加拉湾水汽汇偏强时,孟加拉湾至西南印度洋为偏南风距平,西南印度洋的水汽汇偏弱。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荡 亚澳季风 水汽汇
下载PDF
在准两年尺度上ENS0与亚洲季风相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邹 力 吴爱明 倪允琪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9-28,共10页
对ENSO过程中的准两年振荡进行了诊断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ENSO与亚洲季风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准两年尺度上亚洲季风对ENSO循环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通过亚洲冬季风爆发南下到热带西太平洋,激发出那里的强对流,进而... 对ENSO过程中的准两年振荡进行了诊断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ENSO与亚洲季风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准两年尺度上亚洲季风对ENSO循环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通过亚洲冬季风爆发南下到热带西太平洋,激发出那里的强对流,进而影响到ENSO循环。这种现象不仅仅反映在准两年模态中,在实际亚洲冬季风的年际变化中也较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荡 enso 季风 合成分析 厄尔尼诺 亚洲 相互作用
下载PDF
亚太季风各子系统的准两年变化特征及其比较 被引量:11
3
作者 郑彬 李春晖 +1 位作者 林爱兰 谷德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21,共9页
亚太季风各子系统(南亚季风、南海季风、西北太平洋季风和东亚副热带季风)都具有显著的准两年变化周期,利用4个季风指数研究它们准两年模态振幅的演变和相关的环流变化。结果表明,亚太季风各子系统的准两年模态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并不... 亚太季风各子系统(南亚季风、南海季风、西北太平洋季风和东亚副热带季风)都具有显著的准两年变化周期,利用4个季风指数研究它们准两年模态振幅的演变和相关的环流变化。结果表明,亚太季风各子系统的准两年模态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并不是一直有效地影响季风区。与亚太季风各子系统准两年变化相关的海温异常,低层风场也有不同的分布特点和演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太季风 功率谱 滤波 季风指数 变化
下载PDF
中部型ENSO和平流层准两年振荡对冬季北半球平流层臭氧的联合调制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小婷 田文寿 +3 位作者 谢飞 张如华 雒佳丽 梁靖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56-474,共19页
利用观测和再分析资料通过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中部型ENSO和平流层准两年振荡(QBO)对冬季北半球平流层臭氧的独立影响和联合调制作用。研究表明,北半球平流层臭氧在中部型厄尔尼诺年增加,而在中部型拉尼娜年减少;准两年振荡东风位相年份... 利用观测和再分析资料通过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中部型ENSO和平流层准两年振荡(QBO)对冬季北半球平流层臭氧的独立影响和联合调制作用。研究表明,北半球平流层臭氧在中部型厄尔尼诺年增加,而在中部型拉尼娜年减少;准两年振荡东风位相年份,北半球平流层臭氧增加,准两年振荡西风位相结果则相反。相比之下,北半球中、高纬度平流层臭氧异常对准两年振荡活动的响应明显小于其对ENSO活动的响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准两年振荡东风位相会加强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引起的北半球平流层臭氧的增加,而减弱中部型拉尼娜事件造成的平流层臭氧的减少。在准两年振荡西风位相下,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仅导致北半球平流层臭氧含量少量升高,而中部型拉尼娜事件期间臭氧会大幅度减少。因此,准两年振荡东风位相会加强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对北半球平流层臭氧的影响,而减弱中部型拉尼娜事件对北半球平流层臭氧的影响。准两年振荡西风位相会减弱中部型厄尔尼诺而加强中部型拉尼娜事件对北半球平流层臭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型enso 平流层振荡(QBO) 北半球平流层臭氧 联合调制作用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准两年周期振荡及其成因 被引量:94
5
作者 黄荣辉 陈际龙 +1 位作者 黄刚 张启龙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45-560,共16页
应用中国160测站降水资料和ERA-40再分析资料以及EOF和熵谱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夏季(6~8月)降水和东亚水汽输送通量的年际变化,表明中国(特别是华南、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以及华北等地区)夏季降水具有2~3a周期变化特征,即准两... 应用中国160测站降水资料和ERA-40再分析资料以及EOF和熵谱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夏季(6~8月)降水和东亚水汽输送通量的年际变化,表明中国(特别是华南、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以及华北等地区)夏季降水具有2~3a周期变化特征,即准两年周期的振荡特征,并表明中国降水的这种周期振荡与东亚上空夏季风水汽输送通量的准两年周期振荡密切相关;并且,还利用NCEP/NCAR的海表温度和日本气象厅的沿137°E海温剖面观测资料,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表层与次表层海温的年际变化,揭示了热带西太平洋热力状态的变化也有显著的准两年周期的变化特征。作者利用相关和集成分析来讨论热带西太平洋热状态的准两年周期振荡对中国夏季降水和东亚水汽输送的影响,表明了热带西太平洋海温的准两年周期振荡对东亚夏季风及其所驱动的水汽输送都有很大影响。此外,作者还利用东亚/太平洋型(EAP型)遥相关理论,简单地讨论了热带西太平洋热力状态的准两年周期振荡影响中国夏季风降水准两年周期变化的物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降水 周期变化 热带西太平洋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和热带海温准两年振荡的介绍
6
作者 林建 何金海 《气象教育与科技》 1997年第4期17-20,共4页
关键词 季风 东亚 热带 海温 振荡
下载PDF
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准两年振荡特征及其关联因子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张璟 智协飞 +1 位作者 缪锴 罗晓蔚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41-547,共7页
利用1951—2010年我国江淮流域11个测站夏季(6—8月)降水资料和NCAR提供的北半球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场资料以及相关的西太平洋副高指数资料,采用Morlet小波变换、交叉小波变换及相关分析等方法讨论了降水准两年振荡现象的年际变化规律及... 利用1951—2010年我国江淮流域11个测站夏季(6—8月)降水资料和NCAR提供的北半球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场资料以及相关的西太平洋副高指数资料,采用Morlet小波变换、交叉小波变换及相关分析等方法讨论了降水准两年振荡现象的年际变化规律及其与东亚夏季风、副高的关系。结果表明,准两年振荡分量在江淮地区夏季降水场的年际振荡中十分重要,且经历了由强到弱再到强的变化过程;同时降水与夏季风强度及副高脊线位置的准两年变化均存在较好的同期相关,彼此间的相互影响还体现在年际尺度上,并分别在4 a和1 a时间尺度上有明显的滞后、超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流域夏季降水 周期振荡 东亚夏季风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下载PDF
太阳黑子数、准两年振荡与北极极区平流层的温度 被引量:1
8
作者 Karin Labitzke 赵兵科 《沙漠与绿洲气象》 1992年第4期58-60,共3页
1.引言准两年振荡(QBO,西风或者东风位相)是这样影响北半球冬季平流层极涡的:当赤道50hPa为西风位相时,北极平流层中层要比它为东风位相时冷且极涡强(Holton和Tan,1980与1982;Labitzke,1982;VanLoon和Labitzke,1987).Labitzke(1982)指... 1.引言准两年振荡(QBO,西风或者东风位相)是这样影响北半球冬季平流层极涡的:当赤道50hPa为西风位相时,北极平流层中层要比它为东风位相时冷且极涡强(Holton和Tan,1980与1982;Labitzke,1982;VanLoon和Labitzke,1987).Labitzke(1982)指出隆冬强增暖更多地发生在东风位相情况下,而且她说明在西风位相时观测到相对少的隆冬强增暖,且仅发生在太阳黑子数高时.本文通过分析17个西风位相时和13个东风位相时冬季北极30hPa温度证实了上述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荡 极涡 太阳周期 纬向风 新疆气象 中高压 关系 卷第 大阳 竖排
下载PDF
全球各主要季风区降雨与ENSO之间关系的对比 被引量:1
9
作者 林桂焕 彭旭钢 +2 位作者 翁锦文 陈柏洋 王磊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第3期102-105,共4页
季风区降雨可以对农业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研究和预测季风区降雨的变异对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比了全球各主要季风区降雨与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之间关系的差异(包括相关关系的年代际变异以及季风—ENSO准两年关系),旨... 季风区降雨可以对农业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研究和预测季风区降雨的变异对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比了全球各主要季风区降雨与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之间关系的差异(包括相关关系的年代际变异以及季风—ENSO准两年关系),旨在更好地理解全球季风降雨的演变规律和季风—ENSO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全球各个主要季风降雨量与同时期Ni?o3.4指数之间相关关系的年代际变异存在显著的差异。西北太平洋季风、东亚季风和南非季风存在季风降雨—ENSO的相关系数在考察的时间范围内出现正负符号转变的现象。印度夏季风降雨与Ni?o3.4指数的负相关关系在2000年以后增强;与之相反,北非夏季风降雨与Ni?o3.4指数的负相关关系在2000年以后则减弱。澳洲夏季风和北美夏季风降雨与同时期Ni?o3.4指数的相关关系比较稳定。相比较全球其他季风,西北太平洋夏季风降雨与ENSO具有更强的准两年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季风 enso 降雨 代际变异 相关关系 关系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对华南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6
10
作者 郑彬 施能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7-483,共7页
华南夏季降水和南海夏季风都具有准两年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后,华南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主要表现在准两年尺度平均方差的变化上,当准两年方差大时,相应的华南夏季降水多,反之亦然。但是在1976年以前南海夏季风对华南夏... 华南夏季降水和南海夏季风都具有准两年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后,华南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主要表现在准两年尺度平均方差的变化上,当准两年方差大时,相应的华南夏季降水多,反之亦然。但是在1976年以前南海夏季风对华南夏季降水的影响并不大,这似乎与两者准两年变化关系的年代际变化有关。南海夏季风和华南夏季降水的准两年变化在1953—1976年是弱的反位相变化关系,相反地,这一时段它们的非准两年变化成分有很强的正相关;在1977—2000年这一阶段,南海夏季风和华南夏季降水的准两年变化具有很强的正相关,但是它们的非准两年变化成分的相关性则很差。分析结果还表明,20世纪70年代大气环流的年代际变异使得华南夏季降水准两年变化在最近20多年成为其年际时间演变的主导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华南夏季降水 代际变化 变化
下载PDF
赤道低平流层纬向风垂直切变与ENSO变率的关系 被引量:3
11
作者 庞 昕 吴洪宝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2-68,共7页
利用NCEP/NCAR 40a再分析资料研究了赤道低平流层纬向风垂直切变与 ENSO变率间的关系。结果得出,赤道低平流层纬向风的垂直切变呈现明显的准两年振荡,SOI和 Nino3区 SSTA的准两年周期成分与赤道低平流层纬向风垂直切变分别呈现反位相和... 利用NCEP/NCAR 40a再分析资料研究了赤道低平流层纬向风垂直切变与 ENSO变率间的关系。结果得出,赤道低平流层纬向风的垂直切变呈现明显的准两年振荡,SOI和 Nino3区 SSTA的准两年周期成分与赤道低平流层纬向风垂直切变分别呈现反位相和同位相关系。赤道低平流层西(东)风切变位相时,OLR、1000 hPa高度,200 hPa高度和温度、850 hPa温度等要素的距平分布与其在El Ni-no(La Nina)时段的分布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纬向风 垂直切变 enso 厄尔尼诺 温度 振荡
下载PDF
贺兰山过去196年降水的树轮宽度重建及降水变率 被引量:11
12
作者 史江峰 刘禹 +2 位作者 蔡秋芳 孙军艳 易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5-100,共6页
贺兰山属于中国北方的半干旱地区,位于东亚夏季风的西北缘。应用贺兰山南段、中段和北段的3组树轮宽度差值年表合成贺兰山树轮宽度年表,应用邻近采样点的贺兰山东坡、山顶和西坡的气象站资料合成贺兰山气象数据。通过贺兰山树轮宽度年... 贺兰山属于中国北方的半干旱地区,位于东亚夏季风的西北缘。应用贺兰山南段、中段和北段的3组树轮宽度差值年表合成贺兰山树轮宽度年表,应用邻近采样点的贺兰山东坡、山顶和西坡的气象站资料合成贺兰山气象数据。通过贺兰山树轮宽度年表和贺兰山气象数据的线性回归分析,重建了1802—1997年2—7月降水标准化序列,重建方程的方差解释量是46%。计算重建序列的11年滑动平均标准差后,发现存在着3次标准差的突然变化:1908年标准差由前年的0.38增加到当年的0.56,1942年标准差由两年前的0.57增加到当年的0.70,1956年标准差由前年的0.74降低到当年的0.63。小波分析表明,1908年到1949年之间存在显著的11年准周期,1942年出现2年准周期,该2年准周期到1959年彻底消失。1965—1997年,存在由8年向3年过渡的准周期。11年周期对应着太阳活动周期,2年周期对应“准两年脉动”,8年到3年周期与ENSO周期比较一致。故此认为,当太阳活动、“准两年脉动”或ENSO活动增强时,贺兰山地区降水变率一般比较大,年际间降水变得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 小波 太阳黑子 enso 脉动 贺兰山
下载PDF
东亚季风演变与对流层准两年振荡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崇银 阙志萍 潘静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9期2863-2868,共6页
对流层准两年振荡(TBO)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揭示出的新现象,其机理尚未完全搞清楚.用ECMWF逐日格点再分析资料(1961~2000年)以东亚季风为研究对象,首先选取对东亚冬季风和夏季风都具有一定表征能力的区域,根据风场(东北-西南向风速)定... 对流层准两年振荡(TBO)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揭示出的新现象,其机理尚未完全搞清楚.用ECMWF逐日格点再分析资料(1961~2000年)以东亚季风为研究对象,首先选取对东亚冬季风和夏季风都具有一定表征能力的区域,根据风场(东北-西南向风速)定义了一个冬、夏季统一的通用东亚季风指数(EAMI),它既可描写东亚冬季风,也可以描写东亚夏季风,还能反映东亚冬季风和东亚夏季风之间的转换特征.进一步分析发现,东亚冬季风和东亚夏季风的变化之间有很好的联系.一般,强东亚冬季风活动有利于其后东亚夏季风偏强;反之,弱东亚冬季风活动则有利于其后东亚夏季风偏弱.但是,强(弱)东亚夏季风活动却有利于其后东亚冬季风偏弱(强).因此,东亚季风异常的这种循环变化特征,也就是东亚夏季风与东亚冬季风的相互作用可以认为是导致东亚地区出现TBO的一个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 际变化 相互作用 对流层振荡 (TBO)机制
原文传递
平流层准两年变化对南海夏季风影响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8
14
作者 郑彬 谷德军 +1 位作者 林爱兰 李春晖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547-1555,共9页
利用美国大气研究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AR)的中层大气模式模拟了平流层准两年振荡(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QBO)过程对对流层顶和对流层上层的影响,并结合NCEP(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 利用美国大气研究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AR)的中层大气模式模拟了平流层准两年振荡(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QBO)过程对对流层顶和对流层上层的影响,并结合NCEP(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AR、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月平均的风场资料和实际的探空观测资料,分析了平流层QBO对南海夏季风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平流层QBO会引起平流层的异常经向环流并向下传播,在QBO位相的中后期和位相转换期影响到对流层顶和对流层上层,使热带和低纬度的对流层上层形成异常的经向气压梯度,最终在夏季的对流层热带地区激发出不同类型的异常环流—西风位相时,激发出与南海夏季风环流相反的异常环流,在南海地区有显著的异常下沉运动,对南海夏季风有削弱作用;东风位相时,激发出反Hadley环流型的异常环流,在南海地区有明显的异常上升气流,对南海夏季风有加强的效果.虽然QBO对南海夏季风经向环流有影响,但它并不是决定南海夏季风准两年变化的唯一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变化 南海夏季风 对流层变化
原文传递
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的基本模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刘芸芸 丁一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73-685,共13页
亚洲—太平洋季风区各季风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对季风区甚至全球的气候变化都有着显著的影响。整个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都处于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庞大辐散环流中,从高层辐散中心流出的三支气流分别对推动印度夏季风、东亚副热带夏... 亚洲—太平洋季风区各季风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对季风区甚至全球的气候变化都有着显著的影响。整个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都处于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庞大辐散环流中,从高层辐散中心流出的三支气流分别对推动印度夏季风、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和南海夏季风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好地表现了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的整体性特征。季风区多种气象要素的基本模态在年代际和年际尺度上都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变化特征:年代际尺度上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整体呈现减弱趋势;年际尺度上存在准2年和准4年的两个周期,其中准2年振荡特征表现为若印度西南季风偏强,则印度季风雨带偏强偏北,导致印度大陆中北部地区降水偏多;同时,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移和偏强的印度西南季风显著向东延伸,10°N~30°N范围内的西北太平洋地区则表现为异常的气旋性环流,而30°N~50°N之间为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对应东亚夏季风偏强,季风雨带能够北推至我国华北地区。也就是说,当亚洲夏季风中某一季风子系统表现为异常偏强时,另一季风子系统在这一年中也将表现为异常偏强,反之亦然。准2年的振荡周期可能是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的一种固有振荡,它从年际尺度上反映了亚洲—太平洋夏季风受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的强迫表现出明显的整体一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 印度夏季风 东亚夏季风 振荡 大气热源
下载PDF
南亚季风区TBO机制的进一步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琳 李崇银 阙志萍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共6页
1961—2000年的ECMWF逐日格点资料和印度降水量资料,分析研究表明南亚地区的气候,特别是印度的夏季降水存在明显的准两年振荡(TBO)特征。为了研究南亚地区TBO的机理,定义了一个统一的南亚季风指数来描述南亚冬季风和南亚夏季风以及两者... 1961—2000年的ECMWF逐日格点资料和印度降水量资料,分析研究表明南亚地区的气候,特别是印度的夏季降水存在明显的准两年振荡(TBO)特征。为了研究南亚地区TBO的机理,定义了一个统一的南亚季风指数来描述南亚冬季风和南亚夏季风以及两者之间的转换特征。通过研究南亚季风指数的异常变化特征,发现南亚冬季风和南亚夏季风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通常来说,强(弱)的南亚冬季风后南亚夏季风活动一般偏弱(强);另外,偏强(弱)的南亚冬季风一般发生在强(弱)南亚夏季风活动后。南亚夏季风和南亚冬季风的这种循环演变特征可能是南亚地区出现TBO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南亚 对流层振荡(TBO) 季风
下载PDF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准两年振荡及其与热带海温和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芸芸 丁一汇 +1 位作者 高辉 李维京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7期2845-2853,共9页
东亚季风区在年际尺度上存在显著的准两年振荡(TBO)周期, 对我国气候异常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基于一套能够客观描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系统的重建指数, 重点分析了东亚季风系统中的关键成员之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 东亚季风区在年际尺度上存在显著的准两年振荡(TBO)周期, 对我国气候异常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基于一套能够客观描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系统的重建指数, 重点分析了东亚季风系统中的关键成员之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的TBO特征及其与低纬地区海温与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 研究表明: (1) TBO作为副高一个重要的年际分量, 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表现出显著的转折特征, 近30年副高TBO的变率比前30年显著增大, 具有年代际尺度的变化. (2) 副高TBO与几个关键海区SSTa的时滞关系比副高原始序列更为显著, 相关持续时间更长; 其中西伸脊点对ENSO响应要早于副高强度, 分别在滞后3~5个月和5~6个月时相关系数达到最大. (3) 在一次完整的副高TBO循环过程中, 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的类似El Ni?o型总是和弱东亚冬季风耦合出现, 对应副高TBO处于显著增强期; 而冬季的类似La Ni?a型则总是和强东亚冬季风耦合出现, 副高TBO则处于显著减弱期. (4) 在副高TBO循环中, 热带海洋和大气环流呈现不对称的异常分布, 副高TBO振荡在中东太平洋地区类似El Ni?o型发展期较类似La Ni?a型发展期更为显著, 因此当热带海洋处于类似El Ni?o型发展时, 在短期气候预测中需要更加关注TBO年际分量的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振荡(TBO) 东亚季风 热带海温异常(SSTa) 强度指数 西伸脊点
原文传递
集成物理统计模型在南海夏季风预测中的应用
18
作者 郑彬 李春晖 +2 位作者 林爱兰 谷德军 何超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79-588,共10页
利用影响南海夏季风年际变化的主要气候现象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和对流层准两年振荡(Tropospheric Biennial Oscillation,TBO)相关的气候因子,提出了以过程判别函数确定物理过程的持续性,建立年际尺... 利用影响南海夏季风年际变化的主要气候现象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和对流层准两年振荡(Tropospheric Biennial Oscillation,TBO)相关的气候因子,提出了以过程判别函数确定物理过程的持续性,建立年际尺度的集成物理统计预测模型,而非年际尺度变率由经验统计模型预测,二者相结合,发展了集成物理-经验统计预测模型。经验模型在拟合时段的回报结果很好,但在独立样本预测时效果明显降低,其中预测评分(PS)降低了23%,距平相关系数(ACC)降低了63%;相比之下,集成物理-经验统计预测模型在独立样本预测时比经验模型有更好的预测结果(PS评分提高了9.5%,ACC提高了75%),且预测结果相对稳定。此外,集成物理-经验统计预测模型对南海夏季风降水的空间分布也有一定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对流层振荡 物理统计模型 经验统计模型 南海夏季风
下载PDF
Contrasting the Indian and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mmer monsoons in terms of their intensity of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and biennial relationship with ENSO 被引量:3
19
作者 CHEN Baiyang WANG Lei WU Minmin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0年第5期462-469,共8页
The intensity of interannual variability(IIV)of the monsoon and monsoon–ENSO biennial relationship(MEBR)were examined and compared for both the Indian summer monsoon(ISM)and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mmer monsoon(WNPSM... The intensity of interannual variability(IIV)of the monsoon and monsoon–ENSO biennial relationship(MEBR)were examined and compared for both the Indian summer monsoon(ISM)and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mmer monsoon(WNPSM)during 1958–2018.Covariability of the IIV and MEBR were identified for the two monsoons.When the MEBR was strong(weak),the IIV of the monsoon was observed to be large(small).This rule applied to both the ISM and WNPSM.Out-ofphase relationship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ISM and the WNPSM.When the IIV and MEBR of the ISM were strong(weak),those of the WNPSM tended to be weak(strong).During the period with a stronger(weaker)ENSO–Atlantic coupling after(before)the mid-1980 s,the IIV and MEBR of the WNPSM(ISM)were observed to be stronger.The increasing influences from the tropical Atlant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may trigger the observed seesaw pattern of the ISM and WNPSM in terms of the IIV and MEBR multidecadal variability.The results imply that tropical Atlantic SST may need to be given more attention and consideration when predicting future monsoon variability of the ISM and WNP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ian summer monsoon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mmer monsoon enso intensity of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monsoon–enso biennial relationship
下载PDF
The linkage between two ENSO types/modes and the interdecadal changes of ENSO around the year 2000 被引量:4
20
作者 WANG Run REN Hong-Li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17年第2期168-174,共7页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interdecadal changes in ENSO properties emerging around the year 2000. Compared to 1980-1999, after 2000, the ENSO amplitude weakened, the occurrence of the central Pacific (CP) Et Nino inc...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interdecadal changes in ENSO properties emerging around the year 2000. Compared to 1980-1999, after 2000, the ENSO amplitude weakened, the occurrence of the central Pacific (CP) Et Nino increased, and the eastern Pacific (EP) El Nino became suppressed. Meanwhile, the dominant period of ENSO shortened from quasi-quadrennial (QQ) to quasi-biennial (QB). The authors show that these changes in ENSO properties are evidently consistent with the change in the stability of the ENSO mode through connecting the two ENSO types with the two coupled ENSO modes, i.e. the QQ and QB mode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relative activity or stability of the two ENSO modes changed after the year 2000. The intensity of both the QQ and QB mode weakened. The QQ mode, which is linked to EP ENSO and was significantly strong during 1980-1999, became much weaker after 2000 in terms of the EP type almost disappearing. Compared with the weakness of the QQ mode, the QB mode, as manifested by the CP type, remained active and became dominant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after 2000.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changes in mean states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were likely responsible for the interdecadal ENSO changes around the year 2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decadal change eastern Pacific enso central Pacific enso quasi-quadrennial mode quasi-biennial mod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