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关注“事”到关注“人”:学生“问题行为”的阐释与应对
1
作者 刘京翠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5-18,共4页
学生“问题行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常面对的难题。以往教师在应对学生“问题行为”时更多将着眼点置于“事”,由于关注“事”的思维逻辑缺失学生立场,以简单粗暴的管理代替“以人为本”的教育,阻碍了教师探寻学生“问题行为”... 学生“问题行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常面对的难题。以往教师在应对学生“问题行为”时更多将着眼点置于“事”,由于关注“事”的思维逻辑缺失学生立场,以简单粗暴的管理代替“以人为本”的教育,阻碍了教师探寻学生“问题行为”的内在意义,以致学生“问题行为”出现滚雪球效应。基于人学立场,从关注“事”转向关注“人”成为教师实践的必然要求。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将理解学生“问题行为”之学生立场作为基础,将研究学生“问题行为”之本质作为关键,将机智解决学生“问题行为”放在具体情境中作为根本着力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问题行为” 教师实践 关注事 关注人 人学立场
下载PDF
理解视域下学生“问题行为”阐释及教育策略 被引量:1
2
作者 周金山 程红艳 《教育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7-73,共7页
在日常经验化意识的裹挟下,教师面对学生“问题行为”时,往往缺乏理解的视域,无法把握学生行为的意向与意义。教师理解意识的缺失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以事实性代替“心理因”;二是对学生“问题行为”进行类型化评判;三是聚焦于事... 在日常经验化意识的裹挟下,教师面对学生“问题行为”时,往往缺乏理解的视域,无法把握学生行为的意向与意义。教师理解意识的缺失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以事实性代替“心理因”;二是对学生“问题行为”进行类型化评判;三是聚焦于事件或行为本身而不是行为人及其意向性。这导致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行为”时学生立场的缺失,消解了教育的意义。教师应成为理解者,有效地指引学生走出成长的困境。具体来说,在面对学生“问题行为”时,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悬置外在规范,进行非判断性理解;对学生“问题行为”进行“本质直观”剖析,抵达学生行为的意向性;在理解学生成长需要和探索学生行为意义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内在生命的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问题行为” 理解 意向性 成长需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