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过程透雨量确定的东亚夏季风北边缘特征 被引量:27
1
作者 黄菲 李栋梁 +2 位作者 汤绪 王式功 王慧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30-538,共9页
利用1951—2006年全国715个站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NCAR逐日和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农作物生长角度为出发点,采用过程透雨量(20 mm)标准确定4—10月出现6次及6次以上过程透雨量作为东亚夏季风区,以北边缘历年波动范围确定夏季风边缘带,根... 利用1951—2006年全国715个站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NCAR逐日和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农作物生长角度为出发点,采用过程透雨量(20 mm)标准确定4—10月出现6次及6次以上过程透雨量作为东亚夏季风区,以北边缘历年波动范围确定夏季风边缘带,根据连续透雨过程达到无旱标准来判断东亚夏季风的开始时间。主要分析了夏季风北边缘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和夏季风边缘带的变化范围以及夏季风边缘的推进过程和北边缘变化机制及其对我国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透雨标准较好地确定了边缘带位置,夏季风北边缘呈现向南偏移的趋势,边缘带范围有所扩大;北边缘变化与偏南风强弱和水汽输送联系紧密,并且对我国雨带的分布以及北方降水有一定影响,北边缘偏北,雨带偏北,则华北降水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程透雨量 季风北边缘 雨带类型 界位置 水汽输送
下载PDF
有关东亚夏季风北边缘的定义及其特征 被引量:32
2
作者 汤绪 陈葆德 +1 位作者 梁萍 钱维宏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3-89,共7页
采用欧洲中心(ECMWF)44年再分析(ERA40)日总可降水量(TPW)资料,用标准化可降水量指数(NPWI)定义了夏季风北边缘,并进一步研究了亚洲夏季风北边缘的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用标准化可降水量指数定义的夏季风北边缘... 采用欧洲中心(ECMWF)44年再分析(ERA40)日总可降水量(TPW)资料,用标准化可降水量指数(NPWI)定义了夏季风北边缘,并进一步研究了亚洲夏季风北边缘的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用标准化可降水量指数定义的夏季风北边缘在亚洲可以确定出印度夏季风系统和东亚夏季风系统;就夏季风北边缘的平均位置而言,其在100°E以西沿青藏高原南侧呈东—西走向,年际变化极小;在100°E以东呈东北—西南走向,从青藏高原东侧北上经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地区北部、东北地区西部延伸到东北亚地区,并存在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降水量 东亚夏季风 季风北边缘定义
下载PDF
夏季风北边缘与沙尘暴的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孙国武 汤绪 李江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88-1093,共6页
使用1951--2000年相关资料,分析了夏季偏南风强度和夏季风北边缘、冬季风指数和春季偏北风以及沙尘暴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并研究了它们的联系过程。结果表明,夏季风北边缘与沙尘暴、北边缘与冬季风和冬季风与沙尘暴的距平相关百分率... 使用1951--2000年相关资料,分析了夏季偏南风强度和夏季风北边缘、冬季风指数和春季偏北风以及沙尘暴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并研究了它们的联系过程。结果表明,夏季风北边缘与沙尘暴、北边缘与冬季风和冬季风与沙尘暴的距平相关百分率分别是0.75,0.58和0.70,而且7~8月110°~120°E偏南风和12月~2月90°~100°E偏北风与3~5月90°~100°E偏北风的分析结果也相同。它们相互联系的过程是:夏季偏南风偏强(弱)-北边缘偏北(南)-冬季风偏强(弱)-冷空气偏强(弱)-春季偏北风偏强(弱)-沙尘暴偏多(少)。这些为沙尘暴的长期预测提供了一个新的事实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北边缘 季风指数 沙尘暴
下载PDF
我国云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带关系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柏鑫 李栋梁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82-395,共14页
利用1980—2015年全国549个气象台站日平均总云量、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CEP/DOE-2月平均和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我国云量的分布和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带的关系,两者随时间的进退过程和位置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研究表明:... 利用1980—2015年全国549个气象台站日平均总云量、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CEP/DOE-2月平均和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我国云量的分布和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带的关系,两者随时间的进退过程和位置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我国春季云量西北大于东北,夏季云量东北大于西北;云量的逐月变化主要表现为大值区范围的增减和纬向移动,夏季风推进初期季风区云量稳定,中后期年际波动较大;云量变化可分为:全区一致型、南北反相型和南北少(多)中间多(少)三种模态;云量大值区的逐候经向移动与副热带夏季风的进退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一致性,7—8月平均50%和65%云量线分别对应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带的北界和南界,且两者具有同步的进退过程和位置的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80—90年代,边缘带气候趋于干旱,21世纪初以后边缘带气候趋于湿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北边缘 云量 云水特征
下载PDF
全球变暖与亚洲夏季风北边缘带:CO_2增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5
5
作者 汪佳伟 汤绪 +1 位作者 陈葆德 彭玉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18-427,共10页
利用NCAR CAM3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包含CLM陆面模式)进行了20年(1998-2017年)CO2增倍的数值试验,并通过计算海陆热力差异,分析了环流形势、雨带分布和云量特征等物理量,研究了全球变暖对东亚夏季风北边缘带的影响。结果表明,CAM3大气环流... 利用NCAR CAM3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包含CLM陆面模式)进行了20年(1998-2017年)CO2增倍的数值试验,并通过计算海陆热力差异,分析了环流形势、雨带分布和云量特征等物理量,研究了全球变暖对东亚夏季风北边缘带的影响。结果表明,CAM3大气环流模式能较好地描述东亚地区大尺度环流的季节变化特征,当CO2含量成倍增长后,将对亚洲经度范围内的夏季风北边缘的位置产生不同的影响,具体表现为100°~123°E地区北边缘位置偏北明显,100°E以西略偏北,123°~132°E略偏北幅度很小,132°E以东呈现出一定的偏北趋势。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陆地增温有利于青藏高原低层气旋性环流的加强以及北半球纬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增加,从而导致我国西南和东南方向向北的水汽输送明显增加。研究表明,南北半球的海陆热力差异无明显变化,南北半球间的相互作用与北半球夏季风增强无明显的联系,两者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夏季风边缘 全球变暖 CO2浓度增倍数值试验
下载PDF
1951—2009年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位置的地域特征 被引量:17
6
作者 李栋梁 邵鹏程 王慧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11-1519,共9页
利用1951—2009年中国662个气象台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地理位置的年际、年代际变化以及夏季风影响北边缘的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基于过程透雨量定义的夏季风北边缘能很好地反映边... 利用1951—2009年中国662个气象台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地理位置的年际、年代际变化以及夏季风影响北边缘的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基于过程透雨量定义的夏季风北边缘能很好地反映边缘带降水特点,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带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在110°E处,北边缘带南界大致位于36°N,北界大致位于41°N。边缘带宽度与其南界纬度具有很好的负相关,且有逐年变宽的趋势。边缘带存在显著的准3年和9年的周期特征。夏季风平均在6月28日开始影响北边缘带,9月21日南撤离开北边缘带。110°E是夏季风边缘带中南风分量最大的经度,与偏南年相比,偏北年夏季风影响边缘带时间开始早,结束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 过程透雨量 位置变化 影响时间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地形对东亚夏季风北缘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11
7
作者 汤绪 赵兵科 +2 位作者 孙国武 梁萍 钱维宏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21-927,共7页
使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发展的大气环流谱模式SAMIL(R42L9),进行了有、无青藏高原对亚洲夏季风北边缘影响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大地形对夏季风北边缘活动有重要... 使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发展的大气环流谱模式SAMIL(R42L9),进行了有、无青藏高原对亚洲夏季风北边缘影响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大地形对夏季风北边缘活动有重要影响。有(无)高原时,其东侧的偏南风较强(弱)、较深(浅),向北扩展偏北(南),有(不)利于引导和加强夏季风北上,使北边缘偏北(南);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西(偏南偏东),也有(不)利于夏季风向北深入我国大陆,从而使夏季风北边缘偏北(南)。与之相对应的夏季风降水区也偏北(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谱模式 青藏高原 季风北边缘
下载PDF
中国东部地区人为气溶胶影响东亚夏季风爆发和推进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8
作者 邓洁淳 徐海明 +1 位作者 马红云 江志红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52-962,共11页
使用一个高分辨率的公用大气环流模式(CAM5.1)研究我国东部地区人为气溶胶对东亚夏季风爆发和推进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CAM5.1模式能很好地模拟出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大尺度环流的季节性转变。南海夏季风在中国东部地区人为气溶胶的影... 使用一个高分辨率的公用大气环流模式(CAM5.1)研究我国东部地区人为气溶胶对东亚夏季风爆发和推进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CAM5.1模式能很好地模拟出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大尺度环流的季节性转变。南海夏季风在中国东部地区人为气溶胶的影响下提前2候爆发,并且可能是影响1993年后南海夏季风提前爆发的重要原因。人为气溶胶使得低纬度地区的东西风分界线在5月中旬明显向东扩展,南海地区出现显著的西/西南风差值气流,同时赤道纬向西风提前向北增强。人为气溶胶中硫酸盐和黑碳气溶胶含量的季节变化通过改变大气的热力结构,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大气低层环流场,减弱夏季风前期北上的西南风暖湿气流,而相反地增强了其盛期在华北地区的偏南风分量,造成东亚夏季风北边缘从5月上旬—6月初缓慢北移至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后在7月中旬加速向北推进,且到达的最北位置要偏北1个纬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 人为气溶胶 CAM5.1模式 南海夏季风 季风北边缘
下载PDF
东亚季风过渡带降水变化特征及物理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赵威 张恒德 胡艺 《海洋气象学报》 2022年第4期1-10,共10页
东亚季风过渡带地处东亚夏季风北边缘附近,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与气候敏感带。东亚季风过渡带降水变化同时与东亚夏季风和中高纬西风带环流系统的变化密切关联,变异机理与典型季风区和干旱区降水有较大差别。目前专门针对东亚季风过渡带... 东亚季风过渡带地处东亚夏季风北边缘附近,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与气候敏感带。东亚季风过渡带降水变化同时与东亚夏季风和中高纬西风带环流系统的变化密切关联,变异机理与典型季风区和干旱区降水有较大差别。目前专门针对东亚季风过渡带降水变异机理的研究还比较少。此文从东亚季风过渡带夏季降水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和物理机制出发,分别回顾热带关键区的海温异常和中高纬环流系统等对东亚季风过渡带夏季降水年际变化的影响,以及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与气候系统外强迫对东亚季风过渡带降水年代际变化的贡献。最后,在进展回顾的基础上,展望定量区分外强迫和内部变率对东亚季风过渡带降水年代际变化的相对贡献等未来需进一步开展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季风北边缘 降水变化 研究进展
下载PDF
2012年汛期东亚夏季风活动进程及上海阶段性天气气候
10
作者 汪佳伟 梁萍 彭玉萍 《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 2013年第1期38-46,共9页
本文利用2012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及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监测产品,分析了2012年东亚夏季风的活动特征。发现全国汛期的降水特征与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及其活动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夏季风偏强,季风北边缘位置偏北,主雨带偏北,降水的阶段... 本文利用2012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及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监测产品,分析了2012年东亚夏季风的活动特征。发现全国汛期的降水特征与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及其活动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夏季风偏强,季风北边缘位置偏北,主雨带偏北,降水的阶段性过程与季风的推进也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此外,随着东亚夏季风阶段性北进与南撤,季风环流也相应地发生变化,造成了上海汛期不同时段不同的天气气候事件,主要有:1)梅汛期偏短;2)7月上旬阶段性高温天气;3)7月中旬连阴雨天气;4)7月下旬至8月多晴朗天气;5)8月台风活跃且登陆台风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季风北边缘 天气气候 上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