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校道德三位一体导向的间接德育论——兼析西方直接道德教学的兴衰 被引量:6
1
作者 黄向阳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2-137,共16页
我国学术界对于杜威是否反对直接道德教学争议不休,系统梳理杜威的思想发展脉络有助于澄清这一问题。直接道德教学在美国学校兴起之际,杜威曾经是它热情的支持者,但数年之后出于教育伦理考量,杜威转变成为直接道德教学的尖锐批判者,最... 我国学术界对于杜威是否反对直接道德教学争议不休,系统梳理杜威的思想发展脉络有助于澄清这一问题。直接道德教学在美国学校兴起之际,杜威曾经是它热情的支持者,但数年之后出于教育伦理考量,杜威转变成为直接道德教学的尖锐批判者,最终他基于其民主立场而成为它坚定的反对者。杜威以社会学与心理学平行论述构成教育基础的伦理原则。首先用社会学术语阐明学校生活伦理、教法伦理和教材伦理,从中识别出社会力量、社会理智、社会兴趣三位一体,进而用心理学术语将其转译为品格力量、良好判断力、精细敏感性三位一体,最后以这种学校道德三位一体为标准检验学校生活、教法和教材。杜威采取教育目的与手段相互建构的理论框架探讨学校中的道德教育。在论述学校的道德目的中考察其实现所依赖的资源,提出间接道德教育的主张;在论述间接道德教育时,聚焦学校共同体给予的道德训练、来自教法的道德训练以及学程的社会性,阐明学校的道德目的在于学校道德三位一体。这种以学校道德三位一体为导向的间接德育论,引导了跨科德育课程的尝试、全方位德育的探索以及直接道德教学的衰落。世界各地各具特色的全方位德育,以及在此框架下多种多样的跨科课程或综合课程的实践,宣告了间接道德教育理论的胜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伦理学 学校道德三位一体 间接道德教育 直接道德教学 跨科课程
原文传递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脉络阐析
2
作者 刘长海 马伟杰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2-29,共8页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以其伦理学和心理学思想为基础。就伦理学而言,杜威自觉推动道德转型,主张从习俗性道德发展到反思性道德,将道德理解为经验逐渐改善的过程,细致阐发了合乎民主精神的公共善道德标准;就心理学而言,杜威将个体行为发展大...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以其伦理学和心理学思想为基础。就伦理学而言,杜威自觉推动道德转型,主张从习俗性道德发展到反思性道德,将道德理解为经验逐渐改善的过程,细致阐发了合乎民主精神的公共善道德标准;就心理学而言,杜威将个体行为发展大致分为冲动性行为、习惯性行为、理智性行为三个阶段,以螺旋上升的方式解释了个体品格基于经验的持续形成过程。学校道德三位一体是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内核,从学校教育的道德目的角度可以理解为社会智慧、社会能力、社会兴趣的复合体;从道德的学校教育过程角度可以理解为本身就是社会机构的学校的生活、学习和做事的方法、学校中的学习内容或课程的复合体。以学校道德三位一体为内核的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对于我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以全员全程全方位全学科为标志的学校德育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 反思性道德 习俗性道德 学校道德三位一体
下载PDF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再认识——与高德胜教授商榷 被引量:8
3
作者 刘长海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5-52,共8页
《对杜威道德教育"根本问题"的再认识》一文指出,杜威关于道德教育的"基本原理"存在思想与逻辑"缝隙"。依据杜威相关论著,该文所称的"缝隙"并不存在。杜威没有否定"关于道德的观念"... 《对杜威道德教育"根本问题"的再认识》一文指出,杜威关于道德教育的"基本原理"存在思想与逻辑"缝隙"。依据杜威相关论著,该文所称的"缝隙"并不存在。杜威没有否定"关于道德的观念"的价值,没有将"直接道德教学"等同于"关于道德的观念的教学",而是在肯定"直接道德教学"的有限价值基础上提出了有效开展"直接道德教学"的细致建议。杜威对"学校道德三位一体"的主张包含了他关于"直接道德教学"的主张。杜威倡导的德育思路是间接德育与直接德育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杜威没有确切地将"道德观念"与"关于道德的观念"的区别界定为道德教育的根本问题,草率提出道德教育的根本问题容易导致德育研究领域的观念混淆。杜威所阐述的以"学校道德三位一体"为标志的学校教育之道德原理主张,以儿童的社会成员身份为依据,以本身就是社会机构的学校的生活、学习和做事的方法、学校学习内容或课程为载体,培养儿童的社会智慧、社会能力和社会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威 道德教育 道德观念 关于道德的观念 学校道德三位一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