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从关注“事”到关注“人”:学生“问题行为”的阐释与应对
1
作者
刘京翠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5-18,共4页
学生“问题行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常面对的难题。以往教师在应对学生“问题行为”时更多将着眼点置于“事”,由于关注“事”的思维逻辑缺失学生立场,以简单粗暴的管理代替“以人为本”的教育,阻碍了教师探寻学生“问题行为”...
学生“问题行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常面对的难题。以往教师在应对学生“问题行为”时更多将着眼点置于“事”,由于关注“事”的思维逻辑缺失学生立场,以简单粗暴的管理代替“以人为本”的教育,阻碍了教师探寻学生“问题行为”的内在意义,以致学生“问题行为”出现滚雪球效应。基于人学立场,从关注“事”转向关注“人”成为教师实践的必然要求。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将理解学生“问题行为”之学生立场作为基础,将研究学生“问题行为”之本质作为关键,将机智解决学生“问题行为”放在具体情境中作为根本着力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问题行为”
教师实践
关注事
关注人
人学立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理解视域下学生“问题行为”阐释及教育策略
被引量:
1
2
作者
周金山
程红艳
《教育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7-73,共7页
在日常经验化意识的裹挟下,教师面对学生“问题行为”时,往往缺乏理解的视域,无法把握学生行为的意向与意义。教师理解意识的缺失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以事实性代替“心理因”;二是对学生“问题行为”进行类型化评判;三是聚焦于事...
在日常经验化意识的裹挟下,教师面对学生“问题行为”时,往往缺乏理解的视域,无法把握学生行为的意向与意义。教师理解意识的缺失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以事实性代替“心理因”;二是对学生“问题行为”进行类型化评判;三是聚焦于事件或行为本身而不是行为人及其意向性。这导致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行为”时学生立场的缺失,消解了教育的意义。教师应成为理解者,有效地指引学生走出成长的困境。具体来说,在面对学生“问题行为”时,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悬置外在规范,进行非判断性理解;对学生“问题行为”进行“本质直观”剖析,抵达学生行为的意向性;在理解学生成长需要和探索学生行为意义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内在生命的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问题行为”
理解
意向性
成长需要
原文传递
题名
从关注“事”到关注“人”:学生“问题行为”的阐释与应对
1
作者
刘京翠
机构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出处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5-18,共4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校园欺凌的情感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1YJC88005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摘
学生“问题行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常面对的难题。以往教师在应对学生“问题行为”时更多将着眼点置于“事”,由于关注“事”的思维逻辑缺失学生立场,以简单粗暴的管理代替“以人为本”的教育,阻碍了教师探寻学生“问题行为”的内在意义,以致学生“问题行为”出现滚雪球效应。基于人学立场,从关注“事”转向关注“人”成为教师实践的必然要求。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将理解学生“问题行为”之学生立场作为基础,将研究学生“问题行为”之本质作为关键,将机智解决学生“问题行为”放在具体情境中作为根本着力点。
关键词
学生“问题行为”
教师实践
关注事
关注人
人学立场
分类号
G635.1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理解视域下学生“问题行为”阐释及教育策略
被引量:
1
2
作者
周金山
程红艳
机构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出处
《教育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7-73,共7页
基金
2018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教育现代化进程下学校变革的伦理追求与实践路径”(BEA180113)
2019年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教育治理理念下中小学学校民主变革研究”(QJY20191008)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在日常经验化意识的裹挟下,教师面对学生“问题行为”时,往往缺乏理解的视域,无法把握学生行为的意向与意义。教师理解意识的缺失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以事实性代替“心理因”;二是对学生“问题行为”进行类型化评判;三是聚焦于事件或行为本身而不是行为人及其意向性。这导致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行为”时学生立场的缺失,消解了教育的意义。教师应成为理解者,有效地指引学生走出成长的困境。具体来说,在面对学生“问题行为”时,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悬置外在规范,进行非判断性理解;对学生“问题行为”进行“本质直观”剖析,抵达学生行为的意向性;在理解学生成长需要和探索学生行为意义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内在生命的成长。
关键词
学生“问题行为”
理解
意向性
成长需要
Keywords
students’“problem behaviors”
understanding
intentionality
growth needs
分类号
G41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从关注“事”到关注“人”:学生“问题行为”的阐释与应对
刘京翠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理解视域下学生“问题行为”阐释及教育策略
周金山
程红艳
《教育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
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