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原泥炭苔草的碳同位素组成与全新世季风变化 被引量:18
1
作者 洪冰 林庆华 +3 位作者 朱咏煊 冷雪天 王羽 洪业汤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99-103,共5页
从红原泥炭中挑选出的单一植物残体———苔草纤维素的δ1 3C时间序列是印度洋夏季风强度变化的敏感代用指标 ,它不仅清楚地指示了过去 12 0 0 0年印度洋夏季风数千年尺度上的变化历史 ,而且记录下了 9次明显的季风突然减弱事件 ,它们... 从红原泥炭中挑选出的单一植物残体———苔草纤维素的δ1 3C时间序列是印度洋夏季风强度变化的敏感代用指标 ,它不仅清楚地指示了过去 12 0 0 0年印度洋夏季风数千年尺度上的变化历史 ,而且记录下了 9次明显的季风突然减弱事件 ,它们可以与同时期北大西洋发生的冰川漂移碎屑沉积物事件一一对比。红原泥炭混合纤维素δ1 3C时间序列也同样清楚地记录了过去 12 0 0 0年印度洋夏季风数千年尺度上的变化历史 ,对全球大范围的主要气候突然变化事件也有很好的响应。因此 ,泥炭混合纤维素δ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原泥炭 苔草纤维素 碳同位素 季风变化 古气候 全新世 新仙女木冷事件 青藏高原
下载PDF
800KaB.P.来西藏“一江两河”中游地区的气候与西南季风变化 被引量:9
2
作者 靳鹤龄 董光荣 +3 位作者 李森 刘玉璋 申建友 曹继秀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9-12,共4页
西藏“一江两河”中游地区风成地层沉积时代、沉积相和磁化率等研究结果表明,早在800KaB.P.前西南季风就已存在,受全球气候波动和青藏高原隆起的影响,其盛行衰变与东南季风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主要表现为本区地层所记录的气... 西藏“一江两河”中游地区风成地层沉积时代、沉积相和磁化率等研究结果表明,早在800KaB.P.前西南季风就已存在,受全球气候波动和青藏高原隆起的影响,其盛行衰变与东南季风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主要表现为本区地层所记录的气候变化信息不如东南季风区详细;而且西南季风因高原屏障作用给本区带来的降水愈来愈少,气候明显地向干冷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风成堆积 季风变化 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东亚冬、夏古季风变化的相位差及热带太平洋在季风变化中的驱动作用 被引量:18
3
作者 熊尚发 刘东生 丁仲礼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1996年第3期202-210,共9页
斋堂黄土剖面古气候记录表明:1)冬、夏季风在千年尺度上的变化存在相位差;2)冬、夏季风记录在变化趋势上具有互为消长的关系,而在变化幅度和频率方面则有明显的差异。这表明,冬、夏季风在千年尺度上的变化是分别由不同的因素和... 斋堂黄土剖面古气候记录表明:1)冬、夏季风在千年尺度上的变化存在相位差;2)冬、夏季风记录在变化趋势上具有互为消长的关系,而在变化幅度和频率方面则有明显的差异。这表明,冬、夏季风在千年尺度上的变化是分别由不同的因素和过程所控制。我们提出热带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系统在东亚季风变化过程中起着直接的驱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 季风 季风 季风变化 相位差 太平洋
下载PDF
末次冰消期以来兰州地区冬季风变化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陈发虎 吴海斌 +1 位作者 张家武 江海斌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06-313,共8页
研究发现,本次冰消期以来兰州地区大气风力发生了显著变化,全新世早中期大气风力最弱,随后大气风力回返到接近冰期的状况,约1300aB.P.开始大气风力再次减弱,现代是大气风力又一次增强时期;近地面风向有由西北向东北变化的趋势... 研究发现,本次冰消期以来兰州地区大气风力发生了显著变化,全新世早中期大气风力最弱,随后大气风力回返到接近冰期的状况,约1300aB.P.开始大气风力再次减弱,现代是大气风力又一次增强时期;近地面风向有由西北向东北变化的趋势,是大气环流位置变化的结果。在总的变化背景下,大气风力具有约1500a的准周期。我们认为,间冰期季风中国的短尺度气候变化与冰期有差异,前者与低纬度地区联系更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消斯 兰州地区 季风 古气候 季风变化
下载PDF
第四纪时期东亚季风变化的动力机制 被引量:66
5
作者 丁仲礼 余志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1995年第1期63-74,共12页
本文作者主张:古气候演化的动力机制研究应从动力因子和动力过程两个方面人手。通过对比东亚冬季风、夏季风、印度季风及全球冰量变化的时间特征和频率特征,我们得到以下认识:1)大致在过去0.8Ma这个时段,东亚冬、夏季风基本... 本文作者主张:古气候演化的动力机制研究应从动力因子和动力过程两个方面人手。通过对比东亚冬季风、夏季风、印度季风及全球冰量变化的时间特征和频率特征,我们得到以下认识:1)大致在过去0.8Ma这个时段,东亚冬、夏季风基本上具同相位、同周期的互为消长演化特征;2)东南季风演化具0.1Ma的主导周期,而印度季风变化则以较短周期为主;3)东亚冬、夏季风与全球冰量变化在时间范畴上可作很好的对比,尤其是这三者均含有主导性的0.1Ma周期。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东亚季风演化的“全球冰量驱动模式”,并初步讨论了东亚季风变化对全球冰量变化响应的动力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机制 季风 全球冰量 季风变化 第四纪
下载PDF
青藏高原腹地湖泊沉积对第四纪晚期古季风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6
6
作者 胡东生 张华京 +3 位作者 徐冰 李炳元 孔照辰 温景春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83-489,共7页
通过对青藏高原腹地的综合科学考察和对中心钻孔岩芯剖面的最新研究,用层序地层学与年代地层学和气候地层学相结合的方法,分辨出可可西里地区湖泊沉积记录(孔深7.25 m)的第四纪晚期距今3万余年以来的古气候变化,沉积物磁化率等因子综合... 通过对青藏高原腹地的综合科学考察和对中心钻孔岩芯剖面的最新研究,用层序地层学与年代地层学和气候地层学相结合的方法,分辨出可可西里地区湖泊沉积记录(孔深7.25 m)的第四纪晚期距今3万余年以来的古气候变化,沉积物磁化率等因子综合表征的高原古季风变化是波动发展的,发生在仙女木期地质环境事件中的季风活动具有强烈暴发的特点,是高原季风发展中的突变事件,而且地表热点效应对其起到了激发作用。综合分析的研究成果表明,它的变化频谱与激变因子及其运行机制是伴随着青藏高原地质效应的演变而发展的,为研究第四纪冰消期以来的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气候记录 季风变化频谱 第四纪晚冰期环境 青藏高原腹地
下载PDF
东亚冬季风和夏季风变化反位相吗? 被引量:4
7
作者 王绍武 闻新宇 黄建斌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31-233,共3页
在研究古气候时,经常假定东亚夏季风与冬季风变化是反位相的^[1-2],即冬季风强时夏季风弱,夏季风强时冬季风弱。Zhang等^[3]和Zhou等^[4]对此提出了质疑,Yancheva等^[5-6]做了回答。一般并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冬、夏季风变化总是反位相... 在研究古气候时,经常假定东亚夏季风与冬季风变化是反位相的^[1-2],即冬季风强时夏季风弱,夏季风强时冬季风弱。Zhang等^[3]和Zhou等^[4]对此提出了质疑,Yancheva等^[5-6]做了回答。一般并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冬、夏季风变化总是反位相的。事实上,冬、夏季风变化的关系,还要从时间尺度也就是形成原因上探讨。地球轨道尺度Shi等研究了284 kaBP以来的东亚冬、夏季风的代用资料,并与模式模拟的结果作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季风变化 反位相 东亚夏季风 时间尺度 地球轨道 模式模拟 古气候
下载PDF
关于东亚夏季风变化及其成因的最近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8
作者 黄荣辉 周连童 陈文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1期55-70,共16页
东亚夏季风变化是中国、日本和韩国的重要研究课题。回顾了关于东亚季风(尤其是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变化、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其这些变化成因的最近研究进展,特别是系统地回顾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循环、西太洋暖池、青藏高原和... 东亚夏季风变化是中国、日本和韩国的重要研究课题。回顾了关于东亚季风(尤其是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变化、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其这些变化成因的最近研究进展,特别是系统地回顾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循环、西太洋暖池、青藏高原和陆面过程对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变化、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变化 中国 日本 韩国 季节内变化 年代际变化 年际变化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查格勒布鲁剖面CGS3a层段主元素记录的巴丹吉林沙漠35000~25000 a B.P.季风环境变化
9
作者 郭亿华 李保生 +3 位作者 牛东风 杨艺 温小浩 司月君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26-934,共9页
对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查格勒布鲁剖面该层段的CGS3a层段(Chagelebulu Section 3a)139个样品的主元素——Si O2、Al2O3、TOFE(Fe2O3+Fe O)进行分析,划分出与地层旋回对应的5.5个化学元素旋回。研究认为:沙丘砂和黄土中Si O2呈现的... 对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查格勒布鲁剖面该层段的CGS3a层段(Chagelebulu Section 3a)139个样品的主元素——Si O2、Al2O3、TOFE(Fe2O3+Fe O)进行分析,划分出与地层旋回对应的5.5个化学元素旋回。研究认为:沙丘砂和黄土中Si O2呈现的峰和Al2O3、TOFE、(TOFE+Al2O3)/Si O2和CIA呈现的谷是类似于现代干冷的冬季风在过去多次作用的结果,而嗣后的湖相Si O2呈现的谷和Al2O3、TOFE、(TOFE+Al2O3)/Si O2和CIA的呈现的峰是类似于现代暖湿的夏季风在过去多次作用的结果。即35 000~25 000 a B.P.该沙漠经历了5次冬季风和6次夏季风交替的气候波动,这些气候事件与GRIP冰芯氧同位素记录的D/O(Dansgaard/Oeschger)事件相对应,Heinrich事件也在其中有很好体现。CGS3a层段所记录的千年尺度的气候波动可能是受到了北大西洋气候突变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丹吉林沙漠 查格勒布鲁剖面 CGS3a层段 主元素 季风环境变化
下载PDF
晚更新世以来闽东沿海风沙沉积的古季风变化记录研究
10
作者 郑斐 《电脑乐园》 2022年第10期0298-0300,共3页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海洋是组成其重要的部分,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同时也在为人类自晚更新世以来闽东沿海区域海沙沉积变化研究提供大量的资料与成果。闽东沿海地区海沙沉积是重要的成陆作用,而沉积环境变化与...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海洋是组成其重要的部分,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同时也在为人类自晚更新世以来闽东沿海区域海沙沉积变化研究提供大量的资料与成果。闽东沿海地区海沙沉积是重要的成陆作用,而沉积环境变化与陆地形态、沉积物类型及分布密切相关。在晚更新世中,闽东沿海区域处于中国海洋性陆缘地理区,其陆地构造相对稳定。因此根据晚更新世以来闽东沿海风沙沉积的研究资料,进行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季风变化特征分析,对于深入了解闽东沿海风沙沉积状况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文本以晚更新世以来闽东沿海风沙沉积的古季风变化为分析研究内容,通过对闽东沿海地区的自然条件,如包括大陆沉积环境、植被和水文以及具体沉积成分的了解与分析,为今后进一步分析闽东沿海地区环境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 闽东沿海 风沙沉积 季风变化
下载PDF
利用青藏高原中南部石笋揭示全新世印度季风变化
11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2年第4期516-517,共2页
中科院地球环境所蔡演军研究组通过对青藏高原中南部天门洞一支石笋进行高精度铀系定年和高分辨率氧同位素分析,重建了距今9100-4300年(早中全新世)分辨率为3—7年的两南印度季风气候变化历史。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印度季风 中全新世 中南部 季风变化 石笋 利用 氧同位素分析
原文传递
大气与海洋 21,000年以来的东亚季风变化研究
12
《科学中国人》 2016年第10期12-12,共1页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闻新宇、刘征宇教授及其合作者,用先进的气候模式,系统地研究了古气候学界的一个经典问题:东亚冬季风与夏季风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们的研究结果澄清了长期以来在该问题上的不同认知,为近21,000年...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闻新宇、刘征宇教授及其合作者,用先进的气候模式,系统地研究了古气候学界的一个经典问题:东亚冬季风与夏季风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们的研究结果澄清了长期以来在该问题上的不同认知,为近21,000年以来的东亚季风变化研究提供了模拟证据,并为预估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的东亚季风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季风变化 海洋科学 大气 物理学院 北京大学 气候模式 古气候学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的年际到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全球大气环流和海表温度的联系(英文) 被引量:7
13
作者 薛峰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4期567-575,共9页
伴随着年际变化过程,东亚夏季风在1958年到1997年期间经历了一次年代际变化,其指数从60年代中期的高值期持续下降,80年代之后达到低值期。相关分析显示东亚夏季风与全球大气环流和海表温度有密切关系。东亚夏季风弱与强... 伴随着年际变化过程,东亚夏季风在1958年到1997年期间经历了一次年代际变化,其指数从60年代中期的高值期持续下降,80年代之后达到低值期。相关分析显示东亚夏季风与全球大气环流和海表温度有密切关系。东亚夏季风弱与强时期之差表明,东亚和非夏季风环流有很大减弱,同时,高纬西风带和热带海洋上的信风也有很大变化。在北半球副热带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对流层低层气温和海表温度均有升高趋势。研究结果还表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的海气相互作用对东亚夏季风的年际到年代际变化起到关键作用,并且,副热带印度洋有可能更重要。但至少在上述时间尺度上,ENSO事件似乎与东亚夏季风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年际到年代际变化 全球大气环流 海表温度
下载PDF
黄土古气候变化趋势与青藏高原隆升关系初探 被引量:45
14
作者 刘秀铭 毛学刚 +8 位作者 丁仲礼 吕镔 郭雪莲 陈渠 陈家胜 贾佳 杨善林 Hesse Paul 陈发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88-999,共12页
粒度和磁化率是两个研究黄土古气候最常用的古环境变化指示参数,它们随着黄上占土壤地层变化而出现峰和谷的对应已经被证明是反映了天文轨道要素的周期变化。文章试图忽略这些受控于轨道要素的气候周期变化,而主要侧重考察黄土地层这两... 粒度和磁化率是两个研究黄土古气候最常用的古环境变化指示参数,它们随着黄上占土壤地层变化而出现峰和谷的对应已经被证明是反映了天文轨道要素的周期变化。文章试图忽略这些受控于轨道要素的气候周期变化,而主要侧重考察黄土地层这两个参数的平均值(或背景值)所反映的长期变化趋势。对兰州九州台黄土进行了系统采样和测量,发现兰州九州台黄土剖面粒度和磁化率曲线显示出两个明显的趋势,粒度从剖面底部向上有明显逐渐变粗趋势,指示着冬季风增强,与此同时,磁化率自下而上却逐渐增大,指示着夏季风增强的趋势。与黄土高原其他黄土剖面磁化率和粒度曲线对比发现,这是两个普遍存在的趋势。地理位置靠近青藏高原的剖面,这两个增大的趋势更明显。冬、夏季风同时逐渐增强是海陆热力差异增大所引起,反映了青藏高原第四纪时期的逐渐不断的隆升过程。因此,根据粒度和磁化率曲线变化趋势线的变化特点可以帮助分析和反推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兰州九州台以及黄土高原各剖面粒度和磁化率曲线的线性变化趋势则可能指示着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是逐渐均匀缓慢的变化过程。我们对22Ma以来风积地层记录的变化趋势也做了分析。前人过去普遍认识的第四纪以来跳跃式或间歇式剧烈隆升在我们的数据中没有得到反映。黄土高原西部西宁、兰州、靖远等剖面磁化率显著的增长趋势可能与青藏高原隆升到一定高度后高原季风加强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九州台 第四纪黄土 黄土高原冬-夏季风变化趋势 青藏高原隆升 趋势分析
下载PDF
东亚冬季风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绍武 闻新宇 黄建斌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4-156,共3页
在冬半年欧亚大陆常为高气压控制,这个庞大的高气压在亚洲东部造成强劲的西北风,即东亚冬季风。东亚冬季风是气候系统的重要成员[1-2],冬季风给大部地区带来严寒,在与从低纬度来的暖湿气流相遇时形成雨雪。秋末冬初以及冬末春初雨雪会... 在冬半年欧亚大陆常为高气压控制,这个庞大的高气压在亚洲东部造成强劲的西北风,即东亚冬季风。东亚冬季风是气候系统的重要成员[1-2],冬季风给大部地区带来严寒,在与从低纬度来的暖湿气流相遇时形成雨雪。秋末冬初以及冬末春初雨雪会白北向南扫过大半个中国,隆冬时则主要在江南形成雨雪。冬季风不仅影响中国的气候,其影响范围还可能扩展到南半球。但是,过去缺少对不同时间尺度冬季风变化的独立研究,对古季风尤其是这样。所以,这里着重对不同时间尺度的冬季风变化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气候系统 季风变化 时间尺度 气压控制 欧亚大陆 亚洲东部 暖湿气流
下载PDF
桂林地区4万年来气候变化及其动力机制浅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彬 袁道先 +2 位作者 林玉石 覃嘉铭 张美良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13-319,共7页
通过桂林灌阳响水岩 1号石笋的测年和O、C同位素的详细研究 ,得出了桂林地区 4万a来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变化的连续记录 ,并揭示了由末次冰期向全新世的突变过程和 3次与Heinrich事件 (H1 、H2 、H3)对应的气候突变事件。在此基础上 ,通过... 通过桂林灌阳响水岩 1号石笋的测年和O、C同位素的详细研究 ,得出了桂林地区 4万a来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变化的连续记录 ,并揭示了由末次冰期向全新世的突变过程和 3次与Heinrich事件 (H1 、H2 、H3)对应的气候突变事件。在此基础上 ,通过与GISP2冰芯记录、古海水表面温度记录、深海海底生物的O同位素记录和苏禄海沉积物O同位素记录的对比 ,认为我国古季风环流变化的直接动力机制是全球冰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 古气候记录 季风环流变化机制 桂林
下载PDF
东亚季风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59
17
作者 陈隆勋 张博 张瑛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11-724,共14页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曾长期组织和从事东亚季风及其对中国天气和旱涝影响的研究。该文对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东亚季风研究方面取得成果进行综述,并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有关季风的研究活动,也回顾了影响我国天气气候、东亚季风环...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曾长期组织和从事东亚季风及其对中国天气和旱涝影响的研究。该文对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东亚季风研究方面取得成果进行综述,并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有关季风的研究活动,也回顾了影响我国天气气候、东亚季风环流系统的提出及其后续的有关东亚和印度季风系统的相互作用,引发中国大陆暴雨生成的水汽输送,表达中国大陆季风活动的季风指数设计等研究结果。综述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梅雨开始、中国雨季开始及传播等有关研究成果;东亚季风系统中副热带地区低频振荡纬向和经向传播特征及与赤道地区不同之处,东亚低频振荡对El Ni^no形成及夏季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季风爆发的可能影响,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季风低频振荡对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等有关成果;亚洲地区大气热源的计算及其分布,青藏高原夏季热源对东亚夏季风及降水的可能影响,青藏高原冬季冷源对El Ni^no生成的可能影响等有关成果;东亚季风及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准4年年际振荡的分析及与ENSO形成间的相互作用,极地对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及东亚季风年代际变化特征等成果。综述东亚季风系统形成的可能机制,特别是亚洲大陆—西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及非洲、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及澳大利亚陆地与周围海洋对冬夏季风形成、印度和东亚季风系统形成、南海夏季风形成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环流系统 低频振荡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东亚季风形成和变化机制
下载PDF
中国西南山区蒸散发能力的季节和空间变化(英文) 被引量:10
18
作者 AxelThomas 《山地学报》 CSCD 2002年第4期385-393,共9页
从全球范围来看 ,中国西南山区位于热带与亚热带、印度洋季风与中国季风的过渡带 ,属于季风气候。5~ 9月的降水占全年平均降水量的 70 % ,整个山区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形成了很多气候带 ,与中国东部相比 ,中国西南山区旱季 (冬季 )温暖 ,... 从全球范围来看 ,中国西南山区位于热带与亚热带、印度洋季风与中国季风的过渡带 ,属于季风气候。5~ 9月的降水占全年平均降水量的 70 % ,整个山区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形成了很多气候带 ,与中国东部相比 ,中国西南山区旱季 (冬季 )温暖 ,光照充足 ,天空晴朗。根据中国西南山区 36个 (主要是云南的 )气象站观测资料 ,利用彭曼修正式估算了中国西南山区蒸散发能力 (PET)。观测资料统计显示这些气象站位于同一气候区的不同类型区域 ,本文中估算了不同类型区域的月平均PET的递减率。各种气候类型区域的季节变化反映了季风影响的程度 ,PET的年内变化可划分为季风前期、季风期和季风后期。PET的区域月递减率在 1mm/ 10mm~ - 5mm/ 10 0mm间变动 ,较低的云雾或云层等局部气候将太阳辐射控制在低水平 ,影响PET的递减率的正、负变化 ,由太阳辐射和风速主导大部分区域PET的最大值出现在季风来临前的 2~ 5月份。在 6~ 9月的季风期 ,中国西南山区受西南季风控制 ,整个区域气候变化比较一致 ,PET的值较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变化 西南山区 蒸散发能力 季风变化 降水量 气候变化 PET
下载PDF
IODP346航次——亚洲季风
19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20,共1页
IODP346航次将证明亚洲季风变化的Dansgaard Oeschger循环(DOC)。最近的研究进一步表明,这种变化可能已造成两西风急流循环振荡的不同模式。由于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HTP)地形效应被认为是引起西风急流模式不同的原因,越来越多的证... IODP346航次将证明亚洲季风变化的Dansgaard Oeschger循环(DOC)。最近的研究进一步表明,这种变化可能已造成两西风急流循环振荡的不同模式。由于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HTP)地形效应被认为是引起西风急流模式不同的原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HTP最后的隆升发生在上新世至更新世期间,而随之出现的两个西风急流离散模式是亚洲季风和DOC千年尺度振荡的变化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季风 航次 西风急流 季风变化 地形效应 西藏高原 喜马拉雅 千年尺度
下载PDF
GPS观测到的云南地区季风与干旱年变特征
20
作者 王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71-1271,共1页
武汉大学姜卫平等利用云南地区的26个GPS连续站观测资料分析该地区的水汽和垂向位移,并结合GRACE和降水量观测结果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经验关系。研究表明,联合GPS、GRACE和降水量等观测手段能够监测区域季风变化和干旱异常等气候特征,
关键词 GPS观测 云南地区 气候特征 季风变化 干旱年 降水量观测 GRACE 观测资料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