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历史逻辑视角下的共享发展
1
作者 唐云 唐辉 孟繁芸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123-128,共6页
基于历史逻辑视角研究共享发展理念,既有利于加深对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解,又有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文顺着人类社会发展的逻辑脉络和历史脉络,得出共享发展是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诞生的,并由此分析了共享与发展二者之间的... 基于历史逻辑视角研究共享发展理念,既有利于加深对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解,又有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文顺着人类社会发展的逻辑脉络和历史脉络,得出共享发展是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诞生的,并由此分析了共享与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即发展是共享的终极问题,共享是发展的根本归宿。通过深入研究共享发展的理论渊源,明确作为理念的共享发展的由来及其内容,以期立足于我国国情,推进共享发展在我国的贯彻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发展 历史视角 逻辑视角 学理视角
下载PDF
从邓玉娇案对特殊防卫权之防卫限度的思考
2
作者 付加迹 《法制与经济》 2013年第12期72-74,共3页
特殊防卫权理论在我国存在的时间不长,特殊防卫权是1997年修改后的刑法新增加的内容,即我国《刑法》第20条第3款的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机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 特殊防卫权理论在我国存在的时间不长,特殊防卫权是1997年修改后的刑法新增加的内容,即我国《刑法》第20条第3款的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机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该增加条款立法背景是由于1979年《刑法》中只规定了正当防卫,但由于在之后的司法实践中产生许多问题,一方面司法机关在认定的时候把握过严,致使许多无论是在当时的特殊历史背景下还是当下均应当认定为正当防卫的,视为防卫过当。显然是不利于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另一方面,对于防卫人,在紧迫情形下基于防卫目的而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人防卫会有所顾虑。这里,笔者有意将2009年发生的引发全国关注的邓玉娇故意伤害案作为文章的主线。通过对案件情形的认真梳理和收集,再结合一些学者的观点借此来分析特殊防卫权的立法本意及其历史意义。最后,再从学理的角度简述特殊防卫权的利与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殊防卫 历史渊源 防卫限度 邓玉娇案 学理视角
下载PDF
石黑一雄国内研究综述 被引量:1
3
作者 刘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5年第3期102-106,共5页
英国作家石黑一雄,与拉什迪、奈保尔并称为"英国移民作家三雄",成名于上世纪80年代;其作品不多,却部部经典,备受关注。国内相关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经过20多个年头的发展,研究已初具规模。基于国内学者相关研究的文献梳理... 英国作家石黑一雄,与拉什迪、奈保尔并称为"英国移民作家三雄",成名于上世纪80年代;其作品不多,却部部经典,备受关注。国内相关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经过20多个年头的发展,研究已初具规模。基于国内学者相关研究的文献梳理,从创作主题、艺术手法、文学理论视角以及比较研究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国内研究仍有发掘的空间,有待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黑一雄 创作主题 艺术手法 学理视角 比较研究 发展方向
下载PDF
文学角色再创作的“实质性相似”判断:难题及经验借鉴 被引量:2
4
作者 徐雅琴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59-63,共5页
由于文学角色的间接性与心象性及其与故事情节间的复杂关系,在判断未经允许利用原告作品中的文学角色创作的新故事是否构成实质性相似时,现有的"部分比较法"和"整体对比法"遇到了难题。借鉴美国司法实践中文学角色... 由于文学角色的间接性与心象性及其与故事情节间的复杂关系,在判断未经允许利用原告作品中的文学角色创作的新故事是否构成实质性相似时,现有的"部分比较法"和"整体对比法"遇到了难题。借鉴美国司法实践中文学角色再创作侵权认定的经验,平衡文学角色创作者和公众的利益,应坚持和完善实质性相似标准,可先对比原被告文学角色的相似之处,再判断该等相似之处是否具有独创性,进而得出原被告的文学角色是否构成实质性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角色 实质性相似标准 学理视角 利益平衡
下载PDF
Marx and Engels' Interpretation of Ideology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5
作者 胡潇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2年第1期5-22,共18页
意识形态的解释,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命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探索中,在对德国为代表的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批判中,始终将意识形态问题的唯物主义究诘作为与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他们执守"人们的社会存在决... 意识形态的解释,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命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探索中,在对德国为代表的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批判中,始终将意识形态问题的唯物主义究诘作为与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他们执守"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一根本思想原则,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相互联系界说意识形态的反应机制和社会功能;从社会意识与社会主体互生成、互规定的关系界说意识形态的主体性机制和阶级属性;从社会意识的存在样式及其知、行关系界说意识形态的认识特征和实践性品格。由此,构建了解释意识形态现象的三大向度与九个视角,阐明了理解意识形态的思想原理和科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DEOLOGY interpretative perspective academic analysi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