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指数和h指数学术影响力评价对比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隋桂玲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53-160,共8页
[目的/意义]通过对p指数和h指数学术影响力评价理论和实证的对比研究,阐明两种指数的区别与联系,以及p指数高分辨率形成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p指数在学术评价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过程]以吉林大学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2个学院发... [目的/意义]通过对p指数和h指数学术影响力评价理论和实证的对比研究,阐明两种指数的区别与联系,以及p指数高分辨率形成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p指数在学术评价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过程]以吉林大学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2个学院发表论文统计数据为样本,从引文分布函数入手,利用严格的数学推导,对比分析两种指数学术影响力评价特征、相互关联及评价结果异同产生的根源。[结果/结论]对于论文量大、被引次数多的团体,其引文分布函数遵从f(x)=2Tt2(x+t)-3,h指数与论文量(T),篇均引频(t)和p指数的关系满足:h=γT1/3t2/3=γp=0.893p,两种指数学术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对于T少的个人,由于其引文分布偏离函数f(x),导致两种指数的学术评价结果不同;对于h指数相同的个人,其p指数随t增加而增加,使p指数具有比h指数更高的分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指数 H指数 学术影响力评价 引文分布 pareto函数
下载PDF
p指数应用于学者学术影响力评价的相关性研究——以档案学、档案事业研究领域为例
2
作者 张玲 《兰台世界》 2019年第8期92-95,共4页
以CNKI数据库档案学、档案事业领域的核心期刊为数据源,统计1992—2017年被引频次排名前99位学者的论文发文量、被引频次,计算目标数据的篇均被引、h指数和p指数,实证分析了p指数应用于档案学、档案事业领域学者学术影响力评价的效果。
关键词 p指数 H指数 学术影响力 档案学
下载PDF
基于引文分布、时间与作者合著的作者评价p指数改进 被引量:2
3
作者 杨文霞 刘文云 +1 位作者 刘建 黄平平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01-206,F0003,200,共8页
[目的/意义]p指数忽略引文分布、时间因素和作者合著情况,考虑这三种情况提出P new指数,使作者学术影响力评价更加合理。[方法/过程]基于引文分布、时间因素建立波士顿变异矩阵,然后考虑作者合著情况,在波士顿变异矩阵的基础上建立三维... [目的/意义]p指数忽略引文分布、时间因素和作者合著情况,考虑这三种情况提出P new指数,使作者学术影响力评价更加合理。[方法/过程]基于引文分布、时间因素建立波士顿变异矩阵,然后考虑作者合著情况,在波士顿变异矩阵的基础上建立三维立体模型,并进行公式推导,构建P new指数。以CNKI为数据源,选择50位作者为研究对象,以验证P new指数。[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P new指数更具区分度与灵敏度,同时更加公平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指数 p new指数 引文分布 时间因素 作者合著 波士顿矩阵 作者评价
下载PDF
大学的学术矩阵和学术迹探讨 被引量:26
4
作者 薛霏 叶鹰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5-29,共5页
用新型学术测度——学术矩阵和学术迹对15所国外著名大学和8所中国著名大学进行了量化测评,在展示1年-3年-5年学术迹演化曲线的同时,用学术矩阵对个别中外大学进行了个性化比较,揭示出国内外大学的差距。大学的学术迹T与h指数存在较强... 用新型学术测度——学术矩阵和学术迹对15所国外著名大学和8所中国著名大学进行了量化测评,在展示1年-3年-5年学术迹演化曲线的同时,用学术矩阵对个别中外大学进行了个性化比较,揭示出国内外大学的差距。大学的学术迹T与h指数存在较强正相关关系。学术矩阵和学术迹方法适用于各类学术个体和学术团体测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矩阵 学术 大学评价 定量方法 H指数
下载PDF
学科发展的学术迹和学术矩阵探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孙竹梅 华薇娜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6-41,共6页
文章采用基于学术矩阵和学术迹的学术测度方法,以图书情报学科领域的发展为例,选择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5个国家,通过对比1-3-5年的学术迹曲线,以及2010年和2014年的学术矩阵,揭示5国在图书情报学学科领域发展的差异和差... 文章采用基于学术矩阵和学术迹的学术测度方法,以图书情报学科领域的发展为例,选择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5个国家,通过对比1-3-5年的学术迹曲线,以及2010年和2014年的学术矩阵,揭示5国在图书情报学学科领域发展的差异和差距。在此基础上,对学术迹和学术矩阵应用于学科发展评价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实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发展 学术 学术矩阵 H指数
下载PDF
学术迹及学术矩阵测度评价探析——以航空、航天领域期刊为例 被引量:6
6
作者 宋玲玲 《现代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37-143,共7页
[目的/意义]本文基于学术迹和学术矩阵的学术测度测算国内航空、航天领域期刊的学术矩阵参数和学术迹,实证探索研究期刊评价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学术迹和学术矩阵学术测度方法对期刊各类学术成就进行量化评估,充分展现期刊整体学术水平... [目的/意义]本文基于学术迹和学术矩阵的学术测度测算国内航空、航天领域期刊的学术矩阵参数和学术迹,实证探索研究期刊评价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学术迹和学术矩阵学术测度方法对期刊各类学术成就进行量化评估,充分展现期刊整体学术水平提供了一种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并深化了学术评价的直观性和全面性。[方法/过程]以国内航空、航天领域的10种核心科研期刊为研究对象,以CNK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采集10种期刊的可被引论文数、零引论文数、h指数、总被引数和h域引文数5个独立数,基于学术迹和学术矩阵的学术测度测算它们的学术矩阵参数和学术迹,实证探索研究期刊评价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结论]通过学术迹的动态变化趋势比较发现它们的学术迹整体呈发散状走势,有效学术贡献的累积期至少需要2~3年;学术矩阵的各项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诠释期刊之间差异产生的原因,并主要从总学术贡献、发文的即时关注度、学术潜力爆发期和整体发文水平等方面对期刊学术成就差异进行总结。这对于学术期刊提升自身学术水平及科研影响力起到了客观且正确的敦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 学术矩阵 期刊评价 学术影响力 H指数
下载PDF
山东省属综合本科院校学术矩阵与学术迹分析
7
作者 贾晶晶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2年第1期7-11,共5页
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统计了山东12所省属综合本科院校的发文、被引情况,并计算分析了其各自的学术矩阵、学术迹和人均学术贡献。结果显示,被统计院校的被引论文数、被引频次和h指数主要受时间影响,随时间延长和累积,三者均呈增长趋势... 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统计了山东12所省属综合本科院校的发文、被引情况,并计算分析了其各自的学术矩阵、学术迹和人均学术贡献。结果显示,被统计院校的被引论文数、被引频次和h指数主要受时间影响,随时间延长和累积,三者均呈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与幅度差别较大。学术矩阵中,h核量化测度、h尾量化测度、超引量化测度均随时间累积增大,h尾是影响学术贡献的主要因素;零被引量化测度显示,12所院校均有大量零被引论文发表,且5所大学的零被引论文多于7所学院。12所院校学术迹差距较大,5所大学明显高于7所学院,且随时间延长和累积差距增大。长期来看,学术迹与专任教师人数正相关,在专任教师人数相差不大的情况下,生师比对学术迹和人均学术贡献有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省属综合本科院校 H指数 学术矩阵 学术 人均学术贡献
下载PDF
改进的p指数测度单篇论文学术质量的探讨 被引量:16
8
作者 刘运梅 李长玲 +1 位作者 冯志刚 刘小慧 《图书情报工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106-113,共8页
[目的 /意义]继承p指数的思想,提出基于引证文献的单篇论文评价指标p_q指数、基于参考文献和引证文献的综合性单篇论文评价指标p_c指数,以综合评价单篇论文的学术质量。[方法 /过程]选择图书情报学2013年的载文做样本数据,对p_q指数、p_... [目的 /意义]继承p指数的思想,提出基于引证文献的单篇论文评价指标p_q指数、基于参考文献和引证文献的综合性单篇论文评价指标p_c指数,以综合评价单篇论文的学术质量。[方法 /过程]选择图书情报学2013年的载文做样本数据,对p_q指数、p_c指数进行验证。[结果 /结论]发现在测度单篇论文学术质量时,p_q指数不仅继承了h指数、学术迹基于引证文献评价单篇论文的优势,而且分别在数值区分度、计算过程复杂度方面优于h指数和学术迹。p_c指数将单篇论文的引证文献、参考文献综合在一个评价体系中,不仅具有p_q指数、h指数、学术迹的性能,而且为单篇论文评价方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具有全面反映学术论文内容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综合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指数 单篇论文评价 pq指数 pc指数 h指数学术
原文传递
p指数应用于学者学术影响力评价的相关性研究——以图书情报学领域为例 被引量:33
9
作者 赵蓉英 魏明坤 杨慧云 《情报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1-65,共5页
[目的/意义]学者学术影响力评价备受学术领域的高度重视,选择客观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成为每位学者关注的焦点。[方法/过程]采用p指数以CNKI为数据源,检索范围以图书情报领域为例,统计被引频次排名靠前的99位学者。计算目标数据的p指... [目的/意义]学者学术影响力评价备受学术领域的高度重视,选择客观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成为每位学者关注的焦点。[方法/过程]采用p指数以CNKI为数据源,检索范围以图书情报领域为例,统计被引频次排名靠前的99位学者。计算目标数据的p指数及其相关指标值,主要包括学者的h指数、发文数量、被引频次和篇均被引频次。实证分析了p指数在学者学术影响力评价的效果。[结果/结论]结果表明p指数与h指数相似,具有累计性,不仅方便测量学者的累计绩效,还能测度学者的影响力峰值。p指数与学者的总被引量、篇均被引量、h指数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p指数具有较好的灵活性、稳定性、广泛的适用性。最后指出p指数在学者学术影响力评价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指数 H指数 学术影响力 评价指标
原文传递
基于p指数的学术团体识别与评价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长玲 刘运梅 牌艳欣 《情报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3-68,共6页
[目的/意义]为了从学术产出的角度对学术团体进行评价,构建了以杰出学者为核心的学术团体识别模型,同时基于p指数的思想,提出学术团体pt指数评价模型。[方法/过程]选择图书情报学2015年之前的载文做样本数据,发现该领域前20位杰出学者... [目的/意义]为了从学术产出的角度对学术团体进行评价,构建了以杰出学者为核心的学术团体识别模型,同时基于p指数的思想,提出学术团体pt指数评价模型。[方法/过程]选择图书情报学2015年之前的载文做样本数据,发现该领域前20位杰出学者及以其为核心的学术团体,并利用pt指数评价模型对20个学术团体进行评价。[结果/结论]发现:在国内图书情报学领域,杰出学者之间的合作交流较少;杰出学者的科研产出能力对其所在学术团体pt指数大小产生重要影响;pt指数对高发文质量的学术团体具有较好的识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指数 学术团体评价 pt指数 合著网络
原文传递
国际学术评价指标研究现状及发展综述 被引量:60
11
作者 叶鹰 《情报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5-224,共10页
基于国际前沿研究进展简要评述以均值测度为标志的第一类指标、以高影响特征测度为标志的第二类指标和以整体综合测度为标志的第三类指标。在讨论三类指标各自优缺点和存在问题的同时,指出没有完美无缺的评价测度。简介了引发距、学术... 基于国际前沿研究进展简要评述以均值测度为标志的第一类指标、以高影响特征测度为标志的第二类指标和以整体综合测度为标志的第三类指标。在讨论三类指标各自优缺点和存在问题的同时,指出没有完美无缺的评价测度。简介了引发距、学术(表现)矩阵和学术迹等原创性指标。倡导同时用三类标志性指标进行全面测评,若所有指标的指示结果一致,则量化评价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评价评价指标 影响因子 h-指数学术矩阵 学术
下载PDF
引文分布视角下期刊评价的P指数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卫静 张宇娥 蔺梅芳 《图书情报工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122-130,共9页
[目的 /意义]针对P指数不能反映评价对象引文分布的P缺陷,在P指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引文分布的指数计算方法。[方法 /过程]引入发文-引文分布曲线和学术矩阵表征期刊的引文分布,利用期刊评价的非参数统计方法,通过将引文数据进行分... [目的 /意义]针对P指数不能反映评价对象引文分布的P缺陷,在P指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引文分布的指数计算方法。[方法 /过程]引入发文-引文分布曲线和学术矩阵表征期刊的引文分布,利用期刊评价的非参数统计方法,通过将引文数据进行分区划分,基于P核和P尾内有引用的论文,采用期刊的平均引文率代表零引用论文的影响,重新定义P指数的计算方法,提出P_(new)指数。为避免学科差异对期刊评价的影响,以仅属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电子电气工程类目下有5年影响因子的53种期刊为研究对象,分别统计期刊的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H指数、P指数、P_(new)指数等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及差异性分析,以验证P_(new)指数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结果 /结论]结果表明,P_(new)指数与H指数、P指数等多个关键指标的相关性较好。与P指数相比,P_(new)指数既延续了其高灵敏度与高区分度的特点,又对P指数相差无几但引用分布大不相同的期刊有更好的显示度和辨识度,而且能够矫正引文分布对P指数评价的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期刊评价 引文分布 学术矩阵p指数pnew指数
原文传递
基于学术迹的湖南省高校学科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以数学学科为例 被引量:4
13
作者 徐义涛 文庭孝 《情报工程》 2022年第1期61-69,共9页
[目的/意义]在“破五唯”的评价背景下,客观、合理的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对于高校学科建设、科研能力、科研质量的评估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方法/过程]本文选取学术迹指标,以湖南省10所高校数学学科2010—2019年的学术论文为实证样本,... [目的/意义]在“破五唯”的评价背景下,客观、合理的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对于高校学科建设、科研能力、科研质量的评估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方法/过程]本文选取学术迹指标,以湖南省10所高校数学学科2010—2019年的学术论文为实证样本,计算学术迹并结合h指数、10年影响因子等传统指标,从宏观角度评价学科学术影响力。接着对这10所高校的学术迹、学术矩阵进行分析,从微观角度探究影响学科学术影响力的具体因素。[结果/结论]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指标而言,本文的学术影响力评价更加客观合理,具备较好的学科评价效果。在学术矩阵分析中,h尾以及e域的论文数量与比例最为关键,这能为高校学科建设及评估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影响力 学术 学术矩阵 H指数 10年影响因子
下载PDF
学术迹及其应用研究的综述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义涛 文庭孝 《情报探索》 2021年第2期123-128,共6页
[目的/意义]综述目前学术迹在学术影响力评价中的应用研究。[方法/过程]从学术迹的概述、学术迹的相关指标、学术迹的应用与学术迹的缺陷及改进这4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学术迹作为新的指标体系在各学术主、客体学术影响力评价中的作用。[... [目的/意义]综述目前学术迹在学术影响力评价中的应用研究。[方法/过程]从学术迹的概述、学术迹的相关指标、学术迹的应用与学术迹的缺陷及改进这4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学术迹作为新的指标体系在各学术主、客体学术影响力评价中的作用。[结果/结论]学术迹这一指标存在忽略论文合作现象、时效性差、评价不全面的缺陷,今后应加强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 H指数 学术影响力评价 学术矩阵 综述
下载PDF
z指数在学者学术影响力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5
作者 何晓庆 王圣洁 胡琳 《情报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0-54,共5页
[目的/意义]学者学术影响力评价备受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如何科学选取评价学者学术影响力的指标是很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方法/过程]采用p指数的提出者Prathap为弥补p指数不能体现总量相等的引文数在单篇论文上的分布情况的缺陷,新提出的z... [目的/意义]学者学术影响力评价备受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如何科学选取评价学者学术影响力的指标是很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方法/过程]采用p指数的提出者Prathap为弥补p指数不能体现总量相等的引文数在单篇论文上的分布情况的缺陷,新提出的z指数,以Muscular Dystrophy研究领域最具代表性的15位学者为例,计算目标数据的z指数、h指数、p指数、总发文量、总被引次数和平均被引率、体现引文分布的一致性指标η,实证分析了利用z指数评价学者学术影响力的效果。[结果/结论]z指数优于现有的h指数和p指数,更具有评价的全面性和合理性,可以进一步扩大范围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指数 p指数 引文分布 学术影响力 评价
原文传递
黄河三角洲研究论文被引及学术影响分析
16
作者 贾晶晶 《甘肃科技》 2022年第22期76-79,83,共5页
以中国知网为统计源,获取2008—2020年黄河三角洲研究的发文和被引数据,分析黄河三角洲研究论文被引情况。结果显示,被引论文的作者及其所属机构相对集中,但被引论文数量与被引频次无明显关系,就作者个体而言,被引论文数量多被引频次未... 以中国知网为统计源,获取2008—2020年黄河三角洲研究的发文和被引数据,分析黄河三角洲研究论文被引情况。结果显示,被引论文的作者及其所属机构相对集中,但被引论文数量与被引频次无明显关系,就作者个体而言,被引论文数量多被引频次未必高;基金项目论文的被引数量和频次均高于非项目论文,但课题项目不适合作为论文优劣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计算并探讨了黄河三角洲研究的学术矩阵和学术迹,分析了黄河三角洲研究论文在各个区域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随时间累积和延伸,除零被引测度外,其余被引指标均呈上升趋势,且论文主要集中在h尾和t域,超引区和零被引都相对较少。学术矩阵和学术迹的数据说明,黄河三角洲研究论文需约两年的传播时间,其学术价值和影响力才能开始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文献计量法 地域特征 被引情况 H指数 学术矩阵 学术
下载PDF
基于引文分布与作者合著的学者p指数改进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唐璞妮 《情报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9-103,共5页
[目的/意义]针对p指数不能反映引文分布,且未考虑作者合著因素的问题,在p指数的基础上提出pw-d指数,以提高学者学术影响力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方法/过程]将发文-引文曲线和作者署名顺序引入p指数,命名为pw-d指数。以CNKI为数据源,... [目的/意义]针对p指数不能反映引文分布,且未考虑作者合著因素的问题,在p指数的基础上提出pw-d指数,以提高学者学术影响力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方法/过程]将发文-引文曲线和作者署名顺序引入p指数,命名为pw-d指数。以CNKI为数据源,将图书情报和党的建设两个学科领域各32位学者2004-2018年的文献数据作为研究对象,从学科指数对比、作者排名情况、区分度、相关性等方面验证pw-d指数的评价效果。[结果/结论]pw-d指数与p指数、h指数显著相关,相对于p指数,pw-d指数继承了其高区分度和高灵敏性的优势,且能一定程度上矫正引文分布和作者合著对p指数的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评价 p指数 pw-d指数 引文分布 作者合著
原文传递
学术迹与学术矩阵在期刊评价中的应用——以海洋学领域期刊为例 被引量:8
18
作者 孙竹梅 汪志兵 华薇娜 《情报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7-42,共6页
[目的]以国内海洋学领域的10种代表性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对基于学术矩阵和学术迹的学术测度方法应用于期刊评价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实证探索。[方法]以CNKI(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采集10种期刊的可被引论文数、零引论文数、h指数... [目的]以国内海洋学领域的10种代表性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对基于学术矩阵和学术迹的学术测度方法应用于期刊评价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实证探索。[方法]以CNKI(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采集10种期刊的可被引论文数、零引论文数、h指数、总被引数和h域引文数5个独立数,在此基础上测算它们的学术矩阵参数和学术迹。[结果]通过学术迹变化的动态对比,发现它们的学术迹整体呈发散状走势,且有效学术贡献的累积期在2-3年;学术矩阵的各项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诠释期刊之间差异产生的原因,并主要从总学术贡献、整体发文水平、发文的即时关注度和学术潜力爆发期4个方面对差异进行总结。[结论]该方法能够对期刊的各类学术成就进行量化评估,提高了评价的直观性和全面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期刊评价 学术矩阵 学术 H指数
原文传递
Q^2SRC-指数:基于情境的科学家科研生产力评价指标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赵丽梅 马海群 《图书情报工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110-123,共14页
[目的/意义]科学家科研生产力一直是业内学者研究的焦点,主要从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被引)两方面对其进行评价。以往科学家科研生产力的一些评价指标认为不同研究领域的论文质量和科学家的引用行为呈现迥异性特征,不仅可以跨领域对科学... [目的/意义]科学家科研生产力一直是业内学者研究的焦点,主要从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被引)两方面对其进行评价。以往科学家科研生产力的一些评价指标认为不同研究领域的论文质量和科学家的引用行为呈现迥异性特征,不仅可以跨领域对科学家科研生产力予以测定,而且可以跨越学术级别、依据机构规模或者参照不同期刊成果对其进行评价。但是以往的评价指标不仅忽略科学家所处的情境(Context)特征——科研评价中同一机构不同学术等级的职业晋升阈值要求是有差异的,而且不同机构对同一学术等级的职业晋升阈值要求也是有差异的,而科学家所处的情境特征正是其科研努力的参考标准,而且科研成果中合作科学家的知识贡献往往容易被忽略,这并不符合大科学时代的科研需求。[方法/过程]融合以往评价指标的研究成果和针对以往评价指标存在的局限,提出了Q^2SRC-指数以从多个维度综合评价科学家的科研生产力,不仅关注成果的数量和质量(Q&Q,Q^2)、研究的主题领域(S)、科学家在其合作成果中的排序(R),而且强调科学家所处学术情境(Context)的特征。[结果/结论]该指标不仅提出了跨学科情境下综合评价科学家科研生产力的理论模型,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即可作为科研评价中科学家学术晋升的参考依据,特别是科研评价中学术级别晋升数量有限的情况下,该指标是重要的客观综合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计量学指标 p2SRC-指数 科研生产力 学术级别晋升 人才评价
原文传递
中国居民收入流动及其对长期不平等的影响——基于CHNS数据的实证
20
作者 罗锋 黄丽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12-17,共6页
运用收入转换矩阵和P指数实证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流动性及其对长期不平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看,我国居民收入地位的互换程度在加剧。从各阶层的流动来看,底层和顶层相对固化,中国较高的收入流动性主要是以中间收入阶层的互换... 运用收入转换矩阵和P指数实证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流动性及其对长期不平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看,我国居民收入地位的互换程度在加剧。从各阶层的流动来看,底层和顶层相对固化,中国较高的收入流动性主要是以中间收入阶层的互换为主,特别是以中间阶层的收入状况恶化为主;各个时期的收入流动都对收入不平等的降低起到了显著的正向影响,改革前期的影响度要远远高于改革后期;从城市和农村的对比来看,农村收入流动对长期不平等的改善远远超过城市。本文所蕴含的政策含义是改善收入分配政策体系,促使顶层和底层能打破固化趋势、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范围应是我国未来社会政策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流动 不平等 收入转换矩阵 p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