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代的“学人之曲”及其形成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晓兰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9-136,共8页
清代大量学人参与戏曲创作,使得清代戏曲的创作主体呈现了学人化倾向。清代戏曲与元明戏曲相比,具有比较浓厚的学术化特点,表现在戏曲的经学化和经学戏曲化,以考证为戏曲,以学问为戏曲,和戏曲形式的复古化、格律化。由学人创作的戏曲或... 清代大量学人参与戏曲创作,使得清代戏曲的创作主体呈现了学人化倾向。清代戏曲与元明戏曲相比,具有比较浓厚的学术化特点,表现在戏曲的经学化和经学戏曲化,以考证为戏曲,以学问为戏曲,和戏曲形式的复古化、格律化。由学人创作的戏曲或具有学术化倾向的戏曲,可以称之为"学人之曲"。"学人之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戏曲的学术品格和社会地位,推尊了曲体,但也造成戏曲生命力的衰落,导致清代中期"雅部衰落,花部兴起"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戏 创作 学术化 学人之曲
下载PDF
学人之曲的一个代表性文本——清董榕《芝龛记》解读
2
作者 杨惠玲 《南大戏剧论丛》 2019年第1期119-131,共13页
董榕创作《芝龛记》,既出于劝世的用心,也是为了逞露才学。题材内容方面,该作不论正稗,广收博采,叙事、记人皆不厌其烦,展示了作者在史学、经学、宗教、民俗等领域富赡的学识;表现形式方面,该作遵循事必有据和想象虚构相结合的原则,采... 董榕创作《芝龛记》,既出于劝世的用心,也是为了逞露才学。题材内容方面,该作不论正稗,广收博采,叙事、记人皆不厌其烦,展示了作者在史学、经学、宗教、民俗等领域富赡的学识;表现形式方面,该作遵循事必有据和想象虚构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双生双旦的复线结构和诗文词赋等多种文体,集句的大量使用尤为引人注目;又引入戏中戏、清唱小曲、魔术、杂技等表演伎艺,善于运用集曲、借宫、南北合套等编曲方法,并常常选择不常用的宫调和冷僻的曲牌,充分呈现了作者在文学、艺术等领域的才华。作者刻意自炫,主要是为了获得认可和成就感,以满足其心理建设的需要。同时,也与当时文学艺术的发展变化有关。乾嘉以降,学人之曲兴起,《芝龛记》的问世正好体现了这一风气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龛记》 董榕 学人之曲
下载PDF
论清代戏曲创作的三种模式:曲人之曲、才人之曲与学人之曲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晓兰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2-66,共5页
清代戏曲的创作模式,概而言之可分为三种,即曲人之曲、才人之曲与学人之曲。三者的界定依据主要表现在对戏曲创作主体的划分上,进而根据戏曲作品所呈现的审美品格和表现特征。曲人之曲在清代并不占主流地位,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才人之曲和... 清代戏曲的创作模式,概而言之可分为三种,即曲人之曲、才人之曲与学人之曲。三者的界定依据主要表现在对戏曲创作主体的划分上,进而根据戏曲作品所呈现的审美品格和表现特征。曲人之曲在清代并不占主流地位,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才人之曲和学人之曲,尤其是后者进一步推动了清代戏曲的典雅化、案头化、考据化与学术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戏曲"雕虫小技,壮夫不为"的局面,极大提高了戏曲的社会地位和审美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之曲 才人之曲 文人剧 学人之曲 “尊体”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